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综合规划要点及内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体综合规划要点及内容.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总体综合规划要点及内容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内容和要点 2009-9-2 湖北省老河口市国土资源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地方进行建设重要的依据之一,土地规划编制也是当前各级政府比较关心的焦点内容之一。乡级规划在现行规划五级管理体系中是最末级规划,唯一将地方政府建设意图和发展方向落实到具体地块的规划,是控制性的详规和落实性规划,乡级规划直接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一、乡级规划的任务乡级规划的任务是依据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上级规划”)的要求,根据本乡(镇)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研究确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协调各业用地矛盾,确定各类用地规模,划定土地用途区
2、,重点安排好耕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及其他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用地,确定村镇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规模和范围,以控制和引导城乡土地利用。规划是预期性的,乡级规划要具备两个功能:首先是规划的指导性,其次是规划的操作性。规划编制完成后要达到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土地分区基本满足地方政府落实各项用地安排,降低政府社会发展成本,促进社会发展,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如何使乡镇规划充分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是规划修编的核心内容。 二、乡级规划的内容 规划基础数据转换; 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状况; 确定规划目标与土地利用调控指标; 落实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安排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用地布
3、局; 确定居民点用地规模和范围; 安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 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区); 划定土地用途区、明确土地用途管制细则; 制定近期规划; 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规划范围:乡(镇)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规划期限:期限应一般为10-15年,重点作好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三、规划的编制要求1、依法编制乡级规划编制必须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2、上下结合乡级规划应注意与上级规划的相互反馈、上下衔接,与县级规划同步编制,规划目标、土地用途分区、主要规划指标等应当在上下级规划反复沟通的基础上确定,符合上级规划的要求。3、因
4、地制宜乡级规划编制因地制宜,依实际确定规划目标、规划方案、实施措施,解决本乡(镇)主要的土地利用问题。4、相互协调乡级规划编制要做好与相关规划的协调工作。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等规划应与乡级规划相衔接。5、公众参与乡级规划编制中,对土地利用重大问题的决策,应广泛听取相关部门和公众的意见。6、注重实施乡级规划编制要切实可行,充分考虑规划实施的可能性和效果,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四、规划编制步骤规划编制步骤分为:1调查分析;2确定规划目标;3编制规划方案;4规划协调和公众参与;5上报审批。五、土地规划分类依据土地管理法第四条的规定,在土地现状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土地规
5、划分类,以满足乡级规划编制与实施的需要。 乡级规划土地规划分类系统分为三级。一级分三类,即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二级分十一类,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其他建设用地、水域、滩涂沼泽、自然保留地;三级分三十三类。编制乡级规划时,可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对二、三级类进行归并或细化。土地规划分类及含义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含义编号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1农用地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11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
6、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1.0m,北方宽2.0m的沟、渠、路和田埂。111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112水浇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113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12园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含其苗圃),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有收益的株数达到合理株数70%的土地。13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的土地
7、。不包括居民点内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岸林。14牧草地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15其他农用地指上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以外的农用地。151设施农用地指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及其相应附属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 152农村道路指公路用地以外的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的村间、田间道路(含机耕道)。 153坑塘水面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蓄水量10万立方米的坑塘常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154农田水利用地指农民、农民集体或其他农业企业等自建或联建的农田排灌沟渠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155田
8、坎主要指耕地中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的地坎。土地规划分类及含义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含义编号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2建设用地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特殊用地、风景旅游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等。21城乡建设用地指城镇、农村区域已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采矿用地等。211城市指城市居民点,以及与城市连片的和区政府、县级市政府所在地镇级辖区内的商服、住宅、工业、仓储、机关、学校等单位用地。212建制镇指建制镇居民点,以及辖区内的商服、住宅、工业、仓储、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用地。213农村居民点指农村居民点,以及所属的商服、住宅
9、、工矿、工业、仓储、学校等用地。214其他独立建设用地指采矿地以外,对气候、环境、建设有特殊要求及其他不宜在居民点内配置的各类建筑用地。215采矿用地指独立于居民点之外的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不含盐田)。22交通水利用地指城乡居民点之外的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其中,交通运输用地是指用于运输通行的地面线路、场站等用地,包括公路、铁路、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管道运输及其附属设施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是指用于水库、水工建筑的土地。221铁路指用于铁道线路、轻轨、场站的用地。包括设计内的路堤、路堑、道沟、桥梁、林木等用地。222公路指用于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的
10、用地。包括设计内的路堤、路堑、道沟、桥梁、汽车停靠站、林木及直接为其服务的附属用地。223机场用地指用于民用机场的用地。224港口码头指用于人工修建的客运、货运、捕捞及工作船舶停靠的场所及其附属建筑物的用地,不包括常水位以下部分。225管道运输用地指用于运输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管道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的地上部分用地。 226水库水面指人工拦截汇集而成的总库容10万立方米的水库正常蓄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 227水工建筑用地指除农田水利用地以外的人工修建的沟渠(包括渠槽、渠堤、护堤林)、闸、坝、堤路林、水电站、扬水站等常水位岸线以上的水工建筑用地。23其他建设用地指城乡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风景名胜设施
11、用地、特殊用地、盐田。231风景名胜设施用地指城乡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风景名胜(包括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革命遗址等)景点及管理机构的建筑用地。232特殊用地指城乡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用于军事设施、涉外、宗教、监教、殡葬等的土地。 233盐田指以经营盐田为目的,包括盐场及附属设施用地。土地规划分类及含义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含义编号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3未利用地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31水域指陆地河流、湖泊等水域用地。不包括滞洪区和已垦滩涂中的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道路等用地。 32滩涂沼泽指苇地、滩涂、沼泽地等用地。不包括已垦滩涂中的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道路等用地。33未利用土地指
12、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难利用的土地。六、规划基础数据转换乡级规划编制中,应根据土地规划分类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转换,形成规划基期年各类用地基础数据(以下简称“规划基数”)。基数转换应遵循依法核定、综合平衡、衔接可行等原则,确保规划基数客观准确、图数协调一致,利于规划目标任务的落实。转换方法可利用遥感等科技手段,结合实地补充调查,开展规划基数转换工作。调查过程中要分析核实基本农田情况,形成现状基本农田的图件和数据成果。具体转换方法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转换,按照土地规划分类体系进行归并,分别纳入相应地类。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交通、水利等建设用地转换,按照土地规
13、划分类体系进行调整,分别纳入相应地类。其中,城乡建设用地中,应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独立工矿用地进行区分,将附属于城镇的独立工矿用地按照附属性质分别纳入城市、建制镇;其他独立工矿用地可从空间上作解译判断,按照独立建设用地和采矿用地的含义进行区分后,分别纳入相应地类。未利用地转换中,水域、滩涂沼泽、自然保留地等其他地类按照土地规划分类体系进行调整,分别纳入相应地类。分析与处理应依据转换结果,对批而未用土地、违法用地情况进行分析,批而未用土地应纳入相应的农用地和其他用地,在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图标注位置、范围和用途;规划基期年违法建设用地已依法查处到位的,按建设用地认定,纳入建设用地规划基数;未查处到
14、位的,在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按违法建设用地予以标注。乡级规划编制中,可采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经转换、校核作为规划基数。转换校核后无较大差异的,可直接应用;有较大差异的,可在不改变各规划目标前提下,由上一级行政辖区统筹处理。七、规划编制重点内容1、基础资料收集分析乡级规划编制所需的资料包括:自然条件、资源状况、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基础资料;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资料:有关土地利用的行业、部门规划资料。 基础资料调查分类表基础资料分类行政区划行政建制与区划、乡(镇)辖区面积、村镇数量分布、毗邻地区等情况自然条件与资源1、气候气象、地貌、土壤、植被、水文、地质、自然灾害(如洪涝、地震、台风、滑坡
15、)等情况2、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自然保护区资源等情况人口情况1、总人口、总户数、常住人口、自然增长、机械增长、人口密度等情况2、城镇人口、乡村人口、暂住人口、流动人口、劳动力就业构成、剩余劳动力流向等情况经济社会生态环境1、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人均产值、人均收入等情况2、产业结构、主要产业发展状况及趋势、农田基本建设等情况3、乡(镇)建设及基础设施,对外交通、社会公益、通讯邮电、商业服务、古迹文物保护、旅游发展等情况4、生态环境状况(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土地污染、水土流失等),重要环境评估、监测资料,生态环境保护、防治污染、村
16、镇绿化、环境卫生建设等情况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1、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包括数据、图件、报告2、坡耕地调查评价、待开发土地资源调查、历次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土壤普查、土地适宜性评价、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动态遥感监测及其他土地利用调查评价(估价)资料与图件3、地形图、上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有的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土地生态保护建设规划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资料与图件4、乡域内村庄用地现状、整治潜力等情况5、涉及本乡(镇)的城市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村镇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开发区规划、工业小区规划、农业区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江河流域综合整治规划、自
17、然保护区规划、风景区保护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林业、牧业、水产养殖、工矿、交通、水利、环保、旅游等相关部门涉及土地利用的规划资料和发展战略、考察报告等调查分析重点重点有三部分:基本农田、村镇建设用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潜力等进行调查。1、基本农田状况基本农田布局直接影响城镇布局和村镇建设布局,查清基本农田保护现状,包括基本农田数量、质量,结构与分布特征,近几年基本农田建设,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补划情况,分析基本农田保护的重点、难点和存在的问题。基本农田的调查分析主要为下一步确定乡镇基本农田布局提供依据。基本农田调查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第一,原有规划划定的基本农田数字面积小,图
18、上划定面积大,规划修编需要按照上级规划下达指标落实和调整基本农田地块和面积,只有调查清楚了才能更合理落实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第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在满足上级规划下达指标条件下,要根据各乡镇具体情况设定,现在规划编制基础数据可以采用二次调查数据,原来详查隐瞒的耕地数量都将释放出来,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没有很大的压力,但并不是所有的乡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越小越好,重点在于基本农田布局不影响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适当的扩大基本农田保护可以有效保障大部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保持社会的稳定;第三,基本农田划定并不是划的越偏僻越好,可以利用基本农田保护等国家保护红线政策来引导地方建设向园区和城镇集中
19、,建设用地指标适当集中布局等。2、村镇用地调查村镇用地调查包含两方面:一是城镇和工业园区的布局和发展方向;二是农村居民点和独立工矿用地的分布和建设情况。 城镇和工业园区调查主要是调查城镇和工业园区的发展方向,摸清城镇园区内部土地闲置、低效用地情况。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查,要以自然村为单位,调查人口数、户数、用地面积、土地利用结构、村庄发展历史、村内建筑物质量、建造年代、村庄布局和基础设施状况、宅基地、村内闲置土地等情况。村镇调查要分析村镇建设用地的潜力,从城镇用地分析城镇内部挖潜潜力;从村庄用地布局、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环境卫生与村容村貌、防灾减灾及村民住宅建筑形式等方面,分析农村居民点
20、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明晰村镇集中发展的趋势、村庄拆并与整治潜力等。摸清可用于城镇挂钩试点的面积和确定中心村建设位置。3、土地整治潜力调查农用地整治潜力 在调查农用地利用程度、集约利用水平的基础上,分析通过增加物质和科技投入、提高农用地质量所带来的潜力。 通过农用地整理、复垦等土地整治潜力调查,分析规划期间可增加用地潜力,尤其是增加耕地的潜力。 建设用地整治潜力 调查旧村改造、迁村并点和废弃工矿地整治的数量和分布特点,评价其适宜用途、整治成本,分析其整治为新增用地或补充耕地的潜力。 调查各类建设挖损、塌陷、压占、污染及灾害损毁等废弃地的数量和分布特点,分析规划期间可整治复垦为建设用地的潜力。2、
21、制定规划目标 规划目标的内容 规划目标是指规划期间通过规划实施在土地利用上所要达到的特定目的。一般包括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 规划目标的量化指标一般包括:耕地等主要农用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城镇工矿、村镇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数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规模;土地集约用地水平指标等。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总规模、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土地开发整理数量等是上级规划下达的控制性指标,是必须满足基本条件。 确定的依据及程序方法 乡级规划编
22、制中,上级规划的要求、本乡(镇)主要的土地利用问题、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土地调查分析结果等是规划目标确定的主要依据。 根据上级规划要求和本乡(镇)的土地利用问题,提出初步规划目标;在调查分析基础上,对初步规划目标进行可行性分析,向上级规划提出反馈意见与建议。 通过上下结合,多次反馈,广泛征求、听取相关部门和公众意见,确定规划目标。确定规划目标要注意充分考虑有些规划指标的弹性,要充分有利于规划修编和地方建设发展的考虑。3、规划指标调控上级规划下达规划指标分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约束性指标必须满足最低条件,预期性指标是参考指标,有一定的调整空间。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23、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义务量、人均城镇工矿用地等指标是约束性指标,其他指标是预期性指标,但省厅要求建设用地总规模、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和交通水利及其它用地规模指标也作为约束性指标控制。因此,乡级规划编制需要满足的硬性指标较多,可能会有规划编制控制的太死感觉,没有可操作的空间。但还是要对规划指标进行合理的调控:其一,基本农田指标在耕地比较丰富的乡镇可以多划定一些面积,为县市多做出一点贡献;其二,乡镇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要充分利用城镇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的政策,合理的增加城镇建设指标储备;其三,交通水利及其它建设用地指标要考虑不可避免占用现有工矿、村庄等
24、建设用地;其四,有些可以视为农村道路、农村水利设施、大型的水面淹没区最好不要利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其五,有条件的乡镇要考虑设立“挂钩试点区”。4、规划用地布局调整基本农田调整与布局 基本农田调整的原则与要求 乡级规划编制,基本农田局部调整应符合“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方针,贯彻“遵循法规、规范调整,确保数量、提升质量,稳定布局、明确条件”的原则。 调整后的基本农田面积应不低于县级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 调整后的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别应高于调整前的平均质量等别,或调整部分的质量等别有所提高。 调整后的基本农田中非耕地、坡耕地的比重应当有所降低。调整后的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程
25、度应当有所提高。基本农田的规划布局 在基本农田调整的基础上,乡级规划应结合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将县级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进一步落实到地块。原则上,规划期间确定为基本农田的土地应当全部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边界应依据上级规划目标和分区要求,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布局、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等因素确定。 乡级规划中,应本着确保数量、提升质量的要求布局基本农田规划。经国务院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蔬菜生产基地内的耕地;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改造或已列入改造规划的中、低产田;农业科研、教学实验田;集中连片程度
26、较高的耕地;相邻城镇间、城市组团间和交通干线间绿色隔离带中的耕地,应当优先划入基本农田。建设用地布局这一轮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十分有限,各地建设用地需求又十分旺盛,要用有限的建设用地指标布置最合理的建设用地布局,最大的完成地方规划建设任务,要把建设用地指标集中化、区域化,实现集中布置,集中管理,杜绝分散配置,指标浪费。城镇建设用地布局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严格按照上级规划确定用地界限,土地用途管制分区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的满足上级规划要求,建制镇建设用地总规模和新增建设用地要统筹安排,落实城镇建设用地的规模和范围。 村镇建设用地充分利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政策,结合上级控制指标
27、和居民点潜力调查结果,明确村镇拆并的位置、范围、时序,满足上级规划和相关规划要求,落实集镇、村庄建设用地的规模和范围。产业用地布局乡镇产业用地要充分利用中心城区强势产业和产业辐射范围,在考虑村镇分布、产业发展类型、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前提下,做好村镇产业用地发展的布局落位和规模安排。基础设施用地落实上级规划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的选线和走位,结合乡域内村镇居民点及产业分布、农业生产方式,安排乡域内生活和生产必要农村基础设施用地。基础性生态用地布局乡级规划编制中,基础性生态用地布局应在保护和改善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根据规划目标统筹安排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部分未利用土地,严格控制对天然
28、林、生态林、防护林和河流水面的开发利用,稳定乡域范围内基础性生态用地的规模与结构比例。城市周边乡镇因地制宜地发挥耕地、园地、林地、水面的生产、生态、景观和间隔的功能,结合基本农田布局与各类建设发展安排,使基础性生态用地与建设用地穿插布局、相互协调,保留与扩大城镇、村庄的“绿心”、“绿带”,扩展城镇生产与生活绿色开放空间,满足城镇休闲旅游需要。基础性生态用地用地的布局安排,优先考虑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天然林与湿地,河湖等自然水体及滨水地带、蓄水、泄洪通道,生态廊道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乡土人文历史景观或绿色文化遗产长廊等用地安排,保存与发展乡、村生态建设基础设施,保留原有乡土、民俗和休
29、闲用地。在维持自然地貌连续性的前提下,顺应地形地貌形态,按最大适宜度安排各类基础性生态用地用地,维护现有生态格局,保护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系统。维系河道、湖泊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在本乡镇及相邻区域内,保留水系、蓄水、泄洪等通道,保护滩涂、苇地等湿地资源,最大限度恢复原有的水生生态系统。将具有生态功能的耕地特别是水田作为城镇与村庄发展布局中的“绿心、绿带”,引导园地向立地条件适宜的丘陵、台地和荒坡地集中发展;结合乡镇特点,因地制宜地对林地进行空间布局,重点保护天然林、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重要林种恢复基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人工和改良草场,提高草地生产力,改善草地生态系统。5、划分土地用途区
30、乡级规划一般可划以下十种土地用途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主要对耕地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一般农地区:是指基本农田保护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以外,为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林业用地区:是指为林业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牧业用地区:是指为畜牧业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是指为城镇(城市和建制镇,下同)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村镇建设用地区:是指为农村居民点(村庄和集镇,下同)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村镇建设控制区:是指为控制农村居民点建设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独立建设用地区:是指为独立于城、镇、村之外的采矿地,以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发展需
31、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风景旅游用地区:是指具有一定游览条件和旅游设施,为人们进行观赏、休憩、娱乐、文化等活动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是指为对自然、人文景观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划定的土地用途区。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土地用途管制的需求,在上述土地用途区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划二级区,一般包括: 园地区:是指在一般农地区内为发展果、桑、茶、橡胶及其他多年生作物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生态林区:是指在林业用地区内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对林地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水源保护区:是指在风景旅游用地区或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内,为对水源地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划定的土地用途区。原则上各
32、土地用途区不相互重叠。土地用途区可不覆盖规划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土地用途区划定的步骤与方法 乡级规划应依据上级规划目标和分区要求,参照已有相关规划,考虑基本农田调整与布局、生态与环境建设用地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布局、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等因素,落实土地用途区的界线与布局。 土地利用分区划定应尽可能利用明显的线形地物或河川、山脊、林带等自然、人工地物界线,兼顾行政界限。 各土地用途区的规模与布局应与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方案相协调,满足主要规划目标、土地利用调控指标的要求。 土地用途区划定后要制定土地用途区管制规则,实现对各土地用途区内土地利用活动实行利用、保护、控制与引导,包括各土地用途区
33、中允许、限制和禁止用途的规定和不合规定的处理办法。落实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落实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 按照农用地整理的类型、规模和分布,预计的投入规模与可实现潜力,落实规划期间农用地整理项目的规模、布局和实施方案。 按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村庄整治规模和损毁废弃建设用地复垦潜力,落实规划期间农村居民点整理、损毁废弃建设用地复垦项目的位置、范围、整理复垦规模及实施计划。 根据未利用土地潜力评价,落实规划期间开发为各类用地的项目规模、布局及实施方案。 综合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各类项目情况,编制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面积统计表。 落实土地生态保护与整治项目 按照土地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的类型、规模、分布,
34、落实规划项目的布局、用地数量及实施方案。 按照小流域综合整治规划,落实综合整治项目的布局、整治范围、用地数量及实施方案。 划定落实基本农田整备区 乡级规划编制中,应当划定落实基本农田整备区,通过采取各项工程措施,对零星分散的基本农田和耕地实施土地整治活动,引导规划期间区内建设用地等其他土地逐步退出,建成具有良好水利和水土保持设施的、集中连片的耕地集中分布区域。基本农田整备区应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和基本农田保护地块落实的前提下,结合新农村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结合土地整治项目进行实施。规划期间基本农田整备区中的耕地经有关程序,可用于调整补充基本农田。村土地利用控制1 村土地利用规划是对村域范围内全
35、部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统筹安排,是乡级规划的细化和落实。2 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要以乡级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村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依据,综合分析评价发展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和各业各类用地需求,确定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重点提出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的总体安排。3 村土地利用规划以地方政府为主导,聚合资金,整村推进;在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重点做好农村生产和生活用地安排。6、确定规划方案1 乡级规划编制在确定规划目标、制定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方案、土地用途分区方案后,经过综合协调与可行性论证,形成规划方案。2 规划方案一般应包括:规划基数转换及分
36、析;供需分析;规划目标确定;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土地用途区划定;基本农田调整;城镇建设用地安排及空间管制;村镇居民点发展用地安排;迁村并点与村庄整治;生态保护和建设用地的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其他项目安排;村土地利用控制;近期规划;规划实施保障措施。3 规划方案应充分协调论证、听取意见,做好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经多次论证协调,对规划方案仍有异议的,应提交规划编制领导小组或上级人民政府审定。7、规划公众参与一般规则乡级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方法和内容应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公众参与的过程应公开、透明,所有参与者应免费获取各种信息;公众参与应遵照协商、合作、公平的原则,考虑乡域内弱势群体和性别
37、平等等要求。公众参与重点乡级规划中,公众参与体现在调查研究、土地利用重大问题决策、规划目标与规划方法确定、规划协调等规划步骤之中,应重点就基本农田调整与落位、村民宅基用地规划安排、农田整治与村庄拆并、生态退耕、移民搬迁等规划内容,组织村民群众参与规划编制。参与方法乡级规划中,应结合乡镇实际,采用新闻宣传、座谈研讨、填写征求意见表、规划协调会议、规划听证、规划公示或展览等多种公众参与途径,告知规划信息,统筹土地供需,协调用地矛盾,体现土地使用者利益。公众参与方法应简便易行、便于公众接受,提倡各种方法在规划过程中的综合使用。8、制定实施规划措施 制定实施规划措施是乡级规划的重要内容。措施的制定应具
38、有针对性,符合乡镇实际,考虑规划实施的可行性。 乡级规划实施措施应体现在规划方案之中,主要包括: 在全乡(镇)范围内依法公告乡级规划,公告内容包括规划目标、规划期限、规划范围、地块用途、土地用途区管制细则、规划批准机关和批准时间、违反规划的法律责任等。 根据乡级规划,调整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管理。 制定改造村镇、迁村并点、整治废弃地、整理农用地和开发未利用土地的配套措施。 根据本乡(镇)的实际需要,在乡级规划基础上,进一步编制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专项规划,具体落实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 制定实施乡级规划资金投入计划。 制定实施乡级规划的监测检查措施等。8、规划图件规划图件
39、编制要按照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要点和规划大纲评审办法的通知鄂土资发【2007】68号文件编制。七、 规划成果一般包括规划文本(送审稿)、规划说明、规划图件及附件。1、规划文本 前言:简述本规划编制的目的、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 土地资源及利用状况:简述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和主要的土地利用问题。 规划目标:阐明规划目标和土地利用原则、发展方向、发展重点。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阐明各类用地结构和布局调整指标、调控对策。 土地用途分区:简述土地用途区的类型、面积、分布,阐明土地用途分区管制规则和用途规定。 耕地和优质农用地保护:阐述耕地、基本农田的数量、质量、分布、环境状况
40、及管护措施。 城镇、村庄等建设项目用地:阐明城镇、村镇和交通、水利、工矿等重点建设项目发展用地的规模、用地位置等落实情况,以及城镇建设空间管制的相关内容。 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阐明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规模、范围、对策等。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简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的规模、范围、对策等。 村土地利用控制:阐述村镇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统筹安排内容。 近期规划:阐述主要用地近期调整指标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近期任务。实施规划的措施。规划文本的表格应符合本后表要求。2、规划说明 属修编规划的,应说明上一轮规划实施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及修编的必要性。 编制规划的工作过程。 规划的指导思想
41、和原则。 规划主要内容的说明,一般包括: 基础资料与数据来源;土地利用现状;规划期间土地供需状况;规划目标确定的依据和上级规划要求落实情况,反馈协调情况的说明;各类用地结构与布局调整指标、对策确定的方法和依据;土地用途分区及其管制规则等确定的方法和依据;耕地、基本农田和优质农用地保护情况的说明;重点村镇和建设项目用地安排的依据;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安排的依据;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安排的依据;规划供选方案的论证和评价,包括说明选择规划推荐方案的理由;规划协调情况;拟定规划实施措施的依据。3、规划图件现状图图件比例尺一般为110000。图件应标明以下内容:1) 土地规划分类,按规划分类体系标明各
42、类用地范围;2) 行政区划;3) 主要地名;4) 主要风景旅游资源、文物古迹;5) 主要基础设施及重要地物(含高压走廊、管道设施等);6) 主要矿藏;7) 水源地,水系,蓄洪、滞洪区;8) 地质灾害易发区;9) 等高线(计曲线);10) 风玫瑰。规划图 规划图应以现状图为工作底图进行编制,保留土地利用现状要素。 图件比例尺与现状图相同。 图件应标明以下内容:1) 土地用途分区范围界线;2) 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位置和范围;3)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区),基本农田整备区范围等。其他图件 根据实际需要,可编制其他专题图件。土地用途分区最小上图面积表土地用途区类型图上面积(平方毫米)实际面积(公顷
43、)1:20001:50001:100001:25000 1:50000 基本农田保护区200.0080.050.201.255.00一般农地区200.0080.050.201.255.00林业用地区1000.040.251.006.2525.00牧业用地区1000.040.251.006.2525.00城镇建设用地区平原200.0080.040.201.255.00山区150.0060.3750.150.943.75村镇建设用地区平原200.0080.050.201.255.00山区150.0060.3750.150.943.75独立建设用地区200.0080.050.201.255.00风景旅游用地区200.0080.050.201.255.00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1000.040.251.006.2525.00XX乡(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单位:公顷地 类基期年近期年规划目标年规划期间面积增减面积比重(%)面积比重(%)面积比重(%)土地总面积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农用地合计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用地合计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采矿地独立建设用地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交通用地合计铁路公路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管道运输用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98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