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课件.ppt
《思想道德修养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道德修养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课件.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公共生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活动范围的广泛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序的重要标志,二、公共生活
2、需要公共秩序,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禁忌、风俗阶级社会:民间风俗、礼仪、宗教教规、戒律、道德、法律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两者关系: 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但二者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领域不同。,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社会公德特点,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1、文明礼貌2、助人为乐3、爱护公物4、保护环境5、遵纪守法,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3、(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二)在实践中增强公德意识,践行公德规范,(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第一,一些人的社会公德观念比较淡薄第二,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规章、制度、公约等不能得到普遍遵守第三,对陌生人警惕,冷漠有余,关心、帮助不足,对与自己有亲情、友情的人,方可投入十分的热心,肯于关心和帮助第四,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缺乏基本的诚信第五,在人与人交往中的礼仪规范受到明显的忽视,(二)在实践中增强公德意识,践行公德规范,1、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2、大学生应当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1、网
4、络技术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1)积极影响(2)消极影响2、 网络道德建设应遵循的原则(1)现代与传统的统一(2)国际化与民族化的统一(3)技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了“计算机伦理十诫”:,(1) 你不应当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2) 你不应当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3) 你不应当偷窥别人的文件;(4) 你不应当用计算机进行偷盗;(5) 你不应当用计算机作伪证;(6) 你不应当使用或拷贝没有付过钱的软件;(7) 你不应当未经许可而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8) 你不应当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9) 你应当考虑你所编制的程序的社会后果;(10) 你应当用深思熟虑和审慎的态度来使用计算机
5、。,在网络生活加强社会公德自律,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一)网 络 概 述,1、网络的含义与特征含义:所谓网络,是指因纵横交错的联系而形成的组织或系统。它可以因不同的环境或场合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如教育网络、管理网络、服务网络等。特征:网络具有系统性、互动性、关联性、多维性的特征。2、网络的应用和普及对社会发展、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1)对人类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的影响。(2)对人们生存方式的影响。(3)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网络道德规范(1)自由原则 (2)平等原则(3)公正原则 (4)兼容原则(5)互惠原则 (6)自主原则(7)承认原则 (8)无害
6、原则2、网络主体的道德修养网络主体应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坚持防微杜渐,处处从小事做起;坚持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坚持自律和他律的结合,更应注重自律;坚持同网络不道德行为做坚决斗争;坚持技术、业务水平与道德修养层次的同时提升。,(二)网络生活中的道德,(三)网络生活中的法律,1、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规章2、杜绝自身的违法行为,勇于制止他人违法犯罪行为(1)网络侵权(2)网络犯罪(3)扰乱网络管理秩序,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一)指引作用(二)预测作用(三)评价作用(四)强制作用(五)教育作用,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一)治安管理处
7、罚法(二)集会游行示威法(三)环境保护法(四)道路交通安全法(五)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二、公共生活中相关的法律规范,1、治安管理处罚法概述2、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与适用3、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及其处罚4、处罚的程序,(一)治安管理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概念和适用范围概念:治安管理处罚法是调整公安机关实施治安管理处罚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适用范围: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条规定:“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1、
8、治安管理处罚法概述,1、治安管理处罚法概述,治安管理处罚原则(1)处罚适当原则 (2)处罚公开、公正原则 (3)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 (4)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种类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条规定:“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分为: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和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外国人,可以附加适用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适用 (1)主体的适用 (2)处罚程度的适用 (3)不予执行拘留的特别规定 (4)追诉时效的适用,2、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与适用,(1)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和处罚(2)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和处罚(3)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和处罚(4)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和处罚,3、违反治安管
9、理的行为及其处罚,1、调查:指公安机关对获取的各种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线索,进行的专门性调查工作。2、决定:指公安机关调查终结后对确认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所适用的具体处罚。3、执行:指公安机关为使处罚决定得以实现而采取的各种措施。,4、处罚的程序,(二)集会游行示威法,2、集会游行示威的申请和许可,3、集会游行示威的举行,4、违法集会游行示威的法律责任,1、集会游行示威法概述,1、集会游行示威法概述,概念集会游行示威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和对集会游行示威实施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相关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基本原则(1)权利保障原则(2)遵守宪法和法律原则(3)依法管理原则,2、集
10、会游行示威的申请和许可,(1)集会、游行、示威必须有负责人(2)必须提出书面申请(3)公安机关的审查、许可(4)限制性要求,下列人员不得担任负责人:(1)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2)被判处刑罚尚未执行完毕的(3)正在被劳动教养的(4)正在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限制人身自由措施的,申请举行集会、游行、示威,有下列情形的,不予许可:(1)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2)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3)煽动民族分裂的;(4)有充分根据认定申请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将直接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限制性要求:(1)公民不得在其居住地以外的城市发动、组织、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思想道德修养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课件 思想道德修养 第五 遵守 社会公德 维护 公共秩序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08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