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中医针灸治疗临床病例分析专题报告汇编资料.docx
《医院中医针灸治疗临床病例分析专题报告汇编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中医针灸治疗临床病例分析专题报告汇编资料.docx(2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针灸治疗临床病例分析专题报告编制单位:中医院编制时间:2022年11月目录(内容包含150种治疗防范)神经官能症1痣病性失语6灼口综合症7眼底黄色斑点症(Stargardt病)9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10延髓背外侧综合征212卒中相关性肺炎217中风后肩周炎219中风后腹泻223中风后复视226延髓背外侧综合征230假性球麻痹232中风后强笑234脑梗死后抑郁症236眩晕2(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39脑梗死后吞咽障碍244脑梗死后舞蹈症248闭锁综合症250精神神经性尿频253脑出血后遗症254中风后语言障碍256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进行性多发性神经根炎258闭锁综合征259双向情感障碍260精
2、神性口苦261帕金森氏病267运动神经元病270肌萎缩侧索硬化病272真性延髓麻痹274进行性脊肌萎缩280不明原因发热282肋间神经痛283坐骨神经痛285中风后运动性失语287复视290帕金森氏病296神经官能症李*,女,28岁,登记号:1632465,初诊日期:202*年12月16Bo主诉:咽中如有物梗塞不适2月余。病史:患者自觉咽中如有物梗塞,咽之不下,咳之不出,多方就诊服药,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就诊症见如有物梗塞,咽之不下,咳之不出,但不影响进食,胸闷心烦,不能安寐,头重目眩,肢倦,纳呆,脱腹胀满。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咽中如有物阻,查鼻咽、喉咽无器质性病变。舌胖大苔白腻,弦滑。西医诊断:
3、神经官能症中医诊断:梅核气治疗原则:健脾理气,化痰解郁散结。针灸取穴:天突、劳宫、丰隆、悬钟、三阴交、内关。治疗经过:天突,先直刺0.2寸,继而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柄后缘刺入-1.5寸,待患者有明显针感时,即可出针。劳宫直刺0.3-0.5寸,提插重泻;丰隆直刺1T.5寸,予提插捻转泻法;悬钟直刺0.3-0.5寸,予捻转补法;三阴交直刺0.5-0.8寸,行提插补法;内关直刺0.5寸,行提插泻法。其他疗法:走罐:通走后,重点在肺俞、脾俞闪罐10次,使皮肤微红。再进行肺区、脾胃区走罐。肺区、脾胃区即第一胸椎棘突至第一腰椎棘突。分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和第二侧线3条线分别走罐,采用重吸慢移的方法
4、,垂直推拉走罐,并且在两侧肺俞和脾俞之间横向推拉走罐,反复操作,直至皮肤深红为度。治疗结果:按上述走罐配合针刺治疗经两次治疗后症状有所减轻,10次治疗后痊愈。按语:本病多由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气机不利,痰气互结于咽喉所致。天突穴位于胸廓上口处,有通利气道,宣肺降气之功,又是任脉、阴维脉的交会穴,可治疗胸中气逆,气道不利的梅核气。丰隆穴为化痰要穴,可化痰散结,悬钟穴属胆经,两穴为用可起疏肝健脾、化痰理气之功。三阴交为足三阴交会穴,足三阴到达处接近咽喉部,故此穴是治疗咽喉诸病要穴。劳宫穴是治疗梅核气的特效穴,在整体治疗的前提下,加入此穴疗效明显。采用运动行针法,边行针,边令患者做吞咽唾液和咳嗽的动
5、作,又是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肺区、脾胃区走罐温经通阳,健脾肺而化痰。以上两种方法配合使用共奏健脾理气、化痰解郁散结之功。疮症曹*,女,59岁,门诊号:3232792,初诊日期:202*年3月20Bo主诉:双眼睁眼困难进行性加重4月余。病史:患者于4月前因动怒后出现双眼睁眼困难,呈进行性加重,辗转就诊于多家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查颅脑CT、颅脑MRI、颈动脉彩色多普勒、经颅多普勒、眼底检查等均无明显异常,经中西医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为进一步治疗,遂就诊于我科门诊。现症:神清,语利,扶入诊室,呈闭目状态,双眼不能自睁,奋力睁眼仅可睁开1-2皿缝隙,仰头视物,偶有睁眼正常,仅可持续约2秒,
6、后即感前额部肌肉不适,须立即闭目,无朝轻暮重现象,无复视,无畏光,无视物模糊,舌暗、边有齿痕,苔薄黄,脉弦细。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对光反射灵敏,视野无缺损,眼睑皮肤正常,无睑内外翻,无眼睑痉挛,睑结膜无充血水肿,睑内未见沙眼及肿物,眼球大小正常,未见凹陷或突起,眼球无震颤,双眼球向各方向运动正常;四肢肌力5级;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征阴性。西医诊断:瘾症中医诊断:疮症证候诊断:肝郁脾虚、心神逆乱证治疗原则:调神导气,疏肝健脾,调和气血。针灸取穴:水沟、气海、关元,双侧内关、上睛明、攒竹透鱼腰、阳白透丝竹空、四白、太阳、合谷、太冲、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治
7、疗过程:患者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选用O.25mm*40mm毫针,先直刺内关13-27m,提插捻转泻法;继刺水沟,向鼻中隔方向斜刺8-13mm,将针体向一个方向捻转360。,再施雀啄手法,以眼球湿润为度;针刺上睛明时,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轻推向外下方固定,针沿眶缘缓缓刺入8-13mm,不做手法;针刺攒竹、阳白时,针尖分别向鱼腰、丝竹空方向透刺25mm左右;合谷、太冲用泻法,气海、关元、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余穴常规针刺,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每日1次,一周5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期间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暗示,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治疗结果:首次针刺结束后,患者睁眼可达2mino以
8、后随着针刺治疗,其睁眼时间逐渐延长。治疗8次后,睁眼可达30min治疗2个疗程后,睁眼时间可达数小时。治疗3个疗程后,睁眼功能恢复正常。按语:魔症是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发病常受心理及社会因素影响,病程反复迁延,常发生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多见。魔症性睑废属于躯体转换症状的表现。本病无准确对应的中医病名,目经大成卷二:“此证(睑废),视目内如常,自觉亦无恙,只上下左右两睑,日夜常闭而不能开以手拈起眼皮方能视”,灵枢经筋日:“足阳明之筋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依症可属“睑废”“目不开”范畴。魔症多由精神刺激引起,七情内伤直接损伤相应之
9、脏,首先影响心神,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患者恼怒后则肝气郁结、心神逆乱,气血失和;平素思虑过多则易伤脾,加之肝郁乘脾、火不生土,可致脾虚;结合患者舌脉,辨为肝郁脾虚、心神逆乱证。中医称眼睑为眼胞,在五轮中为肉轮,在脏属脾;肝开窍于目,且肝经“连目系”,故肝郁脾虚、气血失和可致胞睑失养,睁眼困难,发为本病。治以调神导气、疏肝健脾、调和气血。选取内关、水沟以调神导气;上睛明、攒竹、阳白、四白、太阳为局部穴,可疏通局部经络气血;合谷、太冲可“开四关”,与内关、水沟相配共奏醒神开窍之功;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可疏肝健脾、补益气血。诸穴合用,共奏调神导气、疏肝健脾、调和气血之功,以达“提眼睑、
10、司开合”之效。疮病性失语李*,女,30岁,初诊日期:202*年7月3日。主诉:突发不语4天。病史:(家属代述)2天前患者与邻居因琐事打架,当即昏不知人。家人立即掐人中,数分钟后苏醒。醒后患者口不能语,急至村医处就诊,村医行针刺、输液治疗2天未效。遂于我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现症:患者神清,精神可,不语,面红,目赤,上下嘴唇轻微肿胀,口干,纳可,寐安,二便可。查体及实验室检查:表情痛苦,沉默不语,与人交谈只能纸上进行,上下嘴唇轻微肿胀,左侧有淤青,余无异常体征。舌红,苔黄,脉弦。西医诊断:瘙病性失语。中医诊断:暴喑证候诊断:肝郁气滞证治疗原则:醒神开窍,平抑肝阳。针灸取穴:内关、人中、三阴交、廉泉、
11、通里、太冲。治疗过程:内关直刺11.2寸,行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人中向鼻中隔方向进针0.3寸,行雀啄手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三阴交与胫骨内侧缘呈45角斜刺进针11.2寸,提插补法以下肢抽动三次为度。廉泉针尖向舌根部进针1.5寸,施提插捻转泻法。通里、太冲直刺1寸,均用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每隔15分钟行针1次。治疗结果:治疗当日:患者针刺人中时说“疼”;治疗第2天可以正常交流,口干减轻,目赤症状消失;治疗第7天:诸症均痊愈,患者纳可,寐安,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弦。按语:暴喑属现代医学的痣病性失语。因大怒伤肝,肝气郁结,气机逆乱,神窍为之蒙蔽。内关、人中、三阴交均为醒脑开窍法之主穴,配
12、以特定刺法以醒脑开窍、调神启闭、疏通气机。廉泉有开窍利咽之功效,为治失语之穴。内经云:“心主音,肝主语J故选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太冲,以舒肝理气而启闭;取手少阴心经之络穴通里,以醒神通窍而开喑。诸穴合用,收效迅速。除治疗外,嘱患者日常饮食清淡,禁食辛辣肥甘厚味之品。学会情绪管理,控制消极情绪,积极与人沟通。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灼口综合症樊*,女,81岁,门诊号:2545847,初诊日期:202*年8月10Ho主诉:右侧面部感觉异常1周。病史:患者于1周前出现右侧面部感觉异常,遂于我院就诊。鼓气示齿试验大致正常。现症:神清,精神可,耳鸣,舌根至舌尖间断性灼热疼痛,食用刺激性食物后加重,纳少,腰部
13、及双下肢酸胀疼痛,寐可,二便调,血压12670mmHgo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鼓气、耸鼻正常,脉弦,舌暗淡苔薄白,患者自述脑CT、脑MR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灼口综合症中医诊断:舌痛症证候诊断:肾阴不足、心火上越证治疗原则:交通心肾,滋阴清热,醒神调气。针灸取穴:风池、完骨、天柱、四神聪、地仓、下关、人中、额修、听宫、金津、玉液、舌面点刺放血、廉泉、曲池、合谷、间使、足三里、三阴交、丰隆、丘墟、太冲、太溪、涌泉、水泉。治疗过程:患者坐位,常规穴位消毒,风池、完骨、天柱进针0.5-1寸,捻转补法,后嘱患者仰卧位,穴位消毒后,四神聪、地仓、下关、人中、额修、听宫常规针刺,不做手法,金津、
14、玉液、舌面点刺以微出血为度,余穴位常规针刺。留针30分钟。治疗结果:4周后患者诉舌痛及面部麻木基本消失,耳鸣明显好转,仅余腰腿部疼痛,去曲池,地仓,下关,W,听宫,加气海俞、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委中。3周后腰腿痛症状消失。按语:灼口综合征以口腔内烧灼样疼痛、口腔黏膜感觉异常且无病理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见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的中老年女性。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西医治疗方法。本例患者年老体虚,素问上古天真论有“女子七岁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J故肾中精气不足以充养人体。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J肾精不足而见耳聋耳鸣。素问脉药精微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J素问阴阳
15、应象大论“肾生以充养脑髓故见脑骨髓.肾主耳J是以腰腿疼痛,又因肾精不足鸣的症状。肾阴不足,无力涵养心阴,是以心阳偏旺。灵枢脉度篇0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故心火上越,反映于所属之窍,则见舌至舌根部烧灼样疼痛。故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基本病机为肾阴不足,心火上越之证。治以交通心肾,滋阴清热,疏通舌络,醒神调气。“肾足少阴之脉.俯喉咙,夹舌本J故取足少阴肾经之涌泉,太溪,水泉。其中“足少阴肾经根于涌泉,结于廉泉。“涌泉与金津玉液舌面点刺、廉泉合用以交通心肾,滋阴降火,清泄热邪。“肾原出于太溪”,太溪为足少阴经之输穴、原穴,水泉为肾经郑穴,两穴合三阴交以荣养肾之津液。金津,玉液、舌面点刺放血
16、:为局部取穴,一方面局部取穴可达到针刺镇痛的效果,同时,舌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针刺舌面可以调整脏腑功能,肾经夹舌本,舌为心之窍。通过舌部刺络放血疗法,可以达到清除虚热的作用。足三里,丰隆穴为足阳明胃经穴,补后天以充先天。太冲合谷穴合用以开四关,两穴配伍,以调节一身气血阳阴升降。百会,人中,四神聪,间使,风池,完骨,天柱以醒脑开窍。曲池,地仓,下关,额修,听宫,为局部取穴,疏通面部气血经络,开耳窍。眼底黄色斑点症(Stargardt病)张*,女,55岁,初诊日期:202*年4月12日。主诉:视物模糊10年余,两眼眼周淤青2年余。病史:十余年前因视物不清于外院就诊,诊断为眼底黄色斑点症(St
17、argardt病),近年呈现逐渐加重趋势,于外院口服中药治疗一年后未见明显好转,于我院寻求针灸。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无西医诊断:眼底黄色斑点症(Stargardt病)中医诊断:目昏证候诊断:肝郁气滞、肝脾不和证治疗原则:疏肝解郁,健脾和胃。针灸取穴:睛明、四白、阳白、目外眦、印堂、神庭、光明、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合谷、养老(均双侧)治疗过程:常规75%酒精穴位局部消毒后,华佗牌针灸针0.25*4Omm针刺,诸穴常规针刺,予提插捻转手法至病人得气,留针半小时。隔天治疗一次,半个月一疗程。睛明穴进针时拨开眼球,直刺1寸,起针时嘱病人自行按压10分钟。治疗结果:两周后,眼周淤青明显缓解,
18、眼睛视力增强,自诉眼睛发亮按语:眼底黄色斑点症(Stargardt病)属于顽固性、难治性疾病,往往呈进行性加重趋势,西医治疗上没有特效治疗方案,本患者选择口服汤药获益不明显,遂选择针灸治疗,在本案例中通过辨证及治疗患者不仅没有加重反而取得了很好的改善。先天性上睑下垂罗*,男,7岁,初诊日期:202*年2月20日。主诉:右上睑下垂7年。病史:患者其母体弱多病,患儿系不足月产,出生后人工哺养不当,经常溢乳,腹胀夜啼,半周岁后逐渐发现右上睑下垂,因幼小未予治疗,5岁后经用六味地黄汤及人参健脾汤交替服用仍无效,曾经眼科医院诊治予维生素Bl、B2内服及注射,仍无效,患儿平素消化不良,为进一步治疗来我科治
19、疗。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右上眼睑下垂,无力睁开,眼球转动尚灵活,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先天性上睑下垂中医诊断:上胞下垂证候诊断:脾虚气弱证治疗原则:祛风通络,补脾益气。针灸取穴:攒竹、阳白、太阳、养老、商丘、太溪。治疗过程:攒竹、阳白、太阳斜刺0.3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养老斜刺0.3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商丘斜刺0.3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太溪直刺0.3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均不留针,每日1次。治疗结果:经治疗7次后,右上眼睑可用力睁开,微露睛,12次后右上睑可上抬,并有眨眼动作,20次后,右眼睁开略小于左眼,30次后恢复正常,临床治愈。按语:上睑下垂为临床常见病之一,诸
20、病源候论记载,因本病常借助仰首使瞳孔显露,以便视物,故称睢目。该书还因其多由风邪客于胞睑引起,而称侵风。上睑下垂之垂症,正如目经大成所云:“视目内如常,自觉亦无恙,只上下左右两睑,日夜长闭而不能开,攀开而不能眨以手指抬起眼皮,方能视故又称睑废。灵枢经筋云:“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J类经又云:“网,网维也,所以约束目睫,司开合者也J中医学经络学说认为上下眼睑为太阳、阳明所属,与足少阳之经筋关系密切。太阳、阳明、少阳之筋网维结聚于眼及其四周,共同作用,支配着眼睑的开合。在五轮学说中,眼睑又统属于脾,如劳汗当风,风邪外袭,筋脉失和或脾虚气弱,不能统摄,肌肉驰纵,则上胞下垂。根据石学敏教授多年经验
21、,本病L治则以益气疏风为主,局部与整体结合,配合捻转补泻手法,虚则补,实则泻。一则近取眼周穴如攒竹、丝竹空、阳白等以疏通眼部经气;二则远取足三里、三阴交培补后天之本,升提眼肌。在经穴治疗的基础上,辅以皮肤针疏导风邪结聚,皮肤针叩刺疗法对眼睑局部的皮部行良性持久刺激,以达到鼓动卫气、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活动,增强眼睑肌肉的兴奋,达到治疗目的。结膜炎王*,女,41岁,初诊日期:202*年8月18日。主诉:左眼异物感伴涩痛间作2年。病史:2年前因过度劳累后出现双眼干涩不适,球结膜可见红色结节状隆起,局限充血,色淡红。就诊于天津市眼科医院诊断为“泡性结膜炎”,给予阿昔洛韦、醋酸可的松眼液等治疗,疗效
22、欠佳,反复发作。今日来我院针灸科治疗。现症:患者神清,精神可,双眼干涩畏光,羞明流泪,左眼白睛颗侧可见小泡样隆起,周围赤脉淡红,推之可移,按之无痛,眼部磨砂感,面色萎黄,头晕乏力,腹胀,胁肋胀满,咽干,口苦,寐差,小便可,大便清。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眼部检查:左眼视力0.3,右眼视力0.6,左眼颗侧球结膜颗粒隆起,周围结膜局限性充血。舌淡,苔薄黄,脉细数无力。西医诊断:泡性结膜炎中医诊断:金疳证候诊断:肺脾两虚兼郁治疗原则:培土生金,解郁散结。针灸取穴:百会、神庭、中脱、气海、曲池(双)、手三里(双)、合谷(双)、足三里(双)、阴陵泉(双)、三阴交(双)、太冲(双)。治疗过程:患者取
23、仰卧位,常规消毒,选用0.25mm*40)毫针,百会、神庭分别向前额方向斜刺0.3寸;中脱直刺1寸,施用呼吸补法;曲池、合谷、太冲分别直剌0.8-1寸,捻转泻法,气海、足三里、手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分别直刺0.8T寸,施用提插补法。每日针刺1次,7次为一个疗程。中药:以益气健脾,舒肝明目为治则,处方如下:炙黄芭30g15g桔梗12g12g款炒枳壳12g连翘15g生地黄15g妙白术12g山药陈皮12g木香金银花15g15g泽泻15g15g 三七粉3g(冲党参15g)升麻15g醋香附15g砂仁12g白菊花15g茯苓牡丹皮15g枸杞子服)甘草6g治疗结果:1个疗程后,患者复诊述双眼干涩畏光明显缓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院 中医 针灸 治疗 临床 病例 分析 专题报告 汇编 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08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