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治疗课件.ppt
《溶栓治疗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溶栓治疗课件.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机制,STEMI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随后冠状动脉内皮、暴露在血管中的内皮下组织、循环中的血小板及凝血因子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导致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病理研究表明,心肌坏死是从心内膜下向心外膜下发展的。在犬的AMI模型,冠状动脉闭塞后18分钟发生心内膜下坏死,45小时可进展到外膜坏死,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对一支闭塞的冠状动脉及时进行再灌注可使6070%的危险区域,而闭塞后3小时进行再灌注仅减少1020%梗死面积,6小时进行再灌注,则几乎不能挽救任何处于危险状态的心肌。早期阻塞血管可挽救心急从而最终改善生
2、存率,是再灌注治疗的基石。溶栓作为STEMI再灌注治疗的策略之一,其有效性毋庸置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证实早期溶栓治疗可使死亡率降低30%。,对于所有胸痛/胸部不适症状12小时、心电图显示相邻两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或新发LBBB的患者都要进行紧急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和急诊PCI。要求做到患者到达医院30分钟以内开始溶栓(door-to-needle time,D-N30分钟)或90分钟内完成PCI(door-to-balloon time,D-B90分钟),黄金时间是胸痛症状出现后60分钟。,溶栓适应症(我国 2013 STEMI指南建议),发病12小时以内到不具备急
3、诊PCI治疗条件的医院治疗、不能迅速转运、无溶栓禁忌症的STEMI患者均应进行溶栓治疗(类,A级);患者就诊早(发病小时)而不能及时进行介入治疗者(,A),或虽具备急诊PCI治疗条件,但D-B与D-N相差60分钟,且D-B90分钟者应优先考虑溶栓治疗(类,B级);对再梗患者,如果不能立即(症状发作后60分钟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PCI,可给予溶栓治疗(类,C级);对发病12-24小时仍有进行性缺血性疼痛和至少2个胸导联或肢导联ST段抬高0.1mV的患者,若无急诊PCI条件,在经过选择的患者也可考虑溶栓治疗(a类,B级);STEMI患者症状发生小时,症状已缓解,不应采取溶栓治疗(类,C级)。,溶
4、栓禁忌症,1、既往任何时间脑出血病史; 2、脑血管结构异常(如动静脉畸形); 3、颅内恶性肿瘤(原发或转移); 4、个月内缺血性卒中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史(不包括小时内的缺血性卒中) 5、可疑主动脉夹层; 6、活动性出血或者出血素质(不包括月经来潮); 7、个月内的严重头部闭合性创伤或面部创伤; 8、慢性、严重、没有得到良好控制的高血压或目前血压严重控制不良(收缩压180mmHg或者舒张压110mmHg); 9、痴呆或已知的其他颅内病变;10、创伤(3周内)或者持续10分钟的心肺复苏,或者3周内进行过大手术;,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11、近期(4周内)内脏出血;12、近期(2周内)不能压迫止血部位的
5、大血管穿刺;13、感染性心内膜炎;14、5天至2年内曾应用过链激酶,或者既往有此类药物过敏史(不能重复使用链激酶);15、妊娠;16、活动性消化性溃疡;17、目前正在应用抗凝剂(INR水平越高,出血风险越大)。,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另外,根据综合临床判断,患者的风险/效益比不利于溶栓治疗,尤其是有出血倾向者,包括严重肝肾疾病、恶病质、终末期肿瘤等。由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人群的出血性卒中发病率高,因此,年龄75岁患者因首选PCI,选择溶栓治疗时应慎重,酌情减少溶栓药物的剂量。,溶栓药物的选择,溶栓剂按其作用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非选择性的(如链激酶、尿激酶),无论对血栓部位或循环中的纤溶系统
6、均有激活作用,通过直接或原员转变为纤溶酶。另一类溶栓剂为选择性的(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单链尿激酶纤溶酶元激活剂及乙酰化纤溶酶元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这些药物选择性地作用到血栓部位,使血栓部位结合的纤溶酶原激活,起到溶栓作用,而不产生全身纤溶状态。,链激酶(SK),为C组B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一种蛋白质,SK通过与纤溶酶原结合成SK纤溶酶元复合物,间接激活纤溶系统,使纤溶酶原转化成纤溶酶。SK价格便宜,在国外是应用最早、最广的溶栓剂。静脉溶栓时一小时内输入1500000u,大规模临床试验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血管再通率为50%左右(3655%)。冠状动脉内溶栓,首先给予20000u冲击量,继之以
7、20004000u/分的速率注入梗死相关侧的冠状动脉,血管再通后减半量继续输注0.51小时,总量约12万50万u(12小时),平均25万u,成功率7080%。,尿激酶(UK),是肾脏制造的一种活蛋白质,首先由尿中提取,近年来由人工培养的人胚肾细胞提取,价格较昂贵,国外应用不多,国内有若干厂家生产,价格相对便宜,目前为国内首选的溶栓剂。UK可直接激活纤溶酶原使之转化为纤溶酶,半衰期1622分,无抗原性,不引起过敏反应,血中也不存在抗UK抗体。 UK应用的剂量尚未标准化,各家报道差异甚大,国外静脉溶栓的剂量自半小时内给予96万u至300万u不等。国内报道的剂量差别也较大,有报道应用进口UK,半小时
8、内给予96万u,再通率约54%,无严重出血。阜外医院等应用南京大学制药厂生产的UK,可在半小时内给予150万u,冠状动脉内溶栓的给药方法不统一,国外报道输注速度6000u24000u/分,总量40万u96万u,阜外医院 一般首先给予40000u冲击量,继之以24000u/分的速度输注,再通后剂量减半,再输注半小时。UK溶栓成功率大体与SK相似。,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是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半衰期约58分。其本身对纤溶酶原的亲和力低,而对纤维蛋白的亲和力高,故能选择性地与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结合,形成t- PA纤维蛋白复合物,该复合物与纤溶酶原有高度亲和力,使之将血栓部
9、位结合的纤溶酶原激活,转化为溶酶,从而使血栓溶解。因此,t-PA具有选择性溶栓作用,由于它不激活循环中的纤溶酶原,故不产生全身纤溶状态。rt-PA的剂量:按TIMI给药方案,在体重65kg的患者首先给以10mg冲击量,在2分钟内注入,继之以50mg/hr的速度输注1小时,以20mg/hr的速度输注2小时,3小时内总量100mg;体重65kg的患者,3小时内总量按1.25mg/kg计算。阜外医院应用上述剂量静脉溶栓治疗10例AMI患者,即刻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再通率为70%,无严重并发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近来在GUSTO临床试验中使用Neuhouse的加速给药方案,取得了更好的
10、效果,即首先给予15mg冲击量静推,继之0.75mg/kg於30分钟内输入(不超过50mg),0.5mg/kg於60分钟内输入(不超过35mg),总量不过100mg,辅以静脉肝素治疗,阜外医院牵头的TUCC研究协作组,近来探讨了国人rt-PA的适宜剂量,给予rt-PA 8mg冲击量静推,继之42mg在90分钟内输入,在用药前给肝素5000u推注,rt-PA在用药结束后立即开始肝素静注滴注1000u/h,根据TPTT或ACT结果调整肝素剂量,共输注48小时。经90分钟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此方案可获得较理想效果。,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元激活剂(CU-PA)尿激酶前体(Pro-uk):为选择性溶栓剂,据报
11、道静脉给药4070mg(1小时内)再通率75%。,乙酰化纤溶酶原链激活剂复合化物(APSAC),具有选择性溶栓作用,半衰期为105120分,一次注射其作用可持续数小时,故勿需滴注维持。据报道,静注30mg再通率可达80%。,蛇毒制剂,近年来我国应用去纤酶、蝮蛇抗栓酶、蝮蛇清栓酶等进行溶栓治疗,据初步观察具有一定疗效,但对其药理作用、血管再通率及副作用等尚需进行系统、周密的研究。据阜外医院牵头的“八五”改革课题研究,尿激酶与去纤酶比较,血管再通率分别为58.1%和40.6%,4周病死率分别为8.1%和17.6%;出血并发症分别为11.0%和27.0%,尿激酶疗效明显优于去纤酶。初步认为,目前在尚
12、未将蛇毒剂提纯以前不宜做为溶栓剂。,给药方法,1、冠状动脉内给药(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溶栓,PTCR) 2、静脉给药,冠状动脉内给药,冠状动脉内给药因血栓局部药物浓度高,故较静脉溶栓剂量小,作用快、疗效高,出血等并发症少;另外可在溶栓治疗前确定闭塞血栓的存在并客观评价溶栓效果。但是要求技术及设备条件较高,使其广泛应用受到限制。,冠状动脉内给药用法,溶栓前应即口服阿斯匹林0.3g,若用SK应预防性静注氟美松3mg。局麻下经股动、静脉穿刺分别插入鞘管,经股静脉鞘管插入临时起搏导管,经股动脉鞘管注入肝素5000u后进行左室及冠状动脉造影。造影确定梗死相关的冠状动脉闭塞后,自冠状动脉内注入硝酸甘油0.2
13、0.3mg,重复造影,以除外冠状动脉痉挛。若冠状动脉仍闭塞,即开始SK或UK溶栓治疗,其剂量及输注速度如前述。输注期间每15分钟重复梗死相关侧冠状动脉造影一次,血管再通后输注速度减半,继续输注0.51小时。溶栓治疗后动、静脉鞘管暂留置,以7001000u/h的速度静脉滴注肝素,维持ACT或PTT在正常2倍左右。2448小时后暂停肝素4小时,检查ACT在正常范围即可拔除动、静脉内的鞘管,压迫止血后加压包扎,嗣后重新开始肝素抗凝治疗,持续5天左右,并口服阿斯匹林每日0.3g。,静脉给药,方法简便,易于推广,虽效果逊于冠状动脉内给药,但可争取时间尽快开始溶栓,从而使患者获得裨益。在溶栓治疗前应建立好
14、可靠的动静脉输液及抽取血样本的通道,溶栓开始后不应给患者肌肉注射或反复静脉穿刺,以免引起出血。各种溶栓剂用量如前述,阿司匹林、肝素的应用方法同冠状动脉内溶栓。,合并用药及注意事项,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从而预防新的血栓形成,并增加溶栓效果。据ISIS2研究,阿司匹林与SK合用降低病死率是单用SK的2倍,并可明显降低非致命性再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率。 肝素:溶栓治疗合用肝素的价值仍然是一个正在研究中的问题。根据ISIS3临床试验的最新报道,肝素与SK、rt-PA及APSAC合用可轻度减少再梗死发生率,但轻度增加出血(包括脑出血)的发生率。rt-PA由于半衰期短,对循环中纤维蛋白原活性影响
15、小,对肝素具有更大依赖性,应在溶栓剂输注完毕后,立即开始肝素静滴。而用SK、UK者则需待ACT或PTT恢复至对照值2倍左右。纤维蛋白原含量上升至100mg/dl以上时再开始应用,以免增加出血的危险。滴注肝素期间,每4小时应测定ACT(或PTT)或三管法凝血时间一次,调节肝素滴速,使之维持在对照值2倍左右。应用SK、UK溶栓者,肝素的应用不必过分积极,可皮下注射,750010000Iu每日二次。低分子肝素(替代普通肝素)a因子抑制剂需联合普通肝素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比伐卢定替代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及使用链激酶溶栓的患者、阿加曲班)硝酸甘油、消心痛、钙拮抗剂及利多卡因等的应用同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
16、。,冠状动脉再通的判断及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是判断冠状动脉再通的最可靠的方法。根据TIMI临床试验的标准可将冠状动脉再灌注分为4级: 0级(无灌注):血管闭塞处已无前向血流; 1级(渗透而无灌注):造影剂穿过闭塞区,但滞留栓闭塞区附近而不能充盈整个阻塞远端血管床; 2级(部分灌注):造影剂通过闭塞处并充盈阻塞远端的全部血管床,然而造影剂充盈及清除均缓慢; 3级(完全灌注):前向血流迅速充盈阻塞远端血管床,造影剂的充盈和清除如同未受累血管那样迅速。 TIMI 0或1级表示血管闭塞,溶栓过程中达到2或3级表示再灌注。 根据上述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判断再灌注虽然是最可靠的手段,但目前尚不能普及。另外,
17、这项介入性诊断技术对AMI患者毕竟有一定危险性。因此,在静脉溶栓过程中,根据临床表现识别再灌注具有重要意义。,AMI时冠状动脉再通的临床表现,1、胸痛患者溶栓治疗中冠状动脉再通者,胸痛常在2小时内明显缓解,AMI时冠状动脉再通的临床表现,2、心电图抬高的ST段回落冠状动脉再通者,抬高的ST段在60-90分钟内回降50%以上再灌注时ST段反常抬高:部分患者再灌注时ST段反常抬高,有的尚伴有胸痛暂时加剧,然后再迅速缓解,ST段迅速回降,这可能由于再灌注后心肌细胞膜及神经末梢功能恢复或者代谢产物或传递介质进入新近缺血的区域,即再灌注损伤所致。溶栓过程中ST段一过性反常抬高伴或不伴有胸痛加剧,是再灌注
18、的可靠特征之一。血管未再通者,抬高的ST段常在数小时期内逐渐降低。,AMI时冠状动脉再通的临床表现,3、再灌注心律失常治疗后的2-3小时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阜外医院观察的一组共23例AMI患者血管造影证实再灌注当时及以后90%出现心律改变,其中75%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加速室性自主心律、非持续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室颤(1例)、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等,除1例室颤经电除颤复律外,其余均经一般处理,在短时间内自行恢复,预后良好,15%表现为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突然消失,在各种心律改变中,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及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消失是预测再灌注的可靠指征,在未再通患者无一例假阳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治疗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93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