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损伤标志物概课件.ppt
《心肌损伤标志物概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肌损伤标志物概课件.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酶是指心肌细胞内的酶类物质,具有催化心肌细胞代谢和调节心肌细胞电活动的作用。心肌酶谱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羟丁酸脱氢酶(-HBD)、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临床上常用血清AST、LDH、CK、CK-MB、-HBDH作为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的相关检测指标。如果心肌细胞发生坏死、破裂,这些酶类就会释放入血液当中,使之升高。因此,临床一般将心肌酶谱的检查来间接衡量心肌细胞的损害程度。,概述,概述,这些酶类活性增高可见于许多非心肌病变时,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感染性疾病,肝、肾、脑和肌肉的病变,药物对组织脏器的损害
2、,甚至抽取血标本溶血也可使LDH等增高,故缺乏专一性、特异性。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心肌酶谱的概念不够确切,容易发生误导,把本来不是由心肌损伤引起的酶谱增高误作为诊断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的依据。目前主要应用心肌酶同工酶来解决这一问题。,心肌同工酶,在生物化学上,把能催化相同化学反应而结构、性质不同的酶称为同功酶。变部位以及进行临床鉴别诊断具有检测同功酶对了解血清酶的脏器或组织来源,进而判定病重要意义。 心肌酶的同功酶主要包括: LDH同工酶、CK同工酶。,LDH同工酶,LDH由M、H两种亚基按不同比例组成四聚体,形成5种不同的同功酶LDH1-5,这5种同功酶在各种组织中分布各异,大致分三类。LDH
3、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多种脏器、组织中,能引起各脏器损伤的许多疾病都可导致血清中LDH总活性升高,而其同功酶在各脏器、组织中的分布却显著不同,具有较高的组织特异性。,LDH同工酶,健康小儿血清中LDH同工酶呈: LDH2LDH1LDH3LDH4LDH5。 心肌的LDH同功酶主要由LDH1、LDH2组成,且以LDH1占优势。心肌炎时因心肌损伤血清LDH同功酶型式变为LDH1 LDH2 LDH3 LDH4 LDH5。一般认为:若LDH140%,LDH1/ LDH21.0,则提示多存在心肌损伤。但有资料显示,心肌炎时上述二值的敏感性为33.0%,明显低于心肌梗塞时(分别为96%和91.6%)。,CK同工酶
4、,CK为由M、N亚基组成的二聚体并形成3种异构同工酶:CK-MM(CK3)、CK-MB(CK2)、CK-BB(CK1)。骨骼肌主要含CK-MM,含少量CK-MB;心肌中的CK,70%为CK-MM,20%-30%为CK-MB;脑、胃肠、肺、肾脏等主要含CK-BB,也含少量CK-MB。 正常人血清中CK几乎全是CK-MM,约占94%-96%以上,CK-MB在5%以下,血清中CK-MB明显增高则多提示心肌受累。与CK总活性相比对判断心肌损伤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一般认为血清CK-MB6%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指标。骨骼肌病变时CK-MB也可增高,但通常5%。,CK同工酶,CK-MB/CK比值: 当CK
5、100时,CKMBCK4往往是肌肉疾病, CKMBCK25考虑CKBB升高或有巨型CK存在, 只有 CKMBCK在425之间才考虑心肌损伤。,肌酸激酶(CK),CK有三种类同工酶(CK-MM,CK-MB,CK-BB),通过电泳可以进行区分,虽然CK-MM在骨骼肌和心肌含量均较高,但是CK-MB在心肌含量较高,因此,相对于总CK,其特异性和敏感性更强。此同工酶还占骨骼肌CK的3%,也少量存在于小肠,膈肌,卵巢,前列腺之中。因此,在以上器官受到损伤时,其特异性也受到了限制,尤其是骨骼肌损伤。 在骨骼肌损伤时,CK-MB可以加强表达,导致CK-MB同工酶含量增多,进一步限制了其特异性。,CK-MB的
6、组织分布,名称 分布的主要器官和组织CK 骨骼肌 心肌脑、消化道肺、肾 肝、脾CK-MB + + 十 一 一CK-MM + 十 一 一 一CK-BB 一 一 + + 一,AST(GOT)同工酶,AST广泛分布于人体心、肝、脑、肾、红细胞及其他各组织中,对心肌损伤诊断的敏感性低于CK,且特异性较差。AST有二种同功酶:S-GOT存在于细胞浆中,m-GOT存在于线粒体中。正常人血清仅有S-GOT,一般无m-GOT。当心肌变性坏死时,血清中m-GOT含量增高,若m-GOT/T-GOT0.25,多提示心肌损伤。,-HBDH,实际上用-羟丁酸代替乳酸或丙酮酸做底物测定LDH总活性。用本法测定的LDH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肌 损伤 标志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05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