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二元经济结构课件.ppt
《发展经济学二元经济结构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二元经济结构课件.ppt(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5、二元经济结构,内 容 摘 要,几个二元经济模型工业部门的工资与生存水平的关系刘易斯转折点的判断标准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了吗刘易斯转折点的社会和经济影响,一、几个二元经济模型(1)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在经济发展初期,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边际生产力低于农业工资。城市工业化部门可以按照由最低生活水平决定的固定工资获得廉价劳动力;在经济发展后期,剩余劳动力枯竭,只有工资上升才会从农业中把更多劳动力吸引出来。,刘易斯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无限的劳动供给阶段,如图中劳动供给曲线的水平部分所示。在这个阶段中,资本是稀缺的,劳动是丰富的,资本积累所产生的剩余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2、 “当资本赶上劳动供给时,经济就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如图中上升的劳动供给曲线所示),古典经济学就不再适用了,我们就处在新古典经济学的世界里,在这里,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稀缺的,即是说,他们的供给是无弹性的。当资本积累进行时,工资不再不变,技术变革的利益不会完全归于利润,利润不一定总是增加”。,在这里,刘易斯提到了“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他所说的古典经济学主要是指以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这一学说的特点是,劳动供给被认为是无限的,工资水平是固定的且以维持工人生存为限,经济增长的利益全部归于资本家。 他所说的新古典经济学是指从马歇尔为代表的现代微观经济学。这一学说的特点是,包
3、括劳动在内的所有要素都是稀缺的,工资水平是可变的,经济增长的利益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分配。,(2)托达罗的城乡迁移模型: 刘易斯模型的前提是城市不存在失业。实际上城市存在大量失业。此外,刘易斯把城市工业部门的不变工资水平作为分析的基础。理由是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只要城市净工资水平上升,就会有更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寻找工作,迫使城市工资水平下降,但实际上,在城市存在大量失业的情况下,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没有下降,反而一直在上升,刘易斯模型并没有解释这种似乎矛盾的现象。 托达罗认为,农民进入城市的决策不仅取决于城乡收入差异,而且取决于找到工作的概率。劳动力的转移将导致城市失业率不断提高。,用公式表
4、示: 其中为农村移民找到工作的概率,为城市新就业机会创造率,N表示城市就业人数,S表示城市劳动力总量,S-N为城市失业人口,U(US-N/S)为城市失业率。农民向城市的迁移意味着S0,此时U/ S = N/S2 0,即农民向城市的迁移将导致城市失业率U上升,当城市失业率上升至均衡失业率U*时,农村移民的就业概率将会下降至临界点*,此时农民将停止向城市移民;只有当城市就业机会创造率因政策或周期因素上升,导致失业率低于均衡失业率时,城市化进程才会重新开始。因此,农民进城打工提高城市失业率的效应,最终将减少农村移民的就业概率,从而遏止农民迁入城市。,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 第一,依靠工业扩张是不能解
5、决当今发展中国家城市严重失业问题的。托达罗认为,资本积累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对劳动需求的增长必然低于工业产出的增长,因为在托达罗模型中,工作创造率等于工业产出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之差。因此,随着工业部门的扩张,劳动就业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第二,即使城市工业部门扩张与劳动需求扩张保持同步,通过扩张城市现代部门来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就业概率与现代部门的就业创造率成正比关系。现代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越多,就业概率就越大,从而将引诱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而且流入的人口数目远大于工业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数目。据托达罗估计,对于每一个新创造的工作,将会有2至3个农
6、民迁入城市。这样就出现一个难以令人置信的现象:城市现代部门扩长得越快,就业创造得越多,失业率就越高。因此,托达罗认为,解决城市失业问题决不能仅仅依靠工业部门的扩张。,第三,一切人为地扩大城乡实际收入差异的措施必须消除。托达罗指出,在当今发展中国家,城市工资水平远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是由政府的最低工资法和工会垄断这些外在力量决定。这些有政治因素决定的工资水平远远高于农业平均收入。这样高的收入差异无疑是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主要原因。因此,托达罗认为,要降低城市失业率,就必须消除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法,限制工会的权力等,使城市工资水平下降,从而减少城乡实际收入差异。,第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
7、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托达罗建议,政府应当改变重工业轻农业的发展战略,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村的生活环境,使农业劳动者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只有这样,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刺激就会下降,从而城市就业压力就会减轻。,(3)拉尼斯-费景汉的二元经济模型:,第一个阶段为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拉尼斯和费景汉把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农业劳动力称为多余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不会引起农产品总产量的减少和粮食的短缺,因为这一阶段的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农产品总量不减少,工业部门工资水平就不提高,从而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如图中的水平供
8、给曲线 SB部分所示。这个阶段与刘易斯模型是一致的。在第二个阶段中,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小于农业劳动者的平均收入水平,或用拉尼斯和费景汉的话说,小于不变制度工资。当这部分劳动生产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时,农业总产出就会下降。此时,农产品和粮食短缺就发生了。粮食短缺必然导致粮食价格上涨,工资水平也必然相应提高。所以,第二阶段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曲线是上升的,如图6中的劳动供给曲线所示。,拉尼斯和费景汉把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低于不变制度工资的劳动定义为隐蔽性失业者,即剩余劳动力。根据这一定义,第一、第二阶段的农业劳动力都为剩余劳动力。当这些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时,劳动力转移就入了第三阶段。
9、在第三个阶段,剩余劳动力消失了,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再也不是有制度决定,而是由市场原则决定,既由劳动边际生产率决定。劳动边际生产率高于不变制度工资,因此,这一阶段农业部门的工资高于不变制度工资。由于农业的工资水平上升了,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必须上升的更高,否则,农业劳动力就不会转移到工业部门。因此,第三个阶段的劳动供给曲线上升得更陡,如C点之后的部分所示.,二、工业部门的工资与生存水平的关系(1)如何决定生存水平:生存水平由两个部门的产品构成,不仅包括粮食蔬菜,而且包括衣服和家庭用具。生存水平固定意味着实际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也可能由于以下原因提高:随着通讯手段的进步和流动性增加,高收入者的生活方
10、式和消费习惯会对低收入者形成示范。乡-城迁移对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村消费行为城市化,生存水平会上升在上述合理的原因之下,即使是劳动力无限供给,实际工资也会有限度提高。但这种提高不是由于边际生产力的提高,而是外生因素导致的。因此没有改变劳动供给的弹性在某个时点上无穷大的事实。 所以,决不能一看见农民工实际工资提高,就说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了。,(2)为什么这种生存水平会成农业部门的劳动供给价格: 即使农民工从事某项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大于生存水平工资,该农民工也不会放弃工作,原因是“为了活下去,劳动的痛苦就顾不上了”。所以最低生存水平实际上是“为了活下去而不讨厌劳动痛苦的收入水平”。此时劳动收入与劳动时间无
11、关,即超负荷劳动时农民也接受生存水平工资。 除此之外,某些制度加剧了农民生存的艰难,迫使他们接受生存水平工资,如日本的长子继承制。,(3)为什么农业的生存工资会成为城市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价格: 为了避免在萧条年份中城市工业部门劳动力需求下降的风险,进城农民工通常都与农村家乡保持密切联系,以便在经济不景气时回到家里去工作。这种劳动力在两个部门之间的流动意味着这两个部门的工资是相等的。 但现实中两个部门的工资并不相等。农村工资加上一定数额才等于城市工资。差额在于城乡两部门生活费用的差别,移动费用的多少和其他经济、社会以及心理的因素。但这并不影响进城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弹性无限大的假定。,三、刘易斯转折
12、点的判断标准(1)判断刘易斯转折点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刘易斯转折点只适用于非熟练劳动力。工程师、高级技工之类的熟练劳动力在任何阶段都是有限的。转折点理论不适用于运用国际先进技术的现代部门,只适用于农业和城市内部运用国产较落后技术的“准现代部门” 。转折点是结构性变化或趋势性现象。周期性的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的作用,虽然也会造成劳动力短缺,但不能看作转折点。所以要找出真实的转折点,必须运用长期的时间序列数据。,(2)刘易斯转折点判断标准之一:农业部门工资与劳动边际生产力的比较 根据刘易斯(1954)提出的转折点定义,在转折点之前,非资本主义部门的实际工资w比该部门劳动的边际生产力MP高,超越了转
13、折点之后二者就相等了。因此比较w和MP应是转折点最严密的检验。 该标准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工资上涨与生产率提高之间存在时滞,因此不能强求工资与劳动边际生产力精确地相等;二是估计边际生产力比较困难,因为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等于劳动的产出弹性乘以劳动的平均生产率,因此需要首先用CD生产函数估计出劳动的产出弹性。,(3)刘易斯转折点判断标准之二:农业部门工资与劳动边际生产力的相关关系 标准二虽然不够严密但可以作为参考指标。W和MP之间存在以下关系w = a + bMP 在转折点之后的劳动有限供给阶段,上式的判定系数R2=1,在转折点之前的劳动无限供给阶段,R2=0。通过计算不同时期判定系数的大小,可以识
14、别出转折点。 也就是说,即使工资低于边际生产力,如果二者不存在相关关系,仍可认为劳动供给是无限的;如果工资不等于边际生产力,但二者完全相关,仍可认为劳动供给有限,这就回避了时滞的问题。,但标准二存在以下问题:A、即使在劳动的无限供给阶段,农业部门的实际工资和劳动边际生产力也有可能提高,即二者间产生的正相关关系并不必然意味着劳动的有限供给。B、工资上涨和边际生产力的时滞不一定在整个时期都是均一的,即使在劳动的有限供给阶段,判定系数也有可能小于1。因此即使计算出的判定系数小于1,也不能排除劳动有限供给的可能性。所以标准二必须做如下变更:w和MP的关系,在转折点之前比较弱,在转折点之后比较强。如果前
15、面方程的判定系数开始时较小,某个时点后变大,那这个时点就是转折点。,上面的讨论假定使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如果使用横截面数据就不会有这些问题。在两个合理的假设之下:第一,生存工资水平不依赖于边际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第二,每年劳动的产出弹性在各个地区之间相等则检验地区工资与地区边际生产力之间的相关程度即可看出转折点,同时可以避免问题A和问题B。,(4)刘易斯转折点判断标准之三:农业部门工资是否上涨 该标准是国内学者(如蔡昉)认为中国正在通过刘易斯转折点的主要论据,即农民工工资在上涨。但该标准在两个方面是不准确的:第一,农民工(或非熟练劳动力)工资上涨可能是周期性的上涨,这并不意味着通过转折点。第二,由
16、于生存水平在历史上是上升的,因此即使在转折点之前农民工工资也会上涨。只有在农民工工资由缓慢上涨突然转为快速上涨时,才能说通过了转折点。所以,判断目前中国已通过转折点是证据不足的。,(5)刘易斯转折点判断标准之四:工资差别的变化 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的差别,由劳动需求增长率和劳动供给弹性决定。 在转折点之前,即使劳动力需求出现同样的增长,由于供给弹性不同,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增长将较大,非熟练劳动力工资增长将较小。而在转折点之后,非熟练劳动力供给弹性变成一个有限的正数,因此两类劳动力的工资差别会停止扩大并开始缩小。 但是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二者都会变得短缺,实际工资都会上升,而且差距会缩小,
17、但这不是趋势现象。只有下降期的差别缩小才是趋势现象。,计算工资差别并非易事,因为中国的宏观劳动力工资数据是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工资数据的混合。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办法: 一、将大企业、最高工资产业、生产工人的工资数据作为熟练劳动力数据,并将其与小企业、最低工资产业、非生产工人工资数据或农民收入数据对比 二、利用微观数据,比较城市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的工资差距。这种方法更加有效,但缺乏时间序列数据 此外,日本学者将性别工资差异作为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代理变量,这在中国是不适合的。,(6)刘易斯转折点判断标准之五:农业部门对工业部门劳动供给的弹性 劳动的无限供给和劳动的有限供给,本来
18、就是由农业部门对工业部门劳动供给的弹性的数值定义的,劳动无限供给时弹性无穷大,劳动有限供给时弹性是一个有限的正数。所以,如果能够计算出这个弹性在整个时期的数值,它就可以用于检验刘易斯转折点。 可以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以下方程:N = a + b logwN为工业部门的劳动力规模,w为农业部门实际工资,则b就是供给弹性。,标准五的问题:A、即使在劳动无限供给阶段,实际工资也可能随生存水平的提高而上涨,因此我们不能说,b不是无穷大就说明劳动供给有限。只能说当b(即上述方程的斜率)出现不连续的降低,才会出现转折点。B、上述方程计算的是劳动供给的弹性,而不是劳动需求的弹性。因为劳动供给弹性是稳定的,而
19、劳动需求弹性由于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是经常变化的。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得到的b是固定的而不是时变的,那么b就是劳动供给弹性。,标准五在估计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该指标实际上说的是,非熟练劳动力对现代部门的劳动供给弹性,农业工资只是非熟练劳动力工资的替代第二,N不应是工业部门的就业者人数。因为工业部门的就业者包含很多熟练劳动力,他们并不是从农业转移过来的,而是产生于工业本身。既然w是农业工资,N就应该是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总数,这可以用累计各年劳动力的净流出量来估计,四、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了吗,(一)通过农业生产函数估计农民的边际生产力,其中,Y为农业增加值,这就排除了原材料因素;L为劳
20、动,R为土地,K为资本,DC和DW是两个虚拟变量,代表沿海和西部,表示这两个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TFP)与中部的差别,中部地区的方程没有这两个变量。 农业增加值用种植业增加值来衡量,数据来自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并用CPI平减成2000年数据。资本用农用机械的马力来衡量。数据范围为1988-2005年29个省的面板数据。,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劳动和资本的系数并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缺乏资本存量的准确数据,以及劳动和土地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估计以下两个方程式:,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以计算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并将其与工资对比。需要用到以下公式:,其中AP是t时间的单位劳动产品
21、,或Y/L。L是前述计量方程中劳动的系数。 根据下页表中的计量结果,截止2005年,中国传统部门的工资仍然高于边际产品价值,也就是还没有达到刘易斯转折点,但二者已经非常接近。,五、刘易斯转折点的经济和社会影响(1)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农村人口高龄化(2)第二、三产业劳动分配率大幅度提高,原因是熟练工人的工资也将“被迫”上涨。日本由1940年的50%增加到1980年的80%(3)全国收入分配差距出现库兹涅茨倒U过程。日本基尼系数1895年为0.476,1938年为0.573,1962年为0.376,1980年为0.337(4)日本二战前的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农民贫困化,而这又诱发了对政党政治的
22、失望,和对于管制经济的向往。军国主义的影响扩大。二战后更加平等的收入分配促进了社会稳定和民主主义的发展。,不良后果(或必需的代价)(1)通货膨胀。转折点之后熟练工人和非熟练个人工资差距缩小,非熟练工人工资加速上涨,但农业劳动生产率未必加速上涨。工资涨幅超过劳动生产率涨幅,必将带来农业和小型企业产品价格的上涨。这正是日本60年代的情况(2)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确定的。非熟练工人的实际工资上涨,既可以侵蚀利润,又可以增加市场容量,所以对资本形成和技术进步的影响是不确定的。,第二章 理论演变第三章 企 业第四章 市 场第五章 竞 争,第二篇 产 业 组 织,第二章 理 论 演 变,第一节 产业组织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展 经济学 二元 经济结构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70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