傀儡艺人的“幻术”表演——南宋李嵩《骷髅幻戏图》解义兼及戏剧图像的研究方法.docx
《傀儡艺人的“幻术”表演——南宋李嵩《骷髅幻戏图》解义兼及戏剧图像的研究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傀儡艺人的“幻术”表演——南宋李嵩《骷髅幻戏图》解义兼及戏剧图像的研究方法.docx(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傀儡艺人的“幻术”表演一一南宋李嵩骷髅幻戏图解义兼及戏剧图像的研究方法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南宋宫廷画师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堪称我国古代人物风俗画之精品。画中出现的大骷髅提线表演傀儡戏的演出场景以及两组妇女与婴孩的形象,引发学者更多的兴趣和想象。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在故宫见到此画,因不明其意,故未作太多猜想,只表达了对画中骷髅意象的不解:“南宋李嵩骷髅幻戏图,画大骷髅作提线戏,所提者一架小骷髅也。不知当时真有此戏,抑纯出幻想?”1957年郑振铎、张琦、徐邦达编纂宋人画册时首先提出了“生死说”,得到著名绘画史学者王伯敏的认同,指出“这是一幅有关庄子齐生死观的寓意作品。反映宋人的人生哲理工在此观点的
2、启发下,学者提出了道教修炼、佛教“骷髅做戏”、求子习俗等多种说法。一幅古画为什么有如此多的解读,这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和思考。故此不揣浅陋,对骷髅幻戏图的内容和性质提出新的看法,并对戏剧图像的研究理念与方法予以反思。一、路岐人表演:骷髅幻戏图的画面信息李嵩骷髅幻戏图(见图1),绢本设色,册页扇面,纵27厘米,横26.3厘米。画面左侧署有“李嵩”两字款,对幅有毛玄真书元人黄公望句,铃“信工珍藏”“会侯珍赏”及南宋内府“绍兴”葫芦印多方,曾经清人耿昭忠收藏。画面未题图名,“骷髅幻戏图”当是后人在著录此图时重新拟定。这幅800多年前的宋人画作,究竟有哪些重要信息值得我们关注呢?从画面正中大骷髅手持偶人来
3、看,他在表演悬丝傀儡戏,因此廖奔将骷髅幻戏图解读为“悬丝傀儡演出场景的模拟”,是符合画面基本情况的。如果将之视为一场傀儡戏的表演,那么,整个画面可以从中对称切分为左右两半,左边是表演区,右边是观赏区。就画面人、物、景的布局来看,表演区无疑是画家重点表现的对象;而此区域又由不同板块构成,它们含蕴艺术表演的核心要素和丰富的周边信息,共享伎艺观演的特定空间。团17l国+f表演核心区是由一大一小两个骷髅组成。大骷髅的体型与成年男子相当,头戴蟆头,整个头部是只躅髅骨。身体覆盖透明纱衣,纱衣轻柔,上衣袖口和下摆的皱褶线条流畅自然,透过纱衣甚至清晰可见骨骼的构造。大骷髅坐在地下,两腿白骨裸露;左腿折叠平放地
4、上,右腿脚掌着地;右手支撑在右腿膝盖上,持有一个傀儡表演的工具一一架头。架头与小骷髅通过数根丝线相连,操纵它的手脚活动。在悬丝的作用下,小骷髅双手前曲,右腿着地,左腿向前抬起,整个身体作前趋状。观演核心区则由一位孩童和一位年轻女子组成。孩童囱门留着一撮头发,内面穿着红肚兜,约莫两三岁的光景。他俯身前倾,向小骷髅伸出胖乎乎的右手,似乎快要接触到小骷髅时,却被身后的年轻女子制止。这位女子双手前伸,朝孩童做出摇手的姿势;她上身穿褶子,下身穿褶裙,左右手腕处还戴有钏镯,显示来自较为富裕的家庭。由小骷髅和婴孩的互动关系可见,这场悬丝傀儡戏表演的主要观众就是这位天真顽皮的孩童。除此之外,表演非核心区还有三
5、个板块值得注意。一是大骷髅背后的妇人及其怀中婴儿。妇人目光沉静而略带冷漠,正眼望着大小骷髅的表演;同时她袒胸正在喂养怀中的一个婴儿。二是在这一家三口不远处有一幅装满物品的担子。陈继儒在太平清话中将之视为“货郎担”:“余有李嵩骷髅图团扇绢面下有货郎担,皆零星百物,可爱。”细看可见担子两头各是一个屉斗式的储物箱笼。扁担尚未卸下,说明要么刚到,要么即将启程,此处只作短暂停留。担子上的物件摆放有序,一头箱笼上放置着两个带盖子的钵,旁边扎着卷起的草席和其他杂物,另一头放置着一个包袱,网兜里有一个木盆和一套碗碟,旁边插着一把雨伞。这是一个傀儡戏路岐艺人的全部家当,可满足风餐露宿生活所需。称为“货郎担”不确
6、。三是表演区不远处有一个标注“五里”的猴。“猴”是古代标记里程的土堆,五里单堪,十里双猴,图中的“五里”及其下面的砖石结构的高台就是五里单堪,非里巷名称。五里猴作为画作的陪衬远景,再次表明这是傀儡艺人路途中的一次临时性演出。综上,骷髅幻戏图各种画面元素和信息,传达的是南宋时期一位傀儡艺人拖家带口、冲州撞府讨生活的实景,可谓把“路岐人”真实的生存状态通过画作描绘了出来。通过这幅画作,可为宋代戏剧的研究补充两条重要信息。其一,它真实反映出宋代傀儡戏尤其是悬丝傀儡在民间演出的情景。东京梦华录卷五记载,当时京城开封的瓦肆伎艺有小唱、喋唱、舞旋、影戏、合生、讲史、杂班等,傀儡戏也是重要的一种,它又分为杖
7、头傀儡、悬丝傀儡、药发傀儡、水傀儡等多种,其中悬丝傀儡有著名艺人张金线。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九“百戏伎艺”记载,杭州苏家巷有傀儡艺人的行会组织“傀儡社”,而卷二十记载悬丝傀儡从业人数和伎艺水平最高,“有金线卢大夫、陈中喜等,弄得如真无二,兼之走线者尤佳”。又据武林旧事卷一和卷六,可知这位最为出名的悬丝傀儡艺人名曰卢逢春,他和陈中贵、陈中喜、张金线经常在宫中献技。此书卷三还记载,当皇帝乘坐龙船出游时会吸引大批“赶趁人”(即民间艺人),其中就有傀儡艺人。以上两宋时期的史料表明,包括悬丝傀儡在内的偶戏在这一时期极为兴盛,不仅是宫中常演的节目,也是民间最为常见的艺术形式。其二,画中关于路岐人的生活图景与文
8、献记载可相互参证。吴自牧梦粱录“百戏伎艺”载:“又有村落百戏之人,拖儿带女,就街坊桥巷,呈百戏伎艺,求觅铺席宅舍钱酒之资J耐得翁都城纪胜“市井”载:“执政府墙下空地,诸色路岐人在此作场。”周密武林旧事卷六“瓦子勾栏”载:“只在耍闹宽阔之处做场者,谓之打野呵,此又艺之次者。”均有关于流动作场艺人的记载。曾枣庄更是在南宋周南的山房集中发现路岐人的重要史料:“市南有不逞者三人,女伴二人,莫知其为弟兄妻姒也。以谑句钱,市人曰是杂剧者,又曰伶之类也。每会聚之冲,阑咽之市,官府听讼之旁,迎神之所,画为场,资旁观者笑之,自一钱以上皆取焉。然独不能凿空,其所仿效者、讥切者、语言之乖异者、巾情之诡异者、步趋之低
9、偻者、兀者、跛者,其所为戏之所,人识而众笑之J以上这些史料不仅表明两宋时期已有为数不少的民间艺人身负诸般伎艺在各地流动演出,他们构成了宋代庞大的“路岐人”群体,还从侧面印证这个时期傀儡戏、杂剧以及诸宫调、大曲、说书等伎艺的高度繁荣。它们的存在为以南戏、北杂剧为代表的“真戏剧”形成奠定了艺术基础。骷髅幻戏图作为民间路岐人临时性演出的视觉图像,以写实性的方式将民间小戏班流动表演的实况描绘出来,补充了历史文献某些遗失的细节。二、“骷髅”解义:悬丝傀儡艺人的幻术表演骷髅幻戏图中的大小两个骷髅给后世收藏者、鉴赏者和学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原画未有题名,后人在题称此画时多将“骷髅”这一重要元素作为画名的核
10、心词,如顾景星白茅堂集称为“躅髅弄婴图”,陈继儒太平清话、吴其贞书画记、吴来庭李嵩骷髅图跋、顾炳顾氏画谱皆题作“李嵩骷髅图二尽管人们对画中的骷髅形象颇感兴趣,但对此画傀儡戏表演现场出现两个骷髅却表示难明其义,如吴其贞书画记就谓“又一婴儿指着手中小骷髅,不知是何义意”。吴来庭李嵩骷髅图跋虽然暗示此画或有他意,但也未明说:“观其骷髅图,必有所悟,能发本来面目意耳。”明末清初顾景星白茅堂集对此更是说得玄乎其玄:“躅髅而衣冠者,众见也。粉黛而乳哺者,已见也。与儿弄摩侯罗,亦蠲髅者。日暮途远顿憩五里者,道见也。与君披图,复阿谁见,一切肉眼,作如是观J如此,若要探绎画意,自须重视图像内部细节的审视,不放过
11、任何令人生疑之处。细读骷髅幻戏图有以下三个疑点值得讨论。疑点一:图中表演区中的妇女,袒露胸脯为怀中的婴儿哺乳,旁边是盛满日常生活用品的挑担,显然这就是一个冲州撞府家庭戏班的阵容。但令人生疑的是,怀抱婴孩的妇女应该不是能承担这个家庭重担的主角,常理还当有男主人,才符合一家三口路岐人的情形一一男人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孩子,无法定居养家,只能过着流落他乡、沿路卖艺的生活。可是,这位一家之主的路岐人哪里去了呢?疑点二:既然这是一场傀儡戏的表演,那么谁是表演者?图像描绘的表演者是大骷髅。可生活常识显示,大骷髅作为“物”,是根本无法完成这种动作极为灵活且复杂的悬丝木偶表演的。也就是说,这场傀儡戏的表演者另有其
12、人。疑点三:将图中的悬丝傀儡戏表演片段放大,可以看到大骷髅是单手表演悬丝木偶戏(见图2)o稍熟悉这种傀儡戏表演技巧的人都知道,悬丝木偶一定要通过两只手极为协调的配合才能完成一场演出。骷髅幻戏图中的大骷髅右手握着操纵杆(“架头”),从图中可看到,连接架头和小骷髅的至少有七组线(每组两根):架头横杆有四组线,内两组为手线(在手腕),外两组为脚线(在脚背);阀子两角为左右耳线(耳根处),阀子后抓手处为一组命根线(在项背)。命根线与二耳线起到平衡偶身的作用,左右耳线可以操控偶人的头。现实中,悬丝傀儡艺人都是一手拿架头(现在取而代之的是工艺更加复杂的勾牌,功能完全一样,将偶身上的线全部连接在其上),另一
13、手提线来操控木偶不同部位的动作,而且根据偶身的行进、转身等动作,提线和拿架头的两只手要不断转换。可以说,一场悬丝傀儡戏的演出,艺人两只手是不得半刻清闲的。在骷髅幻戏图中,小骷髅左腿抬起,双手向前曲伸,作前进状,与画中的爬行向前的婴孩有相向、对接的趋势。某种意义上,也是小骷髅和小孩儿二者的交流互动。要让小骷髅“动”起来,这需要大骷髅不停地通过“提”“放”每根线来操纵小骷髅,可是,图中的大骷髅是右手操纵,左手却静止地放在大腿上。若只是单手,是不能完成小骷髅肢体协调前进动作的,除非是整体将之提起往前送,如此就失去了傀儡戏的艺术趣味。这说明大傀儡根本不是在进行悬丝傀儡戏的表演,而只是做做样子,逗婴孩嬉
14、乐。以上疑点让笔者想到我国古代社会存在的幻戏。骷髅幻戏图展示的应当是一个傀儡戏艺人在赶路的间歇表演幻戏的场景,他将自己幻化为一尊大骷髅,给儿童喜闻乐见的傀儡戏增添了更多奇幻的色彩。如此理解,以上悬疑之处方能迎刃而解。首先,从图像来看,这尊大骷髅的身形、服饰皆与一个成年男子相当,也符合大骷髅为这个家庭戏班男艺人幻化的实际情形。将大骷髅的真身理解为表演区中正在哺乳妇女的丈夫,那么,她与大骷髅紧邻而坐的空间位置关系也就得以合理解释。不仅如此,作为图中唯一在场成年男子的妻子,此妇女不避嫌疑袒胸哺乳,也就无碍风化了;否则,无论我们举出多少宋代社会风气开放的史料,都无法为一名妇女在有成年男子在场的情况下袒
15、胸哺乳的行为自圆其说。也就是说,当我们将表演区的大骷髅真身、妇女和怀中婴孩理解为一家三口的家庭戏班,男性傀儡艺人与身后的乳婴妇女的夫妻关系以及与旁边的盛满日常用品的挑担之领属关系即趋于明朗。其次,将图中的大骷髅理解为傀儡艺人真人的幻化,画面呈现的就是含有悬丝傀儡元素的幻术表演,那么,表演区中乳婴妇女丈夫“缺席”的疑窦亦冰释。他的本体就掩藏在这尊大骷髅之中,骷髅头上所佩戴的男性幔头,也暗示是真身留下的“破绽”。观赏区中的年轻女子是否因为看出更多类似的破绽,而阻止身前的孩童去接触小骷髅,则给看图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再次,大骷髅既为艺人所幻化,那么,作为自然物是不可能如傀儡艺人的存在形态那样来完成
16、一场技艺繁复的悬丝木偶戏表演的,这就为上文所提出图中大骷髅单手提起架头做小骷髅向前趋进的动作,作出合理的解释。不仅如此,大骷髅为艺人的虚幻之象,也意味着小骷髅为木偶实物,故而明清之际的顾景星将之解读为“躅髅者与儿弄摩侯罗”,可谓深契大小骷髅关系的理解。也就是说,大骷髅“幻象”右手所提小骷髅的实物,呈现的是悬丝傀儡戏的一种静态的表演样貌,或许这也是骷髅幻戏图的一个“破绽”。在此意义上,故宫博物院将这幅骷髅傀儡戏图命名为“骷髅幻戏图”,可谓精准地传达出图像的本义。骷髅幻戏图中的幻戏(又称幻术)在宋代的宫廷和民间都不稀见。为说明这一史实,有必要在此对幻戏的源流稍作考述。幻戏在我国由来已久,至迟在西周
17、就存在专弄此术的幻师(又称幻人、化人)。列子周穆王篇载:“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入水火,贯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坠,触实不破。千变万化,不可穷极。”汉代也有幻术的身影,如“鱼龙曼延”即一种将大鱼幻化为巨龙的幻戏表演,是百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就来源而言,在中土流行的各种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玄奘到达中印度的婆罗痕斯国时,记载当地有一位隐士能“使瓦砾为宝,人畜易形化具肴馔二汉魏至唐宋,中土流传更多的则是“解体还形”一类的西域幻术。晋书记载天竺人佛图澄“从腹旁孔中引出五脏六府洗之,讫,还内腹中”的洗肠幻术表演,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记载比丘尼以破腹断足的幻术来劝说桓温切勿谋反的故事,
18、唐代独异志记载解如海在长安戏场表演“其手自臂而堕,足自胫而脱”的幻术引起数千人围观。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记载开封清明节百戏演出亦设有“互相格斗击刺,作破面剖心之势”的“七圣刀幻术。“七圣刀”为袄教的幻法,又称“七圣法”,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南宋杭州街头艺人“七圣法”的表演:“扑赏并路岐人在内作场,行七圣法,切人头下,卖符,少间依元接上。”武林旧事卷六录有擅长此术表演的大师“杜七圣”。这类“解体还形”幻术固然能给观众带来惊险刺激的审美体验,但现场可能会出现鲜血淋漓的情景,往往令人感到不适。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带有自残性质的幻术类型与儒家正统的礼乐观念相违背,在流行的同时也屡遭禁演。因此,当“解体
19、还形”遭到禁演的同时,幻术的另一种形式一一变化戏法却在民间广泛流传,骷髅幻戏图中路岐人将自己变化为骷髅即属此类幻术。这类“幻化”戏法也是西来幻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前秦王嘉拾遗记记载扶娄国幻人能“善能机巧变化,易形改服或化为犀、象、师子、龙、蛇、犬、马之状,或变为虎、兄,口中生人,备百戏之乐,宛转屈曲于指掌间: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则有“鹅幻书生”的记载,与灵鬼志的记载极为相似,而“鹅幻”一词也成为幻术的代称。唐初魏征等编隋书记载大业九年,唐县人宋子贤善为幻术,在纸素上画兽为兽,画人成形。唐德宗时,有天竺来的游方僧人难陀,能将竹杖化为女尼,“含睇调笑,逸态绝世”,并能饮酒踏歌,徐进对舞,曳绪回雪,迅赴
20、摩跌,伎艺绝伦。唐代宗时,监察御史柳并在岭南遇一胡僧投皮与僧衣之,便作虎状,哮吼怒目,光如电掣”,良久解除了幻术才复为人形。这些记载虽然有传奇纪异的成分,但至少说明在唐代,无论是“人化为物”还是“物化为人”都是常见之事,幻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与此同时,幻化之术又被佛教、道教用来说法,在信徒面前展示幻象的空无。如晋朝佛经大庄严论经载一幻师能将陀罗木幻化为一女人,且“端正奇特,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记载有幻师在人前“设诸幻术,木男木女,木牛木马,罗列施张,作诸戏术”,也是将木头幻化为活物或活人的戏术。五代释延寿宗镜录则记载幻师能以一化多:“幻师唯是一人,以幻术力变化七人。愚人见之谓有七人,而智者见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骷髅幻戏图 傀儡 艺人 幻术 表演 南宋 骷髅 幻戏图 解义兼 戏剧 图像 研究 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90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