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课件.ppt
《皮下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下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课件.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景洪市人民医院急诊科陈庆,1,学习目标,概述发明使用目的注射部位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并发症预防及处理,2,概述,皮下注射 将少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常用注射部位为上臂及股外侧。,3,发明使用,据医学史书记载,注射器出现的最初形态是灌肠器。我国汉代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伤寒论(写于公元219年)阳明全篇中写道:“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在此书的“猪胆汁方”一文中又明确指出: “大猪胆一枚,泻汁和陈醋少许,以灌谷道(肛门)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如何“灌谷道”呢
2、?他写道:“以小竹管内入谷道中。”这种小竹管就是灌肠器注射器的雏形。早在15世纪,意大利人卡蒂内尔就提出注射器的原理。但直到1657年英国人博伊尔和雷恩才进行了第一次人体试验。法国国王 路易十六(1774-1792 年在位)军队的外科医生阿贝尔也曾设想出一种活塞式注射器。但是一般认为法国的普拉沃兹是注射器的发明者。他于1853年监制的注射器是用白银制作的,容量只有1毫升,并有一根带有螺纹的活塞棒。英国人弗格森第一个使用玻璃注射器。玻璃透明度好,可以看到注射药物的情况。此后有玻璃管金属并用制成的注射器,可用煮沸法消毒,针头也可以磨尖再用和消毒。现在用的注射器用塑料制造,用一次即扔掉,大大减少了注
3、射时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为了保证卫生,防止交叉感染,当代的注射器多采用塑料质地。注射时无菌技术十分重要。,4,目的,需迅速达到药效又不能或不宜口服给药局部给药预防接种,5,注射部位,上臂三角肌、上臂外侧、腹部、后背、臀部、大腿的外侧方。,6,操作方法,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选择注射部位,用安尔碘进行皮肤消毒,待干。将药液吸入注射器,排尽空气,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呈30度到40度角,过瘦者可捏起注射部位,迅速刺入针头的1/22/3,放开左手固定针栓,抽吸无回血,即可推注药液。注射完毕,用消毒棉签轻按针刺处,快速拔针,清理用物。,7
4、,注意事项,1针头刺入角度不宜大于45度,以免刺入肌层。2尽量避免应用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作皮下注射。3经常注射者,应更换部位,轮流注射。4注射少于1ml的药液,必须用1ml注射器,以保证注入药液剂量准确。,8,并发症,出血注射部位瘀斑、硬结低血糖反应、感染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9,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一、出血 (一)发生原因 1. 注射时针头刺破血管。 2. 病人本身有凝血机制障碍,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按压部位欠准确。,10,2022/12/9,11, 临床表现 拔针后少量血液自针口流出。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注射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瘀血。 预防及处理 1. 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5、,避免刺伤血管。 2. 注射完毕后,重视做好局部按压工作。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 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3. 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4. 拔针后针口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形成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 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瘀血的吸收和消散。皮下较大血肿者早期可采取消毒后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取出血凝块。,12,二 瘀斑、硬结形成, 发生原因 同一部位反复长期注射,注射药量过多,药物浓度过高,注射部位过浅。密集的针眼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皮下注射 并发症 预防 处理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94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