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基础知识课件.ppt
《散文阅读基础知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阅读基础知识课件.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9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基础知识,1,-2-,(一)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其文体特点是:篇幅短小。立意集中深远,“形散而神不散”。即以一条线索组织材料,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题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联想丰富。形式多样,结构自由洒脱。表现方法灵活,融叙事、描写、议论于一体。 散文一般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或分为写景状物类、文化游记类、写人记事类、议论说理类。,一、文体知识,-3-,第一类:记叙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
2、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4-,第二类:抒情性散文 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往往借助形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最大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
3、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5-,第三类: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又叫哲理散文。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哲理性散文带有人生感悟性质,这类作品往往从一点入手,入题较小,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尤为重要,表现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感喟,写出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个体感受。 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
4、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小结:散文的文体特征概括来说就是“形散神聚”。 所谓的“形”应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但目的却是统一的用来表现理念、抒发情感的、阐述哲理、表达志趣、寄寓情趣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聚”。,6,形(表、实),人物(行为特征),事件(具体表现),景物(有何特点),神(里、虚),志(言了什么志),情(抒了什么情),理(明了什么理),A描写了什么 形象,B描述了什么 特点,C抒发了什么 情感,D运用了什么 语言,E运用了什么 技巧,复现情境体悟情
5、感,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写,散文结构特点,7,8,9,-10-,(二)、散文阅读技巧读懂散文的根本是要从散文行文的固有规律去把握。1.审标题,明对象,捕捉阅读线索 标题有的明示了文章写作的对象或内容,有的提供了阅读的线索,有的甚至明示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分析散文标题,把握标题的特征,能帮助考生更快更好地阅读文本。可以说,散文的标题往往就是解读散文的一把钥匙。,-11-,如雪天(2015年上海卷)、说起梅花(2015年北京卷)、四堡雕版(2015年山东卷)、云和梯田(2015年天津卷)、甘森的西红柿(2015年重庆卷)、头脑中的旅行(2015年湖北卷)、粮食(2014年湖南卷)、浣花草堂(
6、2014年山东卷)、祖屋(2014年福建卷)、听雨(2014年全国大纲卷) 直接明确了写作的对象。 如果在文章中写到了看似与标题无关的内容,那就要考虑它与写作对象的关系,就要琢磨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内容。有些题目一看就知道会采用借物喻人、托物寓意的写法,如瓦;有些题目一看就知道是文章写作的线索,如樱桃。,-12-,再如太湖碎锦(2015年四川卷)、纸上故乡(2015年福建卷)、比邻而居(2015年江苏卷)、独木舟之道(2014年安徽卷)、废墟之美(2014年北京卷) 标题不仅明确了写作对象,更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倾向以及明确或隐含的主旨。,2022/12/11,13,-14-,2.找线索,理思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散文 阅读 基础知识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25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