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基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2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总学时学分:(其中理论学时,实践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 教学目的和任务 基础心理学心理学学科体系中的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介绍正常成年人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包括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本课程介绍了心理学研究发展概况、心理的生理基础、人的信息加工、行为控制与调节、人的心理特性和活动与发展等几个方面。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而且是一门应用学科。今天,它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因而具有多方面的实践意义。本课程的开设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心理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帮助
2、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二、教学基本要求 基础心理学作为学习心理学的入门教材,在阐述各章内容时,注意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阐述心理学知识在各个实践领域的应用,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后,能够顺利学习心理学的其它分支学科,提高心理学学习兴趣,为未来的学习与工作达到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针对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的意识。在学习方法上,一方面鼓励学生主动性学习,课堂教学过
3、程中,提倡学生进行自主性地主动学习,所以除了课堂讲述和讨论外,还安排了课后的实验研讨等;另一方面,逐渐养成学生批判性学习的习惯,心理学家们在从事科学研究时是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即:分析情况以确定因果关系,提出假设,作出客观的决策,批判性地阅读综述文献,批判性地写作。在本课程中把这些活动中包含的思维技能与大量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和心理学理论一起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一些批判性思维的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课时)主要内容: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4、任务和方法,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普通心理学和其它心理学分支学科之间的关系,为以后分支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澄清一些不正确的心理观和心理学观。教学重点:掌握什么是心理学;熟悉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教学难点:心理学的历史演进。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课时)主要内容: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及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系统;脑功能的各种学说;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明确心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别是脑的功能。回顾并进一步掌握解剖学知识以及它们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了解和掌握神经系统的发生、发展,结构、功能和关于大脑的学说等等。教学重点:掌握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神经冲动的电传导和化
5、学传导方式。教学难点:鲁利亚的机能系统学说。第三章感觉(课时)主要内容:感觉的一般概念;视觉、听觉相关知识;了解其他感受。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基本心理活动感觉,进而了解和掌握具体感觉(视觉、听觉,其它感觉现象)发生过程,生理机制和相关的理论知识等。教学重点:常见的感觉现象;视觉的感光机制、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教学难点:视觉神经三级传导过程中的信息加工;听觉的编码。 第4章 知觉 (课时)主要内容:知觉的一般概念;知觉的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错觉。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觉及其种类、现象、过程和相关的概念、原理,理论。 教学重点:自上而下的加工与自下而
6、上的加工;知觉的特性;图形组织的原则。 教学难点:深度知觉的线索;错觉理论。 实验名称 知觉的特性与观察力实验要求 了解知觉整体性的组织原则,欣赏一些不可能图形;通过两可图形,了解知觉的选择性;通过斑点图,两可对象等,了解知觉的理解性;以图片形式演示多方面的知觉恒常性。通过一系列图片任务,了解观察,锻炼观察力。实验学时 课时第5章 意识和注意 (课时)主要内容:意识的一般问题;意识的几种不同形态;注意的一般概述;注意的认知理论;注意的生理机制。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意识是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行为主义除外),在不同的意识状态下,人们对周围的世界及自身变化的觉知和敏感程
7、度处在不同的水平,注意是与意识状态密切相关的心理现象,同时了解和掌握有关意识、注意的理论知识。教学重点:睡眠的阶段;注意的种类。 教学难点:注意的认知理论第6章 记忆(课时) 主要内容:记忆的一般概念;记忆系统;内隐记忆。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记忆就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大脑这块特殊物质上留下的痕迹,只不过它在形式和内容上要复杂得多,并且了解和掌握记忆的相关研究。教学重点: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教学难点:部分报告法;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分离。 实验名称 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实验要求 通过分别对有内在联系和无内在联系的汉字词对和实物图片对的识记,来了解目标任务对识记效果的影响。实
8、验学时 课时第7章 思维(课时)主要内容:思维的一般概念;表象与想象;表象和想象的脑机制;概念及推理;问题解决。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思维是在感觉、知觉、记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更复杂、更高级的认知活动,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并且了解和掌握思维的相关理论研究。教学重点:心理旋转;层次网络模型、推理中犯错误的常见原因。 教学难点:问题解决的策略。 实验名称 问题解决的定势效应实验要求 验证问题解决的定势效应实验学时 课时第8章 语言(课时)主要内容:语言的概念及其特征;语言的生理机制;语言的理解;语言的产生。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在人类文明和个体智慧的
9、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同时了解或掌握语言的相关概念、原理和理论。教学重点: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表征和加工过程;影响语言理解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乔姆斯基的语言生成理论。 第9章 动机 (课时) 主要内容:动机的一般概念;需要理论;动机的理论;动机的种类;意志行动。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动机的一般概念和需要的基本理论;掌握人类行为的动力需要和动机以及由此衍生的信念、价值观;掌握动机的理论。 教学重点:动机的概念;动机与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教学难点:动机理论(本能理论、唤醒理论、认知理论) 第10章 情绪和情感 (课时) 主要内容:掌握情绪和情感的一般概述;
10、情绪和脑;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情绪的理论;情绪的调节。 教学要求:使学生明确情绪最能表达人的内心状态。它是人的心理活动中动力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同时了解和掌握情绪的相关概念、原理和理论,并学会做情绪的主人。教学重点:情绪的调节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教学难点:情绪理论。 第11章 能力 (课时)主要内容:能力的一般概念;能力的种类和结构;能力的测量;能力发展和个体差异。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能力的相关概念、原理和理论,以及能力的测量,并明确能力的发展与差异。教学重点:能力的理论(二因素说、三元智力、成功智力、多元智力、模型)。教学难点:能力的测量(智力测验中的标准化、信
11、度、效度)。 第12章 人格 (课时) 主要内容:人格的一般概念;人格的理论;认知风格;人格测验;人格成因。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气质、性格、人格的相关概念、原理和理论以及性格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因素,了解和掌握人格的测量,掌握如何培养健全的人格。教学重点:人格的概念;认知风格。 教学难点:人格理论,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将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中涉及,故在此略过不讲。 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彭聃龄主编. 普通心理学第四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参考书目:(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著: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年版(美) 著: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
12、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张春兴编: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版 教育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总学时学分:(其中理论学时,实践学时)课程类型: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程一、教学目的、任务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和培养学生认识与领悟教育活动能力的重要课程。本课主要研究教育基本理论,探索当代教育教学实践的原理。通过本课程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学习教育基本原理的能力,为学生深入其他教育专业课程以及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原理,为深刻认识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文化、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教
13、学基本要求正确认识现代教育观的转变包含的确切含义,从教到学,从学校教育到生活教育,从多元素质培养到完人的转变。理解人文主义教育兴起的时代背景,现实意义。掌握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文化、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教育的基础理论,掌握教育基本规律,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正确把握教师角色。结合教学计划中的先期课程有基础心理学、社会科学基础等,提高师范学生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素养,为他们进一步学习课程与教学论、中外教育史、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英语教学论、班级管理等。选择的教材,以突出理论性、科学性、应用性等特点,力求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 绪论(学时
14、)教学要求:掌握教育基本原理的含义、研究对象、性质;了解教育学的发展概况,掌握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及理论著作与主要理论观点。了解教育基本理论在教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提高他们对学习教育教育基本理论重要意义的认识,掌握学习教育教育基本理论的方法。教学重点:掌握教育基本原理的含义、研究对象、性质。以及教育基本理论在教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难点: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教育基本理论的方法。实践活动名称: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实践活动要求:通过安排学生课下阅读有关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文章或著作,让学生分析两人教育思想的异同,思考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初步感知教育原理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意义。实践
15、活动学时:学时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学时)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教育的概念;了解教育的起源;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状况,认清教育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共同特点,初步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掌握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一般规律。教学重点:教育的概念与本质;教育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教学难点:教育的本质;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一般规律。第三章 教育的基本要素(学时)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包括教育过程的结构及其矛盾;教育实践中主体地位的确证,教育主体间性,教育主体间的本质关系以及教育物资。教学重点: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教育物资及分类 。教
16、学难点: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及其矛盾;教育主体的分析;课程理论。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教师职业,教师的劳动特点和角色,教师专业发展;掌握学生的特征,师生关系的类型,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教学重点: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职能素养;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其身心发展的时代特点;影响师生的因素和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教学难点:教师的角色;教师的专业成长:多阶段的连续过程;学生的本质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师生关系的类型和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实践活动名称:认识教师与教师职业实践活动要求:通过阅读有关教育教学书籍,结合自身求学经历,对教师劳动的特点和教师应具备的职
17、业素养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对从事教师以及教师角色定位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实践活动学时:学时第五章 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关系(学时)教学要求:了解人的发展的含义、动力理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了解人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搞清楚如何针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中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教学重点: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难点: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理论;如何针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中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实践活动名称:讨论分析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实践活动要求:通过讲授人的身心发展动力理论,展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案例,让学生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促使学生思考教
18、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 实践活动学时:学时第六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学时)教学要求:了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以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认清教育对社会经济、对政治、对文化的能动作用。教学重点:社会生产力、政治、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对社会经济(主要是生产力)、政治、文化的作用。教学难点: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实践活动名称:“经济先行,还是教育先行”讨论实践活动要求:通过讲授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社会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实践活动学时:学时第七章 教育目的(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教育目的概念,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育
19、价值观的区别与联系,教育目的的功能;明确和了解我国的教育目的,中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和理论依据;明确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教学重点: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我国教育目的提出的客观依据和理论依据;素质的结构;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基本内涵。教学难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功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实践活动名称:素质教育是怎样的教育?实践活动要求:通过了解教育目的的功能和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确立的依据,讨论分析素质教育应该是怎样的教育,进一步理解我国的教育
20、目的。实践活动学时:学时第八章 世纪的教育改革及未来教育展望(学时)教学要求:了解世纪美国、前苏联和日本的教育改革的内容和措施,尤其是美、日世纪年代及以后的教育改革;搞清楚全民教育、教育民主化、终身教育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等当代教育思想;理清当代教育的发展走势。教学重点:美、日世纪年代及以后的教育改革;全民教育、教育民主化、终身教育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等的内涵与基本内容;世纪国际教育的宏观走势教学难点:美、苏、日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动因;全民教育、教育民主化、终身教育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等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与实质;世纪国际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第九章当代十大教育理论(学时)教学要求:掌握素质教育与
21、创新教育、主体性教育与合作教育、终身教育与全民教育、科学教育与环境教育、人本主义教育与实用主义教育的概念,了解其产生的背景;弄清以上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能够对以上教育理论作出科学的评价;并能够与当前的教育实际联系起来。教学重点: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主体性教育与合作教育、终身教育与全民教育、科学教育与环境教育、人本主义教育与实用主义教育的概念和基本内容。教学难点:对以上教育理论做出科学的评价,了解其产生的背景。实践活动名称:学习体会实践活动要求:结合阅读的有关教育教学书籍和本门课程的学习,从某一个角度谈谈关于教育的问题(可以是学校教育,也可以是家庭教育或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学时:学时四、推荐教材
22、及参考书目冯军梅.教育基本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年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年月。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年月。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总学时学分: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社会科学基础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开拓科学文化视野,逐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汲取社会科学的新成果、新方向,处理好小学教育中理科教育和文科教育的关系,认识社会科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从而明确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个
23、人与社会群体、个人与家庭等方面的关系,为树立良好的社会行为,确立正确的社会生活方式打下认识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社会科学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现代社会科学的若干主干学科的发展概貌和总体发展趋势,以及社会科学发展与小学教育改革的关系;理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和联系,初步确立完整的现代科学文化概念;学习运用社会科学的知识、观点、方法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提高小学教育中理科文科互补互渗、开展综合性教育的理性认识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案例的应用,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础心理学 基础 心理学 课程 教学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00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