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生产工艺课件.ppt
《味精生产工艺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味精生产工艺课件.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二篇 调味品的生产,民以食为天 食以味为先,西方人:理性消费,讲究营养,中国人:感性消费,讲究色、香、味,2,.,第一阶段,简单调味品酱油、醋、酱,80100鲜度味精 及天然香料,第二阶段,高浓度及新颖调味品酵母抽提物、动植物抽提物HVP、 HAP、120400鲜度味精。,我国调味品的发展历史,3,.,优点:方便、快捷、开启即食、 省时省事、增加食欲和享受感。,这阶段的调味料用途广泛,包括用于烹饪及强化风味等。,国内味精生产以粮食为原料,成本为1.2万元/吨,国外8000元/吨。,第三阶段,复合调味料各种鸡精、牛肉精、虾精 、 食用香精香料等。,4,.,第四章 味精生产,第一节 概述
2、,一、味精及其生理作用,1. 味精的种类,按谷氨酸的含量分类: 99%、95%、90%、80%四种,按外观形状分类: 结晶味精、粉末味精,5,.,2.味精的生理作用和安全性,(1)参与人体代谢活动:合成氨基酸,(2)作为能源,(3)解氨毒 谷氨酸 + NH3 谷氨酰胺 + 水,味精的毒性试验表明是安全的。,6,.,第一代鲜味料,7,.,第二代鲜味料,8,.,第三代鲜味料,9,.,二、味精的生产方法,味精的生产方法:水解法、发酵法、合成法和提取法。,1.水解法,原理:蛋白质原料经酸水解生成谷氨酸,利用谷氨酸盐酸盐在盐酸中的溶解度最小的性质,将谷氨酸分离提取出来,再经中和处理制成味精。,生产上常用
3、的蛋白质原料面筋、大豆及玉米等。,10,.,2.发酵法,原理: 淀粉质原料水解生成葡萄糖,或直接以糖蜜或醋酸为原料,利用谷氨酸生产菌生物合成谷氨酸,然后中和、提取制得味精。,淀粉质原料糖液谷氨酸发酵中和 ,味精,11,.,3.合成法,4.提取法,丙烯氧化、氨化丙烯睛谷氨酸味精,原理:石油裂解气丙烯氧化氨化生成丙烯腈,通过羰化、氰氨化、水解等反应生成消旋谷氨酸,再经分割制成L-谷氨酸,然后制成味精。,原理:以废糖蜜为原料,先将废糖蜜中的蔗糖回收,再将废液用碱法水解浓缩,提取谷氨酸,然后制得味精。,水解、浓缩 中和 废糖蜜谷氨酸味精 提取,12,.,第二节 淀粉水解糖液的制备,一、制备方法,1.酸
4、解法,原理:以无机酸或有机酸为催化剂,在高温高压下将淀粉转化 为葡萄糖的方法。,优点:生产方便、设备要求简单、水解时间短、 设备生产能力大。,缺点:要求设备耐腐蚀、耐高温、耐高压, 对原料要求严格、易发生付反应、淀粉转化率低。,13,.,2.酸酶法,原理: 先将淀粉水解成糊精或低聚糖,再用糖化酶将其水解成 葡萄糖。,适用性:淀粉颗粒较坚硬,用酶水解需较长时间的原料。如玉米、小麦等谷物淀粉。,特点:酸液化速度快,产品颜色浅、糖液质量高,但水解时间较长。,14,.,3.酶解法,4.双酶法,原理:先将淀粉乳用-淀粉酶液化,然后用酸将其水解成 葡萄糖。适用性:适于大米或粗淀粉原料,可省去其精制过程,避
5、免淀粉在加工过程中的流失。,原理:先用淀粉酶将原料水解成糊精或低聚糖,再用糖化酶将后者水解成葡萄糖。,特点:水解条件温和,不要求设备耐腐蚀、耐高、耐高压,对原料要求粗放,但生产周期长。,15,.,二、酸解法制糖工艺,1.酸解法制糖原理,以酸为催化剂,在高温条件下,淀粉发生水解反应,-1,4糖苷键和 -1,6糖苷键被切断,淀粉链逐渐变短,淀粉先变为糊精、低聚糖、麦芽糖,最后生成葡萄糖。 在整个水解过程中,由于受酸和热的作用,一部分葡萄糖发生复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如下所示:,复合反应 分解反应复合低聚糖 葡萄糖 有机酸、有色物 淀粉,16,.,2.淀粉酸水解工艺,工艺流程,原料(淀粉、水、酸)调浆糖
6、化冷却中和、脱色滤除杂糖液,水解条件,在淀粉酸解过程中,必须先将淀粉原料调成粉浆,保持一定的浓度和酸度,然后将料液泵入糖化锅,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水解糖化。,17,.,淀粉乳浓度的选择,淀粉水解时,淀粉乳的浓度越低,水解液的葡萄糖值越高,糖液色泽越浅。淀粉乳的浓度高,易发生复合分解反应,故一般控制在1011Be。,酸的种类和影响,常用的酸:盐酸、硫酸和草酸。催化效率:盐酸最强,其次是硫酸、草酸。,18,.,催化能力强,但中和后产生氯化物,增加糖液灰分,影响结晶、分离和收率。颜色浅。,催化能力较强,但用硫酸钙中和时,生成的硫酸钙在蒸发时易生成结垢,影响传热。,催化能力较低,用碳酸钙中和时,生成的草酸
7、可基本钙本除去,糖液纯度高,颜色浅。,盐 酸 硫 酸 草 酸,19,.,酸的添加方法添加方法不同,对水解有很大影响。一般是先将1/3左右的酸用水稀释后放入锅内,其余酸放入粉浆中,再泵入糖化锅进行糖化。,酸的添加量和添加法,加酸量以淀粉乳的pH值为指标,当采用1011 Be的淀粉 乳时,控制pH值在1.5左右。,20,.,压力和时间的选择,糖化压力与水解反应速度成正比,压力升高,水解反应速度加快,反应时间短;反之,压力降低,反应时间加长。 高温短时间是最佳的水解方法,蒸汽压力一般为245392KPa。, 糖化设备的选择,糖化锅的结构对糖液质量有直接的影响。若糖化锅的体积太大,进出料的时间长,使淀
8、粉水解时间差别大,部分先水解的生成的葡萄糖易发生复合分解反应。 因此,一般味精厂采用的糖化锅径高比为1:1.52.5。,21,.,水解糖液的中和、脱色和除杂,在淀粉水解的同时,淀粉原料中的其它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纤维素、无机盐等也发生变化,所生成的物质影响糖液的纯度。如氨基酸能与葡萄糖的分解产物反应,形成色素,使糖液色泽加深。故水解糖液必须加以中和、脱色和除杂。,中和,淀粉水解糖化后,糖化液温度很高(140150),经冷却后才能中和。中和的目的是降低糖化液酸度,调节pH值。生产中常用的中和剂有纯碱、氢氧化钠溶液,中和温度控制在80,终点pH控制在4.05.0。,22,.,脱色和除杂,水解糖液
9、中的杂质不仅对谷氨酸发酵不利,而且影响谷氨酸的提纯。糖液脱色方法活性炭吸附法离子交换树脂脱色法。,活性炭的用量为0.2%0.8%,脱色温度为7080。在脱色过程中要保证一定时间的搅拌,使活性炭充分起作用。,23,.,三、双酶法制糖工艺,双酶法制糖工艺主要包括淀粉的液化和糖化两个步骤。,1.淀粉的液化 在-淀粉酶的作用将淀粉水解生成糊精和低聚糖。,升温液化法 将淀粉乳(30%40%)调整pH为6.06.5,加入CaCl2,使Ca2+达到0.01mol/l,加入定量的液化酶,在保持剧烈的搅拌下,加热到8090,保持30min左右,达到所需的液化程度,然后升温至100,灭酶10min。,淀粉液化的方
10、法升温液化法、高温液化法、喷射液化法和分段液化法。,24,.,2.糖化,高温液化法 将淀粉调整好pH和Ca2+浓度,加入所需的液化酶,用泵将其打入液化桶(桶内有90的热水),淀粉受热糊化、液化。由桶低流入保温桶,90保温40min ,达到所需的液化程度。,糖化温度和pH 取决于所用糖化剂的性质,若用曲霉糖化剂,温度 控制在60, pH 为4.04.5;若用根霉糖化剂,温度 控制在55, pH 为5.0以下。,在实际生产中,根据酶的特性,尽量选用较高的糖化温度,这样可以加快糖化速度,减少杂菌污染的机会。,25,.,第三节 谷氨酸发酵菌,短杆菌属 细胞为短的不分支的直杆菌,大多数不运动,革兰氏染色
11、阳性。,一、谷氨酸发酵菌的特征和分类,谷氨酸发酵菌分属于棒杆菌属、短杆菌属、小节菌属和节杆菌属中的细菌。,棒杆菌属 细胞为直或微弯的杆菌,常呈一端膨大的棒状,不运动,革兰氏染色阳性。例如,AS.1.299,AS.1.542等。,26,.,节杆菌属 主要特点是在培养过程中出现细胞形态由球菌变杆菌,由杆菌变球菌。一般不运动。,小节菌属 为杆状菌,形状和排列都和棒杆菌相似,有时呈球杆菌状。,我国谷氨酸发酵生产中使用的菌株主要有北京棒杆菌AS.1.299钝齿棒杆菌AS.1.542、HU7251、672等。,27,.,二、谷氨酸菌种的扩大培养,普遍采用二级种子培养流程:即 斜面菌种一级种子培养二级种子培
12、养发酵罐,1.菌种的扩大培养,斜面菌种培养:32培养1824h,28,.,一级种子的培养,二级种子的培养,将培养好的培养基分装于1000ml三角瓶中,每瓶装200250ml液体培养基,瓶口用6层纱布加一层绒布包扎,在0.1MPa的蒸汽压下灭菌30min。每只斜面菌种接种3只一级种子三角瓶。接种后,32振荡培养12h。培养好的一级种子放在4冰箱备用。,通常使用种子罐培养,种子罐的大小是根据发酵罐的容积配套确定的。二级种子的数量是发酵培养液体积的1%。二级种子的培养温度为32,时间为710h。,29,.,2.、种子的质量要求, 镜检菌体健壮,排列整齐,大小均匀,呈单个或八字形排列。 革兰氏染色阳性
13、。, 二级种子的活菌浓度要求达到108109个/ml。, 要求二级种子活力旺盛,对数期种子的呼吸强度(QO2) 大于1000lO2/mlh。, 平板检查,菌落蛋黄色,中间隆起,表面湿润,有光泽, 边缘整齐,呈半透明状。, 小摇瓶发酵试验,产酸稳定,并在高峰。,30,.,第四节 谷氨酸发酵机制及工艺控制,一、谷氨酸生物合成途径,谷氨酸发酵是糖的需氧氧化和氨同化的生物化学过程,包括糖解途径(EMP途径),磷酸己糖途径(HMP途径),三羧酸循环途径(TCA循环),乙醛酸循环,CO2固定反应等。,31,.,在谷氨酸发酵时,糖酵解经过EMP及HMP两个途径进行。生物素充足菌HMP途径所占的比例是38%生
14、物素亚适量EMP途径所占的比例更大74%。HMP途径所占比例约为26。由葡萄糖生物合成谷氨酸的代谢途径见下图 。,32,.,由葡萄糖生物合成谷氨酸,33,.,二、谷氨酸生产原料 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 发酵原料的选择原则 首先考虑菌体生长繁殖的营养; 考虑到有利于谷氨酸的大量积累; 还要考虑原料丰富,价格便宜; 发酵周期短,产品易提取等因素。,34,.,1.碳源 它是构成微生物细胞和合成谷氨酸的碳架及能量的营养物质。谷氨酸产生菌是异养型微生物,只能从有机化合物中取得碳素,并以氧化分解有机化合物产生的能量供给细胞生长需要。 碳源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糖类、脂肪、有机酸、某些醇类和烃类
15、。,35,.,2.氮源 一般的发酵工业碳氮比为100:0.22,谷氨酸发酵的碳氮比为100:0.52.0,当碳氮比为100:0.52.0时,只能合成菌体,而不产谷氨酸。碳氮比在100:11l以上时,才开始积累谷氨酸。,氮源种类:无机氮和有机氮。无机氮有氨水、尿素、硫酸铵、碳酸铵、氯化铵;硝酸铵等。菌体利用无机氮源较有机氮源迅速,铵氮、尿素氮比硝基氮优越,目前生产上多采用尿素为氮源,采用分批流加,其初尿用量是根据菌种的脲酶的强弱及耐尿程度决定。,36,.,注:尿素流加时温度不宜过高(不超过45),否则游离氨过多,使初pH过高,抑制菌体生长。发酵初尿流加应在培养液冷却至室温后加入,以防止温度高,尿
16、素分解,pH升高,生成不溶性磷酸铵镁盐。,3.无机盐 微生物所需要的无机盐有硫酸盐、磷酸盐、氯化物以及含钾、钠、镁、铁的化合物等。有的还需要微量元素,如铁、锰、锌、铜、钴、硼等。,37,.,工业生产上常用的无机磷有K2HP043H20或Na2HP0412H20。镁是很多酶促反应中的无机激活剂。硫是构成蛋白质和某些酶的活性基。钠在培养基中起着调节渗透压的作用。锰是许多酶的激活剂,其需要量极少,一般培养基中使用MnS044H20其浓度为2mg/kg。,4.生长因子 微生物生长所不可缺少的微量的有机物称为生长因子,包括氨基酸、嘌呤、维生素等,一般谷氨酸产生菌绝大多数为生物素缺陷型,以生物素为生长因子
17、。,38,.,三、谷氨酸发酵条件的控制 谷氨酸发酵条件包括温度、pH、菌龄及接种量、通风及搅拌、氧的传递、泡沫的控制等。用发酵条件来控制发酵过程中各种化学及生物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速度,以达到预期的生产目的。,1.温度的控制 各种微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有一个最适生长温度范围。所谓最适生长温度是生物化学反应速度最高,酶蛋白的钝化最低的协调平衡温度。微生物种类不同,所要求的温度范围不同;同一种微生物,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其最适温度也往往不同。 谷氨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与产物生成所需温度不同。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032C,谷氨酸形成的最适温度为3437C。在谷氨酸发酵前期,若温度过高,菌种易衰老,耗糖慢,谷氨酸
18、,39,.,产量低。因此,前期温度上升要缓慢。在发酵中期,温度上升要快,后期逐渐缓和。在发酵中、后期,若发酵温度太低,则发酵周期长,且利于产酸。所以,在生产上可根据菌种特点,采用二级或三级管理温度,即发酵前期长菌体阶段控制在3032,发酵中、后期为3437。,2.发酵过程中pH的控制 谷氨酸发酵在中性和微碱性条件下可积累谷氨酸,而在酸性条件下则容易形成谷酰胺和N乙酰谷酰胺。发酵过程中,培养液中的糖分被利用,氧化成中间产物有机酸,pH下降。有机氮被利用,释放氨,则pH升高。因此,由于菌种的新陈代谢,培养液成分不断变化,pH有时升高,有时降低。,40,.,H的变化:发酵前期pH低,菌体生长旺盛,只
19、长菌不产酸。发酵前期pH过高(80以上),则对菌体生长不利,糖代谢缓慢,发酵时间延长。但在发酵前期pH稍高些,对抑制杂菌生长有利。因此发酵前期应控制pH为75左右。发酵中、后期控制pH72左右,因为谷氨酸脱氢酶的最适作用pH为7072,氨基转移酶的最适作用pH为7274。若发酵后期pH较高(7580),菌体自溶,谷氨酸转成谷氨酰胺。通常采用氨水流加法和尿素流加法调节pH。,3.菌龄及接种量的控制 菌龄是指种子的培养时间。微生物的生长大致可分为适应期、对数期、稳定期、衰老期。所接的菌种处于哪个生长阶段对适应期的长短有很大影响,若用处于活力旺盛的,41,.,对数期的谷氨酸菌种为种子,可缩短适应期。
20、若菌龄过长,则菌种活力降低,代谢产物增多。种龄:一级种子菌龄控制在1112h,二级种子菌龄为78h。种量:指接入发酵罐内种子的量占发酵罐内发酵培养基量的百分比。接种量的多少对适应期的延续时间也有很大的影响。接种量一般以1为好。种量过多,使菌体生长速度过快,菌体娇嫩,不强壮,提前衰老自溶,后期产酸不高;如果接种量过少,则菌体增长缓慢,会导致发酵时间延长,容易染菌。,4.通风量与搅拌速度的控制 谷氨酸产生菌是兼性好氧菌,它进行呼吸和合成细胞物质时需要氧气。因此,在进行谷氨酸发酵时,需要大量供给菌体生长及发酵所需的氧。谷氨酸菌只能利用溶解氧,而氧是难溶于水的气,42,.,体,所以在发酵过程中,需要不
21、断补充无菌空气。不同的种龄、接种量,培养基成分,发酵阶段及发酵罐,要求通风量不同。 菌体生长繁殖期: 要求溶氧系数Kd为(46)X10-7molO2(mLminatm); 谷氨酸形成阶段: 溶氧系数为(1.51.8)X106mol02(mLminatm)。 在长菌阶段,若供氧过量,在生物素限量下,抑制菌体生长,表现为耗糖慢,长菌慢,pH偏高,且不易下降。在发酵产酸阶段,需要大量供氧,如通气量不足,往往表现出pH低,耗糖快,长菌不产酸,而积累乳酸和琥珀酸。而这时通气量过大,也不利于r酮戊二酸进一步还原氨基化,而大量积累。-酮戊二酸。因此,只有在适量通气条件下,才有可能大量积累谷氨酸。,43,.,
22、溶解氧的控制:大小是由通风与搅拌两方面决定的,与搅拌器的型式、直径大小、搅拌转速、搅拌器在发酵罐内的相对位置因素等有关。一般搅拌器直径大,转速快,溶氧系数大。所以,增大搅拌转速比增加通风量对溶氧系数提高更为显著。,具体操作: 发酵前期,以低通风量为宜; 发酵中、后期,以高通风量为好。 当培养基浓度高、营养丰富、生物素用量大时,应采用高通风量。当菌体生长缓慢、pH偏高时,应减少通风量,或停止搅拌,以利于长菌。当菌体生长快、耗糖快时,应提高通风量,以抑制生长和满足合成谷氨酸所必须的足够能量。,44,.,5.泡沫的控制 在好气发酵中,由于通风和搅拌产生一定量的小气泡,泡沫过多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影响
23、发酵的正常进行。所以,需要控制泡沫的产生。,消除泡沫的方法: 一是机械消泡 即借助机械力将泡沫打破,或借压力变化使泡沫破裂。它的优点是不用在发酵液中加其他物质,节省原料(消泡剂),减少污染机会。但此法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引起泡沫的因素,消泡效果不如化学消泡好。 二是化学消泡剂消泡 利用消泡剂进行消泡,其作用机理是当消泡剂与气泡膜面接触时,使泡膜局部的表面张力降低,力的平衡受破坏,气泡破裂,产生气泡合并,最后导致泡沫破灭。,45,.,常用的消泡剂: 植物油(豆油、花生油等)、矿物油(石蜡油)、合成消泡剂(泡敌)。该法的优点是消泡效果好,作用迅速,用量少。缺点是消泡剂选择不当会影响菌体生长繁殖或影响代
24、谢产物的积累,操作上增加染菌的机会。,四、提高谷氨酸发酵产率的措施 1.选育高产菌种 选育高产菌种是提高谷氨酸发酵产率的主要途径。国内外都很重视菌种的选育工作。高产菌株的选育可通过菌种自发突变过程中挑选出来;也可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细胞群,促使其突变,然后采用快速、高效的筛选方法,挑选出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还可采用体外DNA重组、原生质体融合等技术“创造”出高产菌。例如,近年来在棒状杆菌中已检出若干种质粒,如,46,.,AM4286,pAM330,pAMl519等。用重组DNA技术提高短杆菌和棒杆菌的谷氨酸产量已获得成功。所得的转化子比供体菌提高一倍。此外,通过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也获
25、得比亲株谷氨酸产量有所提高的融合子。,高产谷氨酸菌株应具备以下特征: 丧失r酮戊二酸脱氢酶的氧化能力; 谷氨酸脱氢酶活力强; 氧化还原氨基化反应强; C02固定反应强; 异柠檬酸脱氢酶活力强; 不分解和利用谷氨酸; 耐高糖、高浓度谷氨酸。,47,.,2.根据菌种特性控制最适宜的发酵条件 控制最适宜的环境条件是提高发酵产率的重要条件。在谷氨酸发酵中,应根据菌种特性,控制好生物素、磷、N乩1、pH、氧传递速率、排气中CO2和02含量、氧化还原电位以及温度等,从而控制好菌体繁殖及产物形成、能量代谢与产物合成,副产物与主产物合成等关系,使底物最大限度地被用来合成主产物。为了实现发酵过程工艺条件最佳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味精 生产工艺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71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