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书)ppt课件全集.pptx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书)ppt课件全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书)ppt课件全集.pptx(3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书)课件全集PPT(共361张),一次下载,终生使用,如果您现在暂时不需要,记得收藏此网页!因为再搜索到我的机会为零!,错过我,就意味着永远失去,精选各省级优秀课原创获奖课件,请仔细核对教材版本与目录哦!,含本书所有课时,但顺序可能与目录不同,第一课 放大镜,在科学课的学习中,我们经常用到放大镜,我们曾经用它观察过什么?,用放大镜观察和用肉眼观察有什么不同?,人们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呢?,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有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放大镜的作用是什么?,拆除危险物品,光学仪器的镜头,汇聚光线取火,查看比例尺较大的地图,考古
2、研究文物,观察病虫害,用放大镜修理精密仪器,放大镜下的新发现,观察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观察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用眼睛看科学课本上的一幅照片,再用放大镜观察这幅照片。两次观察获得的信息有什么不同?我们还有什么发现?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后才看到的?,我们的新发现,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呢?我们注意到它的特点了吗?什么样
3、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呢?,放大镜镜片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我们的研究成果,下面的器具有没有放大作用?说说自己的理由,然后实际验证一下。,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水滴,塑料袋,放大镜的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人们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这是为什么?,小知识,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响,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
4、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蜻蜓的复眼,昆虫的眼睛分单眼和复眼,复眼在头部上方的两侧。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不同的昆虫其复眼中的小眼数目不同,例如,有种工蚁只有一只小眼,蝴蝶有1.2万1.7万只小眼。蜻蜓则有1万28万只小眼,家蝇有4千只小眼,每只小眼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
5、分,整个眼睛看到的物体就像一个拼凑物。昆虫的复眼虽有很多的小眼组成,但它们的视力很差,只能看到几米外的物体,但是对于移动物体的反映却很灵敏。,昆虫的耳朵不像人类的耳朵,它有各种各样的外形,在身体上的位置也不固定。如蝉的耳朵长在腹部第二节附近,夜蛾的耳朵长在胸、腹部之间凹处,雄蚊和蚂蚁的听觉毛发在触角上,螳螂的听觉毛发在尾须上。蟋蟀的耳朵则是长在前足胫节上。,昆虫的头部都有一对触角,昆虫的触角像“天线”能感触物体,嗅到气味,还能平衡身体。不同种类的昆虫,“天线”的形态也各不相同,蟋蟀,蝗虫的触角呈“丝状”,蚂蚁的触角呈“膝状”,蝴蝶的触角是“棒状”,雄蛾的触角呈“羽毛状”;天牛的触角是“鞭状”。
6、昆虫的触角就像电视机上的天线,触角的形状和着生的位置是鉴别昆虫种类的重要特征。,蝴蝶的翅本来和蜻蜓、蝉的翅膀一样是膜质、透明和无色的,但它们的翅面上密密地覆盖着一层粉末。如果我们用手摸一下这种翅,受上就会显出透明的一块。这些粉末在放大镜下观察,是些像鱼鳞似的小东西,昆虫学上将其称为鳞片,每个美丽的鳞片上都有一个小柄,像鱼鳞似的镶嵌在翅簇上的鳞片窝里,每个鳞片有几十条到一千多条脊纹,这些脊纹在光照下闪烁出美丽光芒。,放大镜下的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晶体是如何形成的呢?,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这样的形状呢?,其实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
7、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蔷薇辉石,金刚石,石英,怎样放的更大,本课要点:,科学概念: A、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B、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过程与方法: A、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B、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一、填空。1、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是由荷兰( )发明的。现在人们又发明了( )显微镜和( )显微镜。2、微生物是由( )发现的。3、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万倍。4、细胞是由( )
8、发现的。,列文虎克,怎样放的更大,电子,扫描隧道,列文虎克,200,罗伯特胡克,判 断,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放大倍数增大。 ( )2、在雨水、河水中有很多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 ( )3、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 )4、由于显微镜的发明人们能观察到比通过放大镜观察所能达到的更加丰富的微观世界。 ( )5、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 ( )6、显微镜和量筒、弹簧秤一样是人类认识周围物质的工具。( )7、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无限的。 ( )8、调节显微镜两块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可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怎样放的更大,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9、,制作一个玻片标本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3.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1. 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2. 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3. 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4. 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台大约23厘米。将想观察的标本
10、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5. 调节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标本的上面;6. 从目镜往下看,调整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地抬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调整光线使你能尽可能地看清标本;7. 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让我们来了解更多的生物细胞。,温馨提示: 1、严格按照显微镜的使用步骤。2、不要让强光通过反光镜反射到镜筒,会伤害眼睛。3、用铅笔绘图,为了展示更加清晰可以再用彩笔描 绘。4、实验
11、时小组内一个一个地轮流实验,每个组员都 可以监督队友的操作规范情况。,列文胡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的人血涂片,高倍显微镜下的红细胞,生物细胞的观察,叶表皮上的气孔,根据实验推测,每平方毫米的蓖麻叶中叶绿体的数目多达几十万个,叶绿体,叶绿体是植物细胞里含有的绿色扁球状质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场所。,主要分布:叶肉细胞、幼茎的皮层细胞,高等植物的叶绿体:扁椭圆形、球形下颗粒,每个叶肉细胞约含有20-200个叶绿体,人口腔上皮细胞,苔藓类植物细胞,列文胡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的人血涂片,高倍显微镜下的红细胞,人肌肉细胞,神经细胞,小知识,粗准焦螺旋,细胞,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
12、发现之一。,细胞的作用,细胞对于生命体有什么意义呢?,细胞对于生命体有什么意义?,生命体的细胞,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动,呼吸,探究在继续.,本课要点:,A、洋葱表皮标本的制作。B、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步骤。,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A,一、洋葱表皮标本的制作过程。,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A,1、在一块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2、用刀片在洋葱内表面轻轻划一个“#”字,用镊子取下洋葱表皮;3、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4、用盖玻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即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5、用滴管从标本的边缘滴
13、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从另一端吸掉多余的水。,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A,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步骤。,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A,1、一手握住镜臂,另一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放在平坦的桌面上;2、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4、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台大约23cm。将想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5、调节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6、从上镜往下看,调整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
14、抬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调整光线使你能尽可能地看清标本;7、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一、填空。1、在一块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 )。2、用刀片在洋葱内表面轻轻划一个( )字,用( )取下洋葱表皮。3、将撕下的洋葱表皮放在( )清水中,注意要平展开。4、再把( )倾斜地盖到洋葱表皮上,注意不要在玻片间产生( )。5、最后用( )取几滴( ),用( )吸走多余的染液,洋葱玻片标本制作完毕。,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A,清水,#,镊子,载玻片的,盖玻片,气泡,滴管,碘酒,吸水纸,6、一手握住_,另一手托着_,将显微镜放在平坦的桌面上;7
15、、转动转换器,将_转到镜筒下;8、调节载物台下的_,从_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9、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台大约23cm。将想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_,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10、调节准焦螺旋,降低_,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11、从上镜往下看,调整准焦螺旋,将_慢慢抬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调整光线使你能尽可能地看清标本;12、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_。,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A,镜臂,镜座,低倍物镜,反光镜,目镜,载物台上,镜筒,镜筒,相反,判 断,1、把整个洋葱放到显微镜下,
16、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它的精细结构。( )2、如目镜、物镜分别标着“10X、16X”;那么图像将被放大160倍( )3、第一台显微镜的制造者列文虎克最早发现了细胞。 ( )4、载玻片移动的方向与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是一致的( )5、通过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可以增加目镜中标本的亮度。( )6、如果目镜或物镜的镜面比较脏,要用擦镜纸而不能用手直接擦。 (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A,连 线,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A,镊子 盛放多余的洋葱片培养皿 夹取实验材料滴管 吸取少量液体载玻片 染色碘酒 放置切片标本烧杯 吸取多余水分裁纸刀 盛放液体吸水纸 切割洋葱,连 线,味精的晶体 河水
17、中的微生物 蝴蝶的触角 植物叶子的细胞 植物的种子,微小世界和我们,可以用放大镜来观察可以用显微镜来观察,连 线,列文虎克 细胞学说 罗伯物胡克 发明能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 巴斯德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第一个指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微小世界和我们,填图,微小世界和我们,动物结构,细胞,用感官,用放大镜,用显微镜,蝴蝶鳞片,蟋蟀的耳朵,草履虫,形状,各种晶体,蝇的复眼,叶绿体,叶表皮气孔,本课要点:,A、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B、物质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C、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我们身边的物质,一、填空。,物质,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
18、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 ),整个世界都是由( )构成的。2、物体总是在不断地(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 )、( ),有些变化产生了( )。,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变化,形态,大小,新的物质,判 断,1、因为我们摸不到空气,所以它不是物质。 ( )2、火焰和声音都是物质。 ( )3、有些物质会发生变化有些物质永远不会变化。( )4、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 是物质。 ( )5、人也是由物质构成的。 ( )6、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 ( )7、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 )8、世界上存在着不变的物质。 ( )9、空气、水、火、电、声音等也是物质 ( )10、最坚硬的岩石是不会
19、发生变化的。 ( )11、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有的物质变化很快。( ),我们身边的物质,简答,我们身边的物质,1、自然界中岩石会发生哪些变化?,2、木条燃烧发生的变化与木条折断发生的变化有什 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答:自然界中的岩石,在长期的自然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具体表现在大小、形状、成份等都会发生变化。,答:火柴燃烧时会发出光和热,燃烧后火柴变成了灰烬;木条折断后,只是形状发生变化。,2.2 物质发生了变化,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 有些变化只是物质形态的、大小等方面发生了变化,物质本身没有变化。 有些变化则是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物质),且有快有慢。例如:,发生
20、了形态变化,发生了形态和大小变化,点燃很快变黑,成了另一种物质,长时间放置,产生了新物质铁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物质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生活中,经常要混合一些物质,如炒菜的时候,把调味品和蔬菜混合。物质之间相互混合,会发生变化吗?,混合沙和豆子,把沙和豆子倒在白纸上,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把杯子中的沙倒入装有豆子的杯子进行混合、搅拌。在混合沙和豆子的过程中,沙发生变化了吗?豆子发生变化了吗?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与原来的沙和豆子比较,它们变化了吗?,结论:我们观察不到它们的明显变化。,注: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观察白糖的变化,用长柄金属汤匙取
21、一小勺白糖,小心地移到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预测白糖会发生什么变化。当加热结束后,熄灭蜡烛,把汤匙放到桌子中间的盘子里冷却,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安全小贴士:,糖要放得少一些。由于加热时钢勺温度较高,因此手握勺子顶端;注意眼睛不能靠勺子太近加热结束不能用手去摸加热部分;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白糖的变化,并作好记录。,在加热的过程中,白糖发生了什么变化?把我们观察到的现象都记录下来。,加热白糖变化记录表,白糖,白色颗粒状,白糖会慢慢熔化,先慢慢熔化成液体,最后水分蒸发变成焦黑状物质。,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冰融化成水 (状态
22、),易拉罐变形 (形状),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铁钉生锈,火柴燃烧,白糖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A,B,C,D,1,2,3,融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学变化,A,B,C,D,蜡烛燃烧中的变化 蜡烛芯中的绳子和蜡油燃烧,蜡烛由固体变成液体。,当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时发生了化学变化,当蜡烛燃烧后一部分蜡烛受热熔化变蜡油,则发生了物理变化。 所以蜡烛燃烧过程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是否生成新物质,玻璃打破,火柴燃烧,铁器生锈,水的流动,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把铁块磨成铁粉把湿衣服放在太
23、阳下,晒干了铁在高温下熔化成铁水 煤的燃烧,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练习:,蜡烛燃烧了,火焰不断地舞动,蜡烛慢慢变短。蜡烛燃烧后,变成了什么新物质?这些新物质到哪里去了?我们只看到蜡烛在不断地减少,却没有看到生成新的物质,是不是物质会减少或者消失了呢? 实际上,燃烧充分的蜡烛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蜡烛中的氢元素与氧元素形成水,由于温度高,转化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由于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的,所以看不到。如果蜡烛燃烧不充分,还会产生部分碳的成分,可以拿铁器在烛焰上掠过,上面会留下碳黑的痕迹。,课外资料:,要求,1、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节约,争做节约小卫士。,2、在实验过程中遵守实验规
24、则,当老师说开始才能动手做实验。完成实验后,将实验材料放在桌子的中间。需要什么材料就用什么材料。,3、实验结束后,别忘了洗手。,注意1,米饭、馒头中都富含有淀粉唾液中有种物质叫唾液淀粉酶。当以淀粉为主的米饭、馒头在咀嚼过程中与唾 液充分接触,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一种有 甜味的物质。,科学小博士:,温馨提示:,科学实验中有很多的观察方法,但是在不确定所观察物品是否安全和卫生的情况下,最好不要用嘴巴去尝。,黄瓜,芋艿,冰糖,番薯,枣子,苹果,注意2,食物名称,含有淀粉的物质,预 测,验 证,黄 瓜,冰 糖,芋 艿,苹 果,枣 子,番 薯,检验这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在含有淀粉的食物上打“”,注
25、,黄瓜,芋艿,番薯,枣子,苹果,冰糖,食物名称,含有淀粉的物质,预 测,验 证,黄 瓜,冰 糖,芋 艿,苹 果,枣 子,番 薯,检验这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在含有淀粉的食物上打“”,注,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南浔锦绣实验学校:韩晓鸣,米饭在口腔中的变化,注意点,用筷子夹取少许的米饭,要注意节约粮食哦!实验结束后,筷子放中间。,注意点:,1、用滴管吸取碘酒,滴1-2滴碘酒与物体上,胶头滴管的管尖不要接触到食物。,管尖,滴管,将碘酒滴入淀粉中会怎样?,2、滴管使用完毕之后,要放回到碘酒瓶中。,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厨房里一些常见的物质,酱油、味精、鸡精、糖、盐、白醋、小苏打等,小苏打,白醋,无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科版 小学 科学 六年级 下册 全书 ppt 课件 全集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68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