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课件.ppt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课件.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西方心理学史课程 主讲人 陈立之,1,t课件,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是加拿大人,但他的学术生涯却是在美国。主要著作: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沃尔特斯合作,1959)社会学习和人格发展(与沃尔特斯合作,1963)行为矫正原理(1969)攻击:社会学习的分析(1973)社会学习理论(1977,有中译本)自我效能感:控制的运用(1977)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1986)自我效能感:控制的实施(1997),2,t课件,攻击行为宝宝玩偶实验,班杜拉和他的助手多萝西娅罗斯(Dorothea Ross)以及希拉罗斯(Shei
2、la Ross)于 1961 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宝宝玩偶实验”被试:参加研究的被试由来自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 36 名男孩和 36 名女孩组成,他们的年龄在36之间,平均年龄为 4岁零4个月。实验条件:24 名儿童被安排在控制组,他们将不接触任何示范原型;其余的 48 名被试先被分成两组:一组接触攻击性示范,另一组接受非攻击性示范,随后,再按男女分组。最后,各组分出一半被试接触同性示范,另一半接触异性示范。这样最终得到 8 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3,t课件,攻击行为宝宝玩偶实验,实验程序 首先,实验者把一名儿童带入一间活动室。在路上,实验者假装意外地遇到成人示范,并邀请他过来“参加一个游
3、戏”。儿童坐在房间的一角,面前的桌子上有很多有趣的东西。有土豆印章和一些贴纸,这些贴纸颜色非常鲜艳,还印有动物和花卉,儿童可以把它们贴在一块贴板上。随后,成人示范被带到房间另一角落的一张桌子前,桌子上有一套儿童拼图玩具,一根木槌和一个1.5米高的充气波比娃娃。实验者解释说这些玩具是给成人示范玩的,然后便离开房间。 无论在攻击情境还是在非攻击情境中,示范一开始都先装配拼图玩具。1分钟后,攻击性示范便开始用暴力击打波比娃娃。对于在攻击条件下的所有被试,示范攻击行为的顺序是完全一致的:,4,t课件,攻击行为宝宝玩偶实验,实验程序 成人示范原型把波比娃娃放在地上,然后坐在它身上,并且反复击打它的鼻子。
4、随后又把波比娃娃竖起来,捡起木槌击打它的头部,然后猛地把它抛向空中,并在房间里踢来踢去。这一攻击行为按以上顺序重复3次,中间伴有攻击性语言,比如“打他的鼻子”,“打倒他,把他扔起来、踢他”和两句没有攻击性的话:“他还没受够,他真是个顽强的家伙”。 这样的情况持续将近10分钟,然后实验者回到房间里,向示范告别后,把孩子带到另一间活动室。 在无攻击行为的情境中,示范只是认真的玩10分钟拼图玩具,完全不理波比娃娃。,5,t课件,攻击行为宝宝玩偶实验,愤怒或挫折感的激发10分钟的游戏以后,在各种情境中的所有被试都被带到另一个房间,那里有非常吸引人的玩具,如救火车模型、喷气式飞机、包括多套衣服和玩具车在
5、内的一套娃娃等等。研究者相信,为了测试被试的攻击性反应,使儿童变得愤怒或有挫折感会令这些行为更可能发生。为了实现这种目的,他们先让被试玩这些有吸引力的玩具,不久以后告诉他这些玩具是为其他儿童准备的。并告诉被试,他可以到另一间房间里去玩别的玩具。,6,t课件,攻击行为宝宝玩偶实验,检测对攻击行为的模仿在最后的实验房间内,有各种攻击性和非攻击性的玩具。攻击性玩具包括波比娃娃、一个木槌、两支掷镖枪和一个上面有人脸的绳球。非攻击性玩具包括一套茶具、各种蜡笔和纸、一个球、两个娃娃、小汽车和小卡车以及塑料动物。允许每个被试在这个房间里玩 20 分钟,在这期间,评定者在单向玻璃后依据多条指标对每个被试行为的
6、攻击性进行评定。攻击行为的评定指标总共评定了被试行为中的八种不同反应。为清楚起见,在此我们只概述四种最鲜明的反应。研究者记录所有对示范的攻击行为的模仿,包括坐在波比娃娃身上,击打它的鼻子,用木槌击打它,用脚踢它,把它抛向空中。第二,评定被试对攻击性语言的模仿,记录他重复“打他,打倒他”等的次数。第三,记录被试用木槌进行的其他攻击行为(也就是用木槌击打娃娃以外的其他东西)。第四,用列表的方式列出成人榜样未做出而被试自发做出的身体或语言的攻击行为。,7,t课件,攻击行为宝宝玩偶实验,8,t课件,攻击行为宝宝玩偶实验,结果儿童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攻击反应的平均数,9,t课件,攻击行为宝宝玩偶实验,班杜拉
7、的理论假设1.观察到攻击行为的被试不论示范是否在场,都会模仿成人作出类似的攻击行为。而且这种行为明显不同于观察到非攻击行为或根本没有示范榜样的被试。2.对于观察到非攻击行为的儿童,他们的攻击性不仅比观察到攻击行为的儿童更低,而且也明显低于无榜样示范的控制组儿童。换句话说,非攻击性示范榜样能起到抑制攻击行为的作用。3.因为儿童倾向于认同父母或与自己同性别的其他成人,被试“模仿同性榜样的行为远远超过异性榜样的行为”。4.“由于在社会上,攻击行为主要是一种极典型的男性行为,所以男孩比女孩更倾向于模仿攻击行为,尤其是在给被试呈现男性榜样时差异更明显”。,10,t课件,攻击行为宝宝玩偶实验,结果若被试看
8、到榜样的攻击行为,他们也就倾向于模仿这种行为。这些特定的身体和言语攻击行为,在无攻击行为榜样组和控制控制组几乎没有发现。“非攻击性示范榜样能起到抑制攻击行为的作用”,这一假设不能确定。男孩受有攻击性行为的男性榜样的影响明显超过同样条件下的女性榜样。在同性别模仿下,女孩更多地模仿语言攻击,而男孩更多地模仿身体攻击。几乎在所有条件下,男孩比女孩都更明显地表现出身体攻击的倾向。,11,t课件,攻击行为宝宝玩偶实验,讨论班杜拉和他的助手们宣称,他们已经证明特定行为(在此实验种指攻击或暴力行为)是怎样通过观察和模仿而习得,即使其中不给榜样或观察者以任何强化物。成人的行为向儿童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即这种形
9、式的暴力行为是允许的,这样便削弱了儿童对攻击行为的抑制。他们指出,当儿童以后遇到挫折时,他们可能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12,t课件,后续实验1,考察电影、电视以及其他非人类攻击示范榜样对被试的影响力。(1963年)实验组1(真人榜样组):儿童直接观察成人示范原型的攻击行为,成人对波比娃娃玩偶作出身体和言语攻击行为(拳打、脚踢、口骂)。实验组2(电影榜样组):让儿童观看电影,电影内容即是实验1的情况。实验组3(卡通榜样组):让儿童看卡通片,电影里成人示范原型打扮成一只黑猫,同样对波比娃娃作出攻击举动。控制组:控制组儿童不接触任何示范原型,13,t课件,后续实验1,实验表明,真人榜样组、电影榜样
10、组、卡通榜样组,这三个实验组的儿童表现出的攻击行为都比非攻击性示范组和控制组显著增加。但三个实验组恶童攻击行为总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电影电视暴力镜头可能会诱发更多的攻击行为。,14,t课件,媒体中的暴力节目和攻击行为的研究,观察电影、电视、电子游戏等媒体的暴力节目比观看非暴力节目的人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Carnagey&Anderson(2004)男女大学生玩赛车游戏研究第一种条件,玩家杀死行人和对手会获得分数奖励。第二种条件,如果玩家撞伤行人或其他车辆会失分。第三种条件,没有行人,玩家只需要通过赛道上的关卡就能获得分数。游戏后,被试有机会伤害侮辱过他的人,以对侮辱他的人大声喊叫的方式表达他
11、的愤怒。,15,t课件,媒体中的暴力节目和攻击行为的研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与惩罚组和非暴力组的被试比较,那些在暴力电子游戏中获得奖励的被试叫喊的声音更大、时间更长。暴力电子游戏导致攻击性,16,t课件,媒体中的暴力节目和攻击行为的研究,儿童时期观看电视的数量和30岁时出现的攻击行为的可能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经常看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短期或长期攻击行为出现的可能性。一些研究中显示,表现出的攻击行为不一定与电视中的示范一样。原因在于,大众媒体的暴力映像激活了观众记忆中的暴力映像、思维和情感。,17,t课件,观察学习,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也称为替代学习,
12、即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进行学习的过程。行为主义的经典学习理论华生: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学习是SR的联接。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学习是因为行为结果受到强化。托尔曼:潜伏学习,学习在没有强化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的,强化只是作为动机让学习成果表现出来。班杜拉既往行为主义认为,除非我们实际参与某一行为,否则我们就无法学会这一行为。班杜拉则认为,通过观察就可以替代学习,而不一定实际参与。区分学习(learning)和行为表现(performance):学习或行为习得观察即可,与实际是否参与和有无强化无关,强化是对行为表现起作用。,18,t课件,后续实验2,班杜拉通过儿童实验论证行为在缺乏强化情
13、况下仍然习得(学习或行为习得),但只在有强化的情况下表现(行为表现)出来。(1965年)儿童分为三组,观看一段攻击行为的录像。录像的结尾处:第一组儿童看到攻击行为的个体受到奖励。第二组儿童看到攻击行为的个体受到惩罚。第三组儿童看到攻击行为的个体既没有受到惩罚,也没有受到奖励。接下来给儿童提供一个表现攻击行为的环境,观察三组儿童的表现,并对儿童的任何行为都不给予鼓励,只是观察。考察问题:示范榜样者的行为后果是否影响了儿童的攻击行为?,19,t课件,后续实验2,实验发现,在儿童自身行为没有任何强化的条件下,当儿童看到示范暴力行为受到奖励时,他们会更多地模仿暴力行为;当榜样的暴力行为受到惩罚时,他们
14、会明显减少对攻击行为的模仿。替代性强化和惩罚:观察者因看到他人受到强化因而自己的相应行为间接地受到强化;观察者因看到他人受惩罚而自己的相应行为也受到抑制。实验继续进行,当儿童作出示范者行为就进行鼓励的条件下,三组儿童的表现有差异吗?整个实验研究,让三组儿童分别观察示范榜样行为(受到奖赏、受到惩罚、没有任何后果)的不同后果,之后在两种不同条件下(有鼓励、没有鼓励)观察他们的行为。,20,t课件,后续实验2,考察问题:儿童在给予鼓励时是否会作出更多的攻击行为。,21,t课件,后续实验2,实验结果:数据表明,在有鼓励条件下比在无鼓励条件下,三组儿童都表现出来更多的攻击行为。结论:儿童通过观察已经学习
15、到或习得了许多攻击行为,但这些行为在无强化物鼓励的条件下不表现出来,在鼓励强化下才表现出来。学习或行为习得与行为表现是不同的,强化对行为的表现是必要的,当对行为的习得并不是必要的。结合前面实验,儿童通过观察示范榜样就学会了攻击行为(学习),但是否表现出攻击行为(行为表现),既受到实际强化鼓励的影响,又受到替代强化的影响(替代强化是认知中的自我强化的一种表现,属于认知因素,如对行为结果的预期)。,22,t课件,后续实验3,有研究者指出,儿童对芭比娃娃的攻击行为不同于对人的攻击,并且儿童知道这两者的区别。亦即是说,对榜样暴力行为的观察学习并不真正形成对人的攻击行为。为了检验榜样暴力行为对真正攻击行
16、为的影响,Hanratty,ONeil&Sulzer(1972年)做了进一步研究。同样采用班杜拉的芭比娃娃实验方法,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的暴力行为,然后使他们产生很大的挫折感(即给儿童提供表现攻击行为的诱因)。此时,孩子们常常会对真人(穿得像小丑的一个真人)产生暴力行为,不论这个人是否是引起挫折感的原因。,23,t课件,攻击行为的观察学习过程,班杜拉的一系列实验证明,通过观察攻击性示范榜样行为,人们习得了攻击行为,而且通常会表现出这种模仿的攻击行为。班杜拉观察学习四阶段过程模型:从观察学习到攻击行为的表现由相互联系的四个阶段组成。(班杜拉1973,1986)注意过程(attentional p
17、rocesses):人们必须注意攻击行为保持过程(retention processes):记忆和保持信息动作表现过程(motor reproduction processes):把观察到的行为表现出来动机过程(motivational procsses):期待会得到奖励,24,t课件,攻击行为的观察学习过程,注意过程:首先,要进行观察学习,必须注意榜样的明显特征儿童只模仿极其凶猛的攻击性榜样,强度不够的动作不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受挫的心理状态使儿童更容易注意到攻击性榜样。保持过程:观察学习要记住榜样行为的有关信息观察到的行为通过记忆和实践可以使之在脑海中保持鲜活清晰。选择性记忆的作用:当某种
18、行为是儿童喜欢的,而且是用儿童喜欢的玩具操作的,儿童越会模仿这种行为,也会记忆特别深刻。这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男孩比女孩更具有攻击性,因为男孩更喜欢攻击行为、而且回忆得更多。,25,t课件,什么样的行为记忆最深刻?,26,t课件,攻击行为的观察学习过程,动作表现过程班杜拉区分呢学习和行为表现之间的界限,我们不会模仿所有见过并记住的攻击行为,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表现的能力。观察学习还需要有把行为付诸实践表现出来的机会。动机过程最后一个阶段是预期攻击行为后果将带来奖励还是惩罚,从而产生是否实际做的动机。这是通过替代强化和惩罚而具有的心理能力。,27,t课件,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28,t课件,班杜拉的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课件 班杜拉 社会 认知 理论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76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