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课件.ppt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课件.ppt(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节 概述,一、概念社会性: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小资料:延迟满足能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等人延迟满足实验将一个4岁的学前儿童带到一个房间,房间的座位上有孩子们吃的东西,比如一盒巧克力。然后,研究者告诉孩子自己要离开房间一会儿,在回来前,幼儿可以吃掉那盒巧克力;但是,如果她没有打开那盒巧克力的话,幼儿可以得到两盒巧克力糖。结果发现,部分幼儿立即吃掉了那盒巧克力,但又一部分幼儿能耐心地等待,甚至还想出各种方法
2、控制自己的注意。20年后的追踪研究表明,那些能耐心等待的幼儿毕业后在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挫折承受力等方面优于其他儿童。,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一)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主要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可包含隔代亲人的关系。主要包括父母与子女的情感联系与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一种抚育关系,一种教养关系。,(二)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具有平等、互惠的特点。,(三)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性别角色行为是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也就是“男人就应该像个男人,女人就应该像个女人
3、,不论是在服装,还是在行为举止方面都是如此。,(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行为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五)攻击性行为的发展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就是伤害他人或东西的行为,如打人、咬人、故意损坏东西(不是出于好奇)、向他人挑衅、引起事端。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在儿童身上经常发生的行为。,三、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社会性发展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幼儿社会性发展更是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一)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
4、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身体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重视社会性教育这一主题,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观念转变的一个主要标志。,(二)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这是由于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在此阶段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开始逐渐显示
5、出较为明显的个人特点。,第二节 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一、亲子关系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早期的亲子关系(依恋)是以后儿童建立同他人关系的基础,儿童早期亲子关系好,就比较容易跟其他人建立比较好的人际关系;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这种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儿童个性品质的形成,是儿童人格发展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一)依恋的发展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它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二)父母的教养方式 1民主型 家长的做法:父母对孩子是慈祥的、诚
6、恳的,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积极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同时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常对孩子提出明确而合理的要求,将控制、引导性的训练与积极鼓励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相结合。儿童的特点: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发展较好。,2专制型 家长的做法:父母给孩子的温暖、培养、慈祥、同情较少。对孩子过多地干预和禁止,对子女态度简单粗暴,甚至不通情理,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不予满足,不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更不允许孩子对父母的决定和规定有不同的表示。儿童的特点:这类家庭中培养的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
7、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3放任型家长的做法: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般关怀过度,百依百顺,宠爱娇惯;或是消极的,不关心,不信任,缺乏交谈,忽视他们的要求;或只看到他们的错误和缺点,对子女否定过多,或任其自然发展。儿童的特点:这类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蛮横胡闹,自私自利,没有礼貌,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怕困难,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父母教养方式,(三)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1家庭结构我国现有的家庭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核心家庭”即父母和孩
8、子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另一种是“三代人家庭”即孩子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对于家庭结构对亲子关系的影响问题,应作具体分析。,2父母的婚姻关系、教养方式和自身素质(1)婚姻关系;(2)教养方式; (3)自身素质。,3儿童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每个孩子从新生儿期起就开始表现出其独特的“个性”,有的安静,有的活跃;有的强壮,有的弱小,等等。这些气质、体质上的差异往往引起父母不同的抚养行为。,二、同伴关系(一)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生发展的阶段1两岁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一般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物体中心阶段第二阶段:筒单相互作用阶段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2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的发展(1)3岁
9、左右,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儿童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2)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3)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4)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与同性别的儿童交往,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二)影响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1儿童自身:性格、气质、脾气等个性特征能力(认知、社交)行为特征(交往行为的主动性和正向性)身体吸引力(长相、身高、体质、力气)对自我社会地位的评价、体验和对社交失败的归因,2、外界因素: (主要是家长和教师),对儿童的基本对待方式(引导?讲理?解释? 不搭理?
10、不理解?强制、命令?简单粗暴?),对儿童同伴交往的教育(重视、允许、创造条件、指导),交往特征(交往的积极主动性、行为、能力),自身特征:性格(急/慢性,内/外向,热情),(三)同伴交往的类型与特征,1、受欢迎型儿童 13.3% 女 男,2、被拒绝型儿童 14% 男 女,类型特征: 同伴排斥、拒绝,同伴关系紧张,在群体中地位低自身特点:积极主动、喜欢交往、缺乏适宜社交策略,消极行为多,类型特征: 同伴喜欢、接纳,非常愿意与他交往,在群体中地位高自身特点:积极主动、喜欢交往、社交能力强,亲社会行为较多,易形成外部化问题,如逃学、人际敌意、暴力、犯罪,易形成内部化问题,如恐惧、焦虑、退缩,3、被忽
11、视型儿童 19% 女 男,4、一般型儿童 52.94% 女 男,类型特征: 同伴忽视、冷落,很少被提到,在同伴群体中没有地位自身特点:交往态度消极、拘谨、退缩,社交能力弱,不知如何交往,主动性、友好性、策略一般。在同伴中地位一般,没有特别受欢迎但也没有被所有人排斥,同伴提名中没有获得极端的分数。,5、矛盾型儿童 幼儿园极少,被接纳和被拒绝的分数都高,是指被某些同伴喜爱,同时又被其他一些同伴看作具有破坏性而不被喜欢的儿童。,(四)学前期同伴关系中的问题儿童1被忽视型幼儿 体质弱、力气小、能力较差;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均较少,性格内向、慢性、好静、不太活泼、胆小、不爱说话、不爱交往,在交往中缺乏积极
12、主动性、且不菁交往;孤独感较重,对没有同伴与自己玩感到比较难过与不安。,2被排斥型幼儿体质强、力气大、行为表现最为消极、不友好、积极行为很少;能力较强、聪明、会玩、性格外向、脾气急躁、容易冲动、过于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但又很不善于交往;对自己的社交缺乏正确评价,往往估计过高,对没有朋友一起玩不太在乎。,第三节 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一部分:概念自我意识: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自我意识包括三个方面:1.认识成分(自我认识)2.情感成分(自我体验)3.意志成分(自我调控),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
13、我的认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层次。其中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最主要的方面, 集中反映了个体自我认识乃至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 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前提。自我概念有分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三个维度。(投射自我是人们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由此产生的自我认知,它在自我概念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与自尊有着复杂关系。),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 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 反映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 主要涉及“我是否满意自己或悦纳自我”等问题。她包括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信、自卑、内疚、自我效能等层次。其中, 自尊是自我体验
14、中最主要的方面。,3.自我调控,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 指个体对自己行为与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它包括自立、自主、自律、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等层次。其中, 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自我调控中最主要的方面。自我认识和自我体验是自我控制的基础。,自我意识的发展进程,自我意识的诞生,阿姆斯特丹等人的点红实验一、实验目的研究婴儿的自我意识水平二、实验过程实验的被试是88名324月大小的婴儿。实验开始在婴儿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主试在其鼻子上涂一个无刺激红点,然后观察婴儿照镜子时的反应。研究者假设,如果婴儿在镜子里能立即发现自己鼻子上的红点,并用手去摸它或试图擦掉,表明婴儿已能区分自己的形象和
15、加在自己形象上的东西,这种行为可作为自我认识出现的标志。,阿姆斯特丹等人的点红实验三、实验结论婴儿对自我形象的认知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是游戏伙伴阶段(610个月),此阶段婴儿对镜中自我的映像很感兴趣,但认不出自己。第二阶段是退缩阶段(1320个月),此时婴儿特别注意镜子里的映像与镜子外的东西是对应关系,对镜中映像的动作伴随着自己的动作更是显得好奇,但似乎不愿与“他”交往。第三个阶段是自我意识出现的阶段(2024个月),这是婴儿在有无自我意识问题上的质的飞跃阶段,这时婴儿能明确意识到自己鼻子上的红点,并立刻用手去摸。,3岁以前自我意识的发展总结:,1 1岁婴儿最初没有自我意识,不能把自己作
16、为一个主体统周围的客体区分开来,甚至不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7、8月大的孩子咬自己的手指、脚趾,有时会把自己咬疼而哭叫)2 自我意识的发展时以儿童动作的发展为前提的1岁左右的婴儿学会走路,开始有了区分自己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别自己和他人的能力,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3 随着语言的发展,儿童开始用“我”来称呼自己,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到新阶段的标志。,专题:独立性的发展,在婴儿个性的发展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独立性的发展。独立性的主要标志是有主见,有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遇事总想依靠自己的能力。它是性格的意志特征-自觉能动性的最初表现。13岁是儿童独立需要发展的关键时期。a.1岁左右,
17、儿童手的动作和身体移动能力的发展,为儿童的独立活动提供了可能.b.严格界定独立与任性的关系,2岁左右,孩子会出现第一个“反抗期”,“我自己来”、“我要”、“是我的”、“我不”等词汇频繁出现。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此时,孩子急需证明自己并不是毫无用处、软弱无力,他在尝试决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这个时候,父母一方面应给孩子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应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如果孩子在这一阶段的危机感得到充分的满足和积极的解决,日后较易形成良好的自控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反之,如果父母给予过多的“不准”、“不许”来限制孩子的自主权,孩子可能因此变得消极、没有自信,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比如训练孩子的自主吃饭、自主
18、系鞋带。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尝试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即使是一个两岁的孩子,我们也可以问他是要半杯牛奶还是满满的一杯牛奶。(对于那些担心孩子总是选择半杯牛奶的父母,他们的问题可以从大半杯牛奶开始。)四岁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选择是要半个苹果还是一整个苹果。六岁的孩子能自己决定煮鸡蛋是要老一点的还是嫩一点的。,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自我评价具有依赖性和情绪性。自我评价开始发生的年龄期为34岁之间。(2)自尊感产生。自我体验开始发生的年龄期为4周岁左右 。(3)独立性和坚持性在幼儿期逐渐发展,45岁是坚持性发生明显质变的年龄。自我控制开始发生的年龄期为45岁期间。,关于自
19、我的久哈里窗,美国有两位教育专家,Joe与Harry共同推出“久哈里之窗”的说法。 人的心中有四个区域:公开区(别人和自己都看得到的)盲点区(别人看得到,而自己毫无知晓)隐藏区(因为本性害羞或隐私知故而无公诸于世)未知区(神秘莫测,为潜意识或无意识),第四节 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一、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 性别角色: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性别行为:是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二、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一)第一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 社会性 发展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92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