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复习资料.doc
《训诂学-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诂学-复习资料.doc(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单项选择题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 毛诗诂训传 .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 说文解字 . 尔雅 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 . 注释工作 . 纂集工作 . 考证工作 . 编辑工作 魏晋隋唐时期是 . 训诂的产生期 .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 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 . 顾炎武 . 戴震 . 段玉裁 . 王念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 许慎 . 梅膺祚 . 段玉裁 . 戴震 墨子间诂属于 . 传注 . 章句 . 义疏 . 集解 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 . 史记集解 . 荀子集解 . 论语集解 . 春秋左传
2、集解 尔雅分为 . 十九篇 . 二百零九篇 . 二百一十六篇 . 五百四十篇 释名的作者是 . 许慎 . 段玉裁 . 熙 . 黄侃填空题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
3、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翼陔余丛考;家本历代刑法考;慈铭越慢堂日记;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
4、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
5、学和理论训诂学。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 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论语集解
6、的作者是魏何晏。 魏晋至隋唐时期,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围有所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所以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 造成宋代的疑古与创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程颢、程颐、朱熹等代表的宋明理学的需要,二是训诂工具的改进,为疑古创新提供了客观依据,宋代开创了古音的研究。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他兼具汉儒与宋儒创新的长处,代表宋元明最高成就。 明末训诂的进展主要有:梅膺祚字汇、自烈正字通、朱谋玮骈雅、方以智通雅、士元俚言解、存绅雅俗稽言、实蜀语、黄生字诂和义府。 朱谋玮骈雅开创了以偶释偶的复合词书体例,方以智通雅则突破了尔雅的围,以经史为主,兼含文字
7、音韵训诂的大型词典。 章太炎的学术著作有国故论衡、小学答问、新方言、文始。 十种小学根柢书包括: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 章太炎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直训,二曰语根,三曰界说。 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标志着训诂学走向现代的著作是:相安中国训诂学史、齐佩榕训诂学概论。 为近代训诂学的独立及其科学化做出过贡献的学者有:兼士、何仲英、树达。 兼士有关词源和训诂学的著作有: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声训论、研究文字学“形”和“义”的几个方法。 树达的训诂著作有:训诂学讲义、积微居小学述林、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词诠、汉书窥管。 随文
8、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括: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音义类。 注释书中的训诂容包括:解释词义、解释句意、讲解语法现象、说明特殊的修辞表达方法、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 训诂纂集专书的性质是在随文释义训诂的基础上形成的,按一定原则编排起来的,有目的的类聚字、词、义系统的训诂材料。 十种根柢书中,属于义书的有: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属于形书的有:说文、玉篇、类篇;属于音书的有:广韵、集韵。 训诂纂集专书的类型有:集合贮存型、整理编选型、理论证实型。 考证的步骤一般是:提出考证对象、考求材料证据、论证。 一般考证都由三部分组成,发疑、取证、释理。 考证的类型分为:证实类
9、和反驳类。 证实类,对未有结论的问题证明其结论;对已有的结论考察核实。 证实类考证多因语义不明、证据不足、论证不详而发疑。 反驳类,对已有的结论提出异议,以证据推翻之;同时提出新的证据而易以新的结论。 反驳类考证多因原来的解释没有看到较充分或较全面的证据、虽有证据而对证据不能正确理解、违背语言规律、违背注例、违背事理而发疑。 词存在的两种状态:贮存状态和使用状态。 贮存状态的词义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体现在历代编纂的辞书中,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多项的。 使用状态的词义即个人言语中的具体意义,意义是固定的,多体现在随文释义的材料中,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单项的。不但有具体涵义和规定所指,还
10、可能带有说、写者个人经验和感情色彩。 随文释义的任务:确定义项、明确指向、述具体义值。 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形训、声训、义训。 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 只有本义才能直接与字形切合,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 只有笔意才可以以形索义。 因声求义是一种利用语音线索来明假借、系同源、考证古书词义的方法。 语源分为系源和推源两类。 判断一个训诂好坏的标准是:看是否符合语言规律、看是否符合文情语境、看是否符合逻辑事理、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注释结论是否正确,可以从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多方面进行验证。 当今社会,训诂学至少可以应用于文言教学、辞书编纂、古籍
11、整理三大领域。名词解释 异言 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道形貌 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注释工作 用现代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注释工作通常是随文释义的。 纂集工作 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考证工作 考释和证明的合称。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训诂原理 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训诂 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 训诂学 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
12、,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再度注释 所谓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史记三家注 在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的基础上,裴骃作了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守节撰史记正义。后人将三书合刊,称为史记三家注。 朱熹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值得称道的经学训诂大家。以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影响最大。朱熹十分注重字句本身的训诂,他主以训诂说经,强调前人的注疏不可废废弃,同时他的训诂简洁明了,可读性强。 顾炎武 开清代朴学风气之先、奠定清代学术基础的卓越学者。他崇尚汉学的,反对宋明理学的空虚,治学提倡实事,重博征、贵创新、求致用,开启了优良的治学风气。他将
13、考据学与经学、文学结合起来,通过正文字、审音声、明训诂来研究经史。同时,他特别重视古音学,主以古音求古义。他的著作有:日知录音学五书韵补正等。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容的学派。主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 戴震 清代皖派的开山祖师,段玉裁、王念的老师。认为学术有义理、文章、考核三类,主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将文字、音韵、训诂三者结合起来,提出了从文献语言出发,形、音、义互求的训诂
14、方法,影响和支配着以后的整个考据学界,奠定了语言文字学的基础。他的著作有:方言疏证孟子字义疏证等。 段玉裁 段玉裁是清代戴震的学生,其说文解字注文学最高成就,形、音、义互证,相得益彰。他定古韵十七部,使审音、考字、训义互为发明。完善了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一套术语,揭示了一字数义的原因。创立了“统语”与“析言”之别,将训诂中的同源字与假借字和注音字区别开来,并有意识地联系同源字,从同源系列中考求词义。他的著作有:六书音匀表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等。 高邮王氏父子 王念是戴是清代戴震的学生。王氏的学术成就表现在:“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对汉语复音词的部语义构成作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凡
15、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的本质特征。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揭示了许多修辞条例和语法规律。他们的著作有:王念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章太炎 近代国学大师,具有深厚的小学、经学和史学根底。为中国语言文字学的独立和理论建设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对训诂方法的总结,对词义引申、词语派生、文字变易等规律的揭示,在训诂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他的著作有:国故论衡小学答问新方言文始等。 黄侃 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学生。继承并发展了章太炎的学术路论,提出了训诂学的方法,建立系统的训诂学理论,使其真正独立为一门学科。影响至今。他构拟了第一部训诂学讲义训诂学讲词(包括“训诂述略”和“十种小学根柢
16、书”两部分)是一部初具规模的训诂教材,开创了现代训诂学。他的著作有:尔雅音训说文笺识四种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传注 对原文进行解释,同时把作者的意思传达给读者,以字为基本单位进行训释。代表:毛亨毛诗诂训传、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合成三礼注)、颜师古汉书注。 章句类注释 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以句子为基本训释单位,把字词的注释融嵌进句子的直译之中,进而达到对章旨的探讨。代表:王逸楚辞章句、歧孟子章句、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义疏类注释 即疏通其义,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注释典籍原文又解释这些典籍中前人的传注。代表:皇侃论语义疏,孔颖达五经正义。 集解类注释 博采众家之长,汇集各家对同一部典籍的
17、注释,间下己意而成。代表:何晏论语集解,王先谦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诒让墨子间诂。 征引类注释 以钩稽故实、征引出处的形式来探明文献中的词语源流,并将说解语义与阐明文意的训释目的融于其中。征引形成一种体例,自善文选注始。 音义类注释 注释以辨音释义为本,兼及文字形体的解说和校勘。代表: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慧林一切经音义。 互文 指并列的两个词组或对偶句子中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或词组互为补充、互相发明的修辞方法。 连文 是表达中由于某种需要而连用相关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 变文 行文中运用同实异名关系改变用词的一种方法,变文的使用出于不同的表达需要。 尔雅 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
18、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辑录,经过较长时间的递增相益,汉初才完备。是一部由儒家门徒缀辑古代故训而成的专书,是一种义书,按事类分为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一般词语,后十六篇解释各种名物。尔雅突破了随文释义的局限,开创了词典式工具书的先例,被奉为训诂之祖。 方言 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是一种义书。全书按事类分为十三卷,同条语词采用“义”的系联标准。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反映了汉代全国各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况,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 释名 释名东汉熙著,分为二十七篇,是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专书,也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书,是一种义书。释名不同于一般的训释书,它不
19、满足于简单的解释词义,而是要解释词语音义的来源。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全书合叙目共十五篇,分列五百四十部,每部建立一个部首,是一种形书。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以“六书”为理论指导,以周秦书面语言为对象,对汉代所能见到的古文字从形、音、义三方面作了综合性的研究。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借以解读文献语言的训诂专著。 经籍纂诂 经籍纂诂清代阮元撰集,汇辑古书中的文字训释编排而成的训诂书,属集合贮存型训诂纂集专书。全书按照佩文韵府分韵编字,佩文韵府所没有的字就根据广韵或集韵增补。卷次按佩文韵府分一韵为一卷,共一百零六卷,别有补遗一百零六卷,分附于正编每卷之后。全书
20、所辑录的文字训释都是唐以前的经传子史的注释和唐以前的训诂书、字书、韵书、音义书中所有的。这部书搜罗极为丰富,在字的训释之外,还兼顾到经传的异文,字的假借和古文异体,这些都列于每字之末。 发疑 发疑是产生词义考证的动因,考证的特点是因疑而发的,是有针对性的。 取证 将能够说明结论的证据搜集起来,编排起来,以证明结论的可靠,称作取证。取证是考证的最主要工作。考证的证据分主证与旁证两种。与结论相关而可以直接证明结论的例证是主证,与结论虽不直接相关,但经过推论或比较,对导引出结论有积极作用或决定性作用的例证,是为旁证。 释理 在使用证据证明结论时,必须讲述证据的可靠性和阐明证据与结论的关系,这个过程叫
21、释理。释理是考证的重要组成部分。释理包括释语理与释事理两类。释语理是对语言规律的阐明。释事理是对思维逻辑、历史事实和文化背景的阐释。 重文 异体字互换的声符也可以确定为音同音近。 异文 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以及文献的本文与该书在他书的引文用字的差异,及同一个词在不同文献中或同一文献中不同地方的用字差异。 声训 一般是同源词互释,即使是错误的声训,也仅仅是训释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没有同源关系,声音却总是相同或相近的。 字 记录词的符号,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词 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 义 义指词义,即词所负载的客观容。 训 训指训释,即对词义这一客观容的人为表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训诂学 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29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