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实施方案.docx
《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实施方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实施方案一、发展基础一、农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全省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粮食主产区地位进一步巩固。有效应对非洲猪瘟严重冲击,生猪生产实现快速恢复,2020年末生猪存栏恢复到1569.9万头,出栏恢复到2218.3万头,继续位列全国第十位,生猪外调653万头,外调量持续稳定在全国前列。蔬菜面积产量稳步提升,设施蔬菜总面积86万亩,蔬菜年产量达到1834万吨,比2015年增长了39.8%o水果、茶叶、水产品、禽蛋、牛羊肉年产量分别达525.4万吨、8.0万吨、262.8万吨、61.2万吨、17.8万吨,与2015年相比均有不同幅度增长,米袋子菜篮子量足价稳,满足了城
2、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二、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九大工程和农产品加工七大行动,创新开展绿色食品产业链建设,着力打好龙头昂起、加工升级、产业融合组合拳,重点打造了稻米、生猪、水果、蔬菜、小龙虾等优势特色产业链,粮食、畜牧、水产、果蔬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茶叶、中药材、油茶均超百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900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20.7亿元,比2015年增加961.6亿元,增幅33.6%o三、科技驱动能力持续攀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0.2沆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99%,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1.31%o智慧
3、农业123+N平台平稳运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入库生产经营主体7.6万余家,益农信息社14800家,覆盖全省近88%的行政村,数字农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1139元提高到2020年的16981元,年均增长率为88%o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底的2.38:1降至2020年底的2.27: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五、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省2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十三五的305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现行标准下281.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井冈山市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全省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消除了绝对贫困
4、。产业发展扶持的贫困户达92.4%,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5419元增至2020年的12877元、年均增幅IL43%,贫困户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2654元增至2020年的12626元、年均增幅30%o六、绿色生态优势不断彰显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8%以上。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体系不断完善,病死猪无害化集中处理率达78%以上。秸秆综合利用与农膜回收率分别为95.1%.86.49%,农药化肥使用量连续五年负增长,与2016年相比减幅分别为3.85%与18.57%o主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成为全国首个绿色
5、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长江流域提前一年实现全面退捕禁捕。七、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99%的行政村纳入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逐步提升,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4.09%o打造了248条美丽宜居示范带,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五定包干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创新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5G+长效管护平台。八、农村改革纵深推进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省农村承包地确权到户面积3691万亩,颁证率达97.31%o稳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率达50.3%o农村宅基地改革稳慎推进,基本完成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
6、度改革整省试点工作,基本消除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二、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绿色美丽乡村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现资源利用更加高效、产地环境更加清洁、生态系统更加稳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第一节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一、推动部省共建江西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江西省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优势,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的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的要求,聚焦推进两个三品一标和建立促进农业高质高效机制,推动绿色有机特色产业全面
7、发展、产品质量全面提高、生产环境全面改善、产品品牌全面提升、质量监管全面加强,计划5年内将江西建设成为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江西现代林业产业示范省,江西绿色有机农产品成为生产规范、质量过硬、品牌知名、消费推崇的代名词,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发展提供江西样板。二、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实施稻米、蔬菜、果业、畜牧等农业产业发展标准提升工程,构建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强化标准实施,提升标准化服务能力。推进绿色有机标准体系建设,实现主要绿色有机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检验检测、包装标识等方面有
8、标可依,立足我省生态优势,打造江西绿色生态品牌,推进绿色生态农业产业链。探索建立江西绿色生态团体标准制定、发布、评价机制,在农业领域创制、推广、评选一批江西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加强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管理,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到2025年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有效认证数达6000个。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范围,强化基层检验检测队伍建设,推进基层检测设备更新迭代。积极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创建,以点带面推动建立责任明晰、监管有力、执法严格、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农产
9、品追溯体系,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覆盖面。实施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基本解决禁限用药物违法使用问题,有效遏制常规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四、提升绿色发展支撑能力到2025年,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200个,全省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2300万亩,打造产地清洁、生产规范、质量过硬、品牌知名、消费者推崇的国家绿色有机农产品产业重要基地。开展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探索不同生态类型、不同主导品种的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模式。在丰城、万载、泰和3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试点县(市),集中连片开展绿色种养技术应用试验,探索建立绿色农业技术、标准、产业、经营、政策、数字等体系。强化绿色导
10、向的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突破一批高效节水、减肥减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引导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绿色生产。到2025年,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以上。五、推动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推进种植业减排固碳,优化稻田水分灌溉管理,降低稻田甲烷排放。推广优良品种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降低农用地氧化亚氮排放。实施畜牧业减排降碳。推进品种改良,推广新型绿色环保饲料和精准饲喂技术。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综合利用水平。开展渔业减排增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减少池塘甲烷排放。提升农田土壤碳汇,
11、推动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人工种草等措施,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组织开展联合攻关,形成一批综合性技术解决方案。依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等,加快农业农村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开展监测评估体系建设,围绕农业种植、养殖和农业生产用能等,建立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监测指标、关键参数、核算方法。第二节加强产地环境保护治理一、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以鄱阳湖周边地区为重点,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推广肥料高效施用技术。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推广农
12、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加快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大中型植保机械,不断提高农药利用率。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规范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使用。二、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坚持种养结合,持续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和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示范建设试点等项目,加强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建设,推进粪污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因地制宜推进秸秆还田,加快培育一批万吨以上规模化市场主体或高附加值的利用企业。加快推广使用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地膜,鼓励和引导使用生物可降解农膜,
13、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机制,减少白色污染,推动农产品主产区建立废旧农膜和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到2025年,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大于80%、力争达到9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三、强化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继续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改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推动耕地分类管理为主线,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源头预防,抓实关键环节,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集中推进区建设,强化严格管控区耕地管理,因地制宜做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实施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和有效的科学手段。继续加强对严格管控类耕地的用途管理,对重度
14、污染耕地实行严格管控,引导农民实施结构调整种植棉麻作物等非食用农产品或退耕还林还草。第三节保护修复农村生态系统一、强化农业资源保护发展节水农业,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量水而行、以水定产的农业用水制度。坚持轮作为主、休耕为辅,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加快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耕作制度体系。强化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启动实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开展动植物种质资源普查,建设以江西本土物种为基础、以同纬度物种为补充的生物资源保护基地。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行动,在赣南山地源头区、赣中丘陵区、赣北平原滨湖区等特色生态单元,探索打造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示
15、范区。强化河湖长制,持续推进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推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完善提升林长制,健全林业生态补偿,落实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和天然商品林停伐补助,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开展乡村森林公园、小微湿地保护建设。三、推进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巩固提升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成果,打好长江十年禁渔持久战,落实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安置保障政策,统筹推进五河干流天然水域禁捕退捕。加强禁捕水域市县渔政执法队伍和执法能力建设。强化渔业资源管控与养护,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实施中华鲍、江豚拯救计划,推进全省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保护修复。在瑞昌、湖口、彭泽等长江流域县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减少氮磷流失。推
16、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对水土流失严重区及赣南地区崩岗开展综合治理,稳步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以南岭山脉与武夷山脉南段交汇地区等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多措多举,保护生物多样性。三、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宜居宜业乡村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大力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整体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宜居宜业的农民新家园。第一节科学推进乡村规划一、完善县镇村规划布局强化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统筹县城、乡镇、村庄规划建设,尽快基本完成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明确村庄分类布局。推进县域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17、、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专项规划,加快形成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建管格局,推动公共资源在县域内优化配置。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增强县城集聚人口功能。积极推进扩权强镇,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二、加快推进村庄规划本着立足现有基础、适当超前的原则,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对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类的村庄尽快实现全覆盖,完善村庄用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乡村建设规划管理,严肃查处违规乱建行为。将洪灾高风险区居民逐步外迁、妥善安置,实现人对洪灾高风险地区的合理避让。注重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注重村庄风貌引导管控和地域特色延续
18、传承,不搞大拆大建,保护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红色名村和传统民居。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搞一刀切运动式,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强迫上楼。第二节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改造升级村庄道路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开展示范创建,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公路全过程安全质量监管,完善安全生命防护设施建设。加大农村交通安全管理联合执法力度,加强农村公路环境整治。二、保障农村供水安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农村饮水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加快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19、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加强中小型水库等稳定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保护,2025年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体系基本建成,良性运行管理目标基本达到,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加强农村防洪排涝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河道堰塘整治、水系连通、水土保持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河流生态。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消费收缴机制和财政补贴机制,健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运行和长效保护机制。三、优化农村用能结构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提高农村地区供电能力及供电可靠性。推动农村地区分布式光伏、风电发展,有序推动农村能源消费向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转型。推进燃气下乡,支持建设安全可靠的乡村储气罐站和微管网供气系统。充分利用农业农
20、村有机废弃物发展沼气。推广电能替代技术、特色用能建设、新型用电产品,支持农村绿色出行。四、加快建设乡村物流体系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健全乡村双向物流配送体系。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推广农村交通、邮政、快递、商贸、供销、电商服务网点多站合一场站运营模式。加强农村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创新农村寄递物流发展模式,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农村寄递物流高质量发展。五、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提高农房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建立农村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加强农户住房安全日常巡查和监
21、管,明确房屋建设基础高程、房屋结构及紧急避洪设施等防洪减灾相关要求,健全农房选址、设计审查、施工监管、竣工验收以及建筑企业和乡村建设工匠管理等全流程的农房建设管理服务体系,严格控制在洪灾高风险区(如河湖管理范围内、低洼地等)新建住房。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广绿色建材应用和新型建造方式,整体提升农房居住功能和建筑风貌。3年内完成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对洪灾高风险区住房进行安全性能鉴定,质量较好的房屋按照避洪要求进行改造,质量较差的房屋进行迁建。在雷电易发区实施农村防雷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
22、型示范农房。第三节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一、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强无厕户、旱厕户改造和不达标卫生厕所改造提升,切实提高改厕质量。合理规划建设农村公共厕所,加快建设乡村景区旅游厕所。因地制宜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有条件的地方一体化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和生活污水处理。到202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力争达到96%,厕所粪污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升。二、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系统治理、全域覆盖,梯次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推广适宜的治理思路和技术模式,建立完善市场化建设与运维
23、模式。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到2025年基本消除较大面积黑臭水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虬三、全面提升生活垃圾治理水平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巩固完善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区域处理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广城乡环卫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深入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推广符合农村实际,有价值、可持续、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设施。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高质量运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试点成果有效推广。四、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实施村庄整治建设专项提升行动,力争全省基本完成宜居不迁并村组的整治建设。实施整洁庭院整治专项提升行动,有
24、效落实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力争全省农村农户庭院普遍达到整洁庭院水平。实施美丽宜居示范县创建专项提升行动,完成30个左右的美丽宜居示范县创建,并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建设一批全域美丽乡镇、美丽村庄、美丽庭院。实施村庄环境长效管护专项提升行动,有效建立五定包干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长效管护第三方购买服务,积极推进市县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建设,力争全省95%的村庄纳入平台监管。实施美丽活力乡村+民宿联动建设专项提升行动,全省创建30个左右的美丽活力乡村+民宿联动建设先行县,创评星级休闲乡村民宿IOOO家左右,提供村民就近就业岗位3万个左右,带动乡村创业就业30万人,年带动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加快 推进 村庄 规划 实施方案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08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