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法(一)课件.ppt
《声乐教学法(一)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乐教学法(一)课件.ppt(9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声乐教学法(一),编著李 静 (内部参考资料),目 录 一、声乐基础理论 3 1、声乐的概念(至5) 3 7 6、歌唱发声器官构造 8 11 7、歌唱的声学原理 12 19 8、歌唱的呼吸 19 23 9、声乐演唱的语言基础(汉语结构、音素与音节、声母发音常识) 24 28 C、韵母的发音常识,声调的变化规律,十三辙分类 29 36 (四)歌唱咬字、吐词的方法与要求 36 38 (五)几种常见的发声弊病与纠正方法 39 45 二、各具特色的人声类别及表演形式 46 53 三、声乐演唱技能技巧的训练 54 85 四、嗓音的科学保健 86 90 五、歌唱者的临场心态 91 93 六、关于声乐教学
2、93,声乐教学法涉及到的具体内容,一、声乐基础理论 1、声乐的概念 亦称艺术歌唱。是运用艺术化的语言(歌唱语言)与科学化的歌喉(艺术嗓音)相结合,塑造出鲜明生动、悦耳动听的听觉形象歌声,来表现语意高度凝炼的歌词(诗或词)以及典型化、情感化的旋律音调(音乐语汇),借以抒发思想感情并进行二度创作的一门音乐表演艺术。 简言之,声乐是用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2、声乐(艺术歌唱)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艺术歌唱在对于歌曲中所含的思想内容、音乐主题的理解与表现上,在对于歌曲意境的创造、语言韵律、风格的把握与表现上,体现出强烈的个人创造性或曰艺术性;而对于发声、用气、共鸣、音准、节奏等歌唱技能技巧
3、如何发展,则又体现出严格的科学性。科学指导我们去理解,艺术告诉我们去实践。科学是精准、客观、分析、研究,艺术是主观臆想。因此,我们学习艺术歌唱,不仅要摸索其中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特定的思维方式、创作手法,同时还应通过严格有序的声乐训练探究其中隐含的科学道理。从当代艺术歌唱学科发展的趋势看,已逐渐涉及到相邻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如:生理学、解剖学、物理学、音响学等自然学科,文学、语言学、心理学、美学、史学等社会学科,以及音乐类的技术理论等艺术学科范畴的知识。,3、声乐(歌唱艺术)是一门特殊的生理感觉艺术 “建立良好的声乐感觉”是学习歌唱技术的目的。“歌唱艺术需要妙”这是因为歌唱发声器官除口腔、鼻腔等
4、体外器官外,大部分器官分均生长在体内,既看不见也摸不着,这些器官的神经反应均不敏感,因此,要想改造他们的性能却非易事。歌唱训练只能是在人体高级神经系统(心理)支配下,通过调节体外器官的生理性能,获得某种符合声音发展规律的“生理感觉”,去间接控制体内发声器官,达到改善歌声质量的目的。它不像器乐演奏那样运用体外的手与嘴等器官进行,具有外形的可视性与操作的直感性。所以,只有当歌唱者寻找到正确的发声歌唱“生理感觉”,并经过一段科学的训练过程,使其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后,才能稳固地获得理想的歌声。,4、声乐(艺术歌唱)是一门音乐化的语言艺术 歌唱的语言,从创作到歌唱,应涵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1)为歌词作者
5、根据生活中的素材创作的典型化的文学语言歌词。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富有音乐性,上口; (2)是由曲作者根据歌词所创作的能体现词意的富于典型化的音乐语言旋律音调; (3)便是歌唱者自己通过对词与曲的理解进行创造,把这两种语言用歌唱化、艺术化的口头语言活生生地表演出来。 因此,艺术歌唱既是语言化了的音乐艺术,反过来也是音乐化了的语言艺术。它既是比乐器演奏艺术更富语意性,也比单纯的语言艺术如评书、朗诵等更富音乐性。,5、声乐(艺术歌唱)是一门极富感情的艺术 歌唱以抒发感情见长,恐怕是自古以来人们认识这门艺术的最突出的特点。“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朱权著太和正音谱)就是指的听了一种极富情感
6、的歌声后,在内心获得共鸣后所产生的艺术震撼力。歌唱艺术的可贵之处在于它通过音乐化的语言,直截了当地抒发了人们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各种情趣,当它们与听者内在的思想感情发生交流后,便会激起听者内心的共鸣而感动至深。,6、歌唱发声器官的基本构造 概念:人体直接参与发声活动的器官由呼吸器官、发声振动器官、共鸣器官、语言器官与听觉感受器官等五部分组成。(1)歌唱呼吸器官 由口、鼻、喉头、气管、支气管、胸肋、肺脏、横膈膜、腹肌等组成。歌唱时完全依赖这些器官进行吸入与呼出空气的循环交替来完成歌唱活动的全过程。肺脏是呼吸的中心,在肺脏与腹腔交汇处有一层韧性很强的隔膜叫横膈膜,这也是极其重要的歌唱呼吸器官。(2)
7、发声振动器官 即喉头声带。喉头 位于气管的上端,上接舌骨下连气管。会厌 位于气管口上,形如扁叶状,当吞咽食物时,它便盖住喉头,以保护呼吸器官,歌唱时它便有力卷起,使喉咙打开,辅助歌声共鸣。甲状软骨 位于颈前正中,由左右对称的两块四边形骨板组成,形如一本打开的书,合缝处在颈前突出,俗称喉结。健康的声带在喉内成两片白色薄片状,边缘,整齐,当声带充血时呈粉红色或红色。在声带上方靠近喉口的管壁处,有一对左右生长的室襞称为假声带,或称室带,它与真声带呈平行状态,其表面呈淡红色。两假声带之间的缝隙称裂前庭,它在歌唱发声时主要起阻挡气流的作用,一般不参与振动。喉室 在真声带与假声带之间,是一个粘膜裂缝状陷巢
8、,两侧各一个,像一小袋。由于它所在特殊部位,因而对歌声音高、音色和元音的形成,都将产生重大影响。(3)歌声共鸣器官 它由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与各窦组成。其中胸腔、鼻腔属于不可调节的固定共鸣腔;而喉腔、咽腔与口腔属于可调节的可变共鸣腔。歌唱时,声带所产生的震波,一部分顺喉室、咽腔、口腔、鼻腔、头腔各窦去形成共鸣,而另一部分则顺气管到支气管(胸腔)去形成共鸣。 a、喉腔(包括喉室)既是一个发声振动器官,又是一个重要的共鸣器官。声带在气息作用下发出的振动波(或称基音)所经过的第一个共鸣腔便是喉室。因此,歌唱发声时,后世的形状的改变,不仅对声音的音高、音色、元音形成起重要作用,同时它还是重要的
9、“共鸣源”。,b、咽腔 在喉腔上。在声乐教学中常常把咽腔细分为喉咽、口咽与鼻咽等三部分,或称为咽共鸣管道。会厌后部称喉咽腔,口腔舌根后部称口咽腔,软腭小舌后部称鼻咽腔。c、口腔 既是歌唱的语言器官,同时也是极为重要的可以直接调节的发声共鸣器官。口腔上部分又分为硬口盖与软口盖两部分。硬口盖 是指口腔前部的硬腭与舌部以及下颚构成的空间;软口盖 则指软腭(小舌)与舌头后部构成的空间。软腭又称“口盖帆”,它向上提起的状态对歌声的共鸣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d、鼻腔 是一种具有固定容积的共鸣腔。它从外鼻孔至内鼻孔,后面与鼻咽相连,既是呼吸的通道,也是重要的共鸣器官。,e、歌唱语言器官即喉、舌、齿、唇、上颚
10、(硬腭与软腭)、下颚等。它们的作用是当声流振波经过口腔时,采用一定的阻挡力把它咬成各种形态的字音,然后吐出口腔而形成语言。 f、听觉感受器官即人的耳朵,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其中外耳与中耳的功能是传导声波;内耳的功能是感受声音与感受身体在静止和运动时的位置。在歌唱训练中,正是由于科学开发与利用了耳朵的这两种功能,对所发出的歌声进行分析监控(心理学上称之为反馈作用),才使大脑不断指挥发声器官,合理调整其协调运动感觉。,7、歌唱的声学原理(1)歌声的物理属性与心理属性 音乐声学认为,一切物体振动均具有三种物理属性,即频率、振幅和振动成分(形式)。由此而导致在听觉感受上亦产生三种心理属性即音高
11、、音量以及音色。a、频率与音高歌声的振动频率即声带每秒钟振动的次数。振动次数愈多,频率愈大,通过听觉感知声音愈高,反之愈低。高的频率通常由较小的物体产生,而低的频率通常由较大的物体产生。由此可见,声音的振动频率与声带的长度、厚度紧密相关。一般而言,在产生振动时,声带形状愈长、愈厚、愈松弛,则声带振动的次数愈少,发出的声音愈低;声带形状愈短、愈薄、紧张度愈强,则声带振动次数愈多,发出的声音愈高。因此,声带的形状结构(长短、宽窄、厚薄)与运动功能(产生振动的形态)是构成人体发声器官中振动部分的物质基础。由此,我们又可以对人声的分类得到更进一步的认识:即高音歌者的声带比中音歌者的声带短、窄、薄些,声
12、带振动频率快些,因此声音的音区高些;而中音歌者的声带比低音歌者的声带短、窄、薄,声带振动频率 又相对快些,音区亦相对高些;女声的声带比男声的声带更短、更窄、更薄,因而音区比男声天生高一个八度。,b、振幅与音量 音量或曰声音强度,主要取决于声带振动的振幅(声带颤动时所占空间的大小)。强音量是声带作较大幅度、较宽振动的结果,而弱音量则是声带作较小幅度、较窄振动的结果。声带的振幅大小又与声门下气压的大小有关。通过观察与测量,平时说话时声门下的气压在呼气时大约在667pa左右,而歌唱发声时则迅速增至5.3 - 6.7kpa左右。因此,声门下气压大,声带振幅大,声音就响亮。c、音色与泛音 歌声音色的形成
13、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泛音的数量、频率与强度的分配等等。这些因素构成发声振动器官的振动形式。音响学所指的声音,实质上都是由许多纯音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的,称为复合音。这些纯音只是乐音中的一个振动部分,又叫分音。组成乐音的各个分音(纯音),各有不同的频率,因此各分音的高度也就不同。分音中频率最低的第一分音,又叫基音。乐音的高度,一般是由基音频率(基频)决定,基频也就是乐音的频率。其他分音的频率都比基频,高,统称“泛音”。乐音的音色,往往是由泛音的数量、频率和强度的不同所决定的。这就是说,歌声的音色取决于乐音中的振动成分,即它是由所含分音的数量、高低与振幅的大小所决定的。泛音的频率,有与基频成整倍数的,
14、亦有与基频不成整倍数的。“与基频成整倍数的泛音称为谐和泛音;非整倍数的,亦称为非谐和泛音。”乐音中基本上都是谐和泛音。一般讲,以C为基音,它的泛音有十九个。Ce基音开始排列:C、c、g、c、d、g、b、c、d、e、 基音 1 2 3 4 5 6 7 8 9 f、g、a、b、b、c、c、d、d、e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d、喉头的最佳位置 喉头是歌唱的音源体,喉头所处的位置是否得当,发声时是否稳定松开,将直接影响到歌声发出的质量,因此,在进行歌唱发声训练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喉头所应处的位置作一番讨论。从喉解剖了解到,舌下肌肉借助舌下甲状膜把活动的喉头与舌下骨
15、连接起来。喉头上通咽腔,下通气管,再往,远处,通过支气管的分布和肺部连接,喉头的上下部是由形成声门的声带来把它们分开的。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条下面自肺部起通到咽腔上部,再进一步到口腔和鼻咽腔的贯通的声音传送道。正是由于喉头和舌下肌肉直接相连,因此,它就有了随之垂直活动的能力。同时,由于喉头垂直活动,也就改变了声音传送道的形态以及所发出的歌声的性能。那么,喉头究竟应处在什么位置才能发出最美的声音呢?经实验得出结论:“在镜前,如果试作打哈欠状,你会立即感到,略向前突出的喉头(喉结)下降,在这个位置上发出的声音是闷暗的,然后再做吞咽动作,你会看到喉头上升,在这个位置上发出的声音刺耳难听,带有喉音;喉
16、头的这两种极端位置之间相距5cm6cm或更多些。”喉头这样移动是在第三到第六节颈椎之间进行,在平常的安静状态中,喉头处于颈部中间略靠下的位置上。发音经验表明,在这个位置上发出的声音,听起来最为悦耳。歌唱时舌下肌不应当拉紧而应当放松下来,这样喉头也就会相应稍稍下降一些。这是当前被公认的喉头应处的位置。当负有压力的气息冲击着并拢的声,带时,喉头由于其附属肌肉的抑制作用而受到牵制。这种肌肉就像捆在喉头上的绳索,上连头部,后接脊骨,下系胸肩。显然,在发声时姿势不正常,便会影响到这些肌肉序列的位置,也就使得整个喉头偏离了它所依靠的基础,从而干扰到发声。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们一致主张喉头应稳定松开。有
17、的学生演唱时,喉部发生“挤”、“卡”现象,声音刺耳难听,除喉部不对的因素外,喉部肌肉不稳不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e、“真声”与“假声” 根据发声生理学的研究,真声主要指以喉部环甲肌组为主导作有机的收缩运动,使声带作整体振动,声门完全闭合,发出的一种明亮厚实的声音。这种声音振动频率较低,灵活性较差。属于真声类的同义词有“胸声”、“大嗓子”、“大本腔”等。国外把喉部发真声的机能称“重机能”。假声则是以喉部披裂机组为主导作有机的收缩运动,使声带作局部振动,声门闭合呈梭形合缝状,边缘变薄且锐利,发出的高远轻巧的声音。这种声音频率高,灵活性强,但音质较空虚。属于假,声类的同义词有“小嗓子”、“头声”等。国
18、外把喉部发假声的机能称为“轻机能”。有的学生不了解发声生理学的知识,误以为真声是真声带发出的声音,而假声则是由假声带发出的声音。其实,无论真声或是假声,都是由真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只不过振动的形态不同而已,而假声带(室带)是不发声的。f、“混合声”的特质 在声乐教学中,混合声是声乐训练中一致追求的声音。特别是学习美声唱法的女歌者首先需掌握它。混合声的优点是: 第一,它综合了真声与假声发声法的优势,避免了两种发声法中的弊端,声音听来既明亮结实又柔和圆润、高远轻巧且有一定的力度。它不像真声那么重,又没有纯假声那种虚沓感,是一种理想的声音。 第二,混合声中的“真声机能”(重机能)与“假声机能”(轻机
19、能)高度协调,使发出的声音安放部位高(能获得更多的高位共鸣),离声带振动地点远,因此,具有演唱持久、发声效率高等优点。,第三,学会运用混合声歌唱将大大扩展歌声的音域。混合唱法不仅能使中低音声区的发音轻松流畅,还可使高音声区的发音灵巧自如,不失为一种理想的科学发声方法。 在调节混合声的比例上,可以出现以下几种情形(也可理解为混合声的几种颇具特色的表现方法): 以真声为主,混合少量的假声成分,即真声多假声少的混声。这种声音听起来明亮结实,演唱质朴,语音亲切自然。我国民族歌唱多采用此发声法。 以假声为主,混入少量真声,即假声多真声少的混声。这种声音听起来高远轻巧,演唱风格隽永秀丽。美声唱法的女歌者多
20、采用此法,特别是花腔女高音歌者的声音几乎假声成分占90%以上。 以真假各半者。这类声音听来柔和、圆润、亮度适中。运用这种混声演唱的歌者嗓音可缩性强,既能演唱现代歌曲、西欧歌剧咏叹调,又能演唱富于民族风格的歌曲,甚至还能演唱某些戏曲选段。,下真上假者,即中低声区用真声演唱,高声区则用假声演唱。这种唱法,仅仅是为风格的需要而采用。由于其过渡音区有明显的痕迹,因此声乐训练中一般不提倡。我国某些地方戏曲中的花旦、老旦常采用此法演唱,青海民歌“花儿”唱法中的男声亦常常采用此种方法。8、歌唱的呼吸(1)歌唱呼吸与日常呼吸 歌唱呼吸主要通过增加呼吸的深度等途径来加大气息量。歌唱时的呼吸运动是在意识与非意识的
21、双重作用下进行的。在一定的限度内,呼吸的深度和频率是可以用意识加以改造的。吸气时,胸腔向周围扩张,横膈膜从上到下收缩,肋骨、肋间肌横向运动等,使肺脏不仅上叶的肺泡参与活动,同时其中叶与下叶中的肺泡也随之充气(在声乐教学中称为加大吸气的深度)。呼气时,为了提供歌唱发声活动中不同音高、不同强度、不同音色与不同表情所需要的排气量,需要对气息呼出的方式进行必要的调节。为此,应改进以腹直肌为主的呼气肌肉群和以横膈膜为主的吸气肌肉群的自然收缩与自,然放松状态,通过训练这两组呼吸肌,形成一种“对抗收缩”与“相对放松”感,以达到有效控制呼吸的目的。这样一来,歌唱时呼出的气息无论排气量、均匀度以及流动时所产生的
22、动压都要比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呼气加大很多。歌唱时虽然要比日常生活中吸入更多的气体,以完成歌唱活动中所必要的多种发声要求,但并不是气吸得越多越好。经验证明,过多地吸入大量气体,不但不能被有效地利用,相反,还会导致发声器官过度紧张,束缚其功能的正常发挥,造成不知不觉地升高音调或降低音调。(2)歌唱呼吸方法 学习歌唱者都要把建立正确呼吸状态视为头等之技。声乐的全部艺术就在于吸足气和善于正确而节省地使用这些气。歌唱者无论有多么好的听觉和愿望,如果他不会控制气息,那他就唱不准音,或是发出毫无生气的、可怜的声音。在歌唱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外歌唱家们经过不断探索,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歌唱呼吸方法,归纳起来,可
23、分为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与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三种类型。,a、胸式呼吸法 这是一种15、16世纪西欧教堂中普遍采用的演唱“圣咏曲”的浅式呼吸方法。由于圣咏歌曲的曲调简洁质朴、音域较窄,运用近似讲话的自然声演唱即可。因此,呼吸的部位不必太深,仅仅在肺脏的上叶加中叶的部分区域内进行就够了。由于呼吸时上胸部抬起较高,锁骨也随之抬起,因此,这种呼吸法也称为锁骨呼吸法。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演唱歌曲作品的难度也在不断加深,使用单纯的胸式呼吸法显然无法为新的歌唱技巧提供最佳的动力而渐渐被淘汰。b、腹式呼吸法 这是一种单纯依靠下降横膈膜,使下腹腔扩大的深呼吸法。这种呼吸法强调气息应下沉到下腹部去,部位越深越
24、好,这样,呼出的气便具有足够的动压,能使歌声“贯于顶”(获得头腔音或叫头声)。由于这种呼吸方法气吸得过深,很容易造成呼吸器官上下(胸与腹)脱节、内外(膈肌与胸肋肌)失衡,因而,失去了胸肋腔对呼吸的极为重要的辅助作用,使歌声缺乏应有的灵活性。,c、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这是一种运用胸肋肌肉、横膈膜、腹部肌肉(特别是腹部直肌)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方法。它是当前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符合生理科学的呼吸方法,也是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以及近代欧洲声乐教学中被普遍采用的歌唱呼吸法。这种方法突出的优点是全面地调动了人体呼吸器官的综合能动作用,通过训练,使胸腔、肋骨、肋间肌、横膈膜以及腹肌等相互配合,协同完成控制气息的任
25、务。d、软腭(小舌)的特殊作用 软腭和悬雍垂(俗称小舌),是一个比较神秘的发声器官,它所具有的特殊作用,一直是人们十分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它不仅是发出几乎所有语言最基本的器官,而且由于软腭是和喉头直接连在一起的,在发音时也是一个重要器官。软腭(小舌)在发声时的机能是帮助对声带活动的控制和调节某些重要共鸣腔的形态大小。高水平的演唱,软腭都是拱起的,小舌提起较高,这样发出的声音就会高亢、明亮、共鸣色彩丰富。,在歌唱时,当声音升高后,一种拱起或提起较高的软腭动作,能帮助声带拉紧去发高音,声带在这种机能状态下,去阻挡声门下过量压力的气息流,就能增加声波振动的频率;另一方面,软腭抬起后,使声波通向鼻咽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声乐 教学法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75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