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治疗技术进展课件.pptx
《休克治疗技术进展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休克治疗技术进展课件.pptx(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休克治疗技术进展,解放军第九四医院重症医学科宋景春,主要内容,一、休克的概念二、休克的认识过程三、休克的发病机制四、休克的分类五、休克的预防措施六、休克的治疗措施,一、休克的概念,休克是由于各种严重创伤、失血、感染、心脏疾病及过敏等导致神经体液因子失调、心输出量及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微循环灌流量明显下降,以致缺血、缺氧、代谢紊乱等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综合征。,二、休克的认识发展过程,1.症状描述阶段2.急性循环衰竭的认识阶段3.微循环学说的创立阶段,4,1.症状描述阶段,5,脸色苍白或发绀四肢湿冷,出冷汗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甚至无尿神志淡漠、昏迷脉压变小,休克综合征(Shock syndro
2、me),BP80mmHg,2.急性循环衰竭的认识阶段,大量失血是休克的始动因素,6,(1)交感衰竭血管张力 血压(2)休克的关键是血压,交感衰竭学说,2.急性循环衰竭的认识阶段,7,BP Q.R输血+升压药,实际上,(1)大量用升压药后,BP 但mortality (2)将正常动物注入升压药后休克,3.微循环学说的创立阶段,1964 年,Lillehei 发现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休克,都有一个共同的发病环节:交感兴奋,微循环障碍。并做了狗失血性休克实验:,8,3.微循环学说的创立阶段,9,临床表现三低一高:CVP,CO,BP;TPR,1.休克时交感是兴奋而不是衰竭2.交感兴奋血管收缩组织灌流量
3、3.休克的关键不在血压,而在于血流,10,3.微循环学说的创立阶段,11,3.微循环学说的创立阶段,Q BP/R,R 8L/r4,Q BP r4 /8L,Q BPr4,组织灌流量与血压及血管口径的4次方成正比(口径更重要),交感兴奋时如Bp升高一倍,血管口径缩小一倍,,灌流量为原1/4,三、休克发生的微循环机制,微循环,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是指微A与微V之间微血管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基本结构和最小功能单位。,13,微循环组成,14,七个部分,三条通路,微循环机制,15,微循环机制,16,微循环机制,为什么Cap是交替开放的?正常仅开放1/51/3,17
4、,毛细血管灌流的局部反馈调节,18,神经机制,BP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冲动减压反射受抑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19,体液机制,CAAngVPTXA2ET-1LTS,20,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变化特点,血管痉挛(vasospasm)全身肌性小血管都强烈收缩引起痉挛。由于受体分布密度不一致,口径缩小程度不一,以前阻力血管(前闸门)收缩更明显。,21,微循环变化特点,22,1.总闸门+2.分闸门+3.后闸门+,Cap前阻力Cap后阻力,少灌少流 灌少于流,微循环变化机制,23,1.血管口径 2.血液流速 3.真毛细血管开放数,微循环痉挛,动静脉短路开放心、脑血供增加,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
5、义,1)有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回心血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加,24,自身输血 “ 第一道防线” 自身输液 “ 第二道防线”结果:血液稀释,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2)有助于心脑血液供应微血管反应的非均一性(Inhomogeneity)血液重分布,25,临床表现,26,治疗原则,27,尽早消除休克的动因,补充血容量,防止向休克失代偿期发展。,体位?,2.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变化特点,血管自律运动消失,血管扩张,真Cap网开放,血液流速减慢(粒线钟摆),微循环淤滞,血液泥化,细胞嵌塞。,28,组织灌流特点,29,灌而少流 灌大于流,血管扩张机制,1.酸中毒血管对CA的反应性2.局部代谢产物增加3
6、.内毒素的作用,30,(1)微循环变化特点,31,1.总闸门+2.分闸门 3.后闸门+,Cap后阻力Cap前阻力,微循环变化特点,32,淤滞,失代偿及恶性循环的产生,1)回心血量急剧减少2)自身输液停止3)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减少4)心脑血液灌流量明显减少,33,临床表现,34,治疗原则,针对微循环淤滞,对症治疗A 纠酸B 扩容C 扩血管,疏通微循环,35,3.微循环衰竭期-微循环变化特点,36,麻痹性扩张微血栓形成 无复流现象,无复流现象,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输血补液治疗后,虽血压可一度回升,但微循环灌流无明显改善,毛细血管中淤滞停止的血流仍不能恢复的现象称无复
7、流现象。,37,无复流现象,38,微循环变化机制,1)血管反应性进行性下降2)重要器官功能衰竭(DIC的发生) 微血栓阻塞MC 出血 微血管通透性增加 器官梗塞、梗死,39,组织灌流特点,40,不灌不流,临床表现,1)循环衰竭:进行性顽固性的低血压2)并发DIC3)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原因:重要脏器低灌流肺、肾、肝、心、脑及胃肠,41,1.失血失液-低血容量性休克2.烧伤-烧伤性休克3.创伤-创伤失血性休克4.感染-感染性休克5.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6.过敏-过敏性休克7.强烈的神经刺激-神经源性休克,四、休克的分类,维持机体有效循环量的因素,43,休克发生的共同基础:有效循环血量,三个因素决定有
8、效循环血量和组织灌流量:1.足够的血容量2.正常的血管舒缩功能3.正常的心泵功能,44,休克的始动环节,四、按发病机制的休克的分类,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分布性休克梗阻性休克,Professor Jean-Louis Vincent Erasme Hospital (Free University of Brussels).Current Position:Head Dept of Intensive Care.He is also a former 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ESICM), t
9、he European Shock Society (ESS) and Past-Chair of the International Sepsis Forum (ISF).,休克的主要特征,1.常存在低血压,但血压水平多为轻度下降,尤其是长期存在高血压的患者。总体而言,成人患者收缩压低于90mmHg或平均动脉压低于70mmHg,并伴有心动过速。2.出现组织低灌注,并从身体三个“窗口”表现出来,皮肤(皮肤湿冷,血管收缩以及发绀是最有价值的低血流动力学状态),肾脏(尿量1.5mmol/l。,五、休克的预防措施,1伤部止血、包扎、制动2镇静、止痛、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3采用正确地体位对有血容量不足
10、的伤员,应采用平卧位或适当抬高30度以利静脉回流。实践证明,头低脚高位对呼吸和循环都有不利的影响,对休克的预防有害无益,不宜采用。4早期补充液体口服热饮料,有消化道伤或昏迷不能口服时,立即大量、快速输液。,六、休克的治疗措施,休克的监测(训练教材),脉搏收缩压比值为休克指数。正常情况下休克指数为0.5,当休克指数为1.0-1.5以上时反映已休克,达2.0以上即处于严重休克。(1)神智(2)平均动脉压正常值70-105mmHg(3)中心静脉压(cvp)正常值6(110)mmHg(4)肺动脉锲压(PCWP)正常值6(516)mmHg(5)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o2)正常值80-100mmHg
1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正常值3545mmHg动脉血的酸碱度(pH)正常值7.35-7.45(6)肾功能的监测:尿量,第三章 休克:孙树杰,监测 一般监测,监测 特殊监测,Company Logo,中心静脉压CVP监测,评估血容量、前负荷、右心功能深静脉穿刺置管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推荐意见:对低血容量休克病人,应监测血乳酸以及碱缺失水平与持续时间(C级)血乳酸的水平与低血容量休克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持续高水平的血乳酸(4mmol/L)预示患者的预后不佳碱缺失可反映全身组织酸中毒的程度 碱缺失可分为三度:轻度(-2-5mmol/l),中度(-6-14 mmol/l
12、),重度(-15 mmol/l),休克的初始治疗(训练教材),1常规处理(1)止血,肢体伤口活动性出血,可采用加压包扎或应用止血带止血(2)保持呼吸通畅。并给予吸氧(3)骨折固定(4)抗感染裤使用(5)抗休克裤的作用(6)抗休克(7)减缓、制止包裹部位的活动性出血(8)固定骨折,休克的初始治疗(训练教材),2抗休克裤的类型和使用方法(一)类型抗休克裤分为两种型号:80型为单囊型,即腹部和双下肢为一个相通的单囊;81型为三囊型,即腹部和双下肢分隔为三个囊,便于选择性的充气加压。(二)使用方法使用时先展开抗休克裤,从患者的侧方垫入患者身后,将腹部及双下肢分别包裹腹部和双下肢。抗休克裤上缘必须达到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休克 治疗 技术 进展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23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