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水环境修复技术 课件.ppt
《河流水环境修复技术 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流水环境修复技术 课件.ppt(2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河流河流污染,第四章 河流水环境修复技术,3. 河流水环境修复概述,4. 河流水环境修复技术,1.背景知识介绍河流,背景知识介绍河流,背景知识介绍河流,河流流域,背景知识介绍河流水力学,背景知识介绍河流泥沙,背景知识介绍河流生态,背景知识介绍河流生态,大型水生植被:浮游类、根生类植物微型植物:藻类,1-300m河流动物:软体动物、蠕动动物、甲壳动物、昆虫、鱼类细菌和真菌:存在水流、底泥、石头和植物表面,4.2. 河流污染,由于人类的活动,使得河流中某些物质的浓度增加,当排入河流中的物质的量超过自净能力对其降解、转化的量,改变了河流原有生态系统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过程,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
2、功能,影响了人类对河流的可持续利用时,便形成了污染,河流污染现状,世界自然基金会2007年3月公布亚洲五在河流已成为世界上遭受破坏最严重的河流,包括长江、萨尔温江(怒江)、印度河、恒河、湄公河,中国七大河流污染程度由重到轻的顺序: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松花江、长江和珠江,河流污染参数,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五日生化需氧量、溶解氧、挥发酚,河流污染源的分类,根据污染来源:外部污染源、内部污染源根据排入水体的方式: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根据污染物的类型: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污染物在河流中的传输,1.泥沙对污染物的传输吸附作用是决定河水系统中的污染物分布和归属的一个重要控制机制。
3、 吸附作用 + 沉淀、共沉淀、凝聚、絮凝、胶化和表面络合,河流可携带大量泥沙和溶解性物质,进行远距离搬运输送。悬移式泥沙对河流污染物的传输起决定性作用。细颗粒泥沙吸附能力较强,能吸附大量有机污染物和营养盐细颗粒泥沙传输距离较远 平均传输距离:细小颗粒10000m/a, 沙子1000m/a, 卵石100m/a,河底积泥也对污染物的储存、迁移和转化起着重要作用,且受多个因素影响。外在因素:地质条件、地貌、土壤类型、气候变化以及河流管理调度等。内部因素:颗粒尺寸、河床结构、河岸材料、植被特征、河边植被、河谷坡度、河道形态、沉积泥沙的形态等。一般来说,沉积物长期处于沉降状态。但在长期暴露或发生风化以及
4、生物作用下,与沉积物结合的污染物可能会释放进入环境。,污染物在河流中的传输,实际上,有机化合物在沉积物中的吸着存在着二种主要机理,分配作用,吸附作用,溶解作用,吸附等温线是线性的,范德华力,及各种化学键如氢键、离子偶极键、配位键等的作用;吸附等温线是非线性的。,2.有机物的迁移转化,污染物在河流中的传输,2.有机物的迁移转化,分配系数(Kd)有机物在沉积物与水之间的分配,往往可用分配系数(Kd)表示:Kd=Cs /Cw Cs 、Cw分别为有机物在固相沉积物中和水中的平衡浓度。针对类型各异、组分复杂的有机组分, 引入标化分配系数(Koc):Koc = KdfOCKoc标化的分配系数,即以有机碳为
5、基础表示的分配系数;fOC沉积物中有机碳的质量分数。有机物份额分配系数可通过摇瓶实验法直接测定,或通过与辛醇-水分配系数(Kow)的关系估算:Log Koc =0.944 Log Kow-0.485 lgKow=5.00-0.67lg(Sw103Mr)Sw有机物在水中的溶解度,mg / L;Mr有机物的分子量。,当水体条件发生改变是,沉积物中的有机物可能重新释放进入水相。如:降雨将导致河流有机物含量增加:1)降水通过地表浸流将地表污染物冲刷进入河流2)降水径流形成侧向淋溶将土壤表面的水溶性有机物冲进河道,尽管河水具有一定稀释作用,但大多数情况下,有机物浓度呈升高变化,尤其是在每年的几次初期降雨
6、期间,有机负荷比较大。,2.有机物的迁移转化,污染物在河流中的传输,3.河床底泥化学变化过程底泥成分矿物质:各种金属盐、氧化物有机质:天然有机物,如腐殖质(占70-80%) 蛋白类、多糖、脂肪酸和烷烃等(占20-30%)流动相:水、气,自然胶体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为粘土矿物、有机质、活性金属水合氧化物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腐殖质含羧基(COOH)和羟基(OH)取代的芳香烃结构,可通过离子交换、表面吸附、螯合络合、絮凝等作用,固定有机物、重金属,有机物质量比仅占2%左右,但是从表面积来看约占90%。因此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与周围环境的离子、有机物和微生物等相互作用起着主要的作用。例如:氧化铝颗粒吸附
7、有机质后,等电点从pH=9 下降至5左右,说明沉积物表面的负电荷与有机质的阴离子基团相关。,污染物在河流中的传输,4.重金属离子的迁移转化河流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主要来源地质自然风化作用矿山开采排放的废水和尾矿金属冶炼和化工过程排放的废水垃圾渗滤液重金属在沉积物中的形态可交换态、有机质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铝)氧化物结合态主要的传输过程吸附与解吸、凝聚与沉积、溶解与沉积,污染物在河流中的传输,4.重金属离子的迁移转化重金属污染物进入天然河流水体后,将很快迁移至底泥沉积物中。因此底泥是重金属污染物在河流中迁移输送的主要载体,也是主要归宿。一定条件下,重金属离子会从底泥中重新释放出来。水力冲刷
8、、底泥疏浚以及某些地区发生酸沉降等都会在不同程度的影响重金属离子的形态和转化。例如:微生物在厌氧-兼氧-好氧状态之间转换导致重金属氧化还原状态发生变化,由沉淀状态转化为溶解状态;同时厌氧过程产生具有较强络合能力的有机酸分子,pH下降,氢氧化物重新溶解;另外有机酸通过络合作用使非溶解态的重金属离子转化为溶解态;微生物还能直接以金属离子为电子受体或供体,改变其价态。,5.河流活性金属元素铁的变化铁和锰称为河流中的活性金属元素铁在含氧水中主要由腐殖质所携带,Fe倾向与溶解性高分子有机物结合。Fe3+容易与有机物的羧基和羟基官能团络合不仅能增加溶解性铁离子浓度,还能抑制铁氧化物的形成、铁和磷之间的反应
9、。底泥空隙中以厌氧为主,铁离子主要以亚铁离子态存在;底泥表面的好氧/厌氧边界区,是有机铁胶体形成的主要区域,也是物质化学转化和循环的关键地方。,污染物在河流中的传输,5.河流活性金属元素铁的变化铁会影响底泥有机物的降解:铁在细菌分解代谢有机物过程中可充当电子受体、供体有机铁络合物容易吸收紫外光发生光化学反应较高的铁含量可促进腐殖质的絮凝和沉淀(河床截留有机物的主要途径之一)微生物影响河水和底泥中的铁浓度夏季,微生物活性达到高峰,氧化有机物,消耗溶解氧导致厌氧状态,容易引起铁和锰氧化物的离解。,6.营养盐的累积输送和释放磷在沉积物中的形态无机态磷:钙、镁、铁、铝形式的盐有机态磷:核酸、核素以及卵
10、磷脂等少量吸附态和交换态的磷一般河流水体中,铁磷浓度比较高,钙磷其次,铝磷最低大部分磷由泥沙携带沉积物中的磷和氮化合物的迁移转化过程包括:各种化学、生物反应:吸附、生物分解和溶出物理过程:沉淀、分配和扩散等沉积物是磷迁移的载体、沉积的归宿和转化的起点,污染物在河流中的传输,氮和磷的释放机制不同,(一)推流迁移:,(二)分散迁移,(三)污染物的衰减和转化,污染物在水中的运动特征,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弥散,推流作用只改变水流中污染物的位置,并不能降低污染物的浓度。,污染物在河流中的混合和稀释过程,河流的稀释能力和效果取决于河流的水力推动和扩散能力。扩散作用包括:分子扩散、对流扩散和紊流扩散,河流水
11、的推移作用、分散作用和衰减作用过程,I,II,III,图I为推流迁移:a=A ,x1=x0,图II为推流迁移+分散: a=A ,x1x0,图III为推流迁移+分散+衰减: ax0,水质模型是一个用于描述物质在水中混合、迁移等变化过程的数学方程,即描述水体中污染物与时间、空间的定量关系。,河流水质模型,水质模型的分类:1、按水域类型:河流、河口、河网、湖泊2、按水质组分:单一组分、耦合组分(BOD-DO模型)、多重组分(比较复杂,如综合水生态模型)3、按水力学和排放条件:稳态模型、非稳态模型,28,4.按空间维数分类,零维水质模型: 3个方向都不考虑一维水质模型:仅考虑纵向二维水质模型:考虑纵向
12、、横向三维水质模型: 3个方向,河流水质模型,一维模型(稳态),假设条件:假定只在X方向上存在污染物浓度梯度,x,y,z,河流某一断面上一点的污染物浓度C的相关条件:,河流流量Q (m3/s),断面的平均流速ux (m/s),纵向弥散系数Dx (m2/s),排入污水的流量q (m3/s),污水中某种污染物的浓度cz (mg/L),河流中某种污染物的本底浓度c1 (mg/L),排放点完全混合后的初始浓度c0 (mg/L),污染物的衰减速度常数K,稳态:污染物在某一空间位置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早期管理仅考虑由污染引起水体理化性质的变化,制定了水环境质量标准,进行水水体质量评
13、价。我国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将地表水体分成I-V类。,仅凭水质指标进行河流生态系统评价的弊端:污染的复杂化、多样化,使得人们难以监测全部污染物;不能很好反映出流域环境变化对水生生物的影响;,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到、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
14、2),物理/ 化学指标:水质指标、沉积次序与组成、土壤和沉积侵蚀、流量、河道河床形态学、河岸带和湿地结构与水力学等生物学指标:大型无脊椎动物、鱼类、植物综合指标:综合考虑物理/ 化学指标、生物指标和人类利用价值的指标,1972年美国清洁水法明确提出河流保护的目标是维持和恢复河流系统的完整性,利用生物群落构建的多参数评价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河流评价方法多指标指数法,IBI指数(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 ):IBI 是一种多指标指数,其特点是将测试点的生物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数量及生物量等与参照点对比, 得出相应的IBI值, 从而得到河流的健康情况。(美国),河流状况指
15、数(ISC : Index of Stream Condition )是一个包括河流5 种状况(水力学、物理形式、河岸带、水质、水生动物等)的综合指标。对这些指标的状况按4,3,2,1,0 五级进行评分, 然后按模型进行计算, 得出ISC指数。(澳大利亚),WFD 指标(water Framework Direetive )(欧盟) 基于河流中的生物(如深水大型无脊椎动物等) ; 河流按类型划分并与其对应的参照类型对照;河流状况与未受干扰的原始状况对比;分为5 级(优、良、中、差、特差) :生物元素应考虑其组成、丰度、无脊椎动物种类多样性水平、敏感的种类与不敏感种类的比例,参照点位的识别:河道
16、基本维持自然状态;上游基本无任何农作物与村庄;无林木采伐;样点周围认为干扰较少,国内河流生态健康评价方法2005年,长江水利委员会“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出台了健康长江指标体系,包括河道生态需水量满足程度、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等18个指标;黄河“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以“提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提高”作为黄河保护的终极目标;珠江水利委员会提出了“当好河流代言人,维护珠江健康生命,建设绿色珠江”的治水工作思路。,河流生态调查技术方法,孟伟 张媛 渠晓东等编著,河流生境要素调查技术河岸带植被与土壤调查技术河流水质及沉积物调查技术浮游生物和着生藻类调查技术河流大型底
17、栖动物、鱼类和大型水生植物调查技术,河流生态健康评价标准的确定方法,问卷调查法:专家意见评判法的一种,通过事先拟好备择答案的标准问卷,向有关专家学者及地方政府决策者进行问卷发放与回收,在回收问卷答案的基础上,将问卷人的答案按照一定的规则转换成定量数据,以此来确定指标的具体标准。标准法:利用一些国际、国内标准来确定具体指标的健康程度,对标准的定量化工作科通过查询标准手册获得。参照系法:将未受干扰的对照点的状态当做健康的标准。,将河流生态健康标准划分为:I级、II级、III级(临界状态)、IV级、V级,河流健康综合指数RHI,河流水文状况B1,河流环境状况B2,河流生物状况B3,河流形态结构B4,
18、河岸带状况B5,月平均径流量的变化C11,水温的季节变化C12,汛期和非汛期的水位变化C13,流速、流态状况C14,沿岸取水引起径流变化C15,水质污染状况C21,底泥污染状况C22,浮游植物C31,浮游动物C32,底栖动物C33,鱼类资源C34,河道改造程度C41,河道弯曲程度C42,河道形态多样性C43,河床稳定性C44,河岸稳定性C51,河岸缓冲带宽度C52,河岸硬化状况C53,河岸植被状况C54,亲水景观舒适度C55,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指标分析及评价标准说明,1. 河流水文状况B1,(1)月平均径流量的变化C11:反应流量的均匀性。变化越大,即流量分配不均匀,不利于河岸生物的生长。采用
19、定性描述,采用查找历史资料和现场调查评价的方法。,(2)水温的季节变化C12:水中的生物根据水温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生理状况和生活习性适应水温的变化。采用定性描述,采用查找历史资料和现场调查评价的方法。,(3)汛期与非汛期水位变化:差异小,水生生物的环境变化小,较容易适应。采用定性描述,采用查找历史资料和现场调查评价的方法。,(4)流速、流态状况C14:,(5)沿岸取水引起径流变化C15,2. 河流水环境状况B2,(1)水质污染状况C21,式中Pij为i指标的单向污染指数;Cij为i指标在采样点j的实测值;Sij为i指标的评价标准,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III类标准
20、;n为监测指标数目;m为研究河道监测断面(点位)数目。,采用水质平均污染指数(WQI)来表征河流水质污染状况、,参与评价的项目为BOD5、COD、NH3-N,TN,TP,(2)底泥污染状况C22,式中n为监测指标数目;m为研究河道监测断面(点位)数目; Ci为i指标的实测值;Coi为i指标的标准,参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三级值。,3. 河流生物状况B3,(1)浮游植物C31:浮游植物是水体营养状况最直接的反映。具体采样和分析方法参照国家标准,评价根据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H进行评判。,式中N为样品生物总个体数;Ni为第i种生物的个体数。,水体受的污
21、染越严重,水体中生物种类相对减少,个别耐污种类数量增多,多样性指数就会下降。,(2)浮游动物C32:通常的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桡足类、轮虫和枝角类,由于浮游动物易受水温、pH值、盐度及有毒污染物的影响,因此,利用有效的浮游动物知识可对各类环境因子做出相应指示。采用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H进行评判。,正常水体中浮游动物种类多、数量少;重度污染水体(重金属、有机污染)中几乎所有水生生物都不能生存;富营养化水体中,耐污种类形成优势种群。,(3)底栖动物C33:底栖无脊椎动物是重要的指示生物,其群落结构和功能变化时与河流环境因子存在相关关系,其结构变化能较好地反应河段生境条件的变
22、化。具体采样和分析方法参照国家标准,评价采用Goodnight修正指数(G.B.I.)得分进行评判。,N为样品中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总个数;Noli为样品中寡毛类的个体数。,(4)鱼类资源C34:主要在鱼类种类的丰富情况与珍稀鱼类的存活情况,通过定性描述来反应,珍稀水生动物的选择根据河流的历史资料和具体资料确定。,4. 河流形态结构B4,(1)河道改造程度:河道拓宽、护岸渠化、河道裁弯取直,修建大坝,上述改造有利用提高防洪排涝及航运能力,但改变了河流基本布局,影响了河流水文。评分基于对河流改造历史进行了解和实地调查。,(4)河床稳定性:河床退化或淤积严重都是河床不稳定的表现。结合现场评价并拍照进
23、行对比给予评分。,(2)河道弯曲程度:河流的弯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河流对流水、沉积物以及污染物的输送能力。国内邓志强等人研究曲率1.4-1.6的河流可在最低管理维护水平下,具有最大的水沙容量与最好的洪水输送能力。并指出建立与环境功能相协调的自然弯曲型河流,可是河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功能。评分基于对河流改造历史进行了解和实地调查。,(3)河流形态多样性:指河流洲滩、叉道等栖息地类型的大小、数量的变化。它反映了河流生物栖息地的变化情况。定性标准,基于实地调查。,5. 河岸带状况B5,(1)河岸稳定性C51:实地调查及拍照对比给予评分,(2)河岸缓冲带宽度C52:基于实地调查给予相应的评分;(3)河岸硬
24、化状况C53:实地调查,结合形影的专家评定等级方法;(4)河岸植被状况C54:实地调查以及拍照给予相应的评分;(5)亲水景观舒适度C55:实地调查以及拍照对比与专家打分;,第一代水污染:黑臭、缺氧第二代水污染:有毒化学品、重金属第三代水污染:富营养化;,河流污染,4.3. 河流水环境修复,4.3. 河流水环境修复,河流修复是指将受污染的河流恢复至原来没有受污染的状态,或者恢复到某种合适的状态,在实际修复过程中,指适当修复,即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又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第一阶段:单一水质恢复第二阶段: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小型溪流第三阶段:单个物种恢复为标志的大型河流生态恢复第四阶段:大型河流生态修复及
25、流域尺度整体修复,第一个阶段治理(1858-1891):主要侧重于污水截污和化学处理,将污水截流输送至下游用化学沉淀法进行初步处理;第二阶段治理(1900-至今):主要侧重于污水管道以及污水处理厂建设,采用活性污泥法和河流曝气等措施。,19世纪上叶,伦敦人口增长带来大量的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泰晤士河的感潮河段。 1850年,法律规定所有废水废物都必需流入地下排水道,进一步导致河流水质状况更加恶化,莱茵河2000年行动计划分3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1987-1990):首先确定“优先治理污染物质”清单,包括重金属汞铅氮磷和其它有机物等;第二阶段(1990-1995):制定具体措施,要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流水环境修复技术 课件 河流 水环境 修复 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76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