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牙周病学ppt课件牙周病的病因学.ppt
《口腔医学牙周病学ppt课件牙周病的病因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医学牙周病学ppt课件牙周病的病因学.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牙周病的病因学 Etiology of periodontal diseases,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孟焕新,2,牙周病的病因,始动因素,促进菌斑堆积,改变宿主对菌斑微生物的反应,牙周炎,全身易感因素,局部促进因素,牙菌斑,3,口腔正常菌群(oral normal flora) 或称固有菌丛(indigenous flora)具有三种主要的相互关系:共生(symbiosis)呈现相互有利作用竞争(competition)微生物种群内的负性相互关系拮抗(antagonism)一种微生物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 共栖方式,保持菌群之间的相对平衡。,4,牙周生态系 Periodontal ecosy
2、stem 定义:牙周正常菌群之间以及与宿主牙周组织之间的 相互作用。 牙周组织解剖关系复杂, 由组织结构和理化性质不同的软、硬组织组成,形成从有氧到无氧各种氧张力的特殊微环境,口腔有合适的温度(3537)、湿度和营养,给许多微生物的定居、生长和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因此牙周生态关系很复杂。,5,6,在研究牙周菌群时必须考虑在什么层次上进行研究,同一层次上的研究才有意义。,7,微生物种类:多达400种以上。有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 氧菌,还有真菌、酵母菌、支原体、原虫和病毒等。微生物数量:口腔细菌密度高、数量大,唾液中的细菌超过 108/ ml,牙菌斑中细菌则更多,超过1011/g湿重
3、。 各种微生物群体的优势在消长和波动,它们的种类和数量取决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的影响,可随卫生习惯、饮食、年龄、口腔局部或全身情况等变动。正常菌群是相对的、动态的、可变的和有条件的。,8,当正常菌群失去相互制约,或微生物和宿主失去平衡时便变得有害:导致内源性感染;为外源性感染提供条件;致敏宿主等,造成牙周组织破坏。 患牙周炎时生态环境和菌群组成较牙周健康时更为复杂,牙周微生物的复杂性决定了宿主免疫反应的复杂性,不同个体对各种微生物的易感性和抵抗力均不相同。,9,牙周病病因的历史回顾,18801930 阿米巴(Amebae),螺旋体(spirochetes), 梭杆菌(fusiforms)和链
4、球菌(streptococci)1920-1960 1960s 1970s一1980s 1990s一,牙周病与病人体内的某些缺陷有关如:牙周变性,非特异性菌斑学说,特异性菌斑学说,菌斑微生物 全身易感因素,10,牙周病的病因:,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 牙石、食物嵌塞、合创伤 解剖因素、不良习惯、医源性因素牙周病的全身易感因素 遗传因素 吞噬细胞数目减少或功能缺陷 性激素 吸烟 有关的系统病 精神压力,11,第一节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一. 牙菌斑生物膜 二. 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三. 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证据四. 非特异性菌斑学说和特异性菌斑学说五. 主要的牙周
5、可疑致病菌六. 牙周细菌的致病机制,12,第一节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一牙菌斑生物膜(Dental plaque biofilm),特点:是一个有一定结构形式的有机体。细菌凭借生物膜这独特结构,粘附在一起生长,使细菌附着很紧,难以清除;其间的细菌能抵抗宿主的防御功能、表面活性剂或抗生素等的杀灭作用,不容易被水冲掉。,13,第一节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一. 牙菌斑生物膜 二. 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三. 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证据四. 非特异性菌斑学说和特异性菌斑学说五. 主要的牙周可疑致病菌六. 牙周细菌的致病机制,14,玉米棒结构(扫描电镜)早期菌斑增长较快,成熟时则较慢,9天后
6、便形成各种细菌的复杂生态群体,约1030天的菌斑发展成熟达高峰。,15,白垢(materia alba)也称软垢,为疏松地附着在牙面、修复体表面、牙石表面和龈缘处的软而粘的沉积物,通常沉积在牙面的颈1/3区域,或在邻面及错位牙不易清洁的区域,肉眼便直接可见。由活或死的微生物团块、脱落的上皮细胞、白细胞、唾液中的粘液素、涎蛋白、脂类及食物碎屑等混合物不规则堆积而成,其中细菌的量较高,但明显地低于牙菌斑,活的细菌也较少,白垢缺乏菌斑那种规则的内部结构,附着不像菌斑那样紧密,有力地漱口或用水冲洗即能去除。,16,第一节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附着性龈下菌斑,非附着性龈下菌斑,龈下菌斑subging
7、ival plaque,17,第一节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二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菌斑 接触组织 优势菌 影响因素 致病性 龈上菌斑 釉质,龈缘, 革兰阳性需氧菌 口腔卫生措施 龋病 暴露的牙骨质 兼性菌 食物机械摩擦 龈炎 唾液 龈上牙石 附着性 牙周袋内的 革兰阳性兼性菌 龈沟液,龈沟或PD 根面龋 龈下菌斑 根面牙骨质 厌氧菌 的物理空间 牙周炎 龈下牙石 非附着性 龈沟上皮 革兰阴性厌氧菌 同上 牙周炎 龈下菌斑 结合上皮 能动菌 袋上皮,18,第一节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一. 牙菌斑生物膜 二. 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三. 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证据四. 非特异性菌斑学说和特
8、异性菌斑学说五. 主要的牙周可疑致病菌六. 牙周细菌的致病机制,19,第一节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三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依据,(一)流行病学调查 牙周病的分布、患病率和严重程度 与口腔卫生情况、菌斑积聚正相关,Waerhaug(1967),20,(二)实验性牙龈炎观察 Le 1965年报告: 12名牙周健康的牙科学生 中止口腔卫生措施13周 引发牙龈炎 恢复口腔卫生措施后1周 牙龈恢复健康,21,三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依据,(三)机械清除菌斑或抗菌治疗的有效性 机械清除菌斑,如口腔卫生措施的实施,洁治和刮治,改善或消除牙周炎症的状况。 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如甲硝唑、替硝唑、
9、四环素、阿莫西林、氯己定(洗必太)、螺旋霉素等对牙周病(如坏死性牙龈炎和牙周炎)治疗均有效。,22,三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依据(四)动物实验研究,1实验性牙周炎 牙石或牙线结扎细菌 牙周炎 牙石或牙线结扎无菌动物 牙龈无炎症,23,三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依据仓鼠中牙周炎的感染与传播(Keyes和Jordon,1964),患牙周炎的金黄仓鼠 无牙周炎的白化仓鼠合笼喂养 有自发牙周炎 出现牙周炎接种菌斑 出现牙周炎 接种菌斑+抗生素 未出现牙周炎给抗生素 牙周炎减轻 无牙周炎后代(幼仔) 有牙周炎 种菌斑者出现牙周炎 未种菌斑者无病抗生素喂新生鼠 牙周炎减轻 无病,24,三菌斑
10、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依据(五)宿主免疫反应,牙周病患者的血清和GCF中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抗体滴度,治疗后。,25,三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依据 流行病学调查 实验性牙龈炎观察 机械清除菌斑或抗菌治疗的有效性 动物实验研究 宿主免疫反应,菌斑微生物是牙周病的始动因子,26,第一节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一. 牙菌斑生物膜 二. 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三. 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证据四. 非特异性菌斑学说和特异性菌斑学说五. 主要的牙周可疑致病菌六. 牙周细菌的致病机制,27,近100多年来关于牙周病细菌病因,由于时代背景研究方法、认识观点不同,形成了争论最激烈的两大派系: 非特
11、异性菌斑学说 Non-specific plaque hypothesis 特异性菌斑学说 Specific plaque hypothesis,第一节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28,第一节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一)非特异性菌斑学说,1890年 Miller提出牙周病是由非特异性的口腔正常菌群的混合感染所致主要观点 不同个体、不同位点以及不同类型的牙周病之间菌斑组成相似, 牙周病的发生发展是菌斑量堆积的结果,即由非特异的口腔菌群混 合感染所致依据 1965 Le 报告的实验性龈炎 临床观察:菌斑多,牙龈炎症也重。 总体清除菌斑,对牙周病治疗有效。不能解释的现象 牙周病的位点差异和个体差异,
12、29,第一节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二)特异性菌斑学说,主要观点 不同类型的牙周病由不同的特异性细菌所致。 强调细菌质的变化,即菌斑有个体及位点差异。依据 在LJP的深牙周袋中分离出特异性细菌Aa LJP 患者,炎症位点和健康位点的龈下菌斑组成不同。 Newman et al. J.P 1976:47:373-379 Slots. Scand J D R 1976:84:1-10 CP 与LJP炎症位点的龈下菌斑组成不同 Slots. Scand J D R 1977:85:114-121 Tanner et al. J.C.P 1979:6:278-307存在的问题 不同类型的牙周病并未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口腔医学 牙周病 ppt 课件 病因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70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