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课件.ppt
《第20章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0章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课件.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十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第一节 抗贫血药,单位容积的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称为贫血。分类 缺铁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由铁质缺乏而不能满足机体造血用铁量的需要所致,患者血红蛋白量下降,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巨幼性细胞性贫血: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红细胞呈大细胞色素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造血功能障碍引起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高倍镜下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形态,低倍镜下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形态,正常红细胞的形态,巨幼细胞性贫血,一、铁 制 剂,铁为机体不可缺少的成分,是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的组成部分,并使它们
2、具有携氧和用氧的功能。常用的铁剂:硫酸亚铁、枸橼酸铁铵(口服);右旋糖酐铁(注射剂),体内过程铁是以亚铁离子Fe2+形式主要 十二指肠及空肠近端吸收。影响铁制剂吸收的因素有:胃酸有助于铁盐溶解,形成铁离子;维生素C,食物中的还原物质如果糖、半胱氨酸等,均有助于Fe3+还原成Fe2+,促进铁的吸收。胃酸缺乏或用抗酸药能降低铁盐的溶解度,则不利于Fe2+的形成,阻碍铁的吸收;多钙、高磷酸盐食物、茶叶及某些含鞣质的植物等,可使铁沉淀,妨碍铁的吸收;四环素类可与铁形成络合物,相互影响吸收。Fe2+吸收入血后即被氧化为Fe3+,与血浆运铁蛋白结合成血浆铁转运至胩、脾、骨髓等组织,供利用和贮存。人排泄铁的
3、量极微,肠道、皮肤等细胞脱落是主要的排泄途径,少量随尿液、胆汁和汁液排出。,体内过程,二价铁 十二指肠 经门静脉 氧化为离子 空肠上段 入血循环 高铁 肠粘膜 转铁 去铁蛋白 蛋白 血浆铁 铁蛋白贮存 骨髓造血组织 合成血红蛋白,去铁蛋白,作用和用途铁是红细胞成熟过程中合成血红蛋白必不可少的原料。铁进入骨髓后,先吸附在有核红细胞膜上,然后进入细胞内的线粒体,与原卟啉结合成血红素,血红素与珠蛋白结合,形成血红蛋白。当铁缺乏时,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此时DNA的合成正常,对原红细胞的分裂增殖影响不大,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变化不大,但血红蛋白含量少,红细胞的体积缩小,故缺铁性贫血又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4、,作用和用途铁剂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正常情况下人体不易缺铁,机体对铁的需要量不多,成人每日生理需要量为11.5mg,日常饮食中含铁量丰富,且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铁还可以反复利用,一般可满足机体需要。只有长期慢性失血(如月经过多、痔疮出血、钩虫病等),机体需要量增加而补充不足(妊娠、儿童生长发育期),胃肠吸收减少(如萎缩性胃炎、胃癌等),红细胞大量破坏(如疟疾、溶血)等情况下,才会造成缺铁性贫血。以上原因引起的缺铁性贫血均应给予铁剂治疗。治疗缺铁性贫血在给予铁剂的同时,要消除病因,并注意影响铁吸收的因素,才能发挥显著疗效。,不良反应与防治口服铁剂主要可致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及腹泻等反应,服三价铁
5、剂较二价铁剂明显,饭后服可减轻。铁剂也可引起便秘,是由于铁剂与肠内硫化氢结合,生成黑色硫化铁沉淀物,使肠蠕动的刺激物硫化氢减少所致。铁剂注射时常引起局部刺激与疼痛。注意有时儿童将硫酸亚铁糖衣片当作糖果误食,小儿误服1g以上可致急性中毒,2g以上可引起死亡。急性中毒时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肠绞痛、休克,甚至昏迷、惊厥、死亡。口服中毒急救措施为催吐、用1%的碳酸氢钠溶液洗胃,使其生成不溶解的氢氧化铁,并以特殊解毒药去铁胺注入胃内以结合残存的铁,同时采取抗休克治疗。,注射铁剂的应用指征是:a.口服铁剂消化道反应严重,不能耐受者。b. 原有胃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节段性肠炎、胃切除后胃肠功能紊乱
6、(倾倒综合征),或妊娠时有持续呕吐等情况,口服铁盐后症状加重者。c.妊娠晚期贫血严重,需要迅速纠正铁,并防止胎儿发生缺铁性贫血者。d.慢性失血得不到有效控制,失血量超过肠道的铁吸收量。缺铁患者往往有维生素E的缺乏,因此铁剂疗效不显著者,可加用维生素E。 适当补充高蛋白及含铁丰富的饮食。,缺铁原因,生理需要:小儿、月经期、妊娠等损失过量:如消化性溃疡、钩虫病、月经过多和各种出血等 。吸收障碍:胃酸减少(如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和慢性腹泻等。,缺铁性贫血饮食原则,1高蛋白饮食。蛋白质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应注意膳食补充,每日数量以80克左右为宜,可选用动物肝脏、瘦肉类、蛋、奶及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
7、食物。 2适量脂肪摄入,每日以50克左右为宜。脂肪不可摄入过多,否则会使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及抑制造血功能。 3适量碳水化合物,每日400克左右。 4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提倡使用铁锅。 5膳食中应包括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特别是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对防治贫血有很好效果。 6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素食主义等 注:含铁量丰富的食物有动物肝脏、肾、舌,鸭肫、乌贼、海蜇、虾米、蛋黄等动物性食品,以及芝麻、海带、黑木耳、紫菜、发菜、香菇、黄豆、黑豆、腐竹、红腐乳、芹菜、荠菜、大枣、葵花子、核桃仁等植物性食品。,二、叶酸(folic acid),叶酸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肝、酵母和绿叶蔬菜中含量较高。人体
8、对叶酸的需要量为每日约50g。作用和用途叶酸吸收后在肝经叶酸还原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作用生成四氢叶酸,后者作为一碳基团的传递体,参与氨基酸和核酸的合成。叶酸缺乏时,增殖旺盛的骨髓或消化道上皮组织最易受到影响,可使红细胞中的DNA合成受阻,分裂增殖速度下降,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减少,发育和成熟停滞,红细胞多停留在幼稚阶段。由于对RNA的影响较少,形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作用机制,叶酸二氢叶酸四氢叶酸(一碳基团的传递体)嘌呤、嘧啶、氨基酸是合成核酸和蛋白质的原料,在此过程中均需四氢叶酸作为一碳基团的传递体叶酸缺乏时,DNA合成受阻,细胞核DNA含量减少,血细胞成熟分裂停滞,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作为
9、补充治疗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叶酸缺乏而导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如营养性、婴儿期或妊娠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对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叶酸只能纠正血象,不能改善神经损害症状,所以不能替代维生素B12治疗恶性贫血。长期应用叶酸对抗药如甲氨蝶呤、乙胺嘧啶、甲氧苄啶等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因二氢叶酸还原酶受酸抑制,叶酸在体内不能转变为四氢叶酸,故应用叶酸无效,需用甲酰氢叶酸制剂治疗。,体内过程,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吸收经还原和移甲基作用形成甲基四氢叶酸吸收入肝及血液经尿和胆汁排出,三、维生素B12,维生素B12是为含钴复合物,广泛存在于动物内脏、牛奶、蛋黄中。为人体组织代谢必需原料,是维持正常红细
10、胞、胃肠上皮的增殖分裂以及神经髓鞘完整性的重要因素。,B12缺乏时:造血功能首先受影响,红细胞成熟障碍神经髓鞘肿胀脱落,甚至脊髓脑细胞死亡,体内过程,维生素B12必须与胃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结合才能免受胃液消化而进入回肠,与微绒毛膜上的特殊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释放出内因子和B12 ,将B12转入血中。吸收后大部分储存于肝脏,超过肝脏储存能力时随尿排出体外。胃粘膜萎缩或胃切除致内因子缺乏可影响B12吸收,引起恶性贫血。,维生素 B12 vitamin B12存在形式:氰钴胺素,羟钴胺素,甲钴胺素,5-脱氧腺苷胺素 药理作用 细胞分裂和神经组织髓鞘完整必需物质 N5-甲基四氢叶酸 四氢叶酸 同型半胱
11、氨酸 蛋氨酸,蛋氨酸合成酶,甲钴胺素,L-甲基丙二酰CoA 琥珀酰CoA,L-甲基丙二酰CoA变位酶,5-脱氧腺苷胺素,A,B,药理作用,参与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 B12是尿嘧啶脱氧核苷酸(dUMP)甲基化生成胸嘧啶脱氧核苷酸(dTMP)过程中的辅酶, dTMP 参与DNA的合成。参与叶酸循环利用 促使同型半胱氨酸甲基化成甲硫氨酸、5-甲基四氢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维持有鞘神经功能 促使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为琥珀酰辅酶A而进入三羧酸循环,这对于神经髓鞘中脂蛋白的形成,从而保护中枢和外周有髓鞘神经纤维的功能完整性有重要意义,临床应用,维生素B12主要用于治疗恶性贫血,也可以治疗其他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维
12、生素B12缺乏与叶酸缺乏所致的血细胞形态上的改变非常相似,二药可以相互纠正血象的异常。但叶酸不能改善神经系统症状,故用叶酸治疗恶性贫血时必须合用维生素B12。此外,维生素B12还用于治疗神经炎、神经萎缩、神经痛、肝炎、肝硬变、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维生素B12本身无毒性,但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故不宜滥用。,第二节 促进白细胞增生药白细胞减少是指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低于4.0109/L,主要是粒细胞减少,故又称粒细胞减少症。病因有多种,如苯中毒、抗癌药、解热镇痛药、X线及放射性物质,某些感染或其他疾病等。治疗时应针对发病原因用药,对骨髓造血功能受损者,使用兴奋骨髓造血功能促
13、进白细胞增生;对由于免疫抗体形成而破坏中性粒细胞者,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减少白细胞破坏;对感染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还应控制感染或治疗有关疾病。,维生素B4为核酸的前体物,在体内参与RNA和DNA合成,能促进白细胞增生。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也用于急性粒细胞缺乏症。鲨肝醇对放射线及抗肿瘤药引起的骨髓抑制有拮抗作用,对苯中毒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有一定疗效。用于放射线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小檗胺促进造血功能,增加末梢血白细胞。用于肿瘤放疗、化疗、苯中毒等引起的白细胞减少。肌苷参与体内能量代谢及蛋白质的合成。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白血生促进骨骼造血功能,刺激正常抗体产
14、生。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利血生增强造血系统功能。用于防治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第三节 止血药和抗凝血药止血药是使出血停止的药物。抗凝血药是能阻止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的药物。正常人血液在血管里流动,既不凝血,也不出血,取决于血管组织、血小板、凝血因子的功能与凝血系统和抗凝 血系统所保持的动态平衡,如果这种平衡状态被破坏,则可导致出血性疾病或形成血栓。,正常人体具有完整的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止血过程。凝血过程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的形成及纤维蛋白的形成三个阶段。其中任何一种凝血因子缺乏或凝血阶段受到抑制,凝血功能即发生障碍而
15、引起出血。止血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粘附聚集、血液凝固三要素,缺少任何一个都会发生出血。,抗凝血系统包括抗凝血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抗凝血酶(AT )是最主要的抗凝血物质,可直接使凝血酶失去活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可使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溶解,从而保证血管内血液的正常流动,但纤溶过程亢进也将导致出血。,凝血过程:是由凝血因子参与的生化反应过程。凝血因子有12种,存在于血液和组织中,平时无活性,只有被激活才能参与凝血过程。内源性凝血从激活、因子,在因子、PL(血小板磷脂)、Ca2+的参与下,激活X因子。外源性凝血,需组织损伤时所释放的组织凝血活素(因子)参与,在有活化的因子和Ca2+存在时,
16、因子使X因子激活。激活X因子之后,以下过程完全一样,活化的X因子使凝血酶原(因子)变为凝血酶(a),凝血酶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网罗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导致血凝块的形成。,内源性凝血系统(Intrinsic),外源性凝血系统(Extrinsic),纤溶过程:是纤维蛋白被分解和液化的过程。血浆中存在大量无活性的纤维蛋白溶酶原(简称纤溶酶原),在各种激活物,如组织激活物尿激酶或血管激活物等的作用下,转变为有活性的纤维蛋白溶酶(简称纤溶酶),纤溶酶能将已形成的纤维蛋白降解液化。止血药和抗凝血药主要是通过影响过程和纤溶过程发挥作用。,一、止血药分类:(一)促进凝血因子生成药(二)促进
17、血小板生成药(三)抗纤维蛋白溶解药(四)收缩血管药,生理性止血,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纤维蛋白溶解与抑制药,(一) 促进凝血因子生成药,维生素K(vitamin K)基本结构是甲萘醌脂溶性 维生素K1(植物中) 维生素K2(肠道菌合成) 水溶性 维生素K3(人工合成) 维生素K4(人工合成),【药理作用】,凝血因子、前体在肝脏合成,均含谷氨酸残基,须在羧化酶催化下活化,而维生素K是羧化酶的辅酶,维生素K缺乏,以上四因子特别是凝血因子(凝血酶原)的活化出现障碍,而产生出血。,【临床应用】,1.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维生素K吸收障碍:如阻塞性黄疸及胆瘘维生素K合成障碍:早产儿及新生儿出血、长期应用
18、广谱抗生素患者凝血酶原过低的出血:长期应用香豆素类、水杨酸等药物,因阻断维生素K的转化,可抑制凝血酶原的合成,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2.抗凝药过量的解毒 双香豆素类或水杨酸过量引起的出血。3.其他维生素K1或维生素K3肌内注射有解痉、止痛作用,用于缓解胆绞痛。大剂量维生素K1可用于抗凝类灭鼠药中毒的解救。,【不良反应 】,1.胃肠反应:维生素K3、维生素K4刺激性强2.溶血性贫血:大剂量维生素K3、K4可诱发新生儿、早产儿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溶血性贫血、核黄疸对红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患者可诱发溶血性贫血3.其他维生素K1 静注过快可呼吸困难、虚脱等,一般以肌注为宜,三、造血生长因子
19、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是由肾近曲小管管周细胞产生的糖蛋白激素,现由基因工程人工合成。作用:刺激红系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红细胞生成。,【用途】 用于因红细胞生成素缺乏所致贫血;慢性肾功能不全、肿瘤化疗及抗爱滋病药物治疗等所致的贫血。【不良反应】 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禁用。 注射部位及血液透析后易致血栓形成,出现流感样症状,有过敏史者禁用。,(二)促进血小板生成药酚磺乙胺能促进血小板生成并增强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还可增强毛细血管的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作用迅速,维持时间长,毒性低,用于手术前后预防出血以及治疗消化道、肺、脑、眼底出血、鼻出血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 作用 血液 造血 器官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06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