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ppt课件.ppt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ppt课件.pptx(1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单元怡情养性,9 桃花源记,9 桃花源记,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第三单元怡情养性,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文常信息,走近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现在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田园生活是陶渊明作品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也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追溯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创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的社会
2、相对立的美好世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文体知识,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表达见解。“记”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分为碑记、游记、杂记等。 在写法上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一类是由事、景、物之中自然生发出情理,而常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属于后一类。,字词积累,hu,yn,qinm,tio,y,y,j,jn,lng,sh,sh,jin,jin,xin,xin,y,y,答案(1)武陵人/捕鱼为业(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把
3、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武 陵 人 捕 鱼 为 业(2)自 云 先 世 避 秦 时 乱, 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梳理篇,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滋味好)(2)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5)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6)缘溪行(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缘故,缘分)(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4、古义:邀请。今义:延长)(8)仿佛若有光(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今义:像,类似),词类活用(1)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2)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尽)(3)处处志之(名词用作动词,做记号),特殊句式(1)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渔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人)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此人一一为(村中人)具言所闻。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
5、。,整体感知,3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花源中人感叹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自己逃脱了外界的纠纷与祸乱。B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的美好世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C文章最后写南阳刘子骥向往这块乐土,欣然寻访,没有成功。刘子骥是晋代名士,与陶渊明同时代,把他写进作品中,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D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A,解析 A“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
6、逝”错误,可改为“外面百姓的不幸”。,4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答案发现桃花源(第一段);进入桃花源(第二段);做客桃花源(第三段);再寻桃花源(第四、五段)。,答案 桃花源记中作者虚构的美好世界是作者的理想,你认为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合作交流,5桃花源记中作者虚构的美好世界是作者的理想,你认为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6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再寻找桃花源,“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中并不存在。,经典讲练,2017武威阅读桃花源记
7、,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8、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7本文有“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的现象。请依照示例,任选一种现象,从文中举例并解释。示例: 意同字不同:“缘溪行”的“缘”和“便扶向路”的“扶”,都是“沿着,顺着”的意思。 字同意不同:“忘路之远近”“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代指“发现桃花源一事”。,答案(示例)意同字不同:“便要还家”中的“要”和“各复延至其家”中的“延”意思相同,都是“
9、邀请”的意思。字同意不同:“寻向所志”中的“寻”意思是“寻找”;“寻病终”的“寻”意思是“随即,不久”。“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中的“志”,前者是动词“做记号”,后者是名词“记号”。,B,一词多义考点解读: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中都是极其普遍的。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阅读文言文或考试时经常遇到的问题。该考点的题型以选择题为主,考查内容包括:根据所给义项,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选择有一词多义现象的句子;解释有一词多义现象的词。,考点聚焦,答题技巧:解答此类题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掌握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引申义是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指通过打比方而形成的新
10、的意义。(2)抓住词的本义进行推衍联想:类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可以通过这些联想方法在词的多个义项之间找到一定的联系,以便根据上下文意思,选出正确的义项。(3)根据词性解释词语。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词性不同,词义也就不同。(4)要熟记一些词的多个义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把这些词的多个义项代入句中,看是否恰当。,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答案 (他们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以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10出自本文的成语较多,请选择两个写在田字格中。,答案示例: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无人问津,语言朴素而意蕴丰富 陶渊明写文章不注重辞藻的
11、华丽,不事雕琢,而是尽力做到朴素、自然。但是我们读他的作品,却并不觉得单调乏味,而是感到诗意盎然。苏轼说他的作品“癯而实腴”,就是说他善于用朴素的语言来表现丰富的内容。而这一点也正是桃花源记的语言特色。,归纳总结,写作特色,想象丰富,虚实结合 本文之所以千古流传,其原因之一是文中奇特的想象。作者运用小说笔法,借一个渔人的经历,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虽说是虚构的,但作者却用写实的手法来描写,使人感受到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譬如开头所交代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结尾的“高尚士”刘子骥等,都给人以真实的感觉。而描写过程中所用的一些迷离恍惚的字眼,,如“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却给人一
12、种身处梦境的感觉。整个故事给人以似虚似实、亦真亦幻的感觉。,主旨归纳,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花源后再寻桃花源的情形,都贯串了起来。故事情节曲折回环,富有传奇色彩。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记,结构图示,逢桃源:找寻,寻桃源,访桃源,景,人,恬静优美,赏心悦目,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理想社会,第三单元怡情养性,10 小石潭记,10 小石潭记,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第三单元怡情养性,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文常信息,走近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
13、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追溯背景,永贞元年(805),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的革新运动,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 潭记钴 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基础积累,积累篇,hun,li,y,ch,kn,y,su,cnc,ch,x,qiochung,lio,答案 (1)潭中鱼/可百许头(2)似/与游者/相乐,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
14、节奏。(1)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2)似 与 游 者 相 乐,梳理篇,古今异义(1)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2)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2)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3)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4)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5)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6)近岸(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接近)(7)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特殊句式(1)省略句(余)心乐之。(省略了主语)(向)潭西南而望。(
15、省略了介词)(2)倒装句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全石为底”),整体感知,3本文按照_顺序,依次写了如下内容:发现小石潭;_;小石潭源流;_;同游者。小石潭最大的特点是_,作者对小石潭整体的感受是_。,游览,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幽静,幽邃冷寂,孤凄悲凉,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仅高度概括了潭周围的氛围,也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B文章写出了小石潭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欣赏景物的愉悦心情。C“全石以为底”一句既写出了小石潭极为罕见,又从侧面反映出水的清澈。D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用鱼在水中游动的姿态反衬出潭水的清澈透明。,B,解析
16、 B文中作者愉悦的心情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就变得很悲伤。,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合作交流,5文中是怎样运用衬托来表现水之“清”和人之“乐”的?,答案作者借游鱼、日光、鱼的影子等来衬托水之“清”。写鱼儿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一点儿依靠;写日光照到水底,直射无碍;写日光照射下映在水底石上的鱼影,清晰可辨,使人真切地感受到面前是一潭清澄透明的水。写人之“乐”时,“似与游者相乐”一句既写游人之乐,也写游鱼之乐,这是互相映衬。将游人的喜悦心情灌注到游鱼身上,因而鱼的活泼之态,也转化为游鱼的“乐”,并且它们似乎与游人相互交流这种乐趣了。从游人方面来看,这么写令人感到趣味无穷,比正面写自己的“乐”要巧妙得
17、多。,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答案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经典讲练,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
18、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心乐之何陋之有B全石以为底不足为外人道也C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乃记之而去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解析 C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A项,前一个“之”是代词,后一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B项,前一个“为”是“作为”的意思,后一个“为”是“对,向”的意思;D项,前一个“而”表顺承,后一个“而”表转折。,8用现
19、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答案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9第一段中“伐竹取道”能否删去?说说你的理由。,答案不能删去。因为与“隔篁竹”中“隔”相对应;为了亲眼看看清脆悦耳的水声产生的原因,不惜伐竹开辟出道路,传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作者在贬官后为了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探山玩水。,10本文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答案本文多处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如写发现小石潭时,“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写游鱼时,先描写鱼的活泼,然后说“似与游者相乐”;写坐在潭上的感受,说“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0、。这样写,景物就染上了人的感情色彩。本文写小石潭的自然景色,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清幽无闻与作者的遭遇相同。小石潭的清幽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强烈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表现手法情景交融考点解读:情景交融,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这种表现手法将作者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在景物描写中,使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与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更为紧密。,考点聚焦,答题思路: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在透彻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别找出文中流露情感和描绘景物的句子,并结合文章特定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21、有时候还需要结合文章的主旨。 解答本题要先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答。,语言精练优美 例如写溪流的曲折蜿蜒,用“斗折蛇行”来作比,这四个字包含两个比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是静的;溪水像蛇那样游动,是动的,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又如“明灭可见”,精确地写出了从潭上望小溪的景象,由于溪流曲折,一段看得见,是亮的;一段看不见,是暗的,所以忽明忽暗,写得巧妙而贴切。还有,这篇文章较多地用了四字句,连用这样的句子,读起来显得简练、整齐、和谐,富于音乐美。,归纳总结,写作特色,主旨归纳,本文通过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渲染了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怆、凄凉
22、的情感。,小石潭记,结构图示,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记录同游者,潭中景物游鱼,幽,水清,石怪,树青,衬,潭水,融,心情,乐,小潭源流,奇,溪身斗折蛇行,岸势犬牙差互,潭边氛围,清,气氛静,感受凄,第三单元怡情养性,11 核舟记,11 核舟记,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第三单元怡情养性,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文常信息,走近作者,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散文家。敏而好学,善为文。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其父魏大中因弹劾权宦魏忠贤而遭诬害,他自己也因受到阉党威逼,悲愤而死。著有茅檐集等。,基础积累,积累篇,wn,xunchn,zh,jio,j,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八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三 单元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97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