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课件.ppt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课件.ppt(3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 刘 宏 主任医师 TEL:13941177972 QQ:1926200126 微信:lh257dl,1,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概述,正常心理活动(心理正常的群体)、异常心理活动(有精神障碍的群体)即使是有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常的。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相互转化的可能。,2,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1),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变态心理学(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
2、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的研究对象,3,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2),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和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和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分支)着重研究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等。,4,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5,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西方科学发展的产物发端大概始于公元前400年 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与体液学说:认为心理和性格差异与人的体液性质密切相关,以此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和行为。 公元5世纪到16世纪,宗教与魔鬼附
3、身,鞭打、火烧、禁闭、捆绑驱鬼。17世纪中叶,神经科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唯物的思维看待心理异常) 1861年法国医生布罗卡发现大脑额下回萎缩后,人的语言功能完全消失。 同时,帕斯德对身体疾病提出“细菌理论”,6,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关于异常心理的现代解释,应从20世纪算起,而解释异常心理现象的理论和方式,不同作者,则各自有所侧重。,7,(一) 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简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8,9,精神分析,10,精神分析临床心理学的动力学派,代表
4、人物:弗洛伊德(S.Freud, 1856-1930) 、荣格(Jung)、阿德勒(Adler)、霍妮(Horney)、艾里克森(Ericson)等;主要学术思想:本能观;心理决定论而非环境决定论;承认无意识现象的存在;重视“性”的重要性;采用历史性解释,注重早期经验;症状是一种象征,是一种防御,其起源在于“情结”;治疗是一种领悟的过程;,基本观点,精神分析学认为:人之为人,首先其是一个生物体,既然人首先是生物体,那么,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本能冲动中最核心的冲动为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欲本能)的冲动,而在社会法律、道德、文明、舆论的压制下,人被迫将性本能压抑进潜意识
5、中,使之无法进入到人的意识层面上,而以社会允许的形式下发泄出来,如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上。,11,12,(一)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1) 潜意识理论(2)人格结构理论(3) 内驱力的学说 本能学说 (4) 客体关系理论: (5) 性心理发展理论 梦和梦的解析 心理防御机制的理论,12,精神层次理论,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 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13,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当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现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和情
6、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就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14,前意识(preconscious)又称下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前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前意识既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但是,它的作用更体现在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它起着“检查”作用,绝大部分充满本能冲动的潜意识被它控制,不可能变成前意识,更不可能进入意
7、识。,15,潜意识(unconscious)又称无意识,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这些本能的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人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16,潜意识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阈下,但并未被消灭。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的满足。正是
8、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17,18,19,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结构的最基本的层次是本我(id),它处于心灵最底层,是指原始的自己(原我),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察觉。,20,中间一层是自我(ego),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管本我的活动,它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
9、通常所说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既要获得本我冲动的满足避免痛苦,又要保护机体不受伤害,为本我服务。,21,最上面一层是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代替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22,人格发展理论(性本能理论),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其人格发展理论又称性心理期发展论。,23,口
10、欲期(oral stage):从出生到 1 岁半左右。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24,肛门欲期(anal stage):13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 这时的孩子学会了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25,性器期(phallia stage):37岁左右。此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性需求集中于性器官本身。他们不仅通过玩弄性器官获得满足,而且通过想象获得满足。此期男孩会经历“恋母情节”(Oedipus complx,俄底普斯情节),对于女孩,则经历“恋父情节”(Electra
11、complex,厄勒克特拉情节)。,26,潜伏期(latancy stage):7 岁至青春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与同伴娱乐、运动,发展同性的友谊,满足来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识满足,娱乐和运动等。,27,生殖期(genital stage):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即开始,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成人。 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28,29,心理防
12、御机制的理论,当自我觉察到来自本我的冲动时,就会以预期的方式体验到一定的焦虑,并尝试用一定的策略去阻止它,这个过程就是防御,或称为自我的防御(defense of ego)。,29,30,心理防御机制分为四类:,自恋性防御机制: 5岁以前的儿童、成年人的梦境和幻想以及精神分裂症的病人中常见,主要有:精神病性否认、妄想性投射、分裂作用、歪曲作用等;不成熟的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在3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在人格障碍和情感障碍以及神经症病人中常见,主要有:非精神病性投射、防御认同、被动攻击、见诸行动等;神经症性防御机制:常见于神经症病人或成年人应激反应时,主要有:压抑、置换、退行、隔离、反向形成、
13、抵消、合理化等;成熟防御机制:是成年人常用的防御机制,主要有利他、升华、幽默等。,30,31,(二)精神分析技术,(1)精神分析的设置: (2)治疗联盟: (3)移情: (4)反移情 (5) 阻抗 (7)梦和梦的解析 (6)见诸行动:一个病人爱上了治疗师,便通过草率地结婚来表达对治疗师拒绝自己的不满。 (8) 节制和中立 (9) 自由联想(10) 解释与重建:解释是使潜意识的意义、资源、经历、模式和特定心理事件的原因变为意识。这一般需要多次操作。 (11) 修通:由领悟导致行为、态度和结构的改变的分析工作就是修通。,31,(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1、精神分析理论解释异常心理现象,是从两个基本命
14、题出发的,这两个基本 命题用弗洛伊德自己的话来说是:(1)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精神分析以为心灵包含有情绪、思想、欲望等作用,而思想和欲望都可以是潜意识的。(2)心理动力是性冲动 性的冲动(广义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32,2、依据上诉两个命题,弗洛伊德推演出以下判断:(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冠名为“力比多”(2)“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三个发展阶段:口腔欲阶段、肛门欲阶段和生殖器欲阶段。(3)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与此相对应的是人格则由本我、自我
15、、超我构成。(4)“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5)人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防御机制”(压抑或克制能力),33,3、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根据上述假定,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异常心理,是由以下缘由造成的:(1)固着在早期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固着”一般情况下意味着“力比多”停滞在人生早期四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的某一个阶段的某一方面,而没有完全转向后一期的阶段。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因此,如果在每个发展阶段上,接受的刺激太过分或者接受的刺激太
16、少,就会使“性心理”的发展受到挫折,那么就会造成性心理的“退化”或者性心理发展“固著”。这种“退化”或“固著”,就会造成未来人格的异常。,34,(2)焦虑 由于我们的“自我”必须随时随地的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地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3)压抑 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如果压抑力量不足,让冲突、矛盾,或者说让非理性冲破防线,那时,我们就会体验到痛苦;如果冲不破防御,我们就可以形成意识不到的痛苦。虽然意识不到,但并不是冲突和痛苦的彻底消失,他们只是隐藏起来,躲藏到潜意识之中而已。躲藏到潜意识之中的冲突,还要以扭曲的形式变相的表达
17、自己,这样就产生了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35,36,理论评述;-潜意识决定论- 主观性;-早期经验决定论-简单化;悲剧性;-性欲决定论-泛性化;人性理论-过分概括化,36,37,简评 任何一门科学的所谓理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又把握了真理的一个侧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所把握的真理侧面,就是人的生物本能可以是人类心理的动力之一,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是在真理水平上的判断。尽管这一判断只表达了真理的一部分。,37,38,巴甫洛夫,39,华生,40,斯金纳,41,班杜拉,(二)行为主义的解释,在变态心理学史上,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并且通
18、过“实验神经症”的模型说明“心理冲突”的神经机制,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当然巴甫洛夫不是从纯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角度,即不是从现象学角度描述异常心理与行为,而是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来说明异常心理现象。,42,巴甫洛夫先是通过动物实验,认识到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之后,再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最后用类比的方法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现象。巴甫洛夫对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区分,曾有如下说法:“神经症与精神病的区分是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上或精细特征上的区别。”,43,巴甫洛夫依据动物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大脑两半球神经活动特征的一系列概念,如兴奋、抑制、兴奋和抑制的集中与扩散过程、互相正
19、负诱导过程,等等。他始终使用这些概念来解释人的心理异常。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再以人为实验对象,研究其行为并与动物实验结果相比较,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工作的一般技术路线。,44,(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1),人本主义心理学首先提出“潜能”概念,并同时赋予它一种性质,即“潜能”不论就生理方面或心理方面,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之后,便断定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严格地说,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目前仍然是一种哲学理念。,45,(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2),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这种
20、“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由于人的根本意义是人的“存在”,所以“责任”便成为“存在”得以实现的阻碍因素。,46,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47,基本理论体系*,需要层次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48,1 生理需
21、要 (physiological need) 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生理需要,如对食物,水和睡眠和性的需要。,49,2 安全需要 (safety need) 包括一个安全和可预测的环境,它相对地可以免除生理和心理的焦虑。,50,3 爱与归属的需要 (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 包括被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团体等。,51,4、 尊重需要 (esteem need) 包括尊重别人和自我尊重两个方面。,52,5 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 包括实现自身潜能。 在心理学上,需要层次论是解释人格的重要理论
22、,也是解释动机的重要理论。,53,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可以将其定义为“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定义为“完成天职或称之为天数、命运或禀性”,定义为“更充分的认识、承认了人的内在天性”,定义为“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生命意义,就是为了自我实现。马斯洛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对历史上和当时仍然健在的著名人物,如斯宾诺莎、贝多芬、歌德、爱因斯坦、林肯、杰弗逊、罗斯福等人进行个案研究,概括出了自我实现的人所共同具有的人格特征。,54,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只有在生活中经常产生高峰体验,才能顺
23、利地达到自我实现。马斯洛在阐述高峰体验时认为:“这种体验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瞬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痴如醉、欢乐至极的感觉。”,55,这种高峰体验可能发生于父母子女的天伦情感之中,也可能在事业获得成就或为正义而献身的时刻,也许在饱览自然、浪迹山水的那种“天人合一”的刹那 。 2012.3.8女儿给妈妈的留言,56,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早期教育的启示,1、相信儿童的潜能自然人性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基于自然的人性论,认为有机体均有一定的内在倾向,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来发展自我潜能;强调人的基本需要均由人的潜能决定,人性是善的或中性的,每个人生来就
24、是“佛”,带有“佛性”,恶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是不良的文化环境造成的。这一点从人本质的角度对基本儿童观具有实际的启示意义,57,教育者应当建立起对儿童潜能的信念,并在自然人性的基础上开展教育,而不是将其看作一个无能的弱者,一个接受的容器,一个邪恶的侏儒,甚或是一个永远处于底层的织布机。潜能是需要挖掘的,就像影片一个都不能少中精彩演绎的两个农家孩子,如果没有张艺谋导演的慧眼,或许终其一生,两个孩子都无从发现和施展表演才能;同样,潜能也是需要信仰的,就像年轻的父母微笑着记录下婴儿每一个微小的、哪怕是充满了错误的进步,都为他们的创造性和充满童趣的思维赞叹不已;而绝不会像日后要求的,哪怕是点错
25、一位小数点也会严加责骂。相信儿童的潜能,关注儿童的成长与进步,就应当是一种原生态的、无紧迫感和恐惧感的自然状态。儿童生来就是摇篮里的科学家,这一信仰是无论何时都不应改变的。,58,2、注重儿童的需要实现“各自”的自我,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但每个人的需要和动机不一,自我实现的标准和结果各异,不能将一个人自我实现的标准和模式强加到他人身上。正如马斯洛所说,“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自我实现的两个基本条件是无条件尊重与自尊。自我实现者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经验,其自我概念与整个经验结构是和谐一致的,体验到一种无条件的自尊,并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变态心理学 健康 心理学 知识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07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