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水混凝土课件.ppt
《透水混凝土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透水混凝土课件.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透水混凝土制备法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上集,1,t课件,摘 要,根据工程需求和我国透水性混凝土研究应用的现状,对透水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抗压强度、透水性、耐磨性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和透水系数与水灰比、灰骨比之间、骨料粒径的关系,实现了强度达C30、透水系数为4.7mm/s的透水性混凝体最优配比方案,并应用于工程,2,t课件,介绍内容,技术背景技术路线原材料的选择配合比设计实验研究工程应用结论,3,t课件,技 术 背 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小城镇建设的日益发展,沥青硬地面的数量不断增加,地下水的补给越来越少,严重影响我国城市水环境的平衡。沥青硬地面和混凝土一直被认为是
2、破坏自然谁循环体系的元凶,但是只要使混凝土连续孔隙得以形成,就能创造其与自然环境的衔接点,极大的改变过去的形象。正是在这一条件下,国内有许多学者和专家呼吁在人行道、自行车道、公园和停车场使用环保型透水混凝土。,4,t课件,为了体现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在多处“面子工程”的设计中均考虑使用绿色环保透水混凝土。用来增加雨水下透,减小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土壤中水分上透,提高植被成活和生长的可能性。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雨天不积水,表面不打滑,既确保了游客的安全,又还水于土,改善了树木生长的环境。,5,t课件,透水混凝土模型,6,t课件,传统绿色环保透水混凝土组成,传统无砂大孔透水混凝土是由粗
3、骨料、掺和料、水泥、外加剂和水拌制而成的一种多孔混凝土, 由粗骨料表面包覆一薄层水泥浆相互粘结而形成孔穴均匀分布的蜂窝状结构,具有透气、毛细现象不显著、透水性大,水泥用量小、施工简单等特点。强度在515 MPa,一般用于公路护坡和透水砖。,7,t课件,无砂大孔透水混凝土的不足,采用无砂大孔方案,粘接面积小。用水泥作为胶结材料,界面结构缺陷多。空隙率数值大,利用率低。,8,t课件,绿色环保透水混凝土的特点,我们研究的绿色环保透水混凝土应满足:当集中降雨时能减轻城市排水设施的负担,防止河流泛滥和水体污染。能使雨水迅速渗入地下,还原地下水,保持土壤湿度。防止路面积水,夜间不反光,增加路面安全性和通行
4、舒适性。,9,t课件,绿色环保透水混凝土的特点,调节城市空间的温度和湿度,改善城市热循环,缓解热岛效应。大孔隙率能降低车辆行驶时的路面噪音,创造舒适的交通环境。大量的空隙能吸附城市污染物(如粉尘),减少扬尘污染。易于维护,空隙不会破损、不易堵塞。,10,t课件,透水性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区别,11,t课件,配制技术路线,根据工程设计要求我们配制绿色环保透水混凝土的技术路线是: 确定强度等级为C30, 透水系数为15mm / s,有效空隙率大于20%;生产工艺采用水泥砂浆裹石;施工采用自卸车运输,面层机械摊铺,颜料机械喷涂,压路机最后成型。,12,t课件,透水性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抗 压 强 度(
5、MPa) 3045抗冲磨强度(MPa) 2035 总 空 隙 率() 3545 有效空隙率() 1525 透 水 系 数(mm/s) 4.515.0,13,t课件,有效空隙率的确定,传统透水混凝土采用无砂大孔方案,基本思路为空隙率越大,透水性越好,根据我们在试验室验证,实际上透水混凝土透水系数与有效空隙率呈线性关系,而与总空隙率不是比例关系。总空隙率的增加导致水泥浆与石子之间粘接面积小,界面结构缺陷多,透水混凝土强度明显降低,但透水系数并不增加。,14,t课件,有效空隙率确定原理示例,15,t课件,强度的确定,为了配制强度符合绿色环保透水混凝土的要求,我们将传统观点由骨料、水泥、掺合料和水配制
6、透水混凝土的思路, 改为掺加少量细骨料, 在粗骨料表面包覆一薄层水泥浆相互粘结而形成孔穴均匀分布的蜂窝状结构, 一方面提高了强度,另一方面改善了透水混凝土的孔结构,达到透气、透水和高强的目的。,16,t课件,绿色环保透水混凝土组成,根据以上思路,绿色环保透水混凝土与传统透水混凝土相比,其组成材料中含有粗骨料细骨料掺和料水泥外加剂水,17,t课件,生产工艺,生产工艺采用水泥砂浆裹石的方案, 由于在粗骨料表面包覆一薄层水泥砂浆相互粘结,在水泥用量相同的情况下,粗骨料之间粘结牢固,孔结构分布均匀。 可以达到强度高、耐磨性好、透气、毛细现象不显著、透水系数大,水泥用量小、施工简单等特点。,18,t课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透水 混凝土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78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