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课件.ppt
《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课件.ppt(1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世界需要新史学。-斯塔夫里阿诺斯,第三章 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1,例1.2007年全国文综试题,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 作者在这里强调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D,先看几道试题,2,例2.2007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
2、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中国近代化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做解释。,3,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
3、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4,例3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而现行历史教材把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史学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A.生态史观 B.全球史观 C.社会史观 D.革命史观,上面几道历史试题都涉及到历史观的问题。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有何关系?目前主要有哪些新的历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怎样运用这些新史观呢?,5,一、 影响历史知识建构的几个因素,历史教材的主体是历史知识,这种知识不是史实的随意堆砌,而是用一定的理论观点、按照历史叙述的规范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历史知识的建构,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历史学科内容的分类;第二,历史观;第三,历史阶段的划分
4、。,6,(一)历史学科内容的分类,历史学科内容按不同的标准可以作不同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一)按研究的空间范围分类:世界史、地区史、国别史和乡土史(二)按照史学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分类:通史和断代史(三)按照历史的不同领域分类:专门史,7,案例: 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5课 开辟新航路地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
5、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8,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从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结构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专门史的历史学科体系。,9,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历史教材
6、采用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分编,用时序和主体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内容,从单元和课的标题看不出时间顺序,但是内容基本上还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只是知识点比新课程改革以前减少了许多。,10,(二)历史观,历史观,又称史学范式或史学体系,是一种历史解释模式,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又称“社会历史观” 。 20世纪20年代,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为学生讲授史学思想史,其中第一讲就是史观。他把史观看作是做人的必需,“故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什么是“史观”?李大钊说,史观就是关于历史的法则性解释或概念。,11,历史教科书内容体系就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构建的历史教
7、科书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反映了教科书编写者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教科书编写者所持的历史观决定了教科书的历史知识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一直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新课程改革以后,教科书编写者开始尝试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来建构历史教科书的知识体系。 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产生之前,早已存在着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种历史观。人本主义历史观强调,一切历史活动、历史过程都是人的精神、目的和意志的展现。正如其代表人物、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所言,“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是没有规律的。科学主义则认为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12,(三)历史时段的划分,历史知识一般是按照历史事件、历史
8、现象发生的时间顺序来组织。为了体现历史的发展,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还需要将漫长的历史划分为若干阶段,然后分阶段组织内容。划分历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有多种。例如,以往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根据“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分为五个阶段:原是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而持文明史观的学者则把人类社会历史分为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13,案例: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国古代史内容第一编 原始社会第一章 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第二章 氏族公社第
9、二编 奴隶社会第一章 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夏、商第二章 强盛的奴隶制社会西周第三章 奴隶社会的瓦解春秋第三编 封建社会第一章 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战国、秦、汉第二章 民族大融合和封建社会的繁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第三章 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辽、宋、夏、金、元第四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明、清(鸦片战争以前),14,不同时代内容也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作进一步的划分。例如,根据革命的性质可以把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可以将具有相似特点的朝代归类,划分历史阶段,一个历史阶段为一个教学单元。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对中国古
10、代史也是这样划分时段的。,15,二、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中的史观问题,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有关表述 课程标准在“前言”一开始的叙述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 ” 。 对“课程性质”的叙述中,提出了思想性的要求,指出“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 。 在对“课程基本理念”的叙述中指出:“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16,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叙述中提出: “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
11、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认识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性,理解历史上的革命和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进步,认识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17,在对“实施建议”的叙述中提出: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述;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要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12、、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18,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有关表述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叙述中指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19,在“课程设计思路”的叙述中提出: “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目标”的叙述中提出: 通过学习,“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历史唯物
13、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20,在“过程与方法”的叙述中提出: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叙述中提出: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21,在“教学建议”的叙述中提出: “完整、准确地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容。高中历史教学应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
14、,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22,3.新课标、新教材中体现的新史观 近年来,新的史学观念(或史学范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新史观主要有整体(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这些新史观已逐步运用于大学和中学的历史教学中,对人们史学观念的更新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历史新课标及新教材都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史观,较少使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概念。,23,高中专题式的编排已基本打破了旧史观的影响,高中中外合编明显体现了整体史观(全球史观
15、)的特征,历史新课标中较多体现了现代化史观,历史新课标中突出体现了文明史观,文明史观反映了我国历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在本世纪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文明史观已经融入中学历史课程。,24,2011版初中新课标虽在文明史观方面的表述比旧课标有较大减少,但仍有不少内容。如“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25,“认识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
16、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 ,26,高中历史课标 三个必修模块,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人类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突出体现了文明史观。 历史选修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这六个选修模块也主要是针对文明史相关问题的。 几种版本的新教材的一些具体内容,也都不同程度的渗透了文明史观。随
17、着史学研究的进展,文明史观日益受到重视。,27,高中历史课标在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中,都渗透了文明史观,多次提到“要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等。,28,高中历史课标和各种版本教科书,在学科体系方面,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按照文明史观构建了新的学科体系。在内容选择上,以文明史观来统驭教科书的编写,正如岳麓版教科书在必修一的前言中所说,“我们要在已有的历史脉络和整体的历史框架的背景下,分别深入思考人类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 各教科书都突出了中
18、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成果和影响。,29,在一些具体的提法和表述中,课程标准与相关教科书也注意使用文明史观的术语,抛弃和淡化了社会形态方面的理论和语汇。 如古代部分,很少提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封建地主、封建统治阶级等概念;在论述中国古代剧变和社会转型时,不再提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在明清阶段特征的阐述中,抛弃了明清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说法,有的教科书认为明清是农耕文明发展的高峰,也是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夜,当时“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曹大为等主编历史(必修),长沙:岳麓书社,2008 ),30,新课标将近代中
19、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都置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冲击下来认识;关于英、法、美、德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统一,也多是从近代国家政体、民主制度等角度来阐述的,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也都置于工业文明的范畴中加以论述。,31,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角度看,历史新课标及新教材文明史特征更加突出。古今中外历史都有大量篇幅讲述文明史特别是精神文明史方面的内容。 五种文明: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32,三、几种历史观及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历史研究需要史学观念多元化。中学历史新课改需要更新史学观念。,(一)唯物史观(二)文明史观(三)整体(全球)史观(四)现代化史
20、观(五)社会史观(六)生态史观,一样的客观历史事实,经不同历史观诠释,便形成了“不同的历史”。,33,(一)唯物史观及其应用,唯物史观,即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历史观。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作为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不同于过去的一切历史理论。其基本观点主要有:(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统一的社会有机系统。(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5)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34,唯物史观对历史科学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发现,实现了整
21、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它创立以来,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35,五种社会形态史观 1、基本内容 社会形态史观是我国传统的历史观,一直以来是我国影响最大的历史解释模式。该史观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由低到高依次更替,先后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并据此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如世界近代史属于资本主义时代。,36,社会形态史观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它确信,全世界各个地方都无一例外地遵循共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逐一更替,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因此,
22、苏联史书都以阶级斗争为纲,历史变成了完全的阶级斗争史。 如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第一卷中指出:“阶级斗争贯穿于对抗社会的全部生活中,时而表现为公开的阶级冲突形式,时而表现为隐蔽的形式,蒙上了思想体系的外衣、宗教的外衣和他种外衣”。,37,五种社会形态史观对我国史学的影响是在我国史学界形成了占统治地位的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 革命史观是从革命即阶级斗争的视角去审视历史,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正如历史学家罗荣渠所说:“按革命史的传统范式,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被概括为两个过程论。在这个革命史框架下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反帝反封建,论及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也突出帝国主义如何压制这一萌芽的成长。” 对待世
23、界历史也是以阶级斗争的视角去审视。,38,(1)其时代性很强。该史观是在苏联和我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现在该史观已丧失了其时代性。,(2)它包容性小。该史观容不下当代历史学所提出的新的研究课题。如现代化问题、文明多样性问题。(3)解释能力有限。社会形态史观难以解释某些历史问题,如中西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问题。该史观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现实也缺乏解释能力。,2、五种社会形态史观的局限性,39,总之,五种社会形态史观的涵盖面不广,伸缩性不大,难以自我调节。该史观的基线是阶级斗争,用阶级斗争来贯穿整个历史。 人类自从有阶级以来,一切时代都存在阶级斗争,这是不容质疑的。但若将这个命
24、题解释为“历史的全部内容就是阶级斗争”,就显得太狭窄,抹杀了内涵丰富的历史内容,需要对它作重新审视。,40,唯物史观在历史知识建构中的应用,唯物史观在历史知识结构、内容选择、历史叙述等方面都有指导作用。根据唯物史观,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历史的起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出现推动社会进步的活动起义、革命和改革等。革命和改革的结果是上层建筑的变化,上层建筑的变化反过来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这实际上是一种设计知识体系的思路。按照这种思路,需要把反映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上层建筑变化的内容作为重点,大致按照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顺序编排。,41,唯物
25、史观指导下的各类历史教材,具体内容有差异,但是大的结构基本一致,都要反映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在历史内容的安排上,要么先叙述生产力的发展,再叙述革命或改革,以体现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变革,继而导致上层建筑的变化这一历史规律;要么先叙述一个新政权的建立和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再叙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局面,以体现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在叙述具体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的时候也是如此。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因素,但不排除其他因素的作用,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推动历史的发展。,42,(二)文明史观及其应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观 中学历史 教学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05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