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克己复礼》ppt课件.pptx
《论语《克己复礼》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克己复礼》ppt课件.pptx(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克己复礼,琉璃,小玩意 大文化,中国传统节气,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前,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古代分惊蛰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惊蛰,非礼勿视,
2、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为政以德德治,孔子政治思想,琉璃,克己复礼礼治,何谓“克己复礼”,为何“克己复礼”,如何“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分析理解孔子的礼治思想,壹,何谓“克己复礼”,何谓“克己”?,克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好自己的本分?,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本义:胜任能够做到(克勤克俭)克,肩也。说文。按,以肩任物曰克。物高于肩,故从高省,下象肩形。,8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12.11),评析 春秋时期的社会混乱,“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3、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弑君弑父之事屡有发生,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要求君臣、父子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父也有制约。,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19),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董仲舒春秋繁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何谓“复礼”?,2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4、3.14),评析 夏尚忠(诚信敦厚),商尚敬(崇拜鬼神),周尚文(礼乐制度),周借鉴了夏商两代之文明精华,集完备的典章制度和有效的人文文化于一体,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内容无所不包。在孔子眼中,经过朝代更迭,有“所损益”的周礼是完备的,至少对当时整个社会而言,恢复周礼是拯救乱世的良药。但不可否认,孔子并不是恪守传统的老古董。,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2.23),何谓“复礼”?,3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5、(7.5),使用主谓倒装的句式,突出的是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的悲凉心情,也体现了孔子的感叹之深,反映出孔子对西周政治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吾衰也,甚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周公的名字叫周公旦,历史上通称周公,他哥哥是周武王,兄弟俩非常相爱、非常和睦。周武王在生病时,周公写了一篇祈祷文在神明面前,在太王、王季、文王的灵位面前起誓,周公说:“舍掉我的寿命,把我的寿命给我的兄长,让他能继续安定天下吧!”读完祈祷文,周公就将这一卷祈祷文放在祭祀祖宗的太庙里面。心诚则灵!周武王的身体果然好了。中庸说:“至诚如神。真理之论也!但不久,武王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
6、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这个时候,有一些别有用心人就开始散播谣言,说周公想篡位。周公听到这样的谣言之后,为了不让他的侄儿为难,自己就辞职到山东去居住了。,有一天,成王看到天气很好,就带着人马到宫廷外去看看,走在路上,突然天上狂风大作、雷雨交加,这时成王就感觉到一定是他有一些做法不妥当,上天才会有这些异象产生。 于是,成王就到太庙去祭祀,成王就发现了周公祈祷周武王延寿的这篇祈祷文,成王打开祈祷文一看,当看到周公宁愿让自己折寿而祈求兄长武王能够延寿的情真意切的话语时,成王内心非常
7、的感动,非常的惭愧,这么好的叔叔,我居然听信谣言,还让叔叔到比较偏远的地方去。结果成王亲自到山东把周公请回来,请周公制礼作乐。所以,周朝建国以来的人文文化,都由周公一手整理并付诸实行的。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山不在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成王有过,则挞伯禽。 ”,孔子为中国儒学传统之大宗,而孔子平生为学,其最所尊仰者,
8、实为周公。钱穆,何谓“复礼”?,评析 孔子的“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源于周公的“明德、慎罚”的治国原则。孔子在学术思想上继承了周公治世治国重在人类精神道德建设,尤其重在修民之德的思想传统。孔子盛赞周公的文治武功,而且向往能够践履躬行周公之道。 本章是孔子感叹自己年事已高,但大道却仍未能施行。所谓梦见周公,未必是真的说梦,而是未能推行大道的隐语。从唯物历史观来看,行周道以救世,是历史进步还是历史反动,这要与孔子所处社会性质联系起来认定孔子是哪个阶级的代表。不过,孔子爱周礼、行周道是为了救世救民,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3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7.5),贰,为何“克己复礼”,为
9、何“克己复礼”?,4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评析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僭越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为何“克己复礼”?,4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6.25),为何“克己复礼”?,4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6.25),此器名为觚,取其“寡少”之义,用意是为了戒人贪饮。此器上圆下方,腹部有棱角,然而当时之人沉湎于酒,为了加大容量,破棱角为圆弧,于是戒人少
10、饮之义没有了,名不副实,所以孔子叹之。,论语稽求篇:“觚,酒器名。量可容二升者,其义寡也。”韩诗外传:“觚,寡也,饮当寡少也。”,为何“克己复礼”?,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6.25),评析觚之破棱为圆,失其饮酒寡少之本义矣,而犹强名之为觚,则有名无实也。由此推之,而有失礼、为政不得其道、君臣父子各失其本分诸义也。器虽小,而人心之彰显大也“礼崩乐坏”。 孔子的思想中,周礼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对当时的时代而言,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孔子概叹事物(觚)名、实不符,进而提出“正名”主张。本质是希望“名”“实”相符,恢复原有秩序。本章孔子借物抒情,感叹周
11、道衰微。,程子曰:觚而失其形制,则非觚也。举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则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职,则为虚位。,为何“克己复礼”?,6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16.2),自齐桓公称霸,历孝公、昭公、懿公、惠公、顷公、灵公、庄公、景公、悼公、简公十公,至简公而为陈恒所杀,孔子亲身见之;晋自文公称霸,历襄公、灵公、成公、景公、厉公、平公、昭公、顷公九公,六卿专权,也是孔子所亲见的。鲁自季友专政,历文子、武子、平子、
12、桓子,桓子而为阳虎所执,更是孔子所亲见的。至于鲁季世家臣南蒯、公山弗扰、阳虎之流都是当身而拜,不曾到过三世。论语译注杨伯峻,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地图前后变化,前770,前476,为何“克己复礼”?,评析“天下无道”指什么?孔子这里讲,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垮台。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种时代去,政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孔子从考察历史,尤其是春秋时期的各国历史所得出的结论:政权传代的长短,与这个政权的执政方式是否合“理”(礼)有关。“逆理愈甚,则其失之愈速。”(
13、朱熹论语集注)由此,孔子认为当时的天下的无道是不正常的,不会长久,天下最终必然归于有道。历史的事实告诉人们:诸侯、大夫、家臣执掌国政的传代数之所以递减,其原因就是执政方式不合“理”(礼)。由此,执政者就不能有效地教化民众、调节内部关系,各安其份,因而政权的基础自然薄弱了。孔子向人们预示春秋时期历史演变的趋势。,叁,如何“克己复礼”,如何“克己复礼”?,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诗经鄘风,如何“克己复礼”?,7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14、?”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讨论: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如何“克己复礼”?,卫世子蒯聩耻其母南子之淫乱,欲杀之不果而出奔。灵公欲立公子郢,郢辞。公卒,夫人立之,又辞。乃立蒯聩之子辄,以拒蒯聩。夫蒯聩欲杀母,得罪于父,而辄据国以拒父,皆无父之人也,其不可有国也明矣。论语集注,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卫灵公去世,太子蒯聩此时被逐在晋,夫人南子欲立公子郢,公子郢不愿继位,于是立太子蒯聩之
15、子辄,是为卫出公。晋国国卿赵鞅亲自护送蒯聩回国与自己的儿子辄争夺君位,出公派兵阻止父亲回国。以此形成父子争国的闹剧。,如何“克己复礼”?,(季子)乃入。曰:“大子(蒯聩)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且曰:“大子无勇,若燔台半,必舍孔叔。”大子闻之惧,下石乞、孟黡敌子路。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左传哀公十五年,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克己复礼 论语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96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