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课件.ppt
《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课件.ppt(8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V,常熟理工学院:朱士中(2014.05.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 时代背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 实践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 几点思考,报告提纲,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中国高等教育规模 截止到2013年年底,我国共有普通高校2788所; 在读学生总规模3460万人; 毛入学率34.5%。 在2788所普通高校中,其中:本科高校879所; 高职高专院校1297所。,2013年具有招生资格的普通本科高校:879所 其中: 重点本科高校:112所(211院校/985院校) 新建本科高校:354所 其它本科高校:413所,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9所国际知
2、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北大/清华,“A 圈层”39所“985 工程”院校,“B 圈层”17所官方批准设有研究生院高校,“C 圈层”56 所“211 工程”院校,“D 圈层”培养研究生院校369所,“E 圈层”649所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303所,“ F 圈层”1297所高职高专,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中国普通高校的圈层结构,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中国高等教育的同质化现象 千校一面: 求大求全: 追求升格:高职升本科、学院升大学 “四个着力”(杜玉波) 着力推动教育理念转变,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着力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着力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模
3、式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着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一支符合需求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中国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分类发展的政策趋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首次提出“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概念,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探索: 2008年,安徽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 2009年,C9联盟(清华、北大、浙大、哈工大、复旦、上海交大、 南大、中科大、西交大) 2011年,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战略合作联盟 2011年,G8联盟(常熟理工、湖南理工、厦门理工、南阳理
4、工) 2013年,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 沿海高校联盟、湖北高校师范教育联盟,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中国高等院校分类 重点高校、普通高校; 博士点高校、硕士点高校、普通高校; 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 研究型大学、地方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院校; 按人才培养类型划分 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综合性大学(985、211);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本科高校; 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专科院校(高职高专)。,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人才培养的几种类型: 研究型(学术型); 应用型; 技能型; 复合型。 从高校毕业生去向看几个比例关系: 7:3关系;
5、 1:9关系; 2:8关系。,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 7 :3” 与 “1 :9” 现象 中国科技大学20092011年毕业生去向:,研究型大学毕业生去向: 70%左右继续深造(读研),其中20%左右出国深造 30%左右直接就业 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去向: 30%左右继续深造,70%左右直接就业 新建本科高校毕业生去向: 10%左右继续深造,90%左右直接就业,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 德国人才培养的2:8关系 从德国人才培养的经验看,20%为研究型人才培养,80%为应用型人才培养; 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看,需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我国
6、大学毕业生的2:8关系 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697万人 按2:8比例,近140万研究型人才,何处就业? 中国社会发展到底需要多少科学家? 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723万人,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研究生培养的3:7关系 硕士生规模:2011年,录取49.5万人; 2012年,录取51.7万人; 2013年,录取53.9万人;目前硕士生总规模约为156万人。 博士生规模:1978年,录取18人; 1993年,录取6200人; 2012年,录取6.7万人;目前博士生总规模约为26万人。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研究生
7、在校生规模将达到200万。 学术性研究生培养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由7:3向3:7转变,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不同类型的高校,其人才培养定位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其人才培养规格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其人才培养模式是不一样的。 基于当前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按照知识、素质、能力结构的新要求,对教育理念、教学组织形式、课程体系、考试制度等进行改革与创新。 应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两个基本问题,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以科学的体制机制为依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
8、方法,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常熟理工学院近十年的实践与探索 常熟理工学院的前身:1958年创办的“苏州师范专科学校” “老”学校:已有56年的办学历史; “新”学校:2004年5月升本,属于新建本科高校。 区位优势:处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苏州常熟),经济总量较高。 昆山、常熟、张家港、太仓、吴江多年来一直领跑全国百强县。 办学劣势:周边高校林立,除上海、南京等地高校外,100公里内就有江南大学 南通大学、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苏州大学、常州大学等。不模仿、不照搬,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我们思考的几个问题: 全国本科高校数量
9、增加后,常熟理工学院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是否应该重复老大学的发展轨迹?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地方区域经济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之路是否就是降低学校身份? 应用型本科能否也办成国内一流? 常熟理工学院的办学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 常熟理工学院能否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作为一所刚刚起步的新建本科高校,必须有自己准确的办学定位。,(一)办学定位 高等学校四大职能: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 人才培养是第一位的。 人才培养的基本类型: 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 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必须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 常熟理工学院的办学定位: 以培养应用
10、型人才为主的地方本科高校。 三个关键词: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应用型: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型研究 三个区别:与研究型大学的区别; 与高职高专的区别; 与培训机构的区别。 地方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地方需求。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省属高校,招生以区域为主(本省生源近90%) 就业以区域为主,苏州70%以上,常熟30%左右 开放式: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共同搭建人才合作培养的平台。 开放式办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创业能力与再就业能力更加重要。,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实践性:突出应用
11、能力培养,重在培养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缝纫机:研究、设计缝纫机研究型人才; 操作缝纫机技能型人才; 解决缝纫机运行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应用型人才。 技术性:强调技术创新,区别于知识创新。 技术工程师 “为主”:研究型大学也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 地方本科高校也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学校性质定位: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开展应用科学研究和技术转化、服务地方经济。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具有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定位: 围绕地方支柱产业,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 师范向理工转型。 就业定位:,(二)发展战略 基于竞争的挑战与机遇
12、 2013年新浪网报道:“民办高校遇生存危机,部分民校遭遇零投档” 2013年,山东省因10000多名一本考生落二本引发连锁反应,结果造成二本院校冷热不均的情况加剧,使得部分热点二本院校“井喷”式丰收,另有部分二本院校录取率大大降低。,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常熟理工学院发展战略: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 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限卓越。 走别人(老大学)没有走过的路; 走别人(老大学)刚开始走的路。 “三贴近”: 人才培养贴近地方经济发展; 专业建设贴近地方经济发展; 教师科研贴近地方经济发展。,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怎样错位竞争? 围绕地
13、方经济发展需求,相同区域做第一(唯一) 依托苏州光伏产业基地,成立“光伏科技学院”; 依托苏州电梯生产基地,成立“康力电梯学院”; 依托苏州与上海服务外包人才需求,成立“国际服务工程学院”; 依托常熟国际服装城,成立“服装工程学院”; 依托常熟汽车产业,成立“汽车工程学院”。,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怎样有所为有所不为? 分清主次,明确方向 专业建设:53个本科专业,以理工为主的应用型专业39个,占73.5% 应用型专业学生总数已占70%以上。 学科建设:重点建设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的应用学科。 共性问题:强的不特、特的不强 (新建本科高校,不宜沿袭研究型大学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发展思路
14、),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三)转型发展 2013年4月11日:教育部召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座谈会” 教育应引导经济发展,不能滞后于经济发展; 教育要符合、适应经济规律,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2013年6月28日:“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在天津成立,35所高校成为第一批成员。 “联盟”要按照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要求,积极开展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出政策建议,发挥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快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常熟理工学院升本十年,已成功进行了两次转型。 第一次转
15、型:从专科向本科的转型、从师范向理工的转型。 第二次转型:由传统形态大学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 转型是艰难的:部分教师特别是部分老教师不愿转; “不能为了教师自己的饭碗去砸学生的饭碗”。 转型是必须的:师范生就业越来越难,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大; 转型是成功的:构建了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的六大工科专业群。,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四)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部分新建本科高校的专业定位: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并重; 以专业建设为核心; 以专业建设为引领,以学科建设为支撑。 美国和欧洲:对大学有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 现实: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学生及家长, 都十分
16、看重专业的水平和质量,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专业设置 过去:有什么教师办什么专业 现在:根据社会需求办专业 不能为了教师自己的饭碗砸学生的饭碗 充分考虑“两个满意”:考生及家长满意、用人单位满意 专业调整三原则 第一志愿“报考率”(考生及家长对专业的认可度) 毕业生“就业率” 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专业设置与调整必须“顶层设计” 国家招生规模趋于稳定,增量较小; 高校的基本建设基本结束,在校生规模相对稳定; 高校的专业总数增量有限,“备案”数量受限;常熟理工学院: 从2012年开始就将专业设置与调整权利收归学校,不再由各二级学院申报。 新设专业
17、,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结构调整,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导向; 招生人数增加与减少,以“三个数据”为基础。,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以专业建设为主线 在时间上: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在内容上:将人才培养的相关活动系统有机地融入到专业建设中 以专业为载体,实施专业综合改革 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标准 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课程体系 统筹教学、管理、保障等部门进行制度建设 统筹素质教育、质量认证、专业认证、校企合作,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建立专业评估制度 四年一次 评估结果作为本科教学工程评建的依据 作为专业建设投入的依据 作为招生计划调整的依据 建立专业建设指南 理念引领:一切
18、为了学生 观念变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专业群建设 所谓专业群,是指由若干相近或相关的专业或专业方向集约而成的专业集群。 专业群与学科群: 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是以学科为基础的,其专业结构是建立在学科结构基础之上的。 目前我国实施的本科教育专业目录为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共设12个学科门类,506种专业。其中基本专业352种,特设专业(T)154种,部控专业(K)62种。 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体系被称为学科群。 专业群与高等职业教育: 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有利于形成地方高校专业的集群优势,从整体上提升其在一定区域内为区域
19、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能力。,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五方面的优势: 一是有利于形成专业群体优势,增强就业市场适应性和专业竞争力; 二是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优势,降低实验室建设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是有利于形成师资队伍优势,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是有利于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学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声誉; 五是有利于形成专业与学科互促机制,发挥学科对专业的支撑作用。 专业群构建: 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 围绕学科基础构建专业群; 围绕就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五)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是“搬”来的。老高校(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方案,不一定适合新建本科高校。同样的专业设置,不
20、同高校的培养方案是不一样的,因为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不同。同样的课程设置,不同高校的教材是不一样的,统编教材,不一定适合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为什么要进行改革?生源素质差异大: 本一与本二学生的差异,并不仅仅是高考分数的差异,还有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的差异。 本二学生的特点:基础理论功底不够扎实, 学习动力和兴趣不足, 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学生是被父母“逼进”学校的, 从而“倒逼”新建本科院校必须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人才培养的逻辑体系学术型人才培养知识逻辑体系学科导向注重广博的知识体系和宽厚的理论基础。应用型人才
21、培养技术逻辑体系专业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基础理论知识不可少,但更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学术型人才: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应用型人才:主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厚基础、宽口径:对于新建本科高校可行吗?不一定! 从理论上看,职业成长的潜力更多地取决于学习能力; 从实际上看,既要“厚基础、宽口径”,又要“重应用”,操作上很难达到。三种能力培养:知识更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老三中心”:教师、教材、教室 “新三中心”:学生学习、学生成长、学生发展,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能
22、”: 实基础: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原则,重在通过实践加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适口径:适当拓宽专业口径,围绕地方经济社会需求,通过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 重应用:一是要重视知识应用于迁移,做到学以致用,二是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多动手。 强素能:强化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以“用”导“学”,以“用”促“学”。,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六)课程建设 课程是专业的基本元素,专业的人才培养功能是通过课程实现的,课程要为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所以,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托。 一个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特征,就是是独立的
23、课程设置。从这个角度讲,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实质上就是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也是课程实施的过程。 课程内容是否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课程体系能否支撑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规格要求,将直接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构件,我们抓专业建设,抓人才培养,重点要抓好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建设这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在大学接受教育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消费大学课程的过程”。,公共课适用、基础课够用、专业课实用: 增加选修课,改革体育课,开设专业导论课。 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与专业特色形成的同时,也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方 本科 高校 人才培养 模式 改革 实践 思考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71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