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及其药物治疗课件.ppt
《肿瘤及其药物治疗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肿瘤及其药物治疗课件.ppt(1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肿瘤及其药物治疗,我国每年死于恶性肿瘤的人数分析,概述,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已经成为人类死亡的第一或第二位原因,每年全世界约有700万人死于癌症,约占总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恶性肿瘤的治疗,是临床医学急迫要求解决的问题,也是生物科学领域内主要研究的课题之一。,恶性黑色素瘤 脂肪瘤 鳞状细胞癌多囊性肾细胞癌 血管瘤 骨软骨瘤,世界上最动听的话不是“我爱你”,而是“你的肿瘤是良性的!”, 美国著名导演 伍迪.艾伦,肿瘤及其药物治疗,肿瘤的定义、病因和发病机制肿瘤的治疗周期特异性药物和周期性非特异性药物肿瘤干细胞及应用前景,I. 肿瘤的定义、病因和发病机制,定义,肿瘤(tumo
2、r)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oncogenic factor)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neoplasm)。因常形成局部肿块(mass)而得名。,肿瘤的分类,1. 按生长特性分类: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肿瘤的分类,2.按组织来源分类: 间胚叶肿瘤,如:纤维瘤、纤维肉瘤 上皮组织肿瘤,如:腺瘤、腺癌 神经组织肿瘤,如:神经纤维瘤、神经纤维肉瘤 其它杂类肿瘤,如:畸胎瘤、恶性畸胎瘤,肿瘤生长方式,膨胀性生长:为大多数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 外生性生长:体表、体腔、或管道表面的肿瘤,向表面生长形成突起的乳头状、菜花状、息肉状的肿物。良、
3、恶性肿瘤均可呈外生性生长。浸润性生长:为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也可见于少数良性肿瘤,如血管瘤。,肿瘤的扩散方式, 直接蔓延 淋巴道转移 血道转移 种植转移,肿瘤的分级和分期,分 级 恶性肿瘤的分级是根据其分化程度的高低、异型性的大小、核分裂数的多少来确定恶性程度的级别I级: 分化良好,核分裂少见,属低度恶性II级: 分化中等,核分裂易见,属中度恶性III级:分化较差,核分裂较多,属高度恶性,恶性肿瘤细胞的特点,增殖失控侵略性生长转移,病因和发病机制,恶性肿瘤发病机制涉及到多种因素多个步骤的病理过程,与一般的感染性疾病不同,肿瘤的恶性表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正常细胞恶变的结果。,病因和发病
4、机制,外在因素 化学致癌因素 物理致癌因素 生物致癌因素,内在因素 遗传因素 免疫因素 激素因素 性别和年龄因素 种族因素 精神因素DNA损伤修复能力,肿瘤形成的共同特点 DNA发生改变,一部分病人有家族遗传倾向癌细胞中染色质发生变化癌细胞中DNA的合成或修复机制出现障碍致突变物和致癌物的活性有明显相关性癌症时,原癌基因常转为癌基因,从正常细胞到转变细胞、再到癌转变细胞,最后形成癌,每个环节都可以查出DNA变化的踪迹。,发病机制-分子生物学基础,(一)癌基因(二)肿瘤抑制基因(三)端粒和肿瘤 (四)多步癌变的分子基础,1. 原癌基因、癌基因及其产物,1 癌基因:具有潜在的转化细胞能力的基因,首
5、先在逆转录病毒(RNA病毒)中发现。在正常细胞的DNA中也发现了与病毒癌基因几乎完全相同的DNA序列,称为细胞癌基因,如ras,myc等。2 原癌基因:细胞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以非激活的形式存在,称为原癌基因。3 原癌基因可以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其结构发生改变,而被激活成为癌基因。4 细胞中正常的原癌基因突变为癌基因才是细胞癌变的内在根据,原癌基因的激活方式:,突变:有点突变、染色体易位、插入诱变、基因缺失和基因扩增。过度表达:产生过量的结构正常的生长促进蛋白。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癌蛋白)与原癌基因的正常产物相似,但有质或量的不同。通过生长因子或生长因子受体增加、产生突变的信号转导蛋白与DNA结
6、合的转录因子等机制,癌蛋白调节其靶细胞的代谢、促使该细胞逐步转化,成为肿瘤细胞。,2. 肿瘤抑制基因,肿瘤抑制基因的产物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其功能丧失可能促进细胞的肿瘤性转化。Rb基因: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发现,编码一种核结合蛋白质(P105-Rb)。活化的Rb蛋白对细胞从G0/G1期进入S期有抑制作用。如果由于点突变或13q14的丢失而使Rb基因失活,Rb蛋白出现异常表达,细胞可能持续地处于增殖期,并可能由此恶变。p53基因:定位于17号染色体。正常的p53蛋白(野生型)有阻碍细胞进入细胞周期的作用。在部分结肠癌、肺癌、乳腺癌和胰腺癌等均发现有p53基因的点突变或丢失,从而引起异常的p53蛋白表
7、达,丧失其生长抑制功能,从而导致细胞增生和恶变。,3. 端粒和肿瘤,端粒是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末端的帽状结构,可保护染色体末端结构,稳定染色体。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会缩短50-200bp,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会导致生长抑制,当端粒短到阈值,染色体末端融合和断裂融合使染色体发生异常并引发细胞凋亡。肿瘤细胞几乎能无限制的复制,其存在某种端粒不缩短的机制,实验表明多数恶性肿瘤细胞都含有一定程度的端粒酶活性。,端粒酶(telomerase),端粒酶是独特的核蛋白酶,由RNA和逆转录酶两个主要部分和相关蛋白组成。它用自身携带的RNA模板逆转录合成富含G的重复单位,增加染色体3端的端粒长度。绝大多数肿瘤细胞中
8、可以检测到端粒酶活性,正常细胞中没有或者活性很低。肿瘤细胞可能是通过激活端粒酶,稳定端粒长度,持续增殖。,端粒酶的催化延长作用,爬行模型,4. 多步癌变的分子基础,.肿瘤的治疗,目前恶性肿瘤尚无满意的防治措施,其治疗仍为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基因治疗生物治疗放射治疗光动力治疗,一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属于局部治疗措施,目的在于清除或摧毁恶性肿瘤病灶。1) 手术治疗是针对实体肿瘤而言的。2) I期肿瘤是必须积极手术治疗的。此期手术,效果好,生存期长。据报道:期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期肿瘤也应积极手术治疗。 期恶性肿瘤应积极争取手术治疗。
9、 期由于多有远处转移,很难通过手术而治愈。,二 化学药物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是主要全身的系统治疗方法。对于某些肿瘤,特别是有转移的肿瘤来说,约有17的肿瘤病人可通过化学治疗而治愈。,化疗的适应证1.造血系统恶性疾病: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2.化疗效果较好的实体瘤:皮肤癌、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 睾丸肿瘤、小细胞肺癌等。3.实体瘤手术切除或局部放疗后的巩固治疗。4.局部晚期的卵巢癌、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癌和乳腺癌,可先 化疗,以后争取手术。介入治疗可使肝癌、肾癌易于切除提高 治愈机会。5.实体瘤已有广泛播散或远处转移,不适于手术切除或放疗者。6.实体瘤手术或放疗后复发或播散者。7.癌性
10、积液,通过腔内注射化疗药物,常使积液控制或消失。8.肿瘤所致上腔静脉、呼吸道、脊髓压迫或脑转移致颅内压增 高,常先用化疗以减小体积,减轻症状,再进行手术或放疗。,恶性肿瘤化学治疗的发展,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发展约了经历三个阶段: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细胞毒剂如氮芥及其衍生物有抑瘤作用,但选择性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之后的10余年 毒性较低的抑制免疫功能的抗肿瘤药物:巯嘌呤、阿霉素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 多因素的免疫调节药,目前普遍认为化学治疗正在由姑息治疗向根治性治疗过渡,即受化疗的预期生命期将与正常人接近,如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绒毛膜癌、霍奇金病、睾丸癌等,采用化疗方法可使部分病人达到根治。而对
11、慢性白血病、乳癌、肺癌、食管癌、胃肠癌等,化疗的效果仍然不很满意。 化疗药物的应用虽然使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延缓或减少了死亡,但仍存在着对肿瘤选择性差、免疫抑制及不良反应多而严重、可产生耐药性等缺点。,化学治疗的现状,近年来,各国对抗肿瘤新药的研究高度重视,利用高通量快速筛选、组合化学及基因工程等新的手段,加快了研究新药的步伐。目前,在分子生物学、细胞动力学、免疫学的理论指导下以及采用联合用药的方法,恶性肿瘤化学治疗的疗效取得了显著的提高,并明显减少了不良反应及耐药性的发生。,化学治疗的现状,新抗肿瘤药的作用靶点,微管DNA拓扑异构酶肿瘤细胞分化诱导癌转移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信号
12、转导细胞凋亡肿瘤细胞的抗药性,1. 微管,微管主要构成细胞网架,是纤毛与鞭毛的基本结构成分,它参与细胞的收缩, 运动和有丝分裂。 根据药物与微管结合的位点不同,可将现有的抗微管药分为三类:在微管蛋白上有一个结合位点的药物抑制微管聚合:秋水仙碱、秋水仙酰胺和鬼臼毒素等。在微管蛋白上有两个结合位点的药物抑制微管聚合(位点均与秋水仙碱不同):长春碱类和美登素等。促进微管聚合,抑制微管解聚:紫杉醇,2.DNA拓扑异构酶,DNA拓扑异构酶:通过切断DNA的一条或两条链中的磷酸二酯键,然后重新缠绕和封口来改变DNA连环数的酶。解链过程中,DNA拓扑异构酶可改变DNA分子构象,理顺DNA链,使复制能顺利进行
13、。抑制拓扑异构酶的抗肿瘤机制: 促进拓扑酶介导的DNA链断裂; 影响基因转录。药物有:喜树碱类(包括依林特康,拓扑特康,鲁比特康等),VP-16,VM-26,阿霉素,玫瑰树碱,新生霉素等。,3.肿瘤细胞分化诱导,细胞分化是指同一来源的细胞通过分裂逐渐产生结构和功能上稳定性差异的过程。肿瘤是一种细胞分化异常的疾病。 然而近年发现,某些恶性细胞(如畸胎瘤、鳞状细胞癌、神经母细胞瘤、白血病及黑色素瘤等)可在体外被某些化学物质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或近似正常细胞,这就为抗肿瘤药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4.癌转移,转移是指瘤细胞侵入淋巴管和(或)血管的过程。现在发现:肿瘤细胞存在广泛的异质性,许多癌症在一
14、开始就有远处转移。 由于肿瘤细胞团块的生长需要足够的血液供应,血管供应必不可少,新形成的血管为癌转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通道。因此,抗肿瘤血管形成可抑制癌转移。晚近发现,内皮抑素、血管抑素、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等能抑制血管生成的一些环节,产生抗肿瘤转移的作用,已引起广泛关注。,5.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经典的抗肿瘤化疗机制较少涉及细胞的表型(生物学行为)。因此是缺乏选择性的,不能在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不影响正常组织的生长与功能。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发现可使治疗所针对的靶点严格限制于导致肿瘤细胞获得生长优势的异常癌基因或与之相关的途径上,因此可能设计出选择性更高,更为合理的抗肿瘤治疗手段。,6.信号转导,
15、肿瘤细胞的产生与调控细胞增殖信号转导过程中某个或某些环节发生病变有关。因此可以以病变信号转录系统为靶点设计抗肿瘤药物,这些靶点包括突变信号蛋白的构象、配基受体结合、信号蛋白的相互作用以及与信号转导有关的酶等。 作用于信号转导系统的新一代抗肿瘤药物干扰的是引起病变的基本分子机制,比作用于由病理改变引起的后继事件的传统的化疗药物要更有效和更有针对性,且低毒,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7.细胞凋亡,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抗肿瘤药可引起一个共同的肿瘤细胞死亡模式凋亡。因此如果对凋亡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弄清能够启动细胞凋亡的信号,就有可能设计或筛选出能特异性引发肿瘤细胞凋亡的高效抗肿瘤药物。,8.肿瘤细胞
16、的抗药性,抗药性通常指肿瘤细胞对抗癌药的敏感性降低或消失。抗药性细胞膜上的P-糖蛋白水平与抗药性及细胞内药物积聚减少程度呈正相关。利用核酶和反义核苷酸可在mRNA水平上减少P-糖蛋白表达,逆转MDR。一些MDR逆转剂(即化疗增敏剂,如钙拮抗剂、胺碘酮等)也可以减少或减慢肿瘤细胞抗药性的发生。,目前常用的抗肿瘤药近百种,传统分类(结构和来源):烷化剂、抗代谢药物、抗生素、植物药、激素、杂类机制分类:干扰核酸合成的药物干扰蛋白质合成的药物直接与DNA结合,影响其结构和功能的药物改变机体激素平衡,从而抑制肿瘤的药物近年来新进展:单克隆抗体、分子靶点药物、基因药物,肿瘤化疗药物,(一)干扰有丝分裂,抑
17、制蛋白合成的药物;(二)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三)干扰DNA前体合成及多胺合成的药物(抗代谢药);(四)抗肿瘤激素类药物;(五)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 (六)单克隆抗体药物; (七)分子靶点药物:细胞信号转导分子、端粒酶(八)高分子抗肿瘤药物;(九)肿瘤耐药逆转剂;(十)靶向性治疗恶性肿瘤的磁性药物微球;(十一)肿瘤化疗辅助药物,(一)干扰有丝分裂药-周期特异性药物,1. 阻止微管聚合药 作用机制:与微管蛋白二聚体结合抑制微管聚合,使分裂的细胞不能形成纺锤体而使得分裂停止于中期 药物:长春碱类(VA):异长春花碱2. 抑制微管解聚药 作用机制:与微管作用,抑制微管聚合,使纺锤体无法形
18、成,从而使细胞停止于有丝分裂中期;或者促进微管聚合,抑制微管解聚而抑制细胞分裂 药物:紫杉醇(Taxol) 泰素帝,异长春花碱(长春瑞滨、诺维本),主要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和恶性淋巴瘤。单药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率达25%-30%,与DDP联合可达到40-50%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干扰微管蛋白而抑制中期有丝分裂。还可干扰: 1)氨基酸、cAMP和谷胱甘肽的代谢; 2)钙调素依赖性钙离子转运ATP酶活性; 3)细胞呼吸; 4)核酸和脂肪生物合成。,在小鼠完整晶胚培养中,长春瑞滨、长春新碱和长春碱在相同浓度(2uM)时抑制微管形成的微丝分裂,包括阻断细胞的中期分裂。长春新碱在浓度为5uM时对轴
19、突微管具有解聚作用,而长春碱和长春瑞滨在30uM和40uM时才具有这种作用。这些数据表明,长春瑞滨对有丝分裂中期的微管作用具有相对选择性。,【药代动力学】,单独静脉注射30mg/m2,其代谢属三室模型。血清半衰期为21小时,分布容积高。组织吸收迅速,并广泛分布于组织中,组织与血的比率为20:80。肝脏的浓度最高,其次为肺、脾、淋巴器官和股骨,几乎不透过脑组织。在肺内差别最大,而在脂肪和胃肠道组织中仅有微小差异。代谢主要发生在细胞外,大部分代谢物通过胆道由粪便排出,并且持续3-5周,仅10%-15%随尿排泄,持续3-5天。药物动力学不受同时给予顺铂的影响。,【不良反应】,血液系统毒性:骨髓抑制,
20、粒细胞减少 中度贫血; 神经毒性反应:一般限于深腱反射降低 麻木少见 偶见感觉异常 长期用药可出现下肢无力; 消化系统:主要是肠麻痹引起的便秘 麻痹性肠梗阻罕见 偶见恶心呕吐; 呼吸系统 :呼吸困难或支气管痉挛 心血管:局部静脉炎 其他 :进行性中度脱发 下颌痛,【药物相互作用】,与丝裂霉素配伍用药时发生急性肺反应。与顺铂合用时的粒细胞减少的发病率比单用显著增加。同时或随后多烯紫杉醇的患者,应检测神经病症状。可增加对放射作用的敏感性。与肝药酶抑制剂同时给药可能加快副作用的发生或增加副作用的强度。,紫杉醇,主要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头颈部癌,Holmes报告紫杉醇单药治疗晚期乳腺癌
21、25例,总有效率为56%常用剂量135-175mg/m2毒副反应:骨髓抑制外周神经病变过敏反应脱发,泰索帝,从紫杉树针叶提取合成的,与紫杉醇相比,水溶性较高,促使微管蛋白聚合力较强。该药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比紫杉醇强2.5倍推荐剂量:60100mg/m2,每3周1次毒副反应:同紫杉醇,.,(二)破坏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1)破坏DNA的药物-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1.烷化剂作用机制:在体内形成缺电子活泼中间体或其他具有活泼的亲电性化合物,与生物大分子(DNA、RNA、酶)含有的丰富电子基团(羟基、氨基、巯基等)发生共价结合,使其丧失活性或DNA分子发生断裂。代表药物:环磷酰胺2.烯二炔类抗肿瘤
22、抗生素 :C10273.铂类 :草酸铂(奥沙利铂),草酸铂(奥沙利铂),【药理毒理】属于第三代铂类抗癌药,优于卡铂,仅有较低的血液毒性。 通过产生烷化结合物作用于DNA,形成链内和链间交联,从而抑制DNA的合成及复制。复制过程中的DNA合成,其后DNA的分离、RNA及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均被抑制,某些对顺铂耐药的细胞系治疗有效。【主要适应症】大肠癌和卵巢癌,胃癌,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癌亦有一定疗效。,【药代动力学】,奥沙利铂与顺铂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有明显差别,顺铂的DNA结合动力学特点呈双相,快相结合需15分钟,慢相结合需48小时;而奥沙利铂则在15分钟内完成全部DNA结合。奥沙利铂可特异性地与红细
23、胞结合,产生蓄积性,但不引起严重贫血,其游离铂对肾脏无损害,主要经尿排泄。,【不良反应】,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的感觉迟钝和异常,遇冷则加重。可伴有口腔周围、上呼吸道和上消化道的痉挛及感觉障碍,甚至类似于喉痉挛的临床表现而无解剖学依据。可自行恢复而无后遗症。这些症状常因感冒而激发或加重。感觉异常可在治疗休息期减轻,但在累积剂量大于800mg/m2(6个周期)时,有可能导致永久性感觉异常和功能障碍。造血系统:贫血、白细胞、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泻。这些症状有时很严重。,【药物相互作用】,必须用注射用水或5%葡萄糖稀释。因与氯化钠和碱性溶液(特别是5-FU)之间存在配伍禁忌,该
24、药不要与上述制剂混合或通过同一条静脉同时给药。体外研究显示,在红霉素、水杨酸盐、紫杉醇和丙戊酸钠等化合物存在的情况下,该药的蛋白结合无明显变化。在动物和人的体内研究中显示,与5-FU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2)嵌入DNA中的药物,柔红霉素主要用于白血病,多柔比星多用于实体瘤。两者都具有累积性心肌毒性,可引起致死性心力衰竭 。依达柔比星:与阿糖胞苷合用治疗成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耐药性较少,心脏毒性较低,骨髓抑制、脱发常见。表阿霉素:临床用于乳腺癌、淋巴瘤、胃肠癌等。,表阿霉素,【药理作用】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其主要作用部位是细胞核。作用机制与其能与DNA结合有关。体外培养的细胞加入本药可迅
25、速透入胞内,进入细胞核与DNA结合,从而抑制核酸的合成和有丝分裂。 已证实表阿霉素具有广谱的抗实验性肿瘤的作用,对拓扑异构酶也有抑制作用。,【药代动力学】,体内代谢和排泄较阿霉素快,平均血浆半衰期约40小时,主要在肝脏代谢,经胆汁排泄。48小时内,910的给药量由尿排出,4天内,40的给药量由胆汁排出。该药不通过血脑屏障。对有肝转移和肝功能受损的病人,该药在血浆中的浓度维持时间较长,故应适当减小剂量。肾功能正常与否对本品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影响不大。,【适用证】,用于治疗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 、肺癌 、软组织肉瘤、胃癌 、肝癌、结肠直肠癌、卵巢癌等。,【不良反应】,1.与阿霉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肿瘤 及其 药物 治疗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92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