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与农村养老思考体会.docx
《产业兴旺与农村养老思考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兴旺与农村养老思考体会.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产业兴旺与农村养老思考体会一、实现产业兴旺与农村养老的有机融合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产业兴旺是基础、前提和关键,同时产业兴旺不能为产业而产业,必须立足于产业为民、产业惠民、产业富民的长远发展视角,让包括农村老年人在内的广大村民群众能够从中同步受益。尤其在广袤农村已经进入中度老年社会的当下,引导乡村产业发展适当向农村老年人倾斜,既有利于“就地取材”借助农村老年人的劳动技能与智慧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更能实现产业利民、产业养老,使农村老年人在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获中安享晚年,颐养天年。(一)产业兴旺与农村养老有机融合的可能性应该看到,党的*大以来,我们党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尽可能让包括农村老年人在内的广大村民群众过上与城镇居民水平大致相当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折射在养老方面,城乡以相同模式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毕竟一方面,基于农村老年人分居、杂居、散居等现象的普遍存在,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城镇养老模式移植、复制到农村,往往需要花费高昂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投入巨大的人财物力;另一方面,农村老年人经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与衣食起居规律,也决定了其不可能像城镇老年人那样,而是生命不息、劳作不止,直至劳动能力完全丧失。因此,承认、正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实情,是乡村产业兴旺适时向农村老年人倾斜的现实可能性和可操
3、作基础。(二)产业兴旺与农村养老有机融合的现实图景近年来乡村产业的繁荣发展,已经吸收了大量的农村老年人参与其中。在农产品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农村老年人不仅轻车熟路、驾轻就熟,而且在劳动贡献方面丝毫不亚于一些新生代劳动力;又如,在发展繁荣的酿酒、制茶、织锦、针绣、传统名优特色产品等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第三产业方面,不少农村老年人更是专家、行家,以至于很多时候不是他们主动要求加入其中,而是雇主“三顾茅庐”,恳请他们发挥余热,贡献专长与特长等。实践表明,这些融入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的农村老年人,不仅分外感受到了晚年生活的极大乐趣,还尽情释放了自己的才能才华,展现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
4、天”的别样人生价值;不仅有力地助推了乡村产业繁荣发展、日益兴旺,也充分证明产业兴旺与农村养老确实可以完美结合、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三)高质量推进产业兴旺与农村养老有机融合“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顺应新时代新征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实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共享发展理念,下一步应以不断探索个性化、多样化、灵活性的农村老年人融入乡村产业兴旺模式为抓手,推动产业兴旺与农村养老“两不误”“两相宜”,既可持续,又有高质量。1 .坚持规划先行。在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适时、适当向吸纳农村老年人方面加大倾斜力度Q一方面,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在制定乡村产业发
5、展规划方面,应有意识地分门别类,将那些农村老年人能够胜任、参与和融入的产业“打上标记”,确保农村老年人能够无障碍地参与,并公平分享增值收益。另一方面,党建引领既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压舱石”与“定盘星”,也于促进农村养老方面守土有责、责无旁贷。为此,村党组织应事先调查清楚本村到底有哪些老年人,各个老年人又处于什么样的年龄段,当事人是否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或特定技能、特别专长、特殊才能等,做到数据实、底数清,进而既鼓励支持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优先录用、雇请老年人,又适时发挥中介作用,主动向相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荐人员,让老年人与拟从事的岗位精准匹配、有效对接。
6、2 .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与公益事业。尽可能实现有关岗位定向招录老年人,让参与的农村老年人尽展其能、各尽其才、各得其所。如村集体经济中的物品整理、仓库保管、质量检测、工序考核等岗位,完全可以大规模地面向本村老年人用工。同时,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相关公益事业也应蓬勃发展,同样可以产生用工需求,优先录用有劳动能力与相关技能的老年人。譬如乡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公共厕所的清洁卫生、图书阅览室与文化大院的日常管理等。此外,产业兴旺的过程,也是各种矛盾、纠纷与冲突此起彼伏的过程,而充分发挥村庄贤人如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律师、老教师等的作用,无疑能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
7、不上交,又让老人们深感“廉颇老矣”,也仍然“英雄有用武之地”。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一定程度上,村集体经济与公益事业率先雇请、录用农村老年人,无异于“指南针”“风向标”,有利于其他村经济或社会组织纷纷向老年人掷“绣球”、抛“橄榄枝二3 .倡导、鼓励社会资本下乡。在支持涉农企业大力发展如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等新兴农业产业的同时,也动员其适当吸纳本村老年人“二次就业”“再次从业实践中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一些农村老年人或向社会资本出让承包地经营权,或向涉农企业转让宅基地使用权,也就顺理成章地被聘为“新员工”。这种新型农村养老模式能激励社会资本下乡后积极、主动履行应该履行的社会责
8、任,既踊跃与当地村民群众结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也立己达人,让更多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村民群众共享产业兴旺之实惠、乡村振兴之成果。概言之,乡村无业不兴,产业兴旺与否直接决定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成败、成效。同时农村养老迫在眉睫,让广大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既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确保村民群众安居乐业、乡村社会安定有序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向往的题中之义。而将产业兴旺与农村养老完美结合、有机融合,就能珠联璧合、两全其美,实现双赢二、实现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一)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必要、必然性“仓縻实而知礼节,
9、衣食足而知荣辱J一方面,乡村现存的各种不文明行为与现象,倒逼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将精神文明建设置于重中之重的地位,而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使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差距越来越大。如少数村民法治意识淡薄,或动辄“我的地盘我做主”,奉行“强权即公理”,一言不合便挥拳相向,或单纯沿用乡村传统处理人际关系逻辑,尽管有时能够定分止争、息事宁人,却不符合现代法治思维、法治观念和法治要求;一些乡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单一,且明显呈现出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现象与趋势,如“黄赌毒”仍有市场,封建迷信思想与活动屡禁不止等。另一方面,乡村全面振兴内在、本质、必然地要求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齐头并进、一
10、体建设,因而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绝非空穴来风,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乡村领域的生动体现、鲜明呈现。“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J把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作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抓手与重要切入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适时拓展,方能促进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二)文明乡风建设重在展现新时代广袤乡村应有的精神风貌、精神特质、精神内核首先,文明乡风建设要聚焦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使亿万村民群众“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与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同频共振、同声相求,命运与共、生死相依,汇聚阵厉奋发向未来的磅礴之
11、力。其次,着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飞入寻常百姓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广袤乡村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文化氛围和时代文明风尚,最终使广大村民群众与城镇居民一道,有大体一致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与精神标追求。最后,于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激发村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力量,以个人人生出彩、家庭梦想成真,促城乡协调发展、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良好家风建设重在为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微观基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崇尚家国一体,强调“一屋
12、不扫,何以扫天下”,唯有“修齐治平”渐次延展延伸,才能家国同构,以无数家庭的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最终为国家的兴旺发达、蒸蒸日上铺平道路,筑牢基石。事实也是如此,今天乡村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阶层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家庭建设迫在眉睫,促进家人和睦、构建家庭和谐、塑造良好家风,既是问题导向所致,也是目标导向的归宿所在。过去常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但今天家庭财富不断积累、物质生活优渥后,夫妻之间的矛盾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怎样与子女保持密切联系,既让子女理解自己,也能够独立自主、健康成长、快乐成才等。凡此种种,无不说明乡村治理,必须把家庭建设放在重要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产业 兴旺 农村 养老 思考 体会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89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