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六项的临床解读课件.ppt
《乙肝六项的临床解读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乙肝六项的临床解读课件.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乙肝六项的临床解读,一、乙肝的流行病学概述,全世界乙肝病毒感染的流行概况,我国HBV感染流行现状,我国是HBV感染的高流行区。我国HBV感染率概况为:抗HBc及或抗HBs阳性:60(不包括疫苗接种者)HBsAg携带者:7.18慢性乙型肝炎:2非感染人群:26,资料来源:骆抗先,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乙肝传染源,各种急性、慢性乙肝病人以及HBV携带者均为传染源。HBV携带者常无症状,不易被发现,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传染性的强弱与病毒的复制状态有关。乙肝病毒复制指标HBeAg、HBV-DNA阳性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血液传播、(输血、血制品、医疗器械等),日常生活(伤口、共用刀具、消化道粘膜破损或溃
2、疡等),母婴 传播,性传播,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HBV主要存在于病人的血液。在体液和分泌物(如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中含量很微少,故仍以经血传播为主。,传播途径,二、基础知识概述,乙型肝炎病毒的结构,管型颗粒和小球形颗粒为空心包膜,不含核酸,无感染性,小球形颗粒,Danes 颗粒,管形颗粒,HBV属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其完整的病毒颗粒(即 Dane 颗粒)直径42nm。包括二部分:1、包膜蛋白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在肝细胞内合成,大量释放于血循环中,其本身只有抗原性而无感染性。2、核心部分:包括部分双股环状DNA,DNA聚合酶(DNA-P),核心抗原及E抗原,为病毒
3、复制的主体,有传染性。乙肝病毒感染后基本无法从人体内完全清除。因为乙肝病毒基因可以和肝细胞核整合形成cccDNA,在肝细胞内长期存活。而目前的治疗手段尚无法清除cccDNA。,乙肝病毒的结构,外膜,核壳,负链DNA,正链DNA,HBV在肝细胞内的复制,A(n),mRNA,cccDNA,HBsAg 包膜,负链DNA,包裹后的前基因 mRNA,传染性HBV病毒颗粒,传染性HBV病毒颗粒,部分双链DNA,逆转录酶,DNA聚合酶,肝 细 胞,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的病变,只是在肝细胞内生存、复制,其所复制的抗原表达在肝细胞膜上,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来辨认,并发
4、生反应。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健全,免疫系统被激活后识别乙肝病毒,攻击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并清除之 急性乙肝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被激活,但处于低下状态,机体对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反复攻击,但是又不能完全清除之,导致肝组织慢性炎症 慢性乙肝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处于耐受状态,不能识别乙肝病毒,因此不攻击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病毒与人体“和平共处” 乙肝病毒携带者,HBeAg,anti-HBe,HBV DNA,ALT,肝组织无明显异常 肝组织坏死炎症表现 肝组织无明显异常 肝组织坏死炎症,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程,免疫耐受 免疫清除 非活动或低复制期 再活动,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HBsAg,活动性慢性乙型肝
5、炎肝硬化,HBV感染者的可能转归,13岁 25-30岁 425岁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 免疫功能低下 慢性 识别病毒 清除病毒 反复清除 乙肝幼年感染 免疫功能正常 肝纤维化 终生不识别 病毒清除 肝硬化 失代偿性肝硬化 肝癌 终生携带 e抗原/e抗体 无症状 血清转换 无体征 产生s抗体,HBV感染的转归,急性HBV感染,慢性HBV感染,成年期感染 5%10%,肝硬化,肝功能衰竭,肝细胞癌,慢性乙型肝炎,5年发生率12%25%,5年发生率5%15%,5年发生率20%23%,肝移植,婴儿期感染 85%95 %,三、血清学指标的临床意义,肝功能(主要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 H
6、BV-DNA 血清学标志:(两对半) 抗原 抗体 外膜 HBsAg(PreS1) HBsAb 核壳分泌蛋白 HBeAg HBeAb 核壳结构蛋白 HBcAb (IgM)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HBV感染者常规检查项目,HBV的抗原抗体系统:HBsAg和抗HBs,HBsAg :组装病毒外膜的主蛋白(外膜蛋白包括主蛋白、中蛋白、大蛋白)。外膜蛋白与其相应的抗体形成复合物与一些肝外疾病有关。HBsAg: 只具有抗原性,无传染性急性自限性HBV感染:感染HBV后12周(1112周)HBsAg出现,持续16周(20周)。HBsAg可持续多年甚至终身。高滴度的HBsAg常表示病毒的高复制水平,低滴度的HBsA
7、g可能在感染恢复期时病毒低复制;或者在组织病变高度活动时病毒和抗原已被部分清除。少数可因病毒变异,以致HBsAg的抗原性有改变,与试剂抗体的亲和性降低 。,HBV的抗原抗体系统:HBsAg和抗HBs,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出现在急性感染的后期,约半数在HBsAg()后数月才可检出。612个月后逐步达到高峰,持续多年后逐步下降。部分人终身不产生抗HBs。阳性表示:感染HBV后病毒清除形成对HBV免疫力;对疫苗的免疫应答;或HBIG的被动免疫。HBV感染时间久,可能表现为HBsAg()/抗HBs(+)慢性肝病(隐匿性乙型肝炎)。抗HBs(+)的肝硬化少数仍由乙型肝炎进展而来;30%乙型肝炎肝
8、硬化进展的HCC可抗HBs(+)。,HBV的抗原抗体系统:HBsAg和抗HBs,前S1蛋白/抗前S1蛋白(PreS1/抗PreS1) PreS1在HBV感染早期紧接着HBsAg出现,在HBsAg消失之前消失,是病毒清除的最早迹象。 PreS1阳性是HBV存在和复制的标志,如果PreS1持续阳性,提示感染慢性化。抗PreS1是最早出现的抗体,参与病毒清除机制。最早出现抗前S,可能是病毒将清除最早标志物。,HBV的抗原抗体系统:HBcAg和抗HBc,HBcAg:是病毒核壳的结构蛋白,包裹在病毒的核心中,不能直接在血清中检出,较HBsAg有更强的免疫原性。抗HBc:非保护性抗体;产生早、量大、持续时
9、间长;是HBV感染的印证。几乎所有感染者抗HBc 阳性。在急性期几乎在所有感染个例都可检出抗HBc,有时是唯一的血清标志物。无论肝病是否存在或病毒已否清除,抗HBc可持续存在数十年。IgM-/IgG-抗HBc:抗HBcIgM早期抗体(1周6月),抗HBcIgG出现晚终身。高滴度的抗HBc(主要是IgM)表示提示急性感染或慢性乙肝急性发作。低滴度的抗HBc(主要是IgG)表示过去感染。,HBV的抗原抗体系统:HBeAg和抗HBe,HBeAg: 是功能蛋白。是临床上表达病毒复制较实用的血清标志物。临床意义:在急性HBV感染HBeAg仅存在于感染的早期,在病变极期之后HBeAg消失,持续存在者预示趋
10、向慢性。在慢性HBV感染时,HBeAg是免疫耐受的调节因子,HBeAg持续存在,提示患者处于高感染低应答期。前C区或C基因启动子变异可导致HBeAg阴性而事实上HBVDNA存在复制。40%肝炎为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HBV的抗原抗体系统HBeAg和抗HBe,HBeAg消失而抗HBe产生称为血清转换。每年约有10的病例发生自发血清转换。抗HBe:部分保护性抗体;是HBV感染病毒复制低下、病变静止的标志;但在抗HBe(+)慢性活动性肝病可有病毒活跃复制,绝大多数是前C或C基因启动子变异毒株,是病变持续活动的原因。 有些HBV感染HBeAg消失后可不出现抗HBe(小二阳)。HBeAg()/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乙肝 临床 解读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98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