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蒸疗法简介及临床规范应用课件.ppt
《中药熏蒸疗法简介及临床规范应用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熏蒸疗法简介及临床规范应用课件.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药熏蒸疗法简介及临床规范应用,中药熏蒸疗法,中药熏蒸疗法简介,中药熏蒸疗法分类,中药熏蒸的作用,1,2,3,中药熏蒸作用特点,中药熏蒸优势,中药熏蒸的定义和现存问题,4,5,6,中药熏蒸疗法简介,奠基于秦代,发展于汉唐,充实于宋明,成熟于清代,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张志聪注:“渍,浸也。古者用汤液浸渍取汗,以去其邪,此言有邪之在表也。” “渍”即为浸、沤之意,“渍形以为汗”,外邪从汗中而出。这是中药熏蒸使患者发汗治病的较早记载吴师机著的理瀹骈文为中医第一本外治法专书。该书从理论上对外治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
2、之药,所异者法耳”;“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外治之学,所以颠扑不破者,此也;所以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者,此也”。这些论述为熏蒸疗法治疗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2,局部熏蒸,全身熏蒸,1,中药熏蒸疗法分类,2,局部熏蒸,全身熏蒸,1,中药熏蒸疗法分类,发汗作用,活血作用,排毒作用,神经调节作用,药物作用,中药熏蒸,中药熏蒸的作用,中药熏蒸的作用,发汗作用,汗法为中医祛邪排毒的主要途径之一,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明确指出“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体内风、寒、湿诸邪,中药熏蒸,发汗,排出体外,中药熏蒸的作用,排毒作用
3、,汗液,血液,胃肠道,肝胆,中药熏蒸后发汗,中药熏蒸的作用,活血作用,熏蒸疗法,有明显的扩张血管、使血流加快、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血流变异常患者经熏蒸疗法后,异常的全血粘度值、血浆比粘度值、全血还原粘度值、血球压积值、血沉方程K值包括血脂、血糖等与血液流变学相关的指标均可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中药熏蒸,活血,血脂、血糖等,骨伤科疾病,周围微循环障碍,中药熏蒸的作用,神经调节作用,运动神经,植物神经,解痉、镇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注意温度,调节,中药熏蒸,中药熏蒸的作用,药物作用,这是中药熏蒸最主要的作用,“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外用,内服,作用多样化,双向调节
4、,后续作用,协同作用,病灶反应,作用特点,中药熏蒸作用特点,双向调节: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作用多样化:发汗、排毒、活血、调节神经,消炎、消肿、止痛、降压、止泻,以及解痉、解除粘连等。,中药熏蒸作用特点,中药熏蒸,提高兴奋性兴奋作用提高平滑肌紧张度便秘,降低兴奋性解痉、镇痛降低平滑肌的紧张度 腹泻,中药熏蒸作用特点,后续作用,中药熏蒸,当时疗效,后续疗效,熏蒸后健康状况继续好转,病灶反应: 是指在排除了物理因子的选择及使用方法不当的情况下,部分病人在熏蒸过程中有一过性的、不甚剧烈但明显的病理过程和临床症状加重反应。出现“病灶反应”,需考虑是否操作不当还是正常治疗反应,要认识到并非所有反应都是有
5、害的,协同作用:熏蒸疗法和其他疗法之间有协同作用,如按摩、针灸、物理治疗及内服中药等药物治疗。一种物理因子作用后,改变了受作用的局部组织器官甚至整个机体的功能状态;连续应用第二种物理因子时,由于病变组织器官的反应性已经由第一种治疗所提高,所以,两种疗法联合应用可显著增强物理和化学疗效,中药熏蒸作用特点,协同作用,中药熏蒸针灸推拿,中药熏蒸优势,安全,适应症广泛,补内服药之不足,中药熏蒸优势,安全优势,通过皮肤吸收,不经胃肠, 对胃肠无刺激作用对内脏无损害:在体表局部或进入血液循环发挥远位或全身治疗作用。由于药物经皮肤吸收量小,再加上皮肤的储库效应,吸收后血药浓度远较口服给药低,对肝肾几乎无毒害
6、作用,中药熏蒸优势,清代外治大师吴尚先所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中药熏蒸可应用于骨、外、内、妇、儿、皮诸科疾患主治疾病:疼痛类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踝关节扭伤、足跟痛、 及妇科疾病、失眠、局部湿疹等。辅助治疗疾病:心血管类疾病、血液类疾病、胃肠道类疾病、儿科疾病、代谢类疾病等缓解症状类:周围血管病、放化疗反应、股骨头坏死、尿毒症疾病预防保健,适应症广泛的优势,中药熏蒸优势,补内服药之不足的优势,熏蒸,胃肠功能差不适长期服药,直接作用见效快,长期服药脏器易受损者,体质特异者,使用剧毒药时,小儿患者,中药熏蒸的定义和现存问题,1
7、,2,3,4,是借用中药热力及药理作用熏蒸患处的一种外治疗法三个要素:药物;温度和其他理化因素;透皮吸收,药物如何让选择,4,5,温度如何选择?对疗效有无影响?,通过何种途径吸收?如何提高其透皮吸收率?,中药熏蒸的适应症是什么?禁忌症是什么?,如何使熏蒸疗法更广泛的用于临床?,中药熏蒸的临床规范应用,理想用药,辨病用药,辨证用药,熏蒸药物的选择,提高透皮吸收的方法,药量的多少,给药温度及时间,治疗举例,熏蒸疗法的禁忌症、注意事项,熏蒸药物的选择,辨证用药,八纲辨证(阴阳为总纲,表里寒热虚实俱重),在熏蒸疗法的临床治疗中,往往也会出现“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 如同为湿疹,急性期以糜烂、渗出、
8、水疱为主,则应以清热解毒(糜烂为主)或清热燥湿(水疱为主)为主,分别选用清热解毒或燥湿的药物如公英、地丁或苦参、黄柏之属;亚急性、慢性期湿疹表现为皮肤肥厚、干燥、脱屑,则应以养血通络为主,多选用润肤祛风的药物如防风、当归之属。这即是“同病异治” 但对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候,也可采用统一治疗原则和类似辨证配方。如过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急性期湿疹均以水疱渗出、皮肤红肿等为主,均表现为实热浸淫,治疗应以清热燥湿为主,祛风止痒为辅,可用同一方药进行洗浴治疗,也可略有不同,此即是“异病同治”,熏蒸药物的选择,辨病用药,其一是结合现代医学对具体疾病的病理认识进行用药,近代研究证明,
9、前列腺炎,属中医的气滞湿阻血瘀之变,活血化瘀药不但可以解除炎性梗阻,畅通前列腺腺管,还可改善盆底肌群的慢性充血过程,其二是根据中药功效结合中药药理学对具体药物的药理认识进行用药,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证实钩藤、罗布麻叶、野蒺藜、夏枯草、络石藤、生栀子、地骨皮、荷叶、赤芍、天麻、丹皮、黄芩、柴胡、全蝎、蜈蚣等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其三是根据中药药理学对具体药物的新药理认识进行用药,苍耳子本为解表药,荔枝核本为理气药,鬼箭羽本为活血化瘀骨科常用药,但现代药理研究均有降糖作用,且苍耳子还有降压作用、鬼箭羽还有抗疲劳作用等,熏蒸药物的选择,理想用药,除了辨证、辨病用药外,药物能不能从皮肤很快吸收也是个不可避
10、免的问题可从下面几方面考虑:,从药效学考虑药理作用强和剂量小的药物药物半衰期短、需较长时间连续给药的药物口服给药首过效应大或在胃肠道易失活、刺激性大的药物普通药物剂型给药副作用大或疗效不可靠药物对皮服无刺激,无过敏性反应的药物,药物的理化性质考虑适宜的溶解度,或既溶于水也易溶于醇分子量低,大分子难于扩散通过皮肤屏障熔点低,以低于85为理想饱和水溶液的pH值在59。,提高透皮吸收的方法,药物透皮吸收,蒸汽,以中药蒸气为载体,辅以温度,湿度,力度的作用,促进局部的血液及淋巴的循环,有利于局部水肿及炎症的吸收,消除局部肌纤维的紧张和痉挛,表皮途径皮肤附属器途径,桂枝、仙灵脾、生麻黄、冰片等;醋、酒等
11、,特殊的中药,药量的多少,由于有人体的肌肤作为屏障,熏蒸疗法可以用药量大,同时安全可靠、没有副作用在配制药物时,可根据病情尽量地多采用一些草本植物及树藤之类的药,中药熏蒸需要的药液量较内服药量大,是为了保持药液中药物的一定浓度 。同时,药物蒸汽作用于人体皮肤,皮肤对药物的吸收远较肠道为少。更主要的是药液物吸收进入皮肤后,皮肤有明显的储存功能。如细辛可用至1020g,川乌、草乌可用至3050g,马钱子可用至510g,给药温度及时间,一般将蒸汽温度控制在3840左右,每次熏蒸时间设定为30分钟左右。另有研究证实:较高的熏蒸温度可以明显提高即时的止痛效果及远期治疗效果。但要注意,部分敏感部位不耐受高
12、温,此时要注意降低蒸汽温度在人体体温上下。所以,临床应用时,应视具体情况调节蒸汽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熏蒸治疗机舱温:099可调(6099为煎药温度),熏蒸疗法的禁忌症、注意事项,禁忌症,1.皮肤有溃破、伤口者2.对药液皮肤过敏者3.妇女妊娠期间禁用,月经期间慎用 4.结核、骨髓炎、肿瘤患者 5.患有严重的 肺、心、脑疾病者 6.有出血倾向如血友病等疾病的患者,熏蒸疗法的禁忌症、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熏蒸前饮淡盐水200 ml, 避免出汗过多引起脱水。2、冬季熏蒸时,应注意保暖,夏季要避风,熏蒸后拭干身体,避免汗出当风, 引起感冒。 3、在全身熏蒸过程中,如患者感到头晕不适,应停止熏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药 熏蒸 疗法 简介 临床 规范 应用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70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