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因果关系绝重点课件.ppt
《第七章因果关系绝重点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因果关系绝重点课件.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因果关系绝对与相当一一侵权法视角下的因果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因果关系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个个单个现象都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为了了解单个的现象,我们就必须从普遍的联系中抽象出来,孤立地考察他们,而且在这里不断更替的运动就显现出来,一个为原因,一个为结果”1原因和结果是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形式之一。引起某一现象的现象就叫做原因;而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就叫做结果。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52页。,因果性往往同时间的顺序性联系着,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辨证的,是对立的统一。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了因果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侵权法
2、强调侵权行为为因,损害结果为果,始构成侵权行为,此可谓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传统侵权法遵循民法个人本位和过错责任原则,在因果关系理论方面,坚持因果关系的必然性为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坚持因果关系的相对性为赔偿的极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本位思想的兴起,侵权法因果关系的理论正经历着有必然因果关系向偶然因果关系、相对因果关系向相当因果关系方向的演变。理论上的这些变化,对侵权行为的立法和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在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的演变中,不得不介绍德国富莱堡大学生理学家冯克里斯(Vor Kries)教授。克里斯教授长期研究概率学,并一直试图把概率论的有关方法运用于社会问题的研究。
3、一八八八年,他发表了一篇论客观可能性的概念的论文,提出了相当因果关系的学说。该文章首次将概率论的思想,用于侵权行为法上的因果关系研究领域。,在克里斯看来,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事物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反映形式之一,它是客观的,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们对因果关系的认识,是要受制于人类的知识水平的。事物之间联系的复杂性、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信息占有的不完全性等等,使得人们不可能完全认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人们对特定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的判断也只能是在现有的认知条件和信息状况下,对因果关系作出一个大致的判断。因而,因果关系的认定就不完全是一个逻辑推演的过程,而只是一个可
4、能性的判断过程。是一个运用概率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对于某一个现象发生的频率进行考察;其次,对其引起的不同现象发生的频率进行比较和分析。克里斯认为,这种可能性的判断,可以用于因果关系的判断。理由非常简单:如果可能性的判断显示A很有可能导致B的发生,而在存在A的情况下,确实有B的发生,那么人们会比较有理由相信A就是导致B发生的原因。,克里斯的这一理论很快得到大陆法系诸多学者的赞同,他们在克里斯的理论的基础上,对相当性的判断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侵权法上因果关系判断领域的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相当因果关系说产生以后,逐渐被包括德国、奥地利、瑞士
5、在内的大陆法系国家的法院所接受,并成为支配性的学说。时至今日,相当因果关系说在德国、希腊、奥地利和葡萄牙等国已处于主导性地位。,上部必然(直接)因果关系与偶然(间接)因果关系,第一节因果关系必然(直接)论所谓必然因果关系,也称直接因果关系,指只有行为人的行为与其所产生的结果之间才存在必然的关系,行为人才应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必然因果关系说是基于否定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为德意志帝国法院刑事部推事弗布里(1845-1919)所首创,为德国刑法学者李斯特(1855-1919)极力倡导12的条件说而创立的因果关系理论。 所谓条件说指凡是对于损害结果之发生起重要作用的条件行为,都是
6、该损害结果的法律上的原因,一切条件对结果事实的发生都是一样的,不必进行主要条件和次要条件的区分,只要是条件都是平等的、等价的。因此只要是条件,就要对损害后果承担赔偿责任。,条件说之所以被必然因果关系说所取代,原因在于其将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混为一谈,把全部事实上的原因都归结为法律上的原因,最终导致了因果关系链的无限延伸。客观上造成行为人负担过重,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必然因果关系说所强调的“必然性”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认识无关。不承认引起损害结果的间接原因,在侵权因果关系中排除非必然发生的损害及因偶然性发生的损害的原因现象。,与此同时,英美法系的美国也遵循必要条件理论,称为“but
7、 for test/rule”坚持若没有被告的行为(作为或不作为),损害不会发生,该行为即为损害的原因。反之,若没有被告的行为,损害仍会发生,被告的行为就不是损害的原因。按照该标准,凡是构成损害发生的必要条件的情况,均为侵权法上的原因。,运用中,还被具体分为两种做法:其一是剔除法(删除法),主要适用于作为形式的侵权行为。该法是由奥地利法学家Glaser所创,其思路为假定没有侵权人之行为,设想事实的结局是否有变化。如果删除侵权人的行为,其它条件不变,事件的发生方式及发展序列依然如故,则侵权人的行为显然与损害结果不存在因果关系。反之,如果没有侵权人的行为,事件的结果与之前迥异,则该行为是对该损害结
8、果具有决定意义的致害原因。其二是替代法,主要适用于不作为形式的侵权行为。,剔除法对于积极行为较为适用,对于不作为引起的损害则不大适宜,于是,有人提出了别外一种判断方法,即替代法。替代法的思路是,当一个损害结果与某主体的不作为相联系时,需以一个合法行为代换侵权人之违法不行为,观察事件结果之异同。如果损害结果之发生不受影响,该损害不能归咎于侵权人的行为。如果侵权人以合法的方式行为,损害结果便无从发生,该侵权人之违法的不行为即为损害结果之发生原因。,必然因果关系论在审判实践中严格的区分原因与条件。将内因比作侵权行为的原因,而将外因比作侵权行为中的条件。由此得出制裁原因者是理性的,而制裁条件者是非理性
9、的。必然因果关系说认识到侵权法上的因果性有别于哲学上的概念,应当在具有哲学意义上引起结果发生的诸条件中选择一种作为原因,这种思想无疑是积极的、她对激发主体的行为积极性,促进社会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将侵权法意义上的原因归结为必然原因、直接原因或决定原因,从而使原本复杂的因果关系简单化,否认了其多样性。当人类社会步入二十世纪,必然因果关系说遭到了相当因果关系论的猛烈抨击.第二节因果关系偶然(间接)论社会步入二十世纪后,大陆法系国家侵权立法和司法实践,在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的影响下,开始注重偶然性原因造成的损害结果的责任归属,以加强对受害人的司法保护。,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强调,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事
10、实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反映形式之一,这种联系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物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复杂多样的,而人类认识事物能力总是有限的,人类不可能完全认识事物之间的所有的因果关系。所以,因果关系的认定过程,不完全是一个逻辑推演过程,而只是一个可能性的判断过程,也就是运用概率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的过程。比如煤矿工人长期工作在被粉尘包围的环境中,因而患肺结核病的比例很高,远高于一般人群。如果一个矿工得了肺结核病,那么就有理由认为,长期在煤矿工作的事实是该矿工患肺结核病的原因,尽管这一现象并不造成每个矿工都患该种疾病,但它同样应构成侵权行为中因果关系,受到法律的救济。,将偶然原因
11、引入因果关系,其注重行为人的不法行为介入社会以后,对现实之危险程度有所增加或改变,即行为人的行为增加了受害人的危险,或行为人使受害人处于与原危险不相同的、新的危险状态下,对行为人这样的行为予以惩罚,同样体现人类社会的文明与理性。,因果关系由必然性向偶然性扩展的趋势,同样表现在英美法系国家的侵权法实践中。美国法学家Jeremiah Smith于1911年首先提出了实质要素理论1, Smith认为,实质要素是指“被告之侵权行为对于损害之发生必须为一项实质因素”(substantial factor)。即如果被告的行为是原告损失的实质性要件和造成损害的重要因素,那么,被告的行为就是原告损害的事实上的
12、原因。美国侵权法重述采纳了这一见解,其认为,实质性要素不仅为法律上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也是事实上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第431条规定:“如果(a)行为人的过失行为是引致损害的实质要素,且(b)没有其它根据其过失行为引致损害的方式而对其予以免责的法律规则时,该行为是致人损害的法律原因”。该条确立了法律原因的认定规则。,第432条规定:“(1)除第二款规定外,如果行为人没有过失行为,损害仍将发生,则行为人之过失行为即非引起他人损害之重要因素。(2)若同时有两项力量积极发生作用,其中一个是由于行为人之过失,另一个则非因行为人之不法行为,但任何一项力量均足以导致他人损害时,则行为人之过失可认为是损害发生
13、之实质要素” 可见,美国侵权法重述是以必要条件说作为事实上因果关系认定之基础,而以实质要素说作为辅助标准。实质要素理论并不是对必要条件理论的背叛和修正,而是对它的补充。,在美国,实质要素理论的采用,使在必要条件理论下,无法解决的案件获得了解决,扩大了法律救济的范围,能更有效地预防侵权行为的发生,避免社会资源低效率的运行。美国路易安那州法院1885年审理的“黑暗的楼梯间”一案1就是这一法律思想最好的诠释。案件事实如下:Reynolds太太体重超常,重达258磅,在被告(铁路公司)工作人员的催促之下,急急忙忙从明亮的候车室走到楼梯间,因该楼梯间工作人员的疏忽未将照明灯打开,于是,这位太太在下楼时,
14、跌倒在黑暗的楼梯间,造成严重摔伤。Reynolds夫妇因此起诉铁路公司,要求赔偿。一审法院判决原告胜诉,被告应支付2000美元的赔偿金。被告不服,上诉至二审。被告认为,这位太太重达258磅,即使铁路公司的楼梯间十分明亮,仍有可能因为其过于肥胖行动不便,而跌倒受伤。,二审维持了原判,理由是:虽然即使缺乏被告的过失,损害仍有可能发生,但事实上,被告的过失会提高损害发生的机会。被告的辩称不足以说明被告的过失与损害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该案中,法院虽同意被告的意见,认为即使楼梯间照明良好,这位太太仍然有可能因其体重过重而摔伤(不符合必要条件)。但同时认为铁路公司的照明不良,增加了原告受伤的机会,因为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 因果关系 重点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05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