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科技保护简史课件.ppt
《文物科技保护简史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物科技保护简史课件.ppt(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物科技保护简史,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保护研究历史的几个阶段起步,问题的提出(20世纪以前)探索期,科学的介入(20世纪初期至50年代)稳定期,保护理念的深入讨论(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期,科学检测、量化研究(20世纪60年代21世纪)成熟期,规范、标准,国际共识(20世纪90年代),科学介入的主要原因,工业化大气污染文物腐蚀加速考古发掘工作现场保护工作的需求社会对文物的欣赏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两次世界大战,出土铁质文物,保护处理后,室外青铜器,馆藏青铜器点蚀,考古青铜腐蚀,铁器腐蚀,环境分析腐蚀产物分析保护原则与对策,文物腐蚀状态,柜内堆压叠放,库房地面堆放,保存条件简陋,青铜腐蚀
2、的微观形貌,典型点腐蚀蚀坑形貌,蚀坑前端已经深入基体组织。蚀坑内充填物是较为均匀的混合物,其组成以氧化铜为主,表面被层状锈蚀产物覆盖。由图示得知的腐蚀过程如下:铜氧化亚铜孔雀石蓝铜矿氧化亚铜及混合铜矿。,典型的青铜器受到较均匀的面腐蚀后锈层分布的状况,我们将其分层剥离进行结构分析,蓝色部分为蓝铜矿,绿色部分为孔雀石,红色部分为氧化亚铜,,铸造树枝晶的腐蚀形貌(已贯通),铸造树枝晶的腐蚀形貌(未贯通),铸造树枝晶的腐蚀形貌,沿枝晶间界进行,腐蚀沿两相区界面发展,腐蚀沿滑移方向上的位错线发展,腐蚀沿孪晶线和滑移线发展,微观角度看腐蚀,金属文物的腐蚀与研究与文物保护的整个发展过程关系十分密切,然而,
3、要追溯文物保护历史的起源是困难的,因为早期的人们没有将其处理过程记录下来的习惯。即使到了19世纪中叶,文物保护修复已经非常普遍也很少被记录的案例。现在只能从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修复专家的书信中略知一二。如1910年,著名收藏家Henry Walters给Robinson写信,咨询如何保护青铜器。按照Drayman Weisser (1944)所做的文献记录,Robinson的回答非常正确。他建议把青铜器保存在有干燥剂(如氢氧化钾)的密封柜子里。他还建议采用法国修复专家Alfred Andr的方法,先使青铜器完全干燥,然后用针剔除活性的腐蚀部分,最后用巴勒斯坦沥青封护腐蚀部位。现代的保护专家在保护修
4、复文物时,常会发现一些早期修复的痕迹,采用现代分析手段也可以对早期人们使用的材料和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或推断。,人类早期对器物进行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延长器物的使用寿命,既对器物的修理(repair),是以恢复器物使用功能为主要目的,这就与现代修复(restoration)的含义(保存、展示)有很大不同。过去人们对材料和器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器物的表面,并且主要是凭经验认知的。1795年德国著名分析化学家M.H.Klaproth 教授,对古希腊和古罗马钱币的分析,应是文物保护分析和科技考古的始端。这个时间并不晚于现代考古学的出现。遗憾的是当时的一些自然科学家没有全身心投入到这个文理交叉的边缘学科
5、中来,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虽然文物保护和现代考古学并行发展了200多年,然而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只是在近二十多年,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文物保护才得到迅猛的发展。,成分分析:从化学湿法分析到现代仪器分析,便携式能谱仪成分分析,1888年德国皇家博物馆罗思根( Rathgen,F )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化学保护科学实验室,这是从保护观念上的一次革命,和以往文物修复不同的是,他们开始研究文物病变的化学、物理和生物机理,从而对症下药,采取较为合理的处理方法。尽管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并不很高,但很多方法象去除青铜器上氯化物的化学、电化学还原方法至今还有应用。 1898年关于
6、纸张、档案资料保护的国际会是第一次国际间文物保护同行交流的研讨会。,德国国家博物馆实验室,在19世纪末,电解还原、电化学还原法代表着科学技术在艺术品上的应用,就象现在热衷于用等离子体处理铁器(瑞士)激光法(法国)、超声波法(意大利)来清洁文物。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直径约100m的玻璃微珠处理文物,在4080psig压力下去除青铜雕像的表面锈蚀时,会对器物表面造成损伤,因此Veloz、Ruff和Chase 建议使用柔软的磨蚀材料,如压碎的核桃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波兰使用了高分子材料。文研院在延庆保护铁钟使用了混合材料。,激光法处理石质文物:2000年文物保护共享培训班(巴黎),瑞士等离子
7、体氢还原处理金属,1889 德国化学家,后是著名文物保护专家 Adolf Finkener Rathgen首先将电解法引入保护金属文物, 1892 年芬兰著名科学家Axel Krefting将电化还原法用于青铜器除锈保护(这个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同时强酸也用于清除厚重的锈蚀,酸处理后再用碱中和,开始时选用的试剂是盐酸和乙酸,1894后改用硫酸。 1905年,Rothgen用2%的氰酸钾水溶液作为电解液,用铂作电极,利用电解还原法去除了器物上不稳定的氯化亚铜。后来,博物馆的器物处理使用了更安全的电解质和更便宜的阳极电极。,Plenderleith(1956)建议用氢氧化钠作电解质,不锈钢作阳极。
8、这种处理方案在英国一直使用到20世纪70年代,使用的是用钼作为稳定剂的不锈钢和氢氧化钠溶液。对于锈层极薄而铜质很好的青铜器,使用这种技术去除的不仅是锈层,还有深层的金属腐蚀产物。仅用这种技术剥蚀金属可能会导致其表面严重受损,甚至可能有损器物的原始形状。,电化学处理装置与氯离子检测仪,铁炮处理后,1917年,Rosenberg发表了他对青铜病研究的结果,并建议使用电化学还原的方法。当时,这项技术的应用方法之一是用铝箔将要处理的器物包起来,然后放置在高湿环境中,一般相对湿度要高于90%。为了使青铜器表面和铝箔之间有效接触,Rosenberg使用了一种胶状物,其中包括6份琼脂、80份水和6份甘油。器
9、物用胶状物涂敷,并用铝箔包裹,在潮湿环境中暴露2-4天。还原完成后,用热水冲去胶状物。通过这种方法,器物上的所有活性氯化物都会与铝箔发生反应,在铝箔上形成氯化铝的腐蚀点,而将氯化铜还原为赤铜矿或黑铜矿。,1921年大英博物馆聘请的保护专家Alexander Scott报道了使用倍半碳酸钠处理青铜器,尽管他可能不是最先发明这种方法的专家。这时人们对氯化物在青铜器腐蚀中的作用已有所了解。1970年W.A.Oddy and M.J.Hughes对这种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倍半碳酸钠法有两个缺点,一、是试剂弱,处理周期长,二、是易生成蓝铜钠石复盐结晶,影响文物的外观。针对这两个缺点,1992年中国的
10、保护专家利用超声波技术对这种方法进行了改进。,1924年Nichols在大英博物馆曾试图通过局部处理来稳定氯化亚铜的点状腐蚀。Nichols使用稀硝酸银溶液将氯化物转化为银盐固定。 Robert Organ 1955年改进了这个方法,他将氧化银糊和乙醇的糊状物揉进腐蚀点内,通过生成的氯化银堵住腐蚀点,这是针对孔蚀特点,将活性的氯化物转化为难溶氯化银,并封闭外来氧和水气的影响。,孔蚀,1926年Scott发表使用罗谢尔盐(Alkaline Rochelle Salt)的方法,这是利用碱性酒石酸钾钠的络合特性,使氯离子析出、去除。 1937年Plenderleith将广泛应用于二十世纪初期的柠檬酸
11、法(Citric Acid)进行了完善,1987年MacLeod在柠檬酸中加硫脲作为铜的缓蚀剂,同时硫脲本身也是一价铜的络合剂。,1940年Farnworth发表了六甲基偏磷酸钠法(Sodium Hexametaphesphate),更为安全的是三磷酸钠法,因为它对铜器上“古色古香”的碳酸盐没有影响。 Organ 1956年将原用于铁器保护的深洗法(1882年 Krause处理铁器)用于青铜器处理,主要是清除造成铜器不稳定的可溶性的氯化物。 1963年Organ介绍了碱性甘油法( Alkaline glycerol),这是一种相对柔和的方法,对器物外观影响较小。,Asmus(1987)建议使用
12、二氧化碳激光器清洁金属文物,而Watkins 1997)评论了Nd:Yag 激光器在清洁青铜器上的应用。Turovets、Maggen和Lewis(1998)研究了怎样用激光法去除银版照相的镀银铜板上的锈蚀。Cottam和合作者(1997)讨论了在远红外区10.6m处使用TEA-CO2烧蚀技术清洁金属表面的方法,并处理了铜和青铜上天然和人工生长的锈蚀层。含有腐蚀层的无机矿物对激光辐射有不同的反应。人们发现,一般来说,复杂的腐蚀产物(如水硫酸铜矿)比简单的化合物(如赤铜矿)更易于烧蚀。,1976年美国Walters Art Gallery 美术馆的B. D Weisser女士用碳酸钠法结合BTA
13、处理青铜器。八十年代初中国专家使用了二甲亚砜法,1987年MacLeod将银器上使用的连二亚硫酸钠法引入处理铜器,并和甲酸法、柠檬酸加硫脲法、BTA等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Sharma Kharbada (1994) 推荐使用三磷酸钠,一种对钙离子特别有效的螯合剂。他们发现多磷酸钠使孔雀石的红外光谱发生明显变化,说明化合物发生反应后使羟基峰消失。而使用三磷酸钠时没有这样的变化,说明三磷酸钠在去除钙沉积物时并不会影响铜锈矿物,是一种安全的螯合剂。,九十年代中国学者改进了AMT法。1995年V.C.Sharma 等提出了比氧化银法更为有效的锌粉法, 在去除突起的碱式氯化铜后,他们用乙醇水溶液(1:1
14、0 v/v)润湿锌粉,然后用小毛刷将混有锌粉的乙醇溶液刷到暴露的腐蚀点上。在随后的三天里,每天1012次,用乙醇水溶液打湿处理过的腐蚀点。这样,一个比较坚硬的、灰色的锌反应产物密封层就形成了。不足:耗时、作旧,1967年丹麦Kalundborg博物馆 Madsen先生将在47年就应用于工业上铜的缓蚀的BTA法引用到金属保护领域,这是迄今为止使用率最高,影响面最广缓蚀保护古代青铜器的一种方法1987年中国保护专家对这一方法进行了改进,加入钼酸钠和碳酸氢钠形成复合缓蚀剂,取得了更好的保护效果,对于其他的复合试剂和衍生物也多有报道。由于苯并三氮唑是一种很好的紫外线吸收剂,时间长后,特别是器物表面加封
15、护剂后,器物表面颜色易加深。,1930年在罗马召开的关于艺术品的国际研讨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是第一次提出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当时主要是指对文物保存环境的控制,根据我们对陕西、甘肃、云南等文博单位文物保存状况的调查,目前这仍然是我们博物馆、考古所长期保护文物的主要问题。这次会议肯定了实验室研究对文物长期保存的意义,并建立起科学保护文物国际间的共识。1932年哈佛的Getten 和Stout 出版了期刊“艺术品科技研究”,这为后来“文物保护研究”的出版奠定了基础。,1956年Plenderleith的“古物及艺术品的保护”一书出版, 这是一部综合、全面介绍各种质地文物保护方法的经典之作,1971年
16、再版,虽然从科学性角度来看,书中各种方法和材料的介绍尚以经验和原理为主,量化研究数据极少,但在当时是有里程碑的作用,在70年代由原中国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专家译为中文,对中国第一代文物保护专家和青年学者影响极大。1963年意大利罗马修复中心主任 Cesare Brandi“文物修复理论”一书出版,这是第一部系统关于文物保护理论和文物保护哲学的论著,至今仍是西方文物保护界讨论保护哲学问题的基础,其思想深度和学识角度高瞻远瞩。在这本书中就已提出最小介入、可逆性、可再处理性、可识别性等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中国的文物科技保护起步于二十世纪50年代,1956年中国文物研究所的前身文化部古建研究所在京成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物 科技 保护 简史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25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