族群认同意识及其辩证功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研究.docx
《族群认同意识及其辩证功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族群认同意识及其辩证功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研究.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fi认同意识R询国能一当代少数民族文组比评研究一、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观念脉络中的认同意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观念中的认同意识,大致经历了由阶级认同到族群认同再到多元认同的阶段。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在一体化观念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必然带有主流意识形态倾向,承担建 构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使命和社会功能。阶级斗争作为鲜明的时代主题,强力介入文学创作及批评,阶级认同成 为国家认同的题中之义。少数民族文学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内含着对社会主义和国家民族的双重认同。少数民族文学 批评也主要采用阶级分析法解读文本,是否写出普遍的阶级斗争是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对比玛拉沁夫的
2、初版在 茫茫的草原上与修改版茫茫的草原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国家民族认同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产生了强有力 的影响。作者取消了原有版本的题词献给察哈尔草原的牧民们,并将一支内蒙古革命队伍1改成了“一只草原骑兵部队Z 由“内蒙古”扩大到“草原,弱化了族群间的差异性,作家在无意中流露的族群认同显然不能作为重点突出。在初版中,汉 族革命者洪涛向蒙古族群众普及“人猿进化论”这一情节在修改版中被删除,这样便回避了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族群矛盾, 并用阶级性强化了各族人民团结斗争的一致性。此外,当时还出现了用阶级分析方法改编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文艺改造 现象。比如刘三姐、阿诗玛等民间故事的改造。各民族间的文化
3、差异转化为阶级差异,实现了阶级认同对族群认同的重 构。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在题材、风格、主题等诸多方面与主流文学大体相似。总体来说,“十七年时期的文学批评 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以揭示少数民簇文学的族群主体性为核心任务。当然,不论后世论者们如何批评“十七年”时期少 数民族文学族群主体性的缺失,都不可否认这是少数民族文学存续的必由之路。正是这一时期与主流文学发展同步、与 时代思潮合拍共振,才为后来少数民族文学主体性的强化奠定了基础。新时期少数民族作家走上了一条建构族群主体性的道路。他们从族群经验中找寻灵魂的栖息地,少数民族文学的 族群主体性得到空前强化。“文化热的兴起打破了以往的文学范式,族群文化
4、书写的回归标志着少数民族作家族群主体 性的爱立。对族科文化的挖掘与反思、对族群精神及信仰的表现,无不显示出鲜明的族群认同倾向。同时,伴随着全球 化进程加快,发达国家的文化扩张使全球文化面临同质化危机。发展中国家文化主体性速构受到威胁,这直接引发族群 认同的忧思。发展中国家的少数民族群体更是面临双重同质化风险。如何在这种风险中彰显自身价值,成为少数民族创 作群体必须思考的问题。这无疑会强化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性,直接促使少数民族文学向族群文化回归。换句话说,正 是这种边嫁之边缘的文化地位激发了少数民族文学强烈的族群认同意识。1985年之后,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潮流的影响,寻根作家们纷纷转向民间和
5、少数民族等地方文化形态中汲取 写作营养。一批汉族作家跨界书写具有鲜明地域色彩和族群特征的文学作品。比如王蒙、杨燎、马原等汉族作家对少数 民族题材的发掘与讲述。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先天在场优势的少数民族作家自然不甘落后,他们更有书写和表现本民族 的激情。少数民族作家的族群文化寻根成为寻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时间跨度上看,寻根文学主潮仅仅持续了几年, 而少数民族寻根及类寻根文学却持续至今。毋感置疑,寻根思潮直接激发了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化寻根意识与族群认同意 识。如果说90年代以前,作家的主体意识更多服从于国家或族群等集体性认同,相关文学写作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 那么90年代之后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则
6、更多倾向于个人化写作。多元文化认同初露端倪。这L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的 认同形态呈现三种发展态势:一是沿着新时期探索的道路,进一步巩固族群认同。作家通过重述历史、民族志式书写, 以及母语写作等多种写作策略强化族群认同II二是从国家认同收缩为族群认同之后,进一步缩减为个体认同,关注个体 化经援与内心世界。苗族血红“红娘子刈土家族fresh果果M倜族南无袈裟理科佛”等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作家给纷出现,少 数民族女性作家群体规模不断扩大。这些作者以多样化的个性写作追求展现出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多重可能性。三是一 些作家突破本民族的思维视野,追求世界性的开放视野。他们不仅以世界性的眼光观照本土,更以本土化创作
7、与世界接 轨,力图在个性中找寻共性,实现人类意义上的终极关怀0从阿来的作品中就可看出,族群、国家与世界已达成一致, 作家的认同意识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域或族群,而是具有某种普适性。少数民族作家的写作趋向多元,引起了一部分W论者的担忧和质疑:少数民族文学在主题、题材、语言、风格等 方面都与主流文学无异,那其存在的合法性何在?显然,这种担忧和质疑是多余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包含典型文本与 非典型文本。典型文本以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地域风貌与精神特征为表现对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非典型文本的 内容已经溢出了谖群特征。不具有鲜明的族群地域色彩,作家不再局限于自己的民族身份,自由选择书写题材与内容, 思
8、想意识和审美视野更加开放多元。非典型民族文学文本虽然与少数民族文学的传统认知有一定距离,但不能否认其存 在的合法性。这就涉及少数民族文学”的界定问题。越耒越多的论者倾向于以作家的族属身份来判断其作品是否属于少 数民族文学。诚然,这样的界定并不完美,但在全球化时代却最适合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向度。在多元化时代,这种方 案为少数民族文学发展提供了多重可能性,而诉诸“少数民族作家写少数民族题材的判别标准,则必然会框限少数民族 文学的发展。以是否反映少数民族精神风貌与文化民俗作为判定准则,无疑会固化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不利于少数民 族文学的创新性发展。这些非典型写作并不意味着作家丧失了族群认同,它们只是
9、暂时处于沉潜状态。鼓励作家形成多 元创作取向,引导各民族文学差异共存、和谐共进,不刻意要求少数民族作家的族群身份认同,才能有效促进少数民族 文学发展壮大。二、认同意识对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与创作的激发认同观念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体系的完善,也对创作形成某种潜在指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于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的需要,国家开始重点培养少数民族作家,客观上鼓励了少数民族自我表达的意愿。这促使一批 少数民族作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瞽族群代言。另一部分少数民族作家及时调整创作理念,在自我认同的流变中转变美 学风格。新时期之后,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逐渐由潜隐走向显明,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作家致力于在作品
10、中建构族群认 同,一时间“寻传统之根为当下立命”成为普遍选择。随着作家族群认同意识的深化,作家们不再满足于小说这种虚构性 的审美实践,转而以非虚构文本淀构族群历史与传统,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风貌与风土民情。比 如乌热尔图在90年代完成丛林幽幽之后,转向了非虚构写作。乌热尔图的创作初心是对母族书写的坚守,作家将自己定位为族群代言人,他劝鄂温克族有着非常自觉的认同。 如果说80年代初他的鄂温克族书写只是以异质性地域文化充实中国文学,整体未脱主流文学的表现方式,那么随着族 群主体意识的增强,其创作呈现出更为鲜明的鄂温克族文化特质与艺术特性。90年代之后,他多次强调少数民族的自我 阐
11、绛权问题,他转向非虚构写作,表明这种认同已经由自发走向自觉。这从他的政后一部小说丛林曲幽3中已经显露 端倪。小说引入大量民俗史料,介绍鄂温克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由此可见作者弘扬族群文化的决心。陵看族群认 同意识不断深化,虚构性的文本难以承载作者日益强烈的族群认同诉求。乌热尔图探索更为恰切的非虚构表述方式,用 鄂温克族历史词语鄂温克史稿等准纪实文本重塑族群文化记忆与认同,而沉默的播种者述说鄂温克呼 伦贝尔笔记等散文随笔则利于族群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而喻,群族认同观念丰富了文学的审美维度,为创作注入新的血液。出于要构族群身份认同的自觉,作家会 突破既有的审美格局,选择合适的叙述策略,形成与文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族群 认同 意识 及其 辩证 功能 当代 少数民族 文学批评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30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