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中赵树理形象的嬗变.docx
《文学史中赵树理形象的嬗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史中赵树理形象的嬗变.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学史中赵树理形象的蛇变赵树理作为社会转折时期应运而生的一个宁馨儿,在20世纪40-50年代几乎享有了作为一个中国作家所有的荣 光。但赵树理与赵树理方向”很快就在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文化语境中发生了错位。在当代文学的一体化进程中, 愈来愈“纯”的主流文学话语与赵树理文学理想之间的抵悟与冲突越发彰显,直至“文革”时期赵树理以“文艺黑线”代表人物 的身份遭到打击。郭沫若曾这样讲价赵树理:“这是一株在原野里成长起来的大树子,它根扎得很深,抽长得那么条畅, 吐纳着大气和养料,那么不动声色地自然自在。”或许,他的自然自在正印证了他的恰逢其时与生不逢时。-在现代文学 诸多杰出的作家中,赵树理(1906-
2、1970)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他跌宕起伏的文学生涯无疑成为诠释中国现代文学发展 的一个生动注脚。在启蒙/革命、大众/精英、民间/庙堂、传统/现代的多重关系中,不论是赵树理对现代启蒙传统的承继 与超越,对革命文学传统的选择和归属,还是对民间文学传统的坚守与革新,赵树理本身的复杂性都构成我们理解中国 现代性经验的一面镜子。复杂的赵树理作为文学史建构的一个必要环节,其人其文在不同的现代性逻辑的文学史中扮演 了不同角色,构成了赵树理形象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不同身份。历史地看,现有的现代文学史书写主要经历了 20世纪 50-80年代前期的革命性书写,80年代后期至20世纪末的启蒙性书写,以及21世纪以来的学
3、术性书写这三个不同的 历史时期。在其具体的书写中,赵树理在不同价值尺度下呈现出不同的文学史面貌。当然,在这不同的历史书写中,我 们既可以看到赵树理的一致性,也可以看到其中的差异性。在此,关于赵树理的差异性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在20世纪40年代末所确立的革命文学的历史建辑中,中国新文学作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组成部 分,确认其合法身份的重要路径就是要讲述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学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休戚与共的 历史经验,提出实现文学的民族化与大众化的重要意义。在这样的历史要求和时代诉求的双重规范下,“如何使文学有效 地为人民大众服务是新文学运动的中心环节,也是五四以来努力追求而
4、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而赵树理的文 学实绩以及赵树理方向”的文学实践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有效回答,他不仅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上实践的一个胜利”, 也是现代文艺“走向民族形式的一个里程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赵树理一方面代表着文学如何从现代走向当代 的承继与创新的文学寓言,另一方面也代表着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如何从战乱走向胜利、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政治寓言。当 然,在50年代,赵树理的政治寓言显然比文学寓言更受关注。这一时期国外关于赵树理的研究热潮成为体现国内赵树 理研究趋向的一个恻面。有日本学者认为,50年代日本的“赵树理热”是因为在战后凋敝的社会背景中,更多人“希望从中 国新文学里找到自己
5、国家走向光明未来的途径,因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权有着一份想象的热情与期待。美国记 者杰克贝尔登在1949年出版的中国震撼世界中认为,赵树理.可能是共产党地区中除了毛泽东.朱德以外最出名的 人物了,将赵树理与政治人物置放在同一文化政治语境中考察,足以说明阅读赵树理作品巳经成为西方世界想象以及理 解中国如何摒起的重要途径。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在50年代正面临着农村的巨大变革问题,时赵树理小说的译 介和研究成为他们认识和处理农村变革的一个现实参考方案,当然这一现实性目的直接指向对中国共产党农村政策的研 究和借饕。由此可见,在50年代的世界语境中,对赵树理其人其文的研究显然侧重于对文本背后的
6、历史主体、革命意 志、政治逻辑的本质化关注,注重在社会意识形态范监内讨论其社会历史价值。其实,这L政治逻辑不仅是世界理解中国的思维方式,而且也是这L时期中国塑造自我身份的历史意识。新文学 作为建构现代中国革命话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50年代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中充当着重要角色。的着第一次 文代会的召开,解放区文学所代表的工农兵方向被确认为中国文学发展唯一的正确方向。在此之后,一切的文学流派、 文学思想、文学力量梯要被整合到左翼革命文学所规范的话语体系中,代表无产阶级为人民而艺术的左翼文学成为新民 主主义文学的绝对主导力量。在这一政治文化语境中,赵树理作为解放区文学实践的旗帜,怎样恰如其分地
7、将其置放在 社会主义中国设定的政治话语逻辑中,成为这一时期文艺界广泛关注研究的重点。为了凸显赵树理背后的政治寓言,关 注赵树理与农村政治生活的密切关系成为文学史建构赵树理的核心。这L时期对赵树理身份塑造的依据主要来源于40 年代周扬、茅盾、陈荒煤等人对赵树理的评价文章,以突出文学史叙述的合法性。在这一时期文学史总体论述中,赵树 理作为贫农之子,从小深受旧社会封速势力的迫害,非常了解农民承受的苦难与压迫;再者,从小跟随父亲学习民间文 艺,熟悉人民群众的审美习惯;继而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深受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鼓舞,创作了小 二黑结婚李家庄的变迁福贵等一系列具有大众风格的作品。这样的历史
8、叙述包含着三重目的:一是强调赵树 理的贫农身份,他悲苦的童年经.验和穷困的人生阅历作为他得天独厚的文学创作资格和文学创作资源,为他却阶级矛盾 的书写提供了斑庸置疑的历史碳码;二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解放区作家,对民间文艺的精通和对农民文化风尚的了解 为赵树理创作民簇化、大众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利的先天条件;三是在党的教育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 艺方向的鼓舞下,赵树理创作了人民大众必闻乐见的文学作品,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文学实绩的有力证明。因此在50 年代的文学史论述中,赵树理笔下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孟祥英翻身等作品“从各个角 度反映了解放区农村伟大变革的过程和面找,是毛主席文艺
9、方向在创作实践上的一个重要的胜利,赵树理作为本时期 出现的一位散著名的新作家二以其鲜明的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风格和对党的坚定拥护,其作品对广大的读者群众产生 了重要的教育作用。他笔下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题材成为对解放区农村面貌最好的时代书写。在从解放区文学向 共和国文学的过渡中,赵树理的文学创作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一时期间释文学为政治服务的重点。长篇小说三里湾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早反映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作品,在当代文学领域早期的文学实践中,亳无疑问地成了 观照政治意识形态的典型文本。作者坚定地站在党的政策立场上,对新生事榭怀着满腔的热情,歌颂了贫底农、中下农 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同
10、时又辛辣坨揭露和批判了那些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人物。他给我们展望了社会主义的美丽的远景, 表明了在生产关系变革中人的变化、社会风习的变化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J显然,这样的文学史叙述是把着赵树理的认 知规约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范畴内。而真正的历史现实是,在50-60年代,赵树理与“赵树理方向”以及当代文学“社 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规范之间,已经呈现出越来越鲜明的疏离状态。文艺界从50年代后期已经开始对其文本中的异质 性因亲进行了质疑,认为赵树理对塑造新的英雄形象缺乏应有的创作自觉,总是将目光留在讨那些落后的人事的关注上, 这显然不符合50年代社会主义文学的主流意识和理想精神。从赵树理的现实遭遇与文学
11、史叙述话语之间的对比可以看 出文学史叙述对赵树理的选择性表述,那就是在确保社会主义文学话语的权威性和纯粹性的前提下对赵树理的文学实践 进行肯定,因而文学史叙述会尽可能地剔除赵树理文学创作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之间相抵柄的地方。70年代末,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舱”的历史前提下,文学史叙述在50年代所确立的革命文学范式的基砒上 有所调整。有关赵树理在40年代的文学史叙述中,文学史家一方面肯定赵树理文学作为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实践上 的胜利,另一方面在文学史脉络上突出赵树理对五四革命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在新文学发展的脉络上论证无产阶级 领导的人民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文学图景。唐援、严家炎主编的中
12、国现代文学史(1981)认为,从五四时期城市青年 子君、消生的爱情悲剧,到40年代解放区农村青年小二黑、小芹的婚烟自由,.可以量出中国革命在二十多年间所迈出 的巨大步伐在此,赵树理对社会现实的认知癸续了鲁迅对五四时期追求自由恋爱这个时代问题的思考。由鲁迅到赵树 理这一叙述策略的构成,不难看出新时期文学史的革命文学话语逻辑从革命文学的政治性向革命文学的文学性的调整。 在当代文学领域,赵树理的小说能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等因体现时代话语的问题意识和纠正意 识,具备了进入当代文学史的资格,其意义在于“大胆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出现的矛盾与曲折,对于复杂给纭的 社会生活,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3、应和了 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批判文学激进主义,批判四人帮搞脑和骗、假 大空的文学,呼唤文学的真实性和现实主义回归的潮流:他笔下的-中间人物”显现了赵树理一贯的革命现实主义精神 和坚持为工农兵大众创作的艺术追求,文学史叙述将赵树理恰如其分地容纳在革命文学话语的体系当中,而那些属于革 命文学话语之外的异质声音仍被忽略或有意地遮蔽。如是,这一时期对赵树理的文学史叙述同样是在社会主义文学的革 命话语中获得合法性与合理性,即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作为一名来自人民的作家,赵树理“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 坚持现实主义原则,继续描写我国农村伟大的历史变革,揭示生活中的矛盾;进L步探索文艺的民族化、
14、群众化问题, 努力做到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作出了出色的贡献工在以启蒙为主流话语的20世纪80年代文化语境中,对五四文化传统与现实主义传统的关注成为这一历史时期重 要的文化思潮。这一文化思潮不仅具有反思“文革”时期错误路线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巨大损害的历史使命,而且具 有重新确认新时期政治意识形态话语资源的时代意识。对十七年”文学传统的复归意味着这次的重返是建立在批判意义 上的重返,一方面要从1十七年”的文学实践中获取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另一方面也要从1十七年1的社会历史甚至更 早的革命历史中挖掘极左思想得以发生发展的现实土壤。而这种历史的溯源直接指向了现代文学发生的源
15、头,从五四 时期新文学的起点重新建构新文学的历史意义和现代意识。于是,五四时期高扬启蒙精神的历史诉求就与80年代渴望 现代化的时代境遇产生了共呜。在重新高扬五四精神的新启蒙文化思潮中,“赵树理方向1的处境似乎更加艰难。一方面, 如果从鲁迅所确立的五四启蒙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去标量赵树理,他对五四后蒙传统的背寓显然更为明显,很难从西方 意义上的现代启蒙所包含的现代、欧化、个人主义知识分子精英话语的谱系中确认赵树理的位置。另一方面,如果从毛 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确立的工农兵文艺方向的革命文艺传统去标量赵树理,他对革命文艺传统的民间 化吸收与利用后的游离却略胜一筹,也很难从革命政治文化所包含
16、的政治、革命与阶级矛盾的单向度框架中完成对赵树 理文学创作的整体把握,即他的复杂性显然不能从革命/启蒙、传统/现代、大众/精英的二元比附中获得一个清晰的认识。 但是为了实现现代启蒙历史意识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确立,赵树理如何在现代启蒙视域的文学史脉络中获取新的 历史身份,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史叙述的重点。1988年,上海文论“重写文学史.专栏第1期刊发关于1赵树理方向的再认识论丁玲的小说创作“柳 青现象的启示3篇文章,以现代启蒙的文学意识重新确认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是非常具有80年代文学症候 的文学实践。在重写文学史的话语策略中,赵树理及其文学实践显然是在文学与愚昧的冲突中扮演了 落后一
17、方的角色。 钱理群等人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987)认为,这种落后性不仅来自赵树理的农民身份和创作资源,同时也耒 自他当时的政治理想。在现代启蒙历史视域中,启蒙/革命、文学/政治.知识分子/农民、人的文学/工农兵文学的二元对 立成为标量作家作品文学史地位高低的认知模式。同样,在新启蒙话语的历史逻辑中,无产阶级出身的政治光环巳经失 去了现实意义,赵树理的农民出身成为他进行文学创作的最大短板。其实,这一时期对于赵树理这一历史身份的确认, 是基于50年代所确认的政治身份的一个翻烙饼”式的再确认。作为与工农兵群众紧密结合的典型作家,赵树理的贫农出 身以及困苦的生活经历都为他与农民之间建立血肉般的
18、精神联系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二十年代以来的乡土文学作家中, 还没有人像他这样真正是从农民中长出来的,而不是从外面扎到农民中去的。”即使他也曾经接受新文学教育,但由于意 识到了新文学与老百姓接受习惯存在巨大隔膜,也是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影响下,他主动地选择了回归传统。忠实地反 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志、愿望及审美要求成为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代作家的最突出的特点。”与上一时期文学史叙述注重 对赵树理笔下新人物形象小字辈论述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文学史更注重对赵树理笔下旧人物形象老字辈的肯定。他笔 下的二诸葛、老秦、金桂婆婆、福贵等老一代未觉醒的农民有着老中国儿女的精神状态,他们身负的历史沉痛与积习更 显现了
19、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进程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与此同时,赵树理对翻身农民形象的成功塑造成为这一时 期文学史叙述的共识,但是,这一极具政治意味的“翻身”并不指向对革命胜利的乐观向往,而是深刻地揭露了中国革命 进程的多面性,以及中国农民思想解放程度的多层化。文学史通过论述赵树理对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尚未觉醒的老一代农 民、封建思想没有肃清的年轻一代农民、农村新人三类农民形象的刻画,确认赵树理本色的农民立场,并指出这同时包 含着历史的特殊长处与历史局限性,并预伏着一定的危机这种危机不仅是赵树理与“赵树理方向之间的差异性,也是 赵树理与政治话语抵语的本原性因素。黄修己对赵树理的认识可以概括这一时期文学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史 中赵树理 形象 嬗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30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