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件.ppt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件.ppt(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通识课程授课内容一览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通识课程成绩评定,论文成绩:70分团队成绩:演讲+PPT30分总分:100分演讲要求:演讲35分钟,讨论10分钟。,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课题选题,中国的人口问题中国的资源问题城市交通困境城市垃圾围城城市空气质量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发达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经济全球化对环境的影响核能与人类绿色消费与食品安全,一、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二、可持续发展的形成与发展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四、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五、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一、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
2、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宗旨和产生的原因,决定了其研究对象只能是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因、条件、特点、规律和途径。,一、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定位,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研究社会经济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揭示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应用经济学:运用理论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研究某一具体领域或特定经济问题的科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交叉学科,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一、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3、理论体系框架,二、可持续发展的形成与发展,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渊源,自世界保护联盟1980年在世界自然保护战略中首次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至今,仅30年时间。但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火花,可谓源远流长。 古今中外的圣者和先贤对天道的探索,对人道的思考,以及对人类的终极感悟,都留下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源泉。,1.1中国历史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渊源,忧患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思想:易传中的“居安思危”,诗经中的“未雨绸缪”、“君子居安如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广义上讲,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和方法具有超越时代和地域的普遍意义。,周易一书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本是卜筮之书
4、,它只是对一些偶然的占卜结果所作的记录,反映了古人对无知或无法把握的外在世界的一种幻想上的理解。易经中记述占卜结果并不具备普遍性和必然性,不是理性思维的结果,无法对现实人生起指导作用。只是到了易传中,方才借用易经的框架,通过对旧形式语言的新阐释,说出了新时代人对宇宙人生的理性思考,代表了先民哲学地把握世界的思维成果。,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忧患意识:东方的思想家洪亮吉(17461809)与稍晚的西方学者马尔萨斯(17661834)对人口问题进行了类似的思考(比马早5年)。在治平篇和生计篇中写道,户口“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只增二十倍焉”,而田地、房屋“亦不过
5、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使得“田与屋之数常处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有余”,“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增加,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增加”,因此产生了“终岁勤动,毕生皇皇,而自好者居然有沟壑之忧”和为非作歹之徒,酿生“攘夺之患”。,1.1中国历史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渊源,洪亮吉清代经学家、文学家。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1.1中国历史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渊源,“和谐”与“中道”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信仰天人合一,主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6、”。“山林非时,不生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 ,以成鱼鳖之长。”,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1.1中国历史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渊源,齐国名相管仲也认为人不能“上逆天道,下绝地理”,否则“天不予时,地不生财”。“山林
7、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颍上(今属安徽)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1.1中国历史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渊源,互动共济的人伦观,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三纲五常”所蕴涵的互动人伦观可以为世人提供有益的借鉴。“三纲”
8、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孔子。这种名教(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1.1中国历史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渊源,互动共济的人伦观,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
9、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积极-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 如果全面而不是割裂地理解“三纲五常”,其所倡导的是一个互动的人伦观,所追求的是一个“爱人”和“兼爱”的境界。一方面国家、社会和家庭有“纲”,才能井然有序,和谐发展;另一方面,“五常”又是“三纲”得以确立的基础。所以“三纲五常”决不是有些人所片面理解的那样单向独断的人伦观,而是一种双向互动协调的人伦观。,1.2西方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马尔萨斯的生活资料与人口关系论,马尔萨斯(17661834)在1798年出版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人
10、口原理著作中构建了其人口理论: 人口增加,必须有生活资料,即食物为人类所必须。只要有生活资料的地方,人口就必定会增加。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增加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前者以几何级数增长,后者以算术级数增长,于是,占优势的人口增长过程必然会受到各种自然或社会的因素干扰,以期适应生活资料的增长。并以美国和英国为例进行了论证。 马尔萨斯就人口与生活资料的研究观点,被后人称之为“资源的绝对稀缺论”,从今天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他是在一般意义上探讨人口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关系问题。对于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2西方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以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为代表的悲观主义思潮
11、,20世纪70年代初掀起的一股对发展前景持悲观主义看法的思潮,直接拉开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序幕。 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是关于未来学研究的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集中研究和讨论“人类目前和未来的困境”,认为人类社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是五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和污染。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其结果综合成名为增长的极限一书。认为这五种因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人口的增长,粮食,资源,投资,环境污染,他们认为,按照20世纪70年代初的趋势发展下去,在2100年到来之前,人类社会就会“崩溃”,世界末日就会来临。,二、可持续发展的形成与发展,2、可持续发展思
12、想的形成过程四个具有历史意义事件,第一个里程碑: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是人类历史上各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坐在一起讨论大家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存在诸多争议,会议最终产生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又称斯德哥尔摩宣言)呼吁世界各国政府和人们共同努力,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没有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委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起草的世界自然保护战略文件中,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从此较为广泛的使用和流行。,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四个具有历史意义事件,第二个里程碑: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
13、文件 以当时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文件。系统阐述了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文件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目标和策略。 由于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影响和推动,许多国际性组织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如1991年,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共同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专题研讨会。1991,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布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2、可持续发
14、展思想的形成过程四个具有历史意义事件,第三个里程碑: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发大会,世界各国政府代表共聚一堂讨论人类的环境与发展,最后达成共识:为了实现人类持续发展,为了保护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自己的地球家园,要彻底改变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思维,努力建立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观念,实施新的发展战略。会议最终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制定把可持续发展转化为具体行动的纲领性文件全球21世纪议程。 里程碑意义在于,世界各国在共同的利益前提下,承诺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全新的持续发展道路
15、。这是可持续发展从理论研究转向全人类实践的重要标志。,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四个具有历史意义事件,第四个里程碑:2002年世界首脑峰会 2002年89月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包括104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192个国家的代表,共商全球未来可持续发展大计。会议通过了两份重要文件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和执行计划,显示了各国政府采取共同行动,以拯救我们的星球、促进人类发展、实现共同繁荣与和平的决心。 会议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和时间表,如到2020年最大限度地减少有毒化学物质的危害;到2015年将全球绝大多数受损渔业资源恢复到可持续利用的最高水平;在2015年前将全球无
16、法得到足够卫生设施的人口降低一半等。,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1、可持续发展和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可以简单地总结为:在资源和环境支持的限度内,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运用和人类广泛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在保持生态环境可持续能力的前提下,尽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福利的最大化和社会公正。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核心,社会持续是目的,科学技术是手段。可持续发展要追求的正是自然、经济和社会这样一个复合系统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和谐与发展。,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为宏观层次的一般性原则和微观层次的具体可操作性原则。一般原则可概括为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是指发展的机会及带来的福利增加
17、应该公平地惠及全体人类社会。不仅当代人公平合理地受益,后代也应该受益或其利益不被提前预支,这就是所谓的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的问题。代际公平是指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于不同的世代人之间在发展的条件、机会和能力上的纵向公平性。代内公平是指当代人之间,在发展的机会上的横向公平。可持续性原则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只着眼于眼前利益,而是要追求长期稳定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共同性原则是指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世界上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文化和价值背景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责任。可操作性原则有:再生性资源使用原则,污染排放原则,非再生性资源使
18、用原则。 再生性资源使用原则要求所有再生性资源的利用水平要小于或等于其种群的生长率;如森林的砍伐。 污染排放原则要求所有可降解污染物的排放低于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 非再生性资源使用原则要求将非再生性资源的开采所得的收益分解为收入流和投资流,投资流应该投入到对这种非再生性资源具有替代作用的再生性资源之中,这样就能够保持资源的动态平衡。,3.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国民经济核算和评价体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是十分严重的,它没有考虑或无法衡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资源变化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没有考虑经济增长过
19、程中的自然资源存量的消耗与折旧,没有真实反映或根本不考虑环境预防费用,也没有把环境退化损失费用纳入考核体系之中。,GDP与GNP区别:,例:一个家庭,妻子在家种蔬菜,一年产值6000元,丈夫在外做生意,一年产值13000元。他们还有一间房屋租给一家软件公司,一年产值10万元。则,这个家庭的GNP就是丈夫和妻子的生产总值,13000+600019000元;这个家庭的GDP就是妻子和那个公司的生产总值,6000+100000106000元,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国内生产总值”,指在一年内一国国境之内所有最终产品的产值和所有劳务产值。GNP(Gross Nati
20、onal Product), “国民生产总值”,指的是在一年内一国国民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的产值和所有劳务产值。,A B,C,A:表示该国企业在本国内生产总值;B:表示外资企业在该国内的生产总值;C:表示该国在国外的企业的生产总值。,GDP=A+BGNP=A+C。,GDP=GNP + (外资生产总值本国国民在外国生产总值),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 人口因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的选择必须是调控自身的再生产水平和方式,在人口规模、质量和结构等方面与资源环境保持和谐。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 具体包括: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市场准入制度,产业政
21、策,污染许可证制度和交易政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经济增长应该采取以资源集约利用型为主的方式来实现。 一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利用资源替代原理,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二要充分利用较为丰裕的人力资源,提高人口素质,在经济发展中最大限度地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把人类的最大经济福利建立在对资源和环境的最小利用和破坏的基础上。,3.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提倡绿色生产和消费意识,建立绿色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绿色的生产模式至少包含如下内容:有利型生产、资源节约型生产和清洁化生产。 有利型生产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生产活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满
22、足人们正当而健康的需求,即对人的发展有利;二是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利,即生产活动对资源的使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有可持续性。 资源节约型生产是指生产活动要充分利用人类资源,依靠科学技术,集约地利用各种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进行生产,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物质和精神的消费需求。 清洁化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把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最低水平。具体说来就是要变生产有害物排放的末端控制为过程控制,将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或者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绿色消费则意味着:适度消费、无害消费、理性消费,适度消费是指把人们的消费水平建立在与生产力水平和资源状
23、况相适应的基础上。一方面,要摈弃那种无度追求奢华、肆意挥霍资源、毫无节制地滥用物质财富的消费方式,另一方面,也不是一味地节约吝惜物质财富,以至人为地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消弱人们追求进一步发展的能力。 无害消费就是在具体的消费行为中不对资源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不对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恢复性的损害。 理性消费就是使人们把日常消费的行为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消费方式中选择最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方式。,提倡国际合作,共同呵护地球家园 现实世界中的集团和国家利益,使得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还存在着诸多障碍。发达国家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大多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最为突出,如人口过快
24、增长、对资源的粗放利用、对环境的肆意破坏等等,要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负有重大责任。发展中国家则认为,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发达国家是人类面临一系列问题的罪魁祸首。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发达国家应该在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率先采取行动,并承担起全球责任。 人类面临的难题是所有国家都必须面对的难题,要求地球上每一个国家都行动起来,共同承担责任。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尽管国家和集团利益为人类实现这一共同目标造成许多障碍,但由于人类的共同利益这一最根本的前提,国际合作将是人们的最终理性选择。,四、人口与可持续发展,1、人口数量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随人口发展而产生 在人类
25、历史进程,两个阶段人类突出地面临着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是人类发展的史前阶段,时间是自人类进化早期到大约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人口的增长主要受制于自然环境和极端低下的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当环境有利时,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手段的人们可以获得足够的食物以满足自身的需求,从而为人口的增长提供条件。当环境条件恶劣时,人类无法摆脱野兽的袭击、疾病的困扰、食物的匮乏等灾害,甚至部落之间的相互残杀。使人类基本受制于天然,人类面临着“能够生存下来”的问题。,二是人类发展已经到达相当水平和高度的时代,时间是大约从20世纪中期开始;在突破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瓶颈之后,人口发展呈加速增长,在相当长的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口 资源 环境 经济学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74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