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水害现状及防治对策课件.ppt
《煤矿水害现状及防治对策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水害现状及防治对策课件.ppt(1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煤矿水害现状及防治对策,山东科技大学特殊开采研究所,工学博士、教授、博导、所长科技部与山东省科技计划与奖励评审专家教育部优秀博士论文评审专家国土部矿山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评审专家山东科技大学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安全工程泰山学者学术骨干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小组成员山东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兼任中国民建泰安市委员会副主委、泰安市政协常委,张文泉,主讲人:,(青)(泰)7(办),一 我国煤矿水害现状及特点 二 我国煤矿水害的基本概念及理论 三 煤矿水害防治水技术研究现状 四 矿井水害防治技术工作内容及对策 五 正在从事的煤矿水害防治新技术研究 工作,我国煤矿水害的基本现状与特点,第一部
2、分,概况我国煤炭资源丰富 2000m深度5.57万亿吨;1000m深度2.8万亿吨煤炭占能源比重大 当前67%;本世纪50%开采条件复杂 井工开采比重95%;开采深度 400m安全情况不好 百万吨死亡率6人,居世界之首; 每年死亡总数6000人,超过世界的总合。煤矿重大灾害事故预测与控制的重要性,我国许多煤田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煤层开采过程中受到多种水体的威胁,矿井防治水是煤矿生产与科研中的一大难题。我国煤矿区主要受三类水害的威胁:第一类是巨厚强含水冲积层对其下伏煤层开采的威胁,例如,华东、华北、东北平原地区的煤系地层普遍被第四纪、第三纪含水松散层覆盖,淮南、潘集、淮北、皖北、枣庄、兖州、淄
3、博、龙口、大屯、苏南、焦作、郑州、邯郸、峰峰、邢台、开滦、沈北、沈南、梅河、鹤岗、石嘴山等矿区,都有含水层下采煤及顶板岩体突水问题;第二类是具有强含水层或地表水体补给的太原群岩溶含水层,对其上下煤层的威胁;第三类是厚层灰岩岩溶强含水层对上覆煤层开采的威胁。,第二、三类水害对煤矿开采威胁最大的是厚层灰岩岩溶水,其中包括:我国北方石炭二迭纪煤系底部的奥灰强含水层,我国主要产煤的华北型矿区,东起徐州、淄博,西至陕西渭北,北起辽宁南部,南至淮南、平顶山一带几乎都受其影响。我国南方煤田,煤层下方茅口灰岩厚度达140170米,煤层底板至灰岩之间的隔水层厚度仅数米。例如湖南的涟邵、煤炭坝、韶山、资兴;四川的
4、南桐、中梁山、松藻、永荣;广西的合山;江西的丰城、八景;浙江的长广等数十个煤田。 尤其是地方煤矿开采地质条件非常复杂,顶、底板水及老空水的不利因素更显得十分突出。对于水害的各种信息的处理也只处于散乱和不完善状态,不能科学地分析和处理各种水害信息。 近几年来,随着煤矿生产在开采深度和广度上的不断增加,矿井水的危害日趋严重,淹井伤人事故频繁发生,给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水的不利因素严重制约着煤炭工业的发展。,川滇构造带,阴山构造带,贺兰山构造带,昆仑,秦岭,构造带,1,2,3,4,5,6,1-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田的岩溶-裂隙水水害区; 2-华南晚二叠世煤田的岩溶水水害区; 3-东北侏罗纪
5、煤田的裂隙水水害区; 4-西北侏罗纪煤田的裂隙水水害区; 5-西藏-滇西中生代煤田的裂隙水水害区; 6-台湾第三纪煤田的岩溶-裂隙水水害区;,我国是世界上煤矿灾害最为严重之一的国家,煤矿水害事故频频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20年里,有220多个矿井被水淹没,死亡8000多人,经济损失高达300多亿元人民币。下表反映1996年2004年煤矿水害事故情况。,下面的图表反映了1996年2004年煤矿水害事故情况。,2004年全国各类煤矿水害事故及死亡人数统计,死亡总数286,2004年全国煤矿重大突水事故突水类型分布,2005年全国煤矿重大突水事故,死亡总数593人,广东兴宁123人,2005年
6、78月份我国煤矿水害事故情况,如震惊国内外的2005年“8.7”大兴矿难就是水淹区下采煤发生的。大兴煤矿埋深约700m,地层倾角在45至70之间。160至260m标高的范围为水淹的采空区,蓄水量为1500至2000万立方米;矿井的生产区为230m至440m。防水煤柱高度为70至110m。2005年8月7日发生淹井后,人员伤亡达121人,造成事故的原因一方面是急倾斜煤层不适宜留设防水煤柱,另一方面是井下偷采了防水煤柱。再一方面可能是早期煤柱本身就不完整。虽然出水后采用多种物探手段,但效果不理想,未能查明煤柱厚度。,2006年13月份我国煤矿水害事故情况,2007-2008 我国煤矿事故类型分布统
7、计,2.1 地表水体及大气降水造成的水害,我国煤矿水害的类型,2. 2 松散层水(冲积层水)水害,2. 3 老窑水造成的水害,2. 4 含水层突水水害,2. 5 小煤窑造成的水害,突水频率呈现上升趋势,废弃矿井与小窑诱发突水明显上升,矿井突水与矿井防治水管理水平密切相关,突水频率与生产发展速度关系密切,新时期我国煤矿水害的新特点,突水引起的灾害和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相对落后的水害防治技术不能满足新的生产条件,隐蔽型导水构造的精细探查技术与装备不足,对人类活动诱发的突水事故防范措施不到位,缺乏专门的防治水队伍和规范化的水害监管体系,现有防治水技术手段利用不够,防治水工作规范化程度低,煤矿水害新特点
8、产生的原因,新的采矿条件下矿井突水机理研究,煤层底板隔水层采动场效应研究,突水条件适时监控与预警技术研究,废弃矿井诱发突水条件及防范技术研究,隐伏导水构造精细探查技术与装备研究,新形式下煤矿水害防治技术面临的研究问题,高压强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勘探技术研究,复合含水层分层富水性定量评价技术研究,矿井水文地质条件探查和水文地质信息分析管理技术要能满足高产高效矿井建设与生产的时间与空间要求,矿井含导水构造的探查精度和探查深度要能满足矿井巷道掘进与工作面回采速度和空间尺度的要求,矿井水害条件的监测与预警分析要具备实时性和定量性,新形式下矿井生产对水害防治技术的基本要求,煤矿水害的基本概念及理论,第二部
9、分,煤矿水害的基本概念及控制因素,煤矿水害是指煤矿在建设开发过程中,不同形式、不同水源的水通过特定的途径进入矿,当矿井涌水超过正常排水能力并给矿山建设或生产带来影响或灾害的过程与结果。从 灾害 影响范围划分:淹井、淹采区、淹工作面影响程度 :一般 大水害 特大水害,影响煤矿水害的四大因素,煤矿水害,充水水源,充水途径,充水水量,A、 充水水源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有何特征。B、 充水途径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属何类型。C、 充水强度如何,一旦出水有何后果。D 突然来水还是缓慢性涌水。,充水方式,常见的矿坑充水水源,间接充水水源,直接充水水源,自身充水水源,间接顶板水,间接底板水,直接顶板水,直接底
10、板水,工作面位于含水层之中,常见的矿井充水水源,常见的充水途径,天然通道,人工通道,导水裂隙,导水断层,陷 落 柱,岩溶塌洞,顶板三带,底板三带,防水煤岩柱,不良钻孔,点状通道,线状通道,面状通道,常见矿井充水途径,正常水量,最大水量,灾害水量,常见的水量类型,矿井充水因素的不同组合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和矿井水害类型,常见的矿井涌水量类型,煤矿水害事故与岩层运动和应力场应力分布间的关系,开采活动行进过程中,覆岩逐渐转化的三种岩层结构,作者称之为覆岩运动结构,工作面开采覆岩拱形冒落对采场围岩的影响示意,新时期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有关文件,1、李毅中、王显政、赵铁锤在全国煤矿 防治水会议
11、上的讲话,2、关于加强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 (安监总煤矿200698号),3、煤矿水害防治工作规范(讨论稿),4、煤矿安全规程,新时期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有关要求,十六字原则: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五字措施:防、堵、疏、排、截,基本要求:责任落实到位,人员落实到位,资金落实到位,规划预案到位,制度措施到位。,顶板透水事故控制及相关信息基础,原因及实现条件 事故原因:工作面推进断裂破坏的岩层波及到含水岩层,特别是原有构造破坏的富水区域。 事故实现条件: 顶板存在富水区间; 采场推进裂断破坏岩层沟通富水区; 透水量超限 透水时间超限,透水可能性预测和控制 预测模型及相关参数
12、 h= K h L K h =0.50.7 L=L L h =0.5L,判断准则,即:,即:,即:,即:,控制关键(开切眼相对富水区位置和工作面长度),透水量预测和控制 预测模型及相关参数 相关参数: 工作面长度 , 含水层高度 , 厚度 , 推进方向过水断面长度 , 工作面长度方向过水断面长度 , 渗流半径R。,透水量预计式中:为煤层倾角 K渗透系数。,近水平煤层;倾斜煤层。,近水平煤层;倾斜煤层。,其中,影响半径R,根据实测钻孔位置和水压推断含水层渗透系数,顶板透水事故预测和控制的信息基础 顶板透水事故预测控制的信息,包括水源信息、构造运动破坏情况、采动顶板运动破坏信息及采动支承压力分布信
13、息四个方面。 (1)水源信息,包括: 顶板含水层数目位置,厚度含水特征(包括含水性质、面积、富水区域分布、水压力及补给水源情况等)。 顶板隔水层位置、厚度; 顶板褶曲、断层。 (2)构造破坏情况,包括: 褶曲破坏情况; 断层破坏情况。 正是构造破坏沟通了各含水层及补给水源的联系,形成富水区域。 (3)采动顶板运动破坏信息,包括在不同工作面长度条件下,上覆岩层运动破坏情况及随采场推进的发展变化规律等。关键的信息有: 在既定工作面长度下,进入破坏的上覆岩层范围,包括直接顶厚度、老顶厚度导水裂隙带高度等。 直接顶导水裂隙带各岩梁,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步距,特别是第一次裂断步距等。 可能进入导水裂隙带的
14、含水层,在重力作用下第一次裂断和周期性裂断步距。 (4)采动支承压力分布信息的重点是采场四周煤壁进入破坏的“内应力场”宽度。,防水安全矿(岩)柱的留设方法为了使导水裂缝带不波及水体,防水安全矿(岩)柱最小尺寸应当等于导水裂缝带的最大高度加上保护层的高度,即:,(5-1)式中,防水安全矿(岩)柱高度;,导水裂隙带的最大高度;,保护层厚度。,突水事故原因及实现条件 事故原因: 采动(采掘工作面推进)支承压力及围岩破坏波及承压水源。 事故实现的条件: 煤层底板存在富集储水溶洞的巨厚灰岩层。 采动围岩破坏沟通水源。 矿井排水能力不足,安全撤离时间不够。 其中: (n1及n2) (n),底板突水事故控制
15、及相关信息基础,第一节 底板突水事故概述,80年代与50年代相比,突水频率增长2.57倍。5060年代突水量一般为520m3/min,个别达50m3/min,60年代突水涌水量一般上升至2040m3/min,19561986年30年间,其发生淹井222起,突水1600次,1318人丧生,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0亿元。特别严重的是1984年到1985年一年间,全国共发生因底板突水而淹井事故22起,仅开滦、焦作、肥城等三个大水矿务局就有6对矿井被淹,峰值水量高达2050m3/min,形成世界之最,直接经济损失约8亿元。目前受水威胁的矿井约300处,约占大矿总数近50%,受水威胁储量近百亿吨。,1、按突
16、水地点 (1)巷道突水 多以构造破坏为主,承压水通过断裂或构造破碎带进入底板,形成充水,一旦巷道揭露出来后,承压水就迅速涌入。,第二节 “下三带”理论的概念,一、底板突水类型,多以采矿破坏为主,矿山压力破坏和削弱了底板隔水层的厚度和强度,造成与含水层的密切水力联系。巷道突水和采场突水的比例几乎相等, (2)采场突水,但目前,我国煤矿底板突水类型的划分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早在1987年李白英等就对我国底板突水进行过综合分类,较有代表性的单因素分类方案有:,(1)按突水与断层的关系分,(2)按突水量的大小分:,(3)按突水动态特征划分,(4)按含水层性质划分,高延法教授研究了底板突水的条件和特点
17、,按采掘关系将底板突水划分为三大类,黎良杰博士按采动影响将长壁工作面底板突水划分为二大类六小类,王作宇、刘鸿泉根据突水发生部位和突水形式的不同,将断裂突水分为4种类型,即突发型、跳跃型、缓冲型、滞后型。并总结出各型断裂的突水过程和断裂发育特点(见表1)。,表1 断裂突水统计表Tab.1 The statistical table of rupturing water-inrushing,我在参考前人分类的基础上,根据采场覆岩开采过程中的运动结构特征,从底板突水的途径与机理角度,提出以下的突水类型划方案。,煤层底板岩层经历长期、多次的地质作用,经受过变形,遭受过破坏,不仅存在大量构造结构面,而且
18、岩体中一般都存在大量岩体节理裂隙,真正均质的完整底板是不存在的(只有在薄隔水层条件下,局部可能存在单一岩性岩层,其节理很小,分布密度又少,可近似视为均质正常底板),这就是煤层底板岩层的基本结构特征,也是底板突水的主要通道和影响底板岩层阻抗突水性能的主要因素。据文献和的资料,断层型底板突水占总突水次数的75%(其中导水断层型占断层型突水的53%,采动影响型占47%),陷落柱型占5%,底板裂隙型17%,薄隔水层型占3%。,较大的构造(断层与岩溶陷落柱)和裂隙一般大都切穿煤系地层,张开性的构造和裂隙,则容易造成原始通道直接沟通型突水,闭合性的构造和裂隙,则容易造成构造和裂隙活化导通型突水,而部分隐伏
19、的构造裂隙,则可能与底板上部采动破坏产生的裂隙造成采动破坏导通型突水。含有较小和非穿透断续性节理裂隙(这里为了区分明确,以下统称为节理)的底板岩层,其突水的产生则是由于采动影响下断续性节理断裂扩展,形成裂缝沟通承压水造成采动破坏导通型突水。完整底板(薄隔水层)则是在矿山压力作用或承压水水力联合作用下,产生采动破坏裂缝直接沟通承压水造成采动破坏导通型突水。以上分析正是本分类方案的依据。,图6-1 开采影响范围内各影响带的划分,二、底板突水机理研究,1地表下沉曲线;2支承压力分布曲线;3沿层面法向岩石变形曲线;4垮落带充分采动区;、最大弯曲区;、顶板压缩区;、地板压缩区;、底板不均匀隆起区;底板均
20、匀隆起区,1.岩层移动和变形分区,充分采动区 最大弯曲区:岩层向下弯曲的程度最大 顶板压缩区 底板压缩区:支承压力引起沿垂直方向压缩,工作面区域以外地层下沉 不均匀隆起区 应力降低 均匀隆起区 底鼓 水平挤压,2、煤层底板应力及变形分区,图13-1 煤层底板应力及变形分区,底板破坏带底板突水的通道,3、煤层底板岩层中的下三带,图13-2 下三带示意图 底板采动导水破坏带;底板阻水带;底板承压水导升带,a倾斜的正常岩层情况b水平岩层并有断层切割情况c底板含水层顶部存在充填隔水带情况,底板采动导水破坏带是煤层底板岩层受采动影响而产生的采动导水断裂范围 ,由沿层面和垂直于层面的裂缝形成。采煤工作面长
21、度、采煤方法、煤层厚度、开采深度、顶底板岩性及结构通过影响前支承压力而影响底板采动导水破坏带深度。影响底板采动导水破坏带深度的因素: 工作面长度愈大,矿山压力显现愈充分,底板破坏深度愈大 顶板悬顶愈大,前支承压力峰值愈大,对底板破坏愈严重。 采深加大后前支承压力的绝对量随采深加大而加大,图13-3 工作面底板采动导水破坏带深度与工作面斜长的关系,(I)底板采动导水破坏带,表13-1 不同采煤方法的底板破坏深度,注:根据数值计算结果,(II)底板阻水带 位于煤层底板采动导水破坏带以下、底部含水体以上具有阻水能力的岩层范围 。 此带内岩层仍然能保持连续性,一定厚度的底板阻水带可以阻止底板突水,也称
22、为保护层带或完整岩层带。 底板阻水带的厚度可能大小不一,甚至可能不存在。,顶板初次来压之前煤层底板内应力及破坏区计算,顶板初次来压之前煤层底板应力增量计算简化图,第一、二、三阶段应力计算公式,底板阻水带厚度h2 的计算方法:,实验法 h2=p/Z p底板上的水压力,MPa;Z阻水系数,MPa/m。钻孔水力压裂法实测单位底板隔水岩层平均阻水能力的系数 Z=Pb / RPb使岩体破裂时的临界水压力,MPa;R裂缝扩展半径,一般取4050m,表13-2 岩层阻水系数Z,()底板承压水导升带与石灰岩邻接的岩层中原始就存在着节理和裂隙,岩溶承压水进入后成为导水层。底板承压水导升带指煤层底板承压含水层的水
23、在水压力和矿压作用下上升到其顶板岩层中的范围。底板承压水导升带上界参差不齐,断层附近的承压水导升带高度一般较大,有些矿区可能无底板承压水导升带。还有的矿区含水层顶部有厚度不等的岩溶充填带,不含水,并起隔水作用,若其厚度分布稳定则可与底板隔水层合并看待。因此有人将此现象比喻为“负导高” h4。 底板承压水导升带高度h3可用物探和钻探方法确定,一般可在井下巷道中用电测方法进行探测,必要时采用钻探试验。,1、水源条件 煤层底板含水层的富水性是突水的物质基础,其富水程度和初给条件决定了底板突水的水量大小和突水点能否持久涌水。水量愈丰富,突水量愈大,危害也愈大。但由于岩溶发育的不均一性,其富水性无论在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煤矿 水害 现状 防治 对策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83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