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性肝病 课件.ppt
《脂肪性肝病 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脂肪性肝病 课件.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脂肪性肝病,脂肪肝的基本概念与分类,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简称脂肪肝,是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性疾病,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以及脂肪性肝硬化,,脂肪肝(liver steatosis and fatty liver)是一种病理学概念,系指肝内脂肪含量超过肝湿重的5%,或肝活检30%以上肝细胞有脂肪变且弥漫分布于全肝。根据肝细胞内贮存脂滴的大小,分大泡型和小泡型脂肪肝,典型的小泡型脂肪肝罕见,临床多呈急性经过;而大泡型脂肪肝则呈慢性经过,常伴有脂肪囊肿、脂肪性肉芽肿、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通常所述脂肪肝主要指慢性弥漫性大泡型脂肪肝。,脂肪性肝病(fatt
2、y liver disease) 则是一种临床概念,系指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则根据患者有无过量饮酒史,分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简称酒精性肝病,A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根据病因,NAFLD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有关,而后者则由某些特殊原因所致。一般所述NAFLD为原发性NAFLD。,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形成原因,丙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Wilson病等尽管亦可导致肝脂肪变,但因其病变主体在汇管区,且有特定疾病命名,故不属于普通脂肪性肝病的范畴。,定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酒精
3、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症,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AFL)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ASH)和NASH 相关性肝硬化(脂肪性肝硬化)。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与其发病关系密切。,嗜酒为脂肪肝的重要病因,酒精性肝病至今仍为西方发达国家肝病致残和死亡的首要病因,然而,最近几十年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并无显著增高,当前脂肪肝患病率的迅猛增长主要与肥胖,高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异常或2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等代谢障碍密切相关.,NASH命名的历史沿革,早在1962年Thaler对此病就有描述1979年11月AASLD第30届年会(芝加哥) Miller,Ish
4、imaru,Klatskin提出 “非酒精性肝病”(Non-alcoholic liver disease) 发现其病理改变类似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但病人确无饮酒史。脂肪浸润(96%) ,Mallory小体(74%) ,中性粒细胞浸润(59%),严重肝细胞损伤(93%),纤维化(100%)。1979年11月, Am J Med Adler和Schaffner提出“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fatty liver hepatitis and cirrhosis)1980年8月, Mayo clinic Proc Ludwig等提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当时欧美等发达国家普通成年人NAF
5、LD的患病率大约为10%,在肥胖症及2型糖尿病患者中则分别高达50%和40%,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直到1998年报道15%50%患者合并肝纤维化,方得到极大关注.,脂肪肝流行病学西方,NAFLD的发病率仍不明了,因为尚无前瞻性研究报道,患病率的报道因某一特定人群现有信息的差异及入选标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一项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美国某一具有不同种族的社区群落采用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发现1/3的美国成年人患有NAFLD.超过7000万。意大利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采用肝脏超声波检查发现,成年人患病率为1/41/5。,脂肪肝流行病学中国,人群总患病率约10% 上海教师 1600人 8.8% 杭
6、州职工 3015人 5.2% (男 7.06 %,女 3.23 %) 南京干部 1119人 10.2%(男11.4 %,女 6.8 %) 四川寺僧 0.27% 引自刘天舒,余永谱,王泓,梁西等,流行病调查资料,上海市成人脂肪肝的流行病学调查,随机多层整群抽样3175人脂肪肝患病率20.82%,调整后17.29%NAFLD 92.44%, AFLD 3.48%, 可疑AFLD 4.08%引起脂肪肝的危险度(与对照组比): 重度饮酒 3.6倍 肥胖 11.6倍 二者并存 17.1倍高危因素: 年龄, 肥胖(BMI,WHR,腰围), 糖代谢紊乱(空腹,餐后2h血糖),血脂异常(TG,TC,LDL-C
7、,HDL-C),高血压(SP,DP) .,范建高等,中华肝脏,2005,尽管肥胖症是东西方人群脂肪肝共同的危险因素,然而如果应用针对白种人肥胖症的判断标准(BMI30 kg/m2),仅有2%3%的亚洲成人被诊断为肥胖症,事实上,亚洲人种肥胖相关的糖脂代谢障碍在BMI值较低时就已发生。,内脏性肥胖,与体重超重和全身体脂含量增加相比,体内脂肪的分布类型对IR、糖脂代谢紊乱以及脂肪肝的影响更为重要。 腹部内脏脂肪含量增加所代表的腹型肥胖(又称内脏性肥胖、向心性肥胖、恶性肥胖)比皮下脂肪含量增加(外周性肥胖)更能准确反映脂肪肝的有无及其程度轻重。因此,腰围是一种更能说明健康状态的指标。,肥 胖,北京人
8、肥胖率高达45%居全国首位 摘自北京日报5月12日,不同人种腰围诊断腹型肥胖的参考指标,体重指数(BMI) = 体重(公斤)/身高(米)2,* 中国肥胖症建议诊断标准,卫生部疾控司,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2,23(13):5-10,超重与肥胖的标准,诊断标准(BMI),肥胖发生的因素,1. 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喜食高脂肪及过量糖类,喜食零食及夜宵。2. 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3. 社会活动多、暴饮暴食,媒体过分宣传儿童高脂 食物4. 有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家族遗传因素,52-80%的肥胖者都患有脂肪肝,而NAFLD患者中肥胖发生率62-100%。 中心型肥胖者,更易引起脂肪肝。 (中国标准
9、: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肥胖是NAFLD主要致病因素,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MS)是心血管病的多种代谢危险因素在个体内集结的状态。MS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肥胖病、尤其是内脏型肥胖,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以高甘油三酯症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为特点的血脂紊乱以及高血压。曾被称为“综合征”(Reaven,1988 ) 、“死亡四重奏”( Kaplan, 1989)、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等;后来,脂肪肝也被列为其组成部分之一; 多领域的研究使这一征候群不断扩展,脂肪肝也被列为其组成部分之一; 1995年Stern提出“共同土壤学说”,认为胰岛素抵抗是上述疾病滋生的“共同
10、土壤”即共同的危险因素;,关于代谢综合征,中心性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高血糖,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高粘滞血症,冠心病,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二次打击学说,正常肝脏,脂肪变性,炎症、纤维化(NASH),1st hit,2nd hit,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瘦素抵抗FFA产生FFA 氧化TG 运输,氧应激脂质过氧化TNF-(内毒素)TGF 瘦素FFA产生,Multi-hits?!,临床表现,急性脂肪肝:主要见于晚期妊娠,药物、毒物作用,偶见于酒精性泡沫样脂肪变性。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及预后类似于急性或亚急性重症病毒性肝炎。慢性脂肪肝: 起病隐匿,病程漫长。多呈良性经
11、过,部分病例可发展为肝纤维化及肝硬化,临床表现,轻度单纯性脂肪肝可无临床表现,中重度脂肪肝可表现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如肝肿大,右上腹压迫感或胀满感,食欲减退,恶心,乏力,腹胀等。脾脏多不大,已发生肝炎或肝硬化则有可能增大。,重度脂肪肝,肝硬化,NAFLD的诊断评估方法,1人体学指标因为几乎所有NAFLD患者均存在内脏性肥胖,因此对肝病就诊者要常规测量相关人体学指标身高和体重用来计算体重指数,而腰围和腰臀比是反映内脏性肥胖的良好指标。对于肥胖者减肥治疗效果的评估,腰围比体重更能说明问题。此外,血压、血管硬化等检查有助于发现代谢综合症相关的心血管并发症。,实验室指标1 NAFLD患者肝功能异常主要
12、表现为ALT、AST、-古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轻度升高(1.5-5UNL),AST/ALT比值小于1。2 血小板降低、AST升高且其与ALT 的比值大于1,以及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血清白蛋白和胆红素改变,提示可能已发生了肝硬化。3 若血清转氨酶大于300U/,AST/ALT比值大于1.5需要怀疑其他肝病。,3影象学检查超声诊断脂肪肝的敏感性高(85%-95%),特别是存在弥漫性肝脂肪变时。NAFLD的超声特征包括肝回声增强和血管模糊,但是这些发现也见于其他类型的慢性肝病故其诊断脂肪肝的特异性仅为62%。而且当脂肪变程度减少到30%以下时,超声检出脂肪肝的能力大大降低。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脂肪性肝病 课件 脂肪性 肝病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92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