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约与南京国民政府外交体制的调整.docx
《废约与南京国民政府外交体制的调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废约与南京国民政府外交体制的调整.docx(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废约与南京国民政府外交体制的调整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党国外交体制。这种体制对废约活动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决定了当时废约的方向和进程。就废约而言,这种体制贯彻了国民党以党治国理念,确保了国民党对外政策的执行,保证外交决策权控制在国民党手中,有利于废约外交活动的统一进行。当然,这种外交体制也有其局限。为了适应条约关系快速变化的新形势,南京国民政府在坚持党国外交体制的总体框架下做了一定调整,既包括体制本身的微调,也包括政府内部中央和地方外交执行机构的较明显改变;既包括中央外交权力的集中,也包括地方外交权力的统一。这种体制调整对于废约有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废约进程。当然,这种
2、调整只限于内部有限调整,不能根本解决党国外交体制的缺陷。废除不平等条约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在废约过程中,势必要调整各方面的体制和政策。这种调整反过来又会影响条约关系的变化。国民党政权如何调整体制和政策,以及调整如何影响条约关系的变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限于篇幅,笔者拟先从外交体制调整角度来窥探这一变化。这场废约运动由谁来决策指挥,由谁来执行,怎样与列强进行交涉,采取什么政策,是一项复杂的政治设计,涉及南京国民政府外交权力模式、外交政策制定与执行及其与废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惜学界未见专文探讨,笔者拟抛砖引玉,藉此推动该问题研究。一
3、、党国外交体制下的废约外交决策与执行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实施党国外交体制,因此条约关系的变化都与国民党的方针、政策与体制密切相关。研究条约关系变化,有必要研究国民党的权力体制。需要指出,国民党党国外交体制的确立并非基于废约考虑,只是落实以党治国的理念。国民党的权力体制源于孙中山的设计,按其所定革命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实现对全国的形式统一后,国民党决定实施训政。改订新约运动时期正是实施训政时期,这一时期的外交权力模式与训政体制相适应,国民党享有最高外交决策权,国民政府则负责外交政策执行。在对外关系问题上,党政各司其职。1928年10月3日,训政纲领确立了国民党的最高权力。1929年3
4、月21日,国民党又通过确定训政时期党政府人民行使政权治权之分际及方略案,公布训政纲领。这就确立了训政时期国民党、国民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权力关系。这个权力结构在1931年6月1日颁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以根本大法形式确认。外交权力模式相应纳入党国体制。根据训政纲领,最高决策机关为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因此,从外交的角度看,全代会是外交权力模式的最高机构,以决议和宣言形式决定对外根本方针。其制定的外交方针国民政府必须执行,如1924年国民党一大宣言确定包括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在内的七项对外政策,国民党二大宣言、三大宣言相继重申了取消不平等条约方针,这些宣言、决议案构成后来
5、国民政府废约政策的来源。在全代会闭会期间,则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代行职权,成为平时决策机构。中执委及其常委会负责监督全代会的决议、方针的实施,负责国民政府的组成,监督政府报告。因此,就平时政策的制定来看,中执委及其常委会居于最高地位。从外交政策的制定、执行程序看,中执委做决定,要求国民政府遵照,令行政院转饬外交部办理。所以,废约工作进行是基于中执委的命令。在事实上,具体对外政策的制定是由中央政治会议负责。由于1928年后的中执委委员、监察委员都是中政会委员,因此中政会的议案“不必送交中执会核准,可直交国府执行“。按照政权与治权分立的原则,国民党掌政权,国民政府掌治权,而其最高指导监督之责仍属
6、于国民党。这个指导监督职能由中政会负责实施。在国民党权力体制中,该机构颇为特殊为决定政治策略之最高权力机关,同时亦即党的政治领导机关”,它始于1924年设置的中央政治委员会。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重新规定中央政治委员会权限,“赋有决定政治方针之权力,其决定则咨送国民政府执行之二1928年10月,中执委将政治委员会改称为政治会议,成为实施训政的最高指导机关,对中执委负责但非处理党务机关,对于政府为其根本大政与政策方案之发源机关,但非政府本身机关之一,实际上系党与政府间之连锁由于中政会由中执委和中监委委员、特任高级官员组成,其地位很高,权力很大:“凡一切法律问题,经中央政治会议议决,由
7、中央执行委员会交国民政府执行之J凡重要政务,须经中央政治会议议决,交国民政府执行。”可见,这是居国民政府之上的机构,享有真正的决策权。在外交权力模式上,中政会享有实际最高权力。蒋介石日记清楚地记载该会讨论外交问题的情况。如1929年1月9日记载:“上午朝会后,开政治会议,只议决中德、中英、中法等国关税条约。其如中西等约,以有土地所有权,及内地杂居,问论争论不决J12月27日记载:“到政治会议,通过废除领事裁判权案,定明年元旦发表。”所以,南京国民政府废约事宜看似是外交部主导,实际是中政会。当然,中政会负责全国重要政务,事务较多,不可能事事经全体会议详细讨论。为此,该会采取“先分组讨论,再经全体
8、会议决定”的议事方式,内设各种小组。具体到外交事务,则由外交组掌控。外交组由9至13名委员组成。按照规定,凡重大外交决策都需经过外交组讨论,送交中政会通过,再交国民政府执行。因此,中政会实际上成为党国外交的最高指导机关,而其中外交组(1931年改为特种外交委员会)是其外交决策核心。包括条约修订在内的重要外交案先由外交组讨论,再提交中政会决定。可以说,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有关条约修订事宜都是中政会外交组掌控的。在党国体制下,国民政府是全国总揽治权的最高机关,但受中政会指导监督。1928年3月10日公布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了这一点。蒋介石担任国民政府主席时,国府委员会拥有实权。外交事宜先由国府
9、外交委员会(最初由蒋介石、胡汉民、吴敬恒、李石曾、伍朝枢5人组成)讨论,决议案送国府委员会决定。该外交委员会开始设置时具有实权。在条约问题上,可以批准或否决外交部签订的条约。但因为外交委员会成员多为政治人物,有的不在京,加上外交事务日繁,外交部建议调整外交委员会,“期于最短期间内,改订条约,撤废领判权二1929年7月,外交委员会改隶中政会。这样,国民政府在外交处置方面的权限明显缩小。1931年12月林森继任主席后,主席变成虚位,权力分解到了五院,国府委员会甚至经常不开会。此时的外交事务处理权转移到行政院,经行政院会议决定。除行政院外,立法院、监察院也对外交有控制权,如监察院对外交部的监察。这种
10、体制对于当时改订新约运动也有影响,如正当取消领事裁判权交涉即将取得突破时,中日万宝山案、朝鲜排华案、九一八事变相继爆发,王正廷因处理中日关系不善被监察院委员弹劾,后者指责王“巧于趋奉”,不能领会革命外交精神而“始能贯彻取消不平等条约之目的”,“备极媚外取容”,“误国丧权”。1931年9月28日,监察院呈文国民政府弹劾王正廷,依法提请交付惩戒。在这种情况下,王正廷辞职。由此,王正廷主导的改订新约运动也就结束。从此案可以看出,监察院对外交也能够发挥影响。在外交权力模式上,外交部实际上只是外交政策执行机构。“党国政制,外交部长并非从前约法时代外交总长之地位。盖今日之外交部,只行政院之一部,而行政院上
11、有国务会议,国务会议之上,有中政会,中政会之上,又有中常会,重重节制,外交部只为第四五级之机关,而国府别有外交委员会之设,凡重大问题,皆经外委会讨论,讨论有结果,再送中政会考核,故凡关外,绝非外交部长专主,第既定之方针,而司技术的运用而已。“当然,外交部长是中政会外交组的核心成员,在外交决策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从此意义上看,外交部在改订新约运动过程中还是能发挥重要决策作用的。此外,在废约过程中,外交部负责条约的交涉,能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只不过只能在决策机构的指导下进行。从上述可知,这一时期外交体制大体上是党国外交。国民党中央机构集中掌握外交大权。全代会名义上享有最高决策权,负责对外根本方针制
12、定。中执委及其常委会平时代行全代会职权,负责平时决策,制定外交方针,但实质上真正掌握决策权的是中政会。这种模式对于贯彻国民党废约方针有一定影响。二、中央外交执行机构的调整与废约关系在坚持党国外交体制总体框架的前提下,南京国民政府对外交机构进行了一些调整。这既适应了条约关系改善的需要,也有利于推动废约进程。广州和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外交部设置简单。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外交事务明显增加。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外交部对内部设置进行了调整。1927年7月5日,外交部长伍朝枢改组外交部,下辖秘书处、政务司、总务司,此外设条约委员会,负责条约事宜。该会的设置,适应了推进废约外交的需要,成为此后废约的重要机关。H
13、月,外交部改设一处(秘书处)三司、一厅(参事厅)。此时三司仍按照事务分工设置,分管政务、总务、情报。1928年2月22日,外交部再次改组,改设一处(总务处)三司,三司按照地域进行区分,分别负责国际事务、亚洲和苏联事务、欧美事务。王正廷担任外交部长后,由于改订新约活动明显增多,于12月8日改组外交部,内设总务、国际、亚洲、欧美、情报五司。这种设置直到1939年9月才改变。由按照事务性质划分内设机构,转变到按照事务性质与地域划分相结合的办法内设机构,有利于废约运动的开展。因为按照事务性质划分有利于分类处置,如条约委员会负责条约起草、审定,情报司负责情报收集等;按照地域划分有利于对应到相应国家,外交
14、部可以同时与各国展开条约谈判。王正廷担任外交部长时,往往指定相应的司长具体协助部长与各国进行条约谈判,分工明确。如中英法权谈判,由欧美司司长徐谟负责起草对案,并与英国驻华使馆参赞台克曼磋商条约的具体细节;中日关税谈判,由亚洲司司长周龙光与日本驻沪领事上村伸一磋商细节;中法越南陆路通商条约修订谈判,由欧美司司长徐谟、参事徐东藩负责筹备;中捷商约谈判,则由欧美司长徐谟、条约委员会副会长徐东藩、委员刘师舜与捷克代表倪慈都进行磋商;中俄复交后商约磋商,由条约委员会会同亚洲司负责,等等。就废约而言,外交部机构调整直接的产物是条约委员会。该会设置“乃应一时环境之需要”,即准备改订中外条约。该会直接负责不平
15、等条约研究、新约起草与审查等工作,其成员甚至直接参与条约谈判,有利于废约运动的推进。1927年3月9日,外交部公布条约委员会规则,明确规定该会设置的目的及其职责:“国民政府外交部为准备改订中外条约起见,特设条约委员会,担任关于条约改订之研究,及规划事宜。”根据规则,该会设委员长1人,由外交部长兼任,专任委员3至7人,由部长聘任“对公法约章或国际经济关系具有专门学识之人员充之“。6月2日,伍朝枢以部令形式宣告条约委员会成立。1928年4月3日,国民政府通过外交部条约委员会修正规则,对1927年规则进行了修正,主要是对该会负责事项、组成等进行调整。关于负责事项,除了担任关于改订条约的研究与规划外,
16、增加讨论国际法问题一项。关于组成,该会改为会长制,设会长1人(部长兼任)、副会长1人、委员若干人。委员分为专任委员和通常委员两种,专任委员定额3至5人,不得兼任他职,通常委员无定额。此外,规则还规定了条约委员会的秘书设置(专任委员兼任)、日常事务处理(由外交部调派雇员负责)等。1928年6月14日,王正廷就任外长,兼条约委员会会长。王正廷就职后,为了应付日益繁重的改约任务,决定明确条约委员会分工,于8月22日颁布条约委员会办事细则,规定该会下设各组职掌及办事程序。按照规定,该会设置法律、通商、关税、交通、编纂5组。法律组掌管外交官领事馆待遇,外人保护、管辖、审判,外人传教,国籍,禁令和国际联合
17、会等;通商组掌管外人居留地、租借地、贸易、采矿、国际劳工、通商债务、华侨及其他通商事务等;关税组掌管外人进口税、出口税、免税、违禁物品、海关管理和以关税为抵押的债务事项、其他关税事宜等;交通组掌管内河航行、沿海贸易、铁路、邮电、航空、交通债务及其他交通事项等;编纂组掌管撰拟条约草案、审查草约草案、编译各国条约、撰拟文稿、汇编文稿、保管图书文卷及其他编纂事项等。为了规范议事程序,外交部于1930年1月28日公布条约委员会议规则,确定了会议具体规则,明确议事范围为中外条约草案、改订条约计划书、国际法问题、约章解释及其他重要国际事项。1931年8月日,行政院通过外交部条约委员会暂行组织规程,对192
18、8年规则进行了修订,主要变化是明确规定通常委员人数在12至20人之间。这次修订后,外交部聘请的委员数量有了明确规定。1937年3月23日,外交部条约委员会处务规程和外交部条约委员会议事细则颁布。前者规定了条约委员会具体职掌范围,包括拟具条约草案,规划改订条约方案,解释约章疑义,审议有关条约之法律案件及部长、次长特交案件,研究有关国际法问题、各国新订条约、国际公约和国际会议有关国际及其他国联事宜,编纂中外条约外交专案及各国涉外法令,及其他有关条约事项。通过上述法规,条约委员会日趋完善,成为一个规范化运行的条约研究机构。条约委员会自1927年成立,至抗战爆发后停止活动。1939年,外交部设条约司,
19、正式接管条约委员会职掌。条约委员会成立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废约。1928年主要是围绕关税自主工作展开,1928年后则主要围绕领事裁判权、租界等问题开展工作。条约委员会在废约问题上颇为努力,受到王正廷的表扬。条约委员会总的任务是研究条约问题,这可以从其会议议题看出。如1927年7月11日,条约委员会副委员长李锦纶通知开会,“讨论关于租界问题及中荷领事条约问题”。此外,还一并讨论其他11个议题,包括关税行政权、外侨纳税问题、不平等条约未取消前国民政府对于现行条约应采之态度、外人教堂学校医院、陇海路借款合同、中国境内之外国军舰及军队、领事批准问题、外人在华护照问题、华侨不平等待遇问题、上海租界增税
20、问题、国民政府对北京政府所缔结条约问题。研究条约,当然是为废约服务。为此,条约委员会成立后展开了多种活动。一是编辑有关外交文件。“外交部以现值我国朝野一致努力废除不平等条约之际,所有外交上过去及现在情形,社会上非常注意,因于日前设立编纂委员会,以便将外交经过情形,及有关系文件,编成有系统之报告,供国人研究二编纂委员会设于1929年1月,以唐悦良为委员长,张欣海为副委员长,凌冰、刘师舜、楼桐君、朱敏章、彭贻贤、徐春秋为委员,“均系条约委员会委员委任”。条约委员会编辑的各种文件中就包括条约集。1931年7月6日,外交部令条约委员会将过去各种不平等条约汇集整理,藉供参考。二是协同翻译各种法典。法典翻
21、译也是废约中的重要工作。在与英国进行取消领事裁判权的谈判过程中,英方要求中国政府将法典的权威翻译本送交英国驻华使馆,才能批准新协议。因此,法典翻译是外交部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1929年底,外交部指令组织法规编译委员会负责此项工作。“我国自民、商、劳工等法先后颁布以来,各国颇为注意,均向外交部索阅译本,拟作参考。最近立法院商由外部担任翻译”。外交部遂令条约委员会与参事厅、情报司会同办理,组成法规编译委员会,由谢冠生等6人担任法文翻译,胡世泽等8人担任英文翻译,各参事专任校阅。三是承担条约起草、修订、审查等工作。这是条约委员会最主要的工作。舆论指出外交部条约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对与各国订约修约事宜,
22、进行颇力”。条约委员会参与修约、订约工作,具体包括:起草、会商条约草案等。按照办事流程,与他国进行条约修订、订立,中方草案一般都由条约委员会起草。如1928年7月27日,条约委员会开会讨论拟定的中国与古巴、捷克等国条约草案。1929年12月上旬条约委员会拟具中秘商约草案,送呈外交部长。1932年中俄复交后准备商订商约,外交部指令条约委员会会同亚洲司开始起草。直接参与条约谈判。如中捷条约谈判,一直有该会成员参与。1928年9月中下旬,条约委员会副委员长徐东藩携带中方草案与捷克驻华代办倪慈都举行多次谈判,“颇为圆满”。1929年7月30日,欧美司司长徐谟、条约委员会委员刘师舜与捷克驻华代办倪慈都进
23、行会商。审查条约,条约的签订一般需要经过条约委员会审查,然后交外交部长签署意见,再送呈中政会、国务会议和立法院批准。如1929年2月8日外交部接到驻美公使伍朝枢的电报,中土友好条约已在华盛顿签字,外交部遂将该条约原文交条约委员会审查,5月2日条约委员会开会讨论中土友好通商条约,等等。四是办理收回条约特权事宜。条约委员会受外交部部长指派,从事收回特权的事项,如收回上海租界会审公廨、收回租界主权等。1929年底,召开改组上海临时法院会议,中国代表就包括司法院参事梁敬徽、吴昆吾,外交部国际司长嵇镜、欧美司长徐谟及条约委员会顾问钱泰、委员刘师舜。可见,条约委员会有一定发言权。又如该会参与了收回租界主权
24、行动。1929年3月,该会委员李广钊与欧美司帮办朱世全等会同内政部、河北省政府、天津特别市政府官员负责接收天津比租界。5月,该会副会长凌冰受命调充接收天津比租界委员。天津比租界的收回,鼓舞了外交部。为收回全部租界问题,王正廷令条约委员会与主管各司专门研究租界、租借地性质,进行准备工作。该会积极筹备,分别组成3个收回租界委员会。1930年5月15日,外交部指派王家桢、刘师舜、胡世泽、方文政、徐营秋为筹办收回日本租界委员会委员,王家桢负责;徐谟、刘师舜、周纬、吴南如、于能模为筹办收回英法意租界委员会委员,徐谟负责;李锦纶、刘师舜、稽镜、谭绍华、许沅为筹办收回公共租界委员会委员,李锦纶负责。经其研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京 国民政府 外交 体制 调整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20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