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康复课件.ppt
《脑性瘫痪康复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性瘫痪康复课件.ppt(10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2,讲述内容,脑瘫的定义关于脑瘫的研究历史引起脑瘫的高危因素脑瘫的分类脑瘫的诊断及评价脑瘫的治疗与康复,.,3,一、定义(2004年10月昆明),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 简称脑瘫,指出生前到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三要素: 发育性(脑组织在发育过程中受损) 非进行性(运动、姿势、反射异常) 永久性、可变性( 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病变部位在脑),.,4,诊断条件(2004年10月昆明), 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 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 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
2、障碍及其他异常 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5,患病率,.,6,瑞典 19671970年 1.4 19791982年 2.2 美国 1960年 1.9 1980年 2.3 苏联 19711972年 2.5 19771979年 3.3 ,.,7,我国黑龙江(1047327名) 19971998年 1.92 佳木斯郊区 1986年 2.4四川(西南地区) 2.4 宁夏银川地区 1996年 1.9 甘肃定西地区(509550名) 19941996年 1.94 吉林 1997年 农牧区3.5 化工区2.4 市区 1.3 1998年“九五攻关课题”对全国0-6岁
3、儿童抽样调查表明,脑瘫患病率为1.86,我国目前有31万0-6岁的脑瘫患儿,并且每年新增4.6万例新病人,.,8,脑性瘫痪特点,发生于生命早期大脑损伤本身虽然是静态的,但躯体症状会逐步加重以运动障碍为主三早原则: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康复康复效果与患儿的智力水平高低有密切关系;年龄越小效果越佳,超过9岁则较差,.,9,1861年 英国Willian John Little博士首次描述此病 当时脑瘫又称Littles disease,并认为CP 常常并发智力障碍、语言障碍 1916年 日本 高木宪次博士 康复贡献即本病可以治疗的设想 1932年 美国 Phelps学者 利用矫形器训练 总结15
4、种训练方法 1941年 Phelps 更命为脑瘫 指出脑瘫是大脑各部病变为基础的运动障碍的总称,二、脑瘫研究,.,10,1940年 英国Bobath夫妇 训练脑瘫1965年 著名的Bobath疗法(又称为神经发育疗法)问世 -即从神经生理学、神经发育学进行研究 -运动发育的未成熟性和运动发育的异常性, 就是Bobath认识脑瘫的两个基本观点 -抑制异常的姿势及异常姿势反射,.,11,1947年 匈牙利 Peto Andras 创立了国立CE研究所 引导式教育法(conductor education,CE) -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功能障碍者的异常功能得以 改善或恢复正常1970年 Peto 创立集
5、团治疗计划1978年 Peto 在日本建立了脑性瘫痪育疗中心及研究所1988年 匈牙利政府建立了国际性的引导式教育体系协会, 目前已被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及香港地 区应用,.,12,1966年 西德 著名 Vojta诱导疗法 提出早期诊断的Vojta七种姿势反射 ( 新生儿早期诊断 ) 提出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概念 ( 姿势性反射异常 ) 提出 Vojta诱导疗法 ( 两种移动运动反射式腹爬与反射式翻身),.,13,1988年 日本上田创立了上田法 -他认为是痉挛、过度紧张才导致异常姿势 的元凶 -解除痉挛、过度紧张是关键,.,14,国内,70年代:认为是不治之症87年: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
6、防治疗育中心:佳木斯88年9月全国脑瘫学术会议(在佳木斯召开)第一届脑瘫会议确定: - 出生前至生后1个月各种原因 - 非进行性、永久的、可变化的 - 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88年10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成立北京(原名:中国肢体伤残康复研究中心) 行为异常,.,15,.,16,三、病因, 主要病因:早产、产伤、围生期窒息及核黄疸 发病原因的研究 美国围生协会前瞻性的研究(发病率为4活婴):发现出生窒息并非脑瘫的常见病因 其他国家对痉挛性脑瘫的病因研究也表明:仅10%的患儿在分娩过程中出现窒息 有研究证明半数脑瘫发生在存活高危早产儿中 脑瘫病因学的研究:胚胎发育生物学领域遗传因素:近年来研究认
7、为,遗传因素在脑性瘫痪在的影 响越来越重要。近亲有癫痫、脑瘫、智力低下中的两种因 素者占脑性瘫痪的65%。,.,17,围产期前因素(约20%):基因异常、染色体异常、 宫内感染、放射线、有机汞、CO中毒 、母严重贫 血、胎盘异常等。围产期因素(70%80%):早产、缺氧、缺血、脐 带绕颈、呼吸障碍、惊厥、核黄疸、低血糖、颅内 出血、CNS感染等。 分娩后因素(15%20%):CNS感染、外伤、呼吸障 碍、心跳停止、持续惊厥等。,临床常见因素有:,.,18,临床分类:(2004年10月昆明) 痉挛型 不随意运动型 共济失调型 肌张力低下型 混合型:(6-7%),四、分类,.,19,痉挛型,占60
8、%70%,锥体系受损所致临床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肌肉僵硬,可以累及全身,或下肢重于上肢,或累及同侧上下肢,导致身体姿势异常,活动困难,.,20,不随意运动型,占20%(锥体外系受累),不随意运动增多、表现为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肌张力不全、震颤等,.,21,肌张力低下型,往往是其它类型的过渡形式,表现为肌肉张力下降,.,22,共济失调型,此类型较为少见,小脑及其通道受累,表现为平衡能力差,肢体运动不协调,距离感差,步态不稳,.,23,3、,瘫痪部位(2004年10月昆明) 四肢瘫:四肢受累,上下肢受累程度相似。 双 瘫:四肢受累,上肢轻、下肢重。 偏 瘫:半侧肢体受累。 三肢瘫:三个肢体受累。
9、单 瘫:单个肢体受累。,.,24,按受累部位分:A 四肢瘫B 双瘫C 截瘫D 偏瘫E 双重性偏瘫F 三肢瘫G 单瘫,.,25,五、诊断,四种表现 : 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 肌张力异常 姿势异常 反射异常,.,26,临床表现, 运动发育迟缓 发育落后:运动发育明显落后(粗大运动/精细运动) Vojta认为,发育落后3个月以上为异常。 发育解离:如运动发育与精神发育的解离。,.,27,感觉障碍癫痫:以痉挛型较常见ADL功能障碍智力低下:约占患儿70-80%,以痉挛型多见;手足徐动型正常语言障碍:表现为语言不清、口吃学习困难:与患儿的智力障碍、运动障碍及知觉障碍有关系人格与行为异常:内向、孤僻
10、、固执等,.,28,脑瘫患儿的发育特征,四肢、躯干的左右差,呈非对称性只以某种固定的模式运动抗重力运动是困难的做分离运动困难发育不均衡(上肢、下肢、仰卧位、俯卧位、左右),.,29,肌张力不平衡(异常姿势的肌紧张,姿势变化时张力升高、低下及动摇)原始反射残存,6个月以上仍存在正常感觉运动发育不足,异常感觉运动的存在有联合反应、代偿运动,.,30,肌张力异常 :围巾征、窗户征、钟摆运动 围巾征:一手托住新生儿的颈部和头部使其保持正中位,半卧位姿势,将新生儿手拉向对侧肩部,观察肘关节和中线的关系。评分:0分为上肢环绕颈部,1分为新生儿肘部略过中线,2分为肘部未达中线。 窗户征:腕关节做掌屈动作时,
11、和前臂之间会产生角度,张力低下角度小。 钟摆运动测定:握患者前臂上下摆动手腕,肌张力低下表现松弛,无抵抗,肌张力高的幅度小硬如棒状。,.,31,肌张力低下,几种特殊姿势:蛙状姿势、“W”状姿势、折叠样姿势、外翻扁平足,蛙状姿势,折叠样姿势,.,32,肌张力亢进:肌强直:铅管样、齿轮样肌张力不协调,.,33, 姿势异常 静止:紧张性颈反射姿势、角弓反张姿势、 四肢强直姿势、平衡反应异常、 活动:舞蹈样手足徐动及扭转痉挛 痉挛性截瘫或小脑共济失调步态,.,34,ATNR,持续时间:顶峰在1-2个月,6个月整合.脑瘫:不出现、不对称、持续时间延长,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病变检查方法:仰卧位,视觉性刺激引导
12、头向一侧转,面朝向一侧的上肢伸展,枕侧上肢屈曲.下肢反应同上肢,但不明显.6岁以上儿童,取膝手位检查,被动旋转头部,枕向侧上肢屈曲大于30度为异常.临床意义:持续存在占优势地位,姿势不对称,双手不能够到正中,影响进食穿衣服.不能对称抬头,保持坐位,引起脊柱侧弯,髋关节半脱位,脱位.,.,35,.,36,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正常:从出生到生后6个月存在,.,37,抓握反射,从尺侧刺激小儿手掌可引起握持反应是大脑皮质功能障碍的表现,反射过强或持续存在见于痉挛型;减弱或消失见于重度脑损伤、高位脊髓损伤和弛缓型脑瘫,.,38,踢蹬反射,小儿仰卧,以一手掌按压膝关节,另一侧下肢会作出踢蹬动作为阳性,.,
13、39,下肢交叉反射,小儿侧卧,抬起一侧下肢,正常可见另一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脑瘫患儿可见另一侧下肢随着一起抬起,.,40,踏步反射,扶小儿腋下保持立位,正常可见双下肢稍开大,足底着地站立脑瘫患儿以足尖站立,双下肢交叉,像有意识地踏步,.,41,惊吓反射,持续时间:2-3个月反应最强,5-6个月消失.检查方法:头向后下落30度的方法最有效.上肢伸展外展,然后交叉屈曲,内收,下肢伸展.临床意义:持续存在延迟坐位,影响头的控制.,.,42,小儿原始反射、姿势性反射和自动反应,.,43,.,44,正常:a 6个月,b 7个月,c 10个月,.,45,前:12个月,侧:18个月,后:24个月,.,46,
14、反射异常 反射样式异常或原始反射继续存在、病理征阳性 Vojta姿势反射异常:牵拉反射、抬躯反射 Collin水平及垂直反射 立位和倒位及斜位悬垂反射,.,47,.,48,侧立悬垂反射(Vojtareflex),初发姿势:俯卧位。 诱发方法:两手握持小儿胸腹侧壁,将小儿垂直提起后倾斜至水平位,左右两侧交替观察四肢情况。注意提起时使小儿手张开。 正常反应 I相:10周内小儿双上肢呈拥抱反射样动作,手指张开。上侧下肢:髋、膝屈曲,足背屈内旋,足趾张开。下侧下肢:髋、膝伸展,足背屈外展,足趾屈曲。 Iu相:ll12周小儿表现为I相一相的过渡相,上肢呈拥抱样,下肢屈曲,头颈部比工相有伸展,或双上肢弛缓
15、伸展与多种下肢姿势组合。 相:47个月小儿四肢与躯干非强直性、对称性屈曲,手张开。 u相:79个月小儿双上肢轻度屈曲,两髋关节屈曲,膝关节弛缓伸展。 相:813个月小儿上侧上、下肢呈弛缓性伸展,头上举过水平线。下侧上、下肢轻度屈曲。,.,49,.,50,异常反应 (1)所有各相躯干与四肢的低紧张状态。 (2)所有各相的强直性握拳。 (3)头背屈,肩后伸,四肢伸展,双下肢内收、内旋、交叉,尖足 及奇异的手指状态。 (4)上肢呈拥抱反射样反应,双下肢强直性伸展。,.,51,拉起反射,诱发方法 患儿取仰卧位,头正中,检查者面对患儿,将两手拇指从小儿手掌尺侧伸入小儿的手掌中,用其余四指固定小儿腕部,注
16、意勿触碰小儿手背.当检查者确定小儿发生手握持反射后紧紧地握住检查者的拇指时,将小儿用力从床上拉起,使躯干与床面成45度时,观察小儿头部与下肢的变化.,.,52,反应1.正常反应:分五相相:小儿头背屈,两下肢轻度外展屈曲. 时期:06周(03.4个月). 注:括号内为佳木斯地区标准.a相:拉起时,躯干屈曲,头颈在上部躯干延长线上,双下肢稍向腹部屈曲. 时期:7周3个月(2.15.1个月).b相:拉起时躯干进一步屈曲,头颈前屈,下颌抵胸,双下肢屈曲,大腿可抵腹部.标志着第二屈曲期发育成熟. 时期:46个月(46.4个月).相:躯干伸展,用坐骨结节支撑体重,肩外展,被拉起时,上肢屈曲有用力的表现,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瘫痪 康复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05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