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物总结ppt课件.ppt
《抗真菌药物总结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真菌药物总结ppt课件.ppt(1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真菌感染的治疗:正待拨开的迷雾,病原性真菌(地方性真菌)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巴西芽生菌)、孢子丝菌、足癣菌。 地域分布:组织胞浆菌病美国中部及非洲,副球孢子菌病限于拉丁美州。致病性强,此类真菌在正常人体内部不存在,一旦侵入机体,即可致病,我国少见。条件致病性真菌是人体正常菌群,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才致病。 曲霉、念珠菌、隐球菌、毛霉(接合菌)等。 无明显地域分布。,真菌的分类按致病性,真菌分类临床习惯,真菌病的分类,如花斑癣、甲真菌病、口腔念珠菌感染,Brooks et al.Melick&Adelbergs Medical Microbiology, 1998,深部真
2、菌感染发病率上升的原因,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导致体内微生态 失衡,内源性真菌繁殖而致病。免疫病和器官移植患者后大剂量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真菌的机会性感染也随之增加 。 肿瘤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甚至缺乏是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 导管插管介入治疗HIV/AIDS的流行,机会性真菌感染增加。AIDS患者约8590%有念珠菌感染。 近年来新的检测诊断真菌感染的设备和技术,使真菌的检出率也有所增加,迷雾之一:临床真菌感染概念多样,以往的“深部真菌感染”或“系统性真菌感染”,现在统称为“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真菌的菌名也在统一,对于霉菌,在具体论及种数的名称时,不再用菌字,即不再称“曲霉菌”,
3、“毛霉菌”,而直接称做“曲霉”,“毛霉”。,迷雾之二:真菌感染的发病情况,宿主 高危人群(白血病,艾滋病,骨髓干细胞移植等),发病率渐增免疫正常人群:IFI绝非少见,不可放松警惕!IFI感染病原菌 念珠菌属:实体肿瘤,内科危重患者,ICU患者(念?曲?) 曲霉属:骨髓移植,白血病化疗(明确) 隐球菌属 接合菌(毛霉、根霉、根毛霉) 肺孢子菌等,Only for internal use,临床特征,微生物学检查,确诊(Proven)困难!,宿主因素,组织病理学,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2007),迷雾之三:真菌感染的诊断,临床表现不典型:常为基础疾病的症状或药物治疗所掩盖,不易获取
4、合格标本,危重患者难以承受可以确诊的侵入性检查,实验室检查手段有限,难以确定病原,级别 宿主因素临床特征 微生物学 组织病理学确诊临床诊断拟诊 /+ ,高危因素,症状影像学,对IFI的诊断:综合分析,分层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高危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免疫抑制(干细胞移植、脏器器官移植)艾滋病和其他免疫缺陷长期大量广谱抗生素和/或皮质激素的应用长期留置插管糖尿病恶性肿瘤静脉药瘾者严重疾病(严重烧伤、创伤、G-杆菌脓毒症 ),微生物学检查,血液、胸腹水等无菌体液隐球菌抗原阳性;血液、胸腹水等无菌体液直接镜检或细胞学检查发现除隐球菌外的其它真菌(镜检发现隐球菌可确诊);未留置尿管情况下,连续2份尿样
5、培养呈酵母菌阳性或尿检见念珠菌管型;直接导尿术获得的尿样培养呈酵母菌阳性(念珠菌尿105/ml);更换尿管前后两次获得的两份尿样培养呈酵母菌阳性(念珠菌尿105/ml);气道分泌物(包括经口、气管插管、BAL、PSB等手段获取的标本)直接镜检/细胞学检查发现菌丝/孢子或真菌培养阳性;经胸、腹、盆腔引流管/腹膜透析管等留取的引流液直接镜检/细胞学检查发现菌丝/孢子或真菌培养阳性;经脑室引流管留取的标本直接镜检/细胞学检查发现菌丝/孢子或培养阳性。血液标本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检测连续两次阳性。1,3-D葡聚糖(G试验)检测连续两次阳性。,组织病理学,活检组织可直接用荧光显微镜快速而特异地查出真
6、菌并进行分类:念珠菌为发芽的酵母和假菌丝隐球菌呈厚荚膜圆形酵母菌曲霉菌及很多其他真菌呈不相连的菌丝接合菌的菌丝相连,IFI诊断程序总结,原发性IFI多见于社区获得性感染,宿主可以没有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过程相对缓和,凶险程度较轻,临床处理尽量确诊治疗继发性IFI大多为医院获得性感染,宿主存在比较明确的真菌感染高危因素,临床过程急骤,需综合分析,及时行拟诊治疗或临床诊断治疗。,迷雾之四:真菌感染的治疗,预防用药,经验性治疗,抢先治疗,目标性治疗,高危患者,拟 诊,临床诊断,确 诊,感染过程,临床预防和治疗侵袭真菌感染的实用策略,中华内科杂志。2007;46。,IFI治疗的4个阶段-1,高危但
7、无明确证据及症状,IFI治疗的4个阶段-2,高危有症状但没有诊断依据,高危并有一些证据,IFI治疗的4个阶段-3,IFI治疗的4个阶段-4,有确凿的真菌学证据,真菌感染特点:两高两低一快,高院内感染率: 真菌是院内感染常见微生物: 血液感染的第四位 高死亡率: 念珠菌感染病死率40%(55%- 70%) 低临床诊断率:约有高达85%的播散性念珠菌病患者无法获得及时和正确的诊断 低实验室诊断率:约有高达50%的播散性念珠菌病患者血培养阴性,通常是在死 亡后解剖才被诊断出来真菌感染病情进展迅速,变化快,抗真菌药物,各类抗真菌药作用机制及位点,念珠菌感染与治疗,IFI中各种念珠菌感染所占的比例,念珠
8、菌中,白色念珠菌最多约占50%70%。其他念珠菌(热带、光滑、近平滑念珠菌)所占份额在上升。,人体内白念的主要分布,消化道 50%阴道 20%30%咽部 14%皮肤 2% 念珠菌多侵犯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眼及血流!,病例,患者,男,58岁,因脑出血住院接受手术。术后因肺部感染,医师先后给予多种抗菌药物治疗,并予以机械通气、经锁骨下留置静脉导管进行中心静脉高营养等支持治疗。28天后,患者体温升高达39.5,复查胸片肺部感染较之前好转,血培养、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培养均为白念珠菌。药敏结果显示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和卡泊芬净敏感。,诊断:静脉导管相关性念珠菌菌血症。,诊
9、断依据之一:念珠菌感染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外周静脉高营养、ICU患者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粒细胞缺乏、植人人造装置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化疗药物和免疫调节剂)。,诊断依据之二:临 床 特 点,临床表现:念珠菌血症:38以上高热(发生率75%),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播散性念珠菌病:持续发热,肌肉疼痛,肾功能障碍和心衰等,CT扫描可见实质脏器的真菌性损害 预后: 一旦发生念珠菌血症,死亡率达6080,诊断依据之三:微生物检查,念珠菌培养产生酵母样菌落。显微镜下,念珠菌在玉米吐温琼脂培养基上除光滑念珠菌外大部分均可产生假菌丝及芽孢,白念珠菌还可产生厚膜孢子
10、。在37血清中培养23h,可长出芽管,是重要的实验室鉴别特征。,本例患者血培养及静脉导管培养白念珠菌阳性,抗念珠菌感染临床选药围绕5个方面因素,中性粒细胞数量微生物学检查结果, 尤其是血培养的结果病情严重程度近期有无唑类药物接触史诊断级别。 此外潜在的药物间相互作用, 肝、肾功能, 可能的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也应充分考虑,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of Candidiasis: 2009 Update by the Infectious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治疗方案:,鉴于患者为中年男性,
11、非粒缺,不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情况,先前未使用吡咯类抗真菌药,根据指南宜选用氟康唑。方案:氟康唑800mg iv.gtt, q.d, 用一天,而后改为400mg, iv.gtt, q.d,方案分析: 该方案为非粒缺患者念珠菌菌血症治疗最常用的方案,近平滑念珠菌感染通常与静脉导管相关(A-),氟康唑对包括近平滑念珠菌的念珠菌属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但光滑念珠菌对其呈剂量依赖性敏感,克柔念珠菌对其耐药。总体评价不良反应少, 价格相对便宜, 口服生物利用度高。,适应症对比(SFDA approved),泊沙康唑,新型三唑类抗真菌药, 抗真菌谱广,抗真菌活性与伏立康唑相似,主要优势是对多烯类化合物和其他
12、三唑类耐药的难治性或侵袭性真菌感染如曲霉, 镰刀菌属和接合菌, 球孢子菌有效,对接合菌的活性较伏立康唑显著为强FDA批准用于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但作为初始治疗还有待进一步确证。仅有口服制剂起效慢,线性代谢动力学和饱和吸收特性,服药至少1周才达到药物稳态血药浓度监测相当重要剂量:200mg tid po,吡咯类抗真菌药可致肝毒性反应,多表现为一过性肝酶升高,偶可出现严重肝毒性反应,包括肝衰竭和死亡原则上在治疗过程中,如果血清ALT轻、中度增高,但无明显的肝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时,可在密切监测肝功能的基础上继续用药。当ALT升高达5倍以上,并出现肝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时,应考虑停药,并密切监测肝功能。
13、,该患者用氟康唑后药师需要注意什么?,氟康唑的不良反应,氟康唑对真菌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的结合力远高于哺乳类动物,因此对人体无明显的肝毒性;为本类药物中不良反应最低者对皮质类固醇激素合成亦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多数患者耐受性良好,有轻微肠胃道症状、皮疹、头痛、头昏、剥脱性皮炎等。禁忌症:肝功能异常、妊娠及哺乳妇女避免使用,16岁以下患者不建议使用。,伊曲康唑不良反应,不作用于哺乳动物的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安全范围较大。长期应用消化道不适,(12.5%) 能耐受。伊曲康唑肾毒性明显低于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其引起肝损害多表现为胆汁淤积。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在伊曲康唑治疗中出现心衰或症状加重的患者
14、,应慎重。,伏立康唑不良反应,伏立康唑的肝肾毒性明显减少,其肝毒性具有剂量依赖性。另外,应用伏立康唑可出现短暂视觉障碍和幻觉,一般停药后多可恢复,本例患者需治疗多久?,对无粒细胞缺乏者, 对无明显合并症的念珠菌血症患者,疗程为血培养阴性且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后维持2周对粒细胞缺乏者,对无明显合并症的念珠菌血症患者,疗程为血培养阴性且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粒细胞缺乏缓解后维持2周。,方案一:卡泊芬净 70mg ,iv.gtt, q.d,一天后改为:50mg ,iv.gtt, q.d方案二:米卡芬净 100mg iv.gtt, q.d方案分析:上述两方案使用的治疗念珠菌菌血症感染新药棘白菌素类,对念珠菌和
15、曲霉具有良好抗菌活性,但对近平滑念珠菌作用较差,对隐球菌作用较差,上述两方案一般用于重症,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曾用过吡咯类抗真菌药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好,患者耐受性好,唯独价格昂贵。,若患者使用氟康唑治疗后病情不见好转,并渐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用何药物治疗方案?,棘白菌素类,棘白霉素类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口服生物利用度低,故均不能口服给药,很少透过血脑屏障为真菌细胞壁的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哺乳类细胞无细胞壁,故对人体的毒性较低。对念珠菌属和曲霉菌属具有很高的抗菌活性,体外抗菌活性研究表明棘白霉素类对念珠菌属是杀菌剂,对于曲霉菌属是抑菌剂,对耐氮唑类药物的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
16、克柔念珠菌和其他念珠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对新型隐球菌,毛孢子菌属,镰孢属或结合菌无效。,卡泊芬净,卡泊芬净适用于确诊和对其他药物耐药的侵袭性念珠菌,曲霉菌感染或联合治疗;推荐剂量:70mg 静脉滴注 D1,继之50mg/d 静脉滴注。 食道念珠菌病:50mg/d 念珠菌血症、念珠菌病:70或50mg/d经验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一线用药),卡泊芬净,口服不吸收,静脉用药,蛋白结合率97,在肝内代谢,尿中排出41,粪便中34与其他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少,代谢与P450 无关,但环胞素可增加血浓度。老人无需调整剂量;肾功能不良者需调整给药剂量应缓慢静脉给药(约 1 h) ,不能用含葡萄糖制剂稀
17、释,米卡芬净,水溶性半合成脂肽抗真菌广谱、仅静脉用药应缓慢静脉给药(约 1h)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99.8%,半衰期 1315h肝脏代谢, 10%左右原形药物经肠道排泄。尿排出量1%,肾功不良无须调整剂量。米卡芬净和阿尼芬净在美国尚未批准用于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食道念珠菌病:150mg/d在骨髓干细胞移植患者念珠菌感染的预防:100-200mg/d临床可单独或与其他全身性抗真菌药物合并用于对目前临床常用抗真菌药不能耐受或已产生耐药菌的病人的治疗,阿尼芬净,FDA批准的阿尼芬净的适应证有:念珠菌血症和其他类型的念珠菌感染,食道念珠菌病。为静脉注射剂型。肾功不良无须调整剂量食道念珠菌病:初始冲
18、击剂量为100 mg,随后为50 mg/d,疗程根据患者临床反应。大多数患者要14 d,或症状消失后后再予7 d。念珠菌血症和其他深部念珠菌感染:第1天初始冲击剂量为200 mg,随后为100mg/d。疗程:在血培养阴转后,继续给药14 d。,棘白菌素类不良反应,卡泊芬净通常耐受性好,其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发热、寒战、头痛等米卡芬净耐受性好, 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3. 3% ) 、恶心( 2. 4% ) 、腹泻(2. 1%) 、白细胞减少和嗜酸粒细胞增多。在50100 mg/d治疗剂量范围内,阿尼芬净耐受性好。常见输液相关的不良事件包括血压过低以及恶心、呼吸
19、困难、面潮红、头晕;未见过敏反应的报道;有转氨酶升高的报道。,若本例中的患者发现用广谱抗生素后高热持续,但尚未做微生物学检查,是否可先经验用药?,非粒细胞缺乏发热患者怀疑为播散性念珠菌病的经验治疗 目前很难界定对此类患者行经验性治疗的临床标准,经验性治疗应只针对存在侵袭性念珠菌病危险因素、伴无已知原因所致发热的重症患者,且应基于对危险因素的临床评价、侵袭性念珠菌病血清学标志物和(或)非无菌部位的培养结果。如并无念珠菌寄殖,则宜延缓抗真菌经验“ 治疗。避免过度应用导致毒性反应和耐药。此类患者经验治疗首选氟康唑和棘白菌素类,两性霉素B或其脂质体作为替代。,粒细胞缺乏发热患者怀疑为播散性念珠菌病的经
20、验治疗,粒细胞缺乏患者经恰当抗菌药物治疗47 d后仍持续发热,原因不明者可予以经验性抗真菌治疗。一旦开始治疗,疗程应持续至粒细胞缺乏症缓解。对此类患者,除念珠菌感染外,还应考虑霉菌感染的可能,应选用可同时覆盖两者的药物,包括脂质体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卡泊芬净或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毒性较大,氟康唑抗菌谱窄,均不宜选用。两性霉素B 脂质体(中位剂量每日3 mg/ kg)与两性霉素B (中位剂量每日0. 6 mg/ kg) 相比,临床疗效大致相仿,但安全性更好,并可降低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尤其是对于接受骨髓移植患者(A-) 伊曲康唑(200 mg 静脉滴注2 次/ d 2 d ,而后1 次/ d
21、 12 d ,继以每日口服液400 mg) 与两性霉素B(每日0. 7 mg/ kg) 相比,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大致相仿,但毒性更低 ,可作为不能耐受者的替代伏立康唑在预防高危患者深部真菌感染方面优于两性霉素B 脂质体(A-) ,但有争议。因此,伏立康唑主要限用于接受同种异体骨髓移植患者和白血病复发患者。,治疗光滑念珠菌感染推荐首选使用棘白菌素类治疗。如果患者初期治疗使用了唑类药物, 患者的病情有好转、血培养转为阴性, 可以继续使用唑类治疗。指南强调根据培养菌种结果选择药物,可见对于血源性感染病原菌,鉴定到种的水平十分必要。但在调整药物时应以临床改善、真菌学清除为主要依据,体外药敏结
22、果只作参考。,如本例患者微生物学检查结果之前先采用氟康唑进行经验治疗,之后血培养结果为光滑念珠菌感染, 治疗药物是否需要改变?,若本例患者只具有真菌感染高危因素,而无临床症状,尚未发热,如何判断是否需要预防治疗?,侵袭性念珠菌病好发于肝、胰腺和小肠移植患者,其中肝移植患者风险最高。尽管尚缺乏研究证据,专家认为对小肠移植患者也应行预防性治疗。对其他实体器官移植患者则不需进行预防性治疗。 预防性用药可显著降低ICU患者侵袭性念珠菌病的发生率,但在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并未显示出优势。 对接受化疗和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在粒细胞缺乏期应予预防性抗真菌治疗,可选用氟康唑、泊沙康唑和棘白菌素类药物。 故本例患者
23、无需预防治疗,念珠菌血症治疗续,所有念珠菌血症患者均应接受眼科检查,一般在疾病控制后或粒细胞缺乏纠正后进行。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并干预眼内炎,推测有无组织播散,判断是否须延长疗程。 在血培养阳性24小时内开始抗真菌治疗可降低患者死亡率。 治疗后应每日或隔日一次复查血培养,直至结果阴性。,念珠菌血症治疗药物总结,对念珠菌血症患者,无论有无粒细胞缺乏,新指南倾向于将棘白菌素类作为首选。绝大部分念珠菌体外对该类药物敏感,仅少数近平滑念珠菌对其耐药。 1)无粒缺,临床情况稳定、近期未接受吡咯类治疗者,亦可选用氟康唑 2)无论有无粒缺,临床情况不稳定、病情较重,病原真菌不明者推荐使用抗菌谱更广的两性霉素B或
24、棘白菌素类 3)新生儿播散性念珠菌病通常选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每天612 mg/ kg) 对少数新生儿有效。当鉴定出病原真菌时,即可预测抗真菌药的敏感度: 1)光滑念珠菌感染:推荐棘白菌素类。两性霉素B同样有效,但价格较高并有潜在毒性。 2)近平滑念珠菌感染,推荐初始治疗用氟康唑或两性霉素B。 3)克柔念珠菌感染,可选用棘白菌素类、两性霉素B或伏立康唑。伏立康唑用于治疗氟康唑耐药的严重侵袭性念珠菌病。粒细胞缺乏发热患者怀疑为播散性念珠菌病的经验治疗中,两性霉素B脂质体为一线用药,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卡泊芬净备选。,曲霉感染,主要致病菌: 烟曲霉(A. fumigatus) 黄曲霉(A. fl
25、avus) 黑曲霉(A. niger) 土曲霉(A. terreus) 构巢曲霉(A. nidulans),微生物和致病性,曲霉病感染途径:,门户感染:呼吸道、窦道、皮肤等;血行播散;周围感染灶直接扩散:全身各器官、组织曲霉菌最常侵犯肺脏,侵袭性曲霉病的高危病人:,长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严重的GVHD患者、肺移植患者、部分肝移植者,HIV 阳性,糖尿病,恶性肿瘤,放疗化疗长期大剂量皮质激素者某种遗传性免疫缺陷病。尿毒症,营养不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临 床 特 征,临床表现: 特异性差,可有发热,胸痛,咳嗽,咳痰,咯血,鼻窦疼痛等。 侵袭性肺曲霉病:1)胸膜性胸痛;2)咳血或痰血;肺部CT扫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真菌 药物 总结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27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