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课件.ppt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课件.ppt(1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2章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就是利用地震波的反射时间、同相性、波速等运动学信息,研究地层界面的分布范围和起伏形态、断层发育情况,并把地震时间剖面中的旅行时间转变成地层界面的深度,绘制地质构造图,为寻找构造油气藏提供资料。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是一项非常基础的工作,本身具有非常重要的地质意义,同时又是下一步地层学解释和地层岩性解释的基础。,.,2,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构造解释的任务是:确定标准反射层及其相当的地质层位,研究地层的厚度变化及其接触关系;了解构造形态及其特征;确定断层的存在及其性质、断距和断面产状;了解盆地基底的埋藏深度、即沉积岩的厚度;划分盆地
2、内的次一级构造单元、构造带及局部构造;构造解释的基本资料是地震剖面。,.,3,同相轴(lineups ),地震记录上各道振动相位相同的极值(俗称波峰成波谷)的连线称为同相轴。在解释地震资料时,一般根据地震记录上有规律出现的形状相似的振动画出不同的同相轴,它们表示不同层次的地震波。,.,4,地震资料中的异常波,地震资料中的异常波主要有绕射波、断面反射波和凹界面的回转波三种:绕射波与地下地层岩性的物性突变有关,往往是地下反射层断裂点和岩性尖灭点在地震上的反映;断面反射波则是断层面上产生的反射波;回转波是地下凹界面上产生的反射波。这些异常波可以被用来研究断层、尖灭、挠曲等地质现象。在叠加资料中,绕射
3、波和回转波是明显的,在偏移资料中,这两种波都已经归位到产生它们的界面位置了。,.,5,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构造解释需要先确定待解释的地震反射波同相轴,然后追踪其在研究区的分布,解释成果是构造图。内容提要:2.1 层位标定2.2 反射波对比2.3 断层解释2.4 特殊地质现象2.5 地震资料中的假象2.6 切片解释2.7 相干体技术2.8 构造图的绘制,.,6,2.1 层位标定,建立地震反射与地质层位间的联系。标定方法有:深-时转换法、VSP测井法、合成地震记录法;,.,7,深-时转换/平均速度标定,深时转换公式 t=t(d),如:深时转换表:,简单易行,精度偏低。,.,8,深-时转换/平均速度
4、标定,.,9,VSP资料标定,VSP资料与地震剖面中的地震信号有相似的初始波形和传播经历,因此二者非常相似,标定效果好。VSP资料花费大,因而资料少。,.,10,VSP资料标定,将VSP曲线嵌入过井地震剖面,确定地质界面的地震反射。地质界面-VSP波-剖面反射。,.,11,合成地震记录标定,资料普遍,花费很少,可以灵活调整,实现较好的标定效果,因此最为常用。,.,12,合成地震记录标定,井 旁地震道,合成地震记录,反射系数贡献分析,SP ILD,AC,地震子波,TI,TII,- +,.,13,合成地震记录标定,.,14,合成地震记录标定,.,15,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密度,波速,.,16,多井的
5、合成地震记录标定,.,17,层位标定的结果,通过层位标定,确定了井点上待解释地质界面对应的地震反射,根据资料的多少,至少是一个点,也可以是多个点。下一步的任务是在地震资料范围内对比追踪该反射波同相轴,确定其分布,也就是确定待解释地质界面的分布。,T2,T3,T6,T2,T2,T4,.,18,2.2 反射波对比,反射波对比就是在地震资料(一般是剖面)内对比解释同一个界面的反射波。对比原则: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界面或薄层组的反射波在相邻地震道上表现出相似的特点。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识别标志:振幅显著增强;波形相似;同相性;时差变化规律;,.,19,反射波的识别标志,振幅显著增强识别反射的基本标志;波形相
6、似同一界面/地层的反射波波形相似;同相性相同反射波具有相同的相位特征;时差变化规律相邻道时差小;,地震记录上,相同的相位(波峰或波谷)构成同相轴。,.,20,地震反射标准层,具有较强振幅和稳定波形的反射波(组)称为标准层或特征层,这些标准层往往在工区内皆可追踪对比 。地震反射标准层的地质意义:通常是主要的地层或岩性分界面,且与生油层或储集层有一定的关系或本身就是生储油层。反射标准层特征明显,有利于借此研究地震剖面的结构,构造特点。,.,21,典型地震剖面,标准层,标准层,标准层,.,22,地震反射标准层的地质规律(1),海相灰质岩地层由于其沉积条件稳定,表现出最好的地震反射标准层。深水湖相薄层
7、灰质岩地层组合,由于其岩性往往是由相对稳定条件下的泥岩、油页岩、白云岩、泥灰岩及薄层灰岩的互层组成,因而也能形成良好的地震反射。不整合面是产生连续反射的又一地质因素。其原因是不整合面两侧岩性性质差别较大,可望形成明显的波阻抗界面,得到良好的反射。,.,23,地震反射标准层的地质规律( 2 ),浅水湖相地层以泥质岩为主,夹砂层及沼泽相煤系地层,在一定范围内亦能得到良好的反射。河流三角洲相的砂泥岩互层组合因沉积稳定性差,岩性变化大,其反射波波形不稳定,反射层较多,范围不大。氧化条件下的河流相沉积有反射,但其连续性差,且反射干涉较严重,变化大。盆地边界附近一般均为快速的砂砾岩沉积,一般无明显的反射同
8、相轴,对比较为困难。,.,24,实际对比方法,1掌握地质规律、统观全局,做到心中有数。2从主测线开始对比。 3重点对比标准层。 4相位对比(强相位对比、多相位对比) 5波组和波系对比。 6沿测线闭合圈对比7利用偏移剖面进行对比。 8研究特殊波。 9剖面间的对比。,.,25,相位对比,强相位对比 选择其中振幅最强,连续性最好的某个同相轴进行对比追踪。振幅强,连续性好的反射界面揭示了相对稳定的地层岩性变化,从而能在较大范围内连续追踪。但必须注意在各剖面上所对比的相位应一致,否则会因相位对比错误而导致层位深度的差异,影响地质解释的可信度。多相位对比 在断裂发育地区或地质结构比较复杂或岩性变化较明显的
9、地区,波形中将无明显的可供连续追踪的强相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可采用多相位对比,对比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位,必要时甚至对比整个波组的所有相位,以避免对比解释上的错误。,.,26,相位对比,在剖面内进行反射波对比时,优先选择振幅强、连续性好的同相轴进行对比追踪。,.,27,波组对比,波组:是指比较靠近的若干个反射界面产生的反射波组,一般是由某一反射标准层及邻近的几个反射波组组成,能连续追踪,具有较稳定的波形特征,各波出现的次序和时间间隔都有一定的规律。 波系对比: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波组所组成的反射波系列称为波系。利用波系的组合关系进行波的对比可以更全面地考虑层组间的关系,更准确地识别和追踪各个反射波
10、,确定断层尖灭等地质现象。,.,28,波组对比,横向稳定的地层所产生的地震反射波组也是横向稳定的,可以将这样一组反射整体做对比。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将大套地层对应的波系做横向对比。,波系,波系,波组,波组,.,29,相邻剖面解释的相似原则,由于相邻地质剖面中所显示的构造特征是相似的,因此相邻的地震剖面中的构造解释也应该遵循相似原则,即:与构造倾向平行的若干相邻测线(线距不大时)所反映的地质层位、构造形态应基本相似;断层、尖灭等异常现象,相邻测线应有相似的反映。相邻测线间的相互对比,可减少对比中的错误,提高解释精度。,.,30,相交剖面解释的闭合原则,闭合原则就是指在不同剖面的交点上,各剖面解释的
11、深度(反射波同相轴)应该是相同的。,.,31,2.3 断层解释,断层是指地层错断、断层面两侧不同时代的地层相接触,并可能产生破碎带,沿断层面的岩性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我国各大含油气盆地里,断层均相当发育,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与油气藏的形成、分布和富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正确解释断层是地震资料解释(特别是构造解释)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32,1. 断层的性质,断层一般分正断层、逆断层,拉张式构造模式-正断层,挤压式构造模式-逆断层,.,33,2.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基本特征,断层构造在地震剖面中的表现特征有:反射波同相轴错断,但两侧波组关系
12、稳定,波组特征清楚; 反射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突然变化; 反射波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 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异常波(如断面波、绕射波等)的出现 。,.,34,断层反射特征1,反射波同相轴错断,但两侧波组关系稳定,波组特征清楚。,剖面上表现为反射标准层的错断和波组、波系的错断。这一般是中、小型断层的反映。其特点是距离不大,延伸较短,破碎带较窄。,.,35,断层反射特征2,反射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突变。,在断层的下降盘地层变厚,而上升盘地层变薄甚至缺失。这种情况往往在某一盆地的边界附近,可能为基底大断裂的反映。其特点是
13、断距大,延伸长,破碎带宽。这种断层对地层厚度起着控制作用,一般是划分区域构造单元的分界线。,.,36,断层反射特征2,反射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突变。,在断层的下降盘地层变厚,而上升盘地层变薄甚至缺失。这种情况往往在某一盆地的边界附近,可能为基底大断裂的反映。其特点是断距大,延伸长,破碎带宽。这种断层对地层厚度起着控制作用,一般是划分区域构造单元的分界线。,.,37,典型地震剖面,边界断层,在断层的下降盘地层变厚,而上升盘地层变薄甚至缺失。这种情况往往在某一盆地的边界附近,可能为基底大断裂的反映。其特点是断距大,延伸长,破碎带宽。这种断层对地层厚度起着控制作用,一般是划分区域构造单
14、元的分界线。,.,38,断层反射特征3,反射波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这是由于断层的错动引起的两侧地层产状突变,或是断层面的屏蔽作用和对射线的畸变造成的。,.,39,断层反射特征4,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一般为小断层的反映。但地表条件或地层岩性横向变化可引起类似的现象,需考虑上下波组关系进行分析。地表条件引起的同相轴扭曲对不同深度的同相轴影响是一样的,而深层岩性变化对浅层反射是没有影响的。,小断层,.,40,断层反射特征5,异常波(如断面波、绕射波等)的出现。,大断层的断面也是不同介质的分界面,如果断面比较平缓,可以在地震剖面中产生明显的断面
15、反射波。,断面波,叠加剖面中:断面波与下降盘反射波斜交,长度变长,倾角变缓;界面反射、断层面反射、断点绕射等波相互干涉。,.,41,断层反射特征5,异常波(如断面波、绕射波等)的出现。,H166,大断层的断面也是不同介质的分界面,如果断面比较平缓,可以在地震剖面中产生明显的断面反射波。在叠加资料中,断点绕射波是明显的,在偏移资料中,绕射波被归位到绕射点,绕射波一般不明显。,断面波,.,42,3. 断层要素的确定,做为断层构造,需要确定的要素主要包括:断层面断层升降盘及垂直落差水平断距断面倾角断层形成时期,.,43,断层面的确定,将对比解释中确定的浅、中、深层的断点连起来即为断层面的位置;断层面
16、的位置主要依据上盘反射标准层的中断点或产状突变点等来确定;用绕射波极小点来确定断层是比较可靠的,如果浅、中、深各层均有绕射波,各层绕射波极小点的连线是可靠的断层面;有断面反射波出现的地方,也是断层存在的可靠标志。,.,44,断层解释实例,.,45,断层解释实例,.,46,断层解释实例,.,47,断层解释实例,.,48,断层升降盘及落差的确定,断层升降盘根据断层两侧同一标准层在两盘的升降关系来确立;两盘的垂直深度差就是断层的落差;一般而言,反射层处于较深的一侧称为下降盘。,如果反射层由于断层的牵引作用,在断面附近出现局部弯曲,往往是局部凹界面的一侧为下降盘,而出现局部凸界面的一侧为上升盘。,下降
17、盘,上升盘,落差,.,49,断距的确定,断面产状确定以后,同一反射层断面两侧断点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断距。断层落差和断距对分析构造演化有很大的帮助。,断距,断距,.,50,断面倾角的确定,根据地震剖面确定的断面倾角与地震剖面的走向,即地震剖面方向与断层走向的相互关系有关。当剖面垂直断层走向时,剖面上断层倾角为断面的真倾角;其他情形下,剖面上的断层面的倾角均为视倾角,且视倾角均小于或等于真倾角。断面真倾角应以垂直断层走向的剖面上获取为误差最小。,.,51,断层形成时期的确定,断层的形成时期是根据它所断开的最新地层的年代来确定的:一般来说,深层断而浅层不断的断层为老断层;深、浅层均断开且落差相近的断
18、层为新发育断层;断层的落差上小、下大则属于边沉积边发育的生长断层,也叫同生或同沉积断层;,.,52,2.4 特殊地质现象,由于构造运动的影响,在地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地质现象,如:不整合面超覆、退覆和尖灭牵引与逆牵引 古潜山 碳酸岩盐礁块底辟构造火山岩体,.,53,1. 不整合的地震响应,不整合面是由地壳的升降运动产生的沉积间断引起的。它与油气聚集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此外,查明不整合现象对研究沉积历史有重要的意义。不整合面可以分为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两种。,.,54,平行不整合,上下构造层之间存在侵蚀面,但产状一致,这种不整合不易识别。由于不整合面受长期风化剥蚀而凹凸
19、不平,往往产生一些弯曲界面反射波和绕射波,又因波阻抗差较大且变化也较大,反射波振幅较强且变化较大。这些特点可用来识别平行不整合。,T4,T6,T2,平行不整合,平行不整合,.,55,角度不整合,同一期形成的地层依次超覆在不同时代的地层之上。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反射波同相轴逐渐靠拢合并。尖灭处常出现绕射波,由于不整合面上下岩性的变化,其振幅往往是不稳定的。,角度不整合,.,56,角度不整合,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反射波同相轴逐渐靠拢合并,振幅往往是不稳定的。,角度不整合,.,57,2. 超覆、退覆和尖灭,超覆和退覆一般发育于盆地边缘和斜坡带。超覆是水进条件下,沉积范围扩大,
20、新地层依次超越老地层所造成的沉积现象/地层结构;地震剖面上,不整合面之上的地震反射波依次被不整合面的反射波同相轴所代替;退覆则是在水退条件下,沉积范围缩小,新地层的依次而形成的。地震剖面上,不整合面以上的上覆地层内部,较新地层的反射依次被下伏较老地层反射所代替。叠加剖面上,超覆与退覆点附近常有同相轴分叉合并现象。,.,58,地层尖灭,指岩层的厚度往某一方向逐渐变薄以致消失。一般可分为岩性尖灭,超覆尖灭,退覆尖灭,不整合尖灭等。地震剖面上,总的表现形式是反射同相轴往某一方向合并靠拢,相位减少。,.,59,包含退覆和尖灭的地震剖面,T2,T4,T6,.,60,3. 牵引与逆牵引,地质上的逆牵引现象
21、一般发育在古隆起周围大型断层的下降盘。当地层岩性具有一定的弹性时,受断层上下盘错动的引力影响,往往在下降盘产生逆牵引现象。,我国一些油田的典型牵引地质模型,.,61,牵引构造地震剖面,地质上的逆牵引现象一般发育在古隆起周围大型断层的下降盘。,牵引构造?,.,62,牵引构造地震剖面,地质上的逆牵引现象一般发育在古隆起周围大型断层的下降盘。,牵引构造?,.,63,逆牵引构造地震剖面,逆牵引构造,.,64,4. 古潜山,古潜山是指不整合面以下的古地形高,主要分为断块山、褶皱山、坡上山等类型。古潜山在一定条件下能形成油气圈闭,如我国的华北油田就是以古潜山为主体的油气藏。,古潜山,.,65,东营凹陷古潜
22、山立体显示,根据地震资料解释的古地形立体显示,局部地形高为古潜山。,.,66,古潜山的地质解释方法,古潜山的地质解释方法一般为:综合重、磁、电、震多种物探资料和地质、钻井及测井等资料,初步预测古潜山的分布 ;利用速度资料确定潜山界面; 利用区域剖面进行古潜山发育史的分析;潜山顶面为一不整合面,反射波同相轴振幅横向变化很大。,.,67,古潜山的地震反射特征,地震剖面上识别古潜山的标志主要有: 古潜山的顶面是一个不整合面,物性差异大且变化也明显,反射能量强,具有不整合面的反射特点。低频相位较多,相邻道时差大;叠加剖面上常伴有大量的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异常波的出现,剖面特征比较复杂;大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震 资料 构造 解释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71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