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docx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供天津地区)1.飞机升空的道理一、目的要求L通过本课的飞机升空的道理为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科学,探索新知方面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运动流体特性方面科学知识的体验。2、通过实验活动,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3、通过学习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运动流体特性方面的知识,初步明白飞机升空的道理,并能简单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二、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研究事物最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初步知道运动流体的特性。教学难点:由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而推导出科学结论是较为困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三、教学要点及
2、建议L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要复习一下关于大气压力的知识。(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飞机升空的道理,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教师要先熟悉实验,要准备一套实验器材,并能很好的操作。要注意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视频课件。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3张A4白纸、学生用剪刀、胶带、直尺等活动用具。进行安全教育。活动设计:提示本节活动是通过不同的气流小实验研究飞机升空的道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对气流实验进行必要的解析。落实提示内容关于各项吹气小实验都不要太用力、要吹得平稳。的要求,实验效果才更好。活动过程:
3、进行三项实验实验一是通过吹不开的纸”的实验让学生初步理解纸间空气流动快了,则纸间压力减小了的道理。实验一是全课的基础,教学进程不要太快。让每个学生都亲自试一试,这样得出来的结论,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实验二是通过吹起来的纸条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空气流动快的地方,空气压力就减小了”的道理。实验二与实验一的区别在于纸条由垂直状态而升起来,为本课题的研究又靠近了一步。教学中教师在语言描述上多使用升起来的语句,这样就为进一步的研究做了铺垫。这个实验也要让每个学生都亲自试一试。实验三是通过模拟机翼升起的实验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实验难度较大,教师要根据自己实验的体验进行指导:一是怎样制作好模拟机翼,二是怎
4、样进行实验。其中思考问题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虽然有一定难度学生还是可以理解的。最后演示相关的视频课件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引入小组讨论,关键的是两个问题:一是飞机起动后要逐步提高速度,二是速度越快空气在机翼上下产生的压力差才越大。(4)探索发现这一部分既总结了全课的三个实验,又把课题研究做了相应的结论。要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讲解,以加强对课题结论的理解。(5)探索延伸这一部分由历史事件的介绍,由气体引伸到液体,向学生展示了流体力学共同规律。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结合图6进行研究。2.应注意的问题(1)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
5、细心做好组织工作。(2)不要过分强调概念性知识,让学生有所感悟即可。执教日期:教学随笔:2 .框架结构的研究一、目的要求L通过框架结构的研究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搭建结构方面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钻研、举一反三,拓宽自身科学知识的科学态度。2,通过木筷举重的活动,学习科学的选择使用材料,制成框架作品,逐步提高分析各部件在整体中作用的能力。3 .通过动手制作活动,了解一些搭建结构方面的科学知识及三角形稳定性的知识。二、重点难点分析L通过实验了解三角形框架不易变形且能使框架的稳定性增强的特点。4 .在立体框架承重的竞赛活动中,学知识、学方法、学技能、学合作,创造出不同式样的新颖框架。三、指导
6、策略1.在搭建框架结构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2搭建框架结构是活动中的重点。要求学生分工合作,按要求落实以后再动手做。尤其是要求中,计算材料是任何工程都不可缺的,而且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斜杆要比横、竖杆长些,这一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去感悟。3 .竞赛是培养竞争意识及合作精神。因此,时间限定在15-20分钟内,由老师称重后,排出名次。4 .本课的课堂组织工作尤为重要,尤其是搭建、称重、评比等过程,请老师考虑周全,做到安全有序。5 .注意安全教育,在剪裁木筷长度的环节中,再三叮嘱使用剪刀的安全。6 .课后让同学搜集我们周围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实例,如桥梁、大型建筑。执教日期:教学随笔:7
7、.捆管子的数学一、目的要求1 .通过本课的捆同尺寸多根圆形管用绳子长度的规律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知识为实践服务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7寸身边事物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探索精神。2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感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通过活动,初步知道捆同尺寸多根圆形管用绳子长度的公式应用及相关知识。二、重点和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研究探索问题的方法。教学活动中以让学生感悟为主,在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方法。本课教学难点是3根管子周长计算和公式的总结,教师要做好指导。三、教学要点及建议L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由插图和一
8、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实物演示捆管子的情况并设疑:有没有可以计算的方法?能不能用我们自己的能力研究出一个简易的方法?(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捆同尺寸多根圆形管用绳子长度的规律,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教师按小组准备以下实验器材:直尺1把、三角尺两把、软米尺一条(裁剪衣服用的尺)、空易拉罐5个、线绳等。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制作课件,提升教学效果。要进行安全教育,防止易拉罐伤手。活动设计:提示本节活动是通过分别捆25个易拉罐的实验,研究捆若干根圆形管子所用绳子长度的规律。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活动过程:教材首先安排了实
9、验的准备活动,测量一个易拉罐的直径。学生可按教材提示的方法进行,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测量。教师在各小组测量的基础上推出一个较为标准的直径数值。接着安排了两项实验实验一包括两项活动,进行捆25个易拉罐线绳长度的研究。教学中教师要重点抓好两个易拉罐线绳长度测量方法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研究捆四个易拉罐线绳长度测量方法。教师再指导研究捆三个易拉罐线绳长度测量方法,学生再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研究捆五个易拉罐线绳长度测量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参考图7初步总结出计算公式。实验二结合图8引导学生研究捆多根圆管形物体线绳长度的方法与公式。要指导学生分析中心圆管与计算多根圆管形物体线绳长度的关系。思
10、考问题(图9)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4)探索发现这一部分给出两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总结实验的结论。教师可以用回放课件小组讨论办法实施教学活动。关于第二段内容要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研究。(5)探索延伸这一部分是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的实践研究活动。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2.应注意的问题要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执教日期:教学随笔:4.神奇的莫比乌斯圈一、目的要求1 .通过有关莫比乌斯圈的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猜想、验证是探索科学规律的必要手段,培养学生具有认识科学、了解科学、掌握科学的信心。2 .通过
11、莫比乌斯圈”的趣味活动,使学生对新现象,新知识能独立思考,能进行猜想验证,逐渐形成独立探究的能力。3 .以莫比乌斯圈为载体,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学习与研究的水平。二、重点难点分析通过实验探索莫比乌斯圈的神奇特点,体味数学的神奇魅力。三、指导策略及相关答案L实验一:认识莫比乌斯圈中,纸条第一次对接(图2)与纸条第二次对接(图4),观察两个纸圈的不同之处,找出第二个纸圈的特点。在纸圈的中线位置,任选一个为起点,用红色沿中线一直画下去,会发现这条线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还在这纸圈边上,用红色从这个红点开始沿着这个边”一直用手指摸下去,会发现手指又摸到原来的红点上。这就是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在1853年发现,
12、因此人们把它称作:莫比乌斯圈(图4)2 .实验二:体验莫比乌斯圈中,在圈的中间画一条中线(图6),用剪刀沿着莫比乌斯圈的中线剪开,猜想是他会变成什么样子?答案:剪开后是一个较大的纸圈沿纸圈中线剪开,剪刀沿中线可以经过里外两个面,再回到出发点,并不会一分为二,而成为一个较大的纸圈。通过剪开后,结果初步感受到莫比乌斯圈的神奇。为再次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可再加一个实验。如果:再沿着剪后的大纸圈的中线剪开,就会成两个跨在一起的纸圈。为了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之处,可以让同学们剪一下试试。先猜想,后实验。答案:再沿着剪后的大纸圈的中线剪开后,是右图,两个跨在一起的纸圈。3 .探索延伸中的莫上呜斯圈的另一
13、种神奇沿着其中带颜色的任意一条边线剪开,猜一猜要剪几次?剪后是个什么样子?先猜想,后实验。只需剪一次(很多同学都想剪两次)剪后是:一个大圈跨着一个小圈。4,让学生逐步认识莫比乌斯圈”的每个过程中,都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感受的空间,在探索中体味数学的神奇魅力。小游戏:加深学生们对莫比乌斯圈神奇特点的进一步理解,为探讨它的用途做一些启示与铺垫。5.进行安全操作教育。执教日期:教学随笔:5.为什么系安全带一、目的要求1 .通过本课的为什么要系安全带?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这一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用科学的道理分析生活中各种现象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身边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2 .通过学习与实验
14、活动,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3 .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有关为什么要系安全带的知识,从中体会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道理,并学习解释有关的生活现象。二、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本课以学生分析实验以及解释生活中有关现象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探索延伸的实验操作与道理的理解。前面研究的内容都是属于运动的物体有惯性的内容。而此处是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这必然存在一定难度,教师要做好指导。三、教学要点及建议L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教师进入新课时可以结合实际事例展开教学活动,则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为什么要系安全带?,进一步调
15、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两把学生用尺、一块橡皮、几枚相同的圆形棋子、小玩偶、胶带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视频课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活动设计:提示本节活动是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归钠概括科学道理为学习目标。活动过程:进行两项实验实验一是通过运动物体突然停止时产生的现象的实验研究求证为什么要系安全带?的基本道理。又分做两个实验来进行。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实验程序进行。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认真研究思考问题栏目内容。小组内每个同学都要亲手实验,以获得体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实验二是通过实验研究本课主题,用小玩偶形象的进行实验,使学生既
16、明理又认同了为什么要系安全带?的道理。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注意使学生明白严格按实验操作程序进行,才能达到满意的实验效果。对小知识的学习,如果能够有实物来帮助同学理解会有更好的效果。(4)探索发现这一部分给出三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总结和结论,第二段内容是对课题研究结果的认同。第三段是学生的体会。教师可以用回放课件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方式实施教学活动。关于学生的体会,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5)探索延伸是静止惯性的研究,教师可以以智力竞赛形式进入研究,如:用什么办法把最下面棋子取出而棋塔不倒?要利用上面知识来引导。在各小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逐步引起思考得出结论。2.应注意的问题(1
17、)要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实验。(2)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要多举生活中的实例来印证研究的结果。(3)本课讲的是惯性知识但没有提出这一概念,如果学生掌握并不困难,也可以导出这个概念。执教日期:教学随笔:6 .你的拳头有多大一、目的要求L通过你的拳头有多大?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钻研、举一反三、拓宽自身科学知识的科学态度。7 .通过检验拳头大小的实验,培养学生具有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物体力和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实验数据的能力。8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及浮力方面的知识。二、重点、难点分析1 .通过测量橡
18、皮泥体积的实验,学会重量与体积的换算方法:1升水=IOOO立方厘米1升水重1000克所以1克二1立方厘米水2 .举一反三学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的方法。三、指导策略L实验一:用正方体体积是27立方厘米的橡皮泥,得出:称量增加了27克,橡皮泥体积是27立方厘米。取出橡皮泥,把橡皮泥捏成不规则形状,重复实验一的实验得出的结果,让学生自己说说对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认识。3 .实验二:测量拳头大小引导学生知道拳头是不规则的物体,同实验一的方法,可以测出拳头的体积,谁的体积大,谁的拳头就大。4 .为了让学生体验拳头大小的过程,可组织同学依次到讲台上测量,并由同学记录。5 .实验二中的思考问题:物体的体积与质
19、量(重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验中,为什么通过电子秤秤量能测量自己的拳头大小呢?这一问题是巩固1升水=IOoO立方米,1升水恰重100克,所以1克=1立方厘米的计算方法。四、参考资料阿基米德:古希腊的学者。重要贡献是发现了杠杆原理和计算浮力的阿基米德原理”。探索延伸中的故事虽是传说,但是根据阿基米德的测量不规则物体的原理编写的。执教日期:教学随笔:7 .建筑艺术中的黄金数一、目的要求1 .通过本课的建筑艺术中的黄金数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质疑、求真、探索的科学精神。2 .通过探讨与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研究事物的乐趣,锻炼推理能力,感悟研究方法,提高学生
20、科学素养。3 .活动中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黄金数及它的实践意义,并学习有关的知识。二、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感悟研究方法。对黄金数有初步认识。教学的难点是关于寻找生活实例中的黄金数问题。三、教学要点及建议L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在介绍天津广播电视塔概况下,结合视频课件提出天津电视塔挺拔秀美,巍峨壮观,这与瞭望厅、旋转餐厅设在250多米处大有关系的问题,引起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兴趣。(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建筑艺术中的黄金数,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
21、A4白纸3张、直尺1把、计算器活动用品等收集有关黄金数应用的资料。活动设计:明确本课学习方法是通过实验、观察、对比研究建筑艺术中的黄金数。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活动过程:进行三项实验实验一是通过测量矩形,认识黄金数教学中教师可以从19世纪中叶,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曾经做过一次别出心裁的试验,他召开的一次矩形展览会讲起,再让学生动手实验,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水到渠成的导出黄金数。在这里可以让学生把这一数值背记下来。实验二是通过模拟建筑模型展览会,体验黄金数教学中让学生实际测量,会自然的认为黄金数是艺术的美。如果有的同学有相反意见,也不能认为是错误的,大多数同学会认为黄金数是艺术的美。对于其比值要采
22、取接近值。实验三是通过研究世界著名建筑物与黄金数的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黄金数。教学中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去感悟黄金数的意义。如果校园中有某个符合黄金数的建筑物,教师把它引进教学中会有更好的效果。(4)探索发现这一部分给出三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第二段内容是建筑艺术中数学的延伸,列举了对称和曲线。教师可以用相关图片加以介绍。(5)探索延伸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生活中实用事例。建议用小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方法和结论进行研究,并启发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研究。2 .应注意的问题要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注意培养学生正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发现 探索 教案 上册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07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