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第一节食源性疾病课件.ppt
《食物中毒第一节食源性疾病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物中毒第一节食源性疾病课件.ppt(1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章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第一节 食源性疾病,一、食源性疾病概述,(一)食源性疾病的概念 “通过摄入食物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即指通过食物摄入的方式和途径致使病原物质进入人体并引起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传播疾病的媒介-食物; 食物中的致病因子-导致人体患病; 临床特征-急性中毒或急性感染。,一、食源性疾病概述,(一)食源性疾病的概念 食源性疾病的范畴: 食物中毒 经食物而感染的肠道传染病 食源性寄生虫病 人畜共患传染病 食物过敏 食物中有毒、有害污染物所引起的慢性中毒性 疾病等,一、食源性疾病概述,(二)食源性疾病的
2、流行情况食源性疾病和食品安全是一个日趋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一、食源性疾病概述,(二)食源性疾病的流行情况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建立了食源性疾病年度报告制度,且漏报率相当高。我国于2001年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开始进行全国性的食源性疾病监测。2010年,食品安全法实施以后,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覆盖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一、食源性疾病概述,(三)引起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1. 生物性因素 (1)细菌及其毒素 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 引起人类肠道传染病的病原菌(2)寄生虫和原虫(3)病毒和立克次氏体 (4)有毒动物及其毒素(5)有毒植物及其毒素 (6)真菌毒素2. 化学性因素
3、3. 物理性因素,二、人畜共患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anthropzoonoses)是指“人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感染与传播的疾病”。该类疾病的病原体既可存在于动物体内,也可存在于人体内,既可由动物感染给人,也可由人传染给动物,大多数人畜共患疾病通常由动物传染给人,由人传染给动物的比较少见。,二、人畜共患传染病,1炭疽 烈性传染病,通常本病主要发生在畜间,以牛、羊、马等草食动物最为多见。2鼻疽 由鼻疽假单孢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 。自然感染主要通过与病畜接触,经消化道、损伤的皮肤、黏膜以及呼吸道传染。3口蹄疫 猪、牛、羊等动物的急性传染病,也是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4. 结核病 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
4、性传染病,牛、羊、猪和家禽均可感染。牛型和禽型结核可传染给人。5. 布鲁司杆菌病 是由布鲁司杆菌引起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绵羊、山羊、牛及猪易感。6. 疯牛病是牛海绵状脑病的俗称。7禽流感 (avian influenza),二、人畜共患传染病,3口蹄疫 口蹄疫(aphtae epizooticae):猪、牛、羊等偶蹄动物的急性传染病,也是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病畜体温升高,口腔黏膜、牙龈、舌、鼻出现水疱或形成烂斑,口角线状流涎,蹄发生水疱。 口蹄疫是传播速度最快、发病率最高、流行最猛烈的动物传染病之一。,宰杀44万头牲畜直接损失1.5亿英镑,2001英国口蹄疫,二、人畜共患传染病,3口蹄疫 口
5、蹄疫病毒特点:由一条单链正链RNA和包裹于周围的蛋白质组成,病毒外壳为对称的20面体。口蹄疫病毒没有囊膜,对脂溶剂不敏感。对酸、碱较敏感。耐热性差,60经15分钟、70经l0分钟和80经1分钟可被杀灭。而病畜的肉只要加热超过100也可将病毒全部杀死。,二、人畜共患传染病,口蹄疫 传播途径和临床特征:口蹄疫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呼吸道、损伤的或完整的皮肤、黏膜。潜伏期218日,突然发病,表现为发烧,口腔干热,唇、齿龈、舌边、颊部、咽部潮红,出现水疱(手指尖、手掌、脚趾),同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或腹泻。患者在数天后痊愈,愈后良好,但有时可并发心肌炎。患者对人基本无传染性,但可把病毒传染给牲畜,
6、再度引起畜间口蹄疫流行。,二、人畜共患传染病,6疯牛病 疯牛病是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的俗称。其病理改变是脑海绵状变性,并伴有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包括人类的克-雅病、羊瘙痒病和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属于“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TSEs)”中的一种,病死率100。,二、人畜共患传染病,6疯牛病 朊病毒的特点:疯牛病是由一种非常规的病毒朊病毒(prion)引起的。其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能够抵抗蛋白酶的作用,表现为对现有杀灭一般病毒的物
7、理化学方法均有抵抗力。耐高温(134-138,30min不能完全灭活),耐酸碱性强(pH2.7-10.5),三、食物过敏,食物过敏(food allergy),也称为食物的超敏反应,是指所摄入体内的食物中的某组成成分,作为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而发生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食物过敏原(food allergen)是指存在于食品中可以引发人体食品过敏的成分。由食物成分引起的人体免疫反应主要是由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速发过敏反应。已知结构的过敏原都是蛋白质或糖蛋白。食物不耐受是不涉及免疫系统对食物的不良反应,如摄食某食物后出现胀气、打嗝、腹泻或不愉快的反应等。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容易混淆,诊断时应注意
8、区分。,三、食物过敏,(一)食物过敏的流行病学特征至少有30的人在一生中会经历一次或多次食物过敏事件,食物过敏患病率在成人中约为1 %3%,在儿童中为4%6%。1婴幼儿及儿童的发病率高于成人。2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比如患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牛奶不再过敏;但对花生、坚果、鱼虾则多数为终身过敏。3人群中实际发病率较低。,三、食物过敏,(二)常见的引起过敏的食物以及食物过敏的症状引起食物过敏的食物约有160多种,但常见的致敏食品主要有8类: 牛乳及乳制品(干酪、酪蛋白、乳糖等); 蛋及蛋制品; 花生及其制品; 大豆和其他豆类以及各种豆制品; 小麦、大麦、燕麦等谷物及其制品; 鱼类及其制品; 甲壳
9、类及其制品; 坚果类(核桃、芝麻等)及其制品。,三、食物过敏,(二)常见的引起过敏的食物以及食物过敏的症状 食物过敏症状:一般在食用引起过敏食物后几分钟至一小时内出现,可持续数天甚至数周。过敏反应的特定症状和严重程度受摄入的过敏原量以及过敏者敏感性的影响。食物过敏者可出现皮肤症状,如发痒、发红、肿胀等;胃肠道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口腔发痒和肿胀等;呼吸道症状,如鼻和喉发痒和肿胀、哮喘等;眼睛发痒和肿胀;以及心血管系统症状,如胸部疼痛、心律不齐、血压降低、昏厥、丧失知觉甚至死亡。,三、食物过敏,(三)防治措施和处理原则 1.避免食物致敏原 预防食物过敏者发生食物过敏的唯一办法是避免食用
10、含有过敏原的食物。 对含有麸质蛋白的谷物过敏的患者,要终身禁食全谷类食物,应食用去除谷类蛋白的谷类。烹调或加热使大多数食物抗原失去致敏性。 2. 致敏食物标签 食物致敏原的标识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法规的强制性要求。 3. 一旦发生食物过敏,需对症处理 对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可适当给予抗组织胺类药物。,四、食物中毒,(一) 食物中毒的概念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系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食物中毒属于食源性疾病,既不包括因暴饮暴食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如伤寒)和寄生虫病(如旋毛虫),也
11、不包括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多次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毒性为主要特征(如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疾病。,四、食物中毒,(二)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食物中毒的发病具有如下共同特点:1发病潜伏期短,来势急剧,呈暴发性,短时间内可能有多数人发病。2发病与食物有关,病人有食用同一有毒食物史,流行波及范围与有毒食物供应范围相一致,停止该食物供应后,流行即告终止。3中毒病人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主。4一般情况下,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发病曲线呈突然上升之后又迅速下降的趋势,无传染病流行时的余波。,四、食物中毒,(三)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1发病的季节性特点 细菌性食
12、物中毒主要发生在610月份,化学性食物中毒全年均可发生。 2发病的地区性特点 绝大多数食物中毒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如我国沿海省区多发生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肉毒中毒主要发生在新疆等地区,霉变甘蔗中毒多见于北方地区,农药污染食品引起的中毒多发生在农村地区等。但由于近年来食品的快速配送,食物中毒发病的地区性特点越来越不明显。,四、食物中毒,(三)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3导致食物中毒原因的分布特点在我国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分布不同年份均略有不同。根据近年来卫生部的通报资料,20082010年,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其次为有毒动植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再次为化学性食物中毒。 微生
13、物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中,主要是由于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引起;植物导致的中毒事件主要为毒蘑菇、菜豆和桐油引起;化学性食物中毒主要为污染了亚硝酸盐、农药/鼠药的食品引起;动物性中毒主要为河豚鱼。,四、食物中毒,(三)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4食物中毒病死率特点 食物中毒的病死率较低。2010年全国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病死率为2.4。死亡人数以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最多,占死亡总数的60.9(病死率为9.7);其次为化学性食物中毒,占死亡总数的26.1(病死率为7.0);微生物食物中毒的占死亡总数的8.7(病死率为0.3)。5食物中毒发生场所分布特点 食物中毒发生的场所多见于集体食堂、饮食服务
14、单位和家庭。近些年,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均最多,2010年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起数占总起数的48.2,死亡人数占78.8。,四、食物中毒,(四)食物中毒的分类 一般按病原物分类,可将食物中毒分为5类。1细菌性食物中毒 2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 3动物性食物中毒 4植物性食物中毒 5化学性食物中毒,第二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假单胞菌属,芽胞杆菌属,肠杆菌科,球菌属,第二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内容,细菌性食物中毒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一、细菌性食物中毒分类,1. 感染型:沙门菌食物中毒等,2. 毒素型: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等,3. 混合型:副溶血性弧菌
15、食物中毒等,二、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1. 发生原因2. 流行病特点,1.发生原因,牲畜屠宰 销售受致病菌污染 食物贮藏不当 致病菌繁殖,产生毒素 食物灭菌不彻底 生熟交叉污染 从业人员带菌污染,2.流行病学特点,发病季节性明显有些还具有一定地区性中毒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发病率高,病死率因病原而异,三、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菌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肉毒梭菌食物中毒,沙门菌食物中毒Salmonella,沙门菌食物中毒,病原菌特点流行病学特点中毒机制临床特征诊断预防措施,G-杆菌,周生鞭毛,A、B、C1、C2、C3、D、E1、E4、F9类67种O抗原2500个多种血清型,
16、我国超过161种致病性最强的是猪霍乱、其次是鼠伤寒、肠炎沙门菌菌毛引起侵入性腹泻,1.病原菌特点,2.流行病学特点,1)发病季节分布:夏、秋多见 2)引起中毒的食品:畜禽肉、蛋、奶 3)食物中沙门菌的来源,家畜、家禽 原发性感染 生前感染 全身感染 继发性感染 宰后污染 局部感染蛋类、奶、 熟制品、植物性食品,4)发病率及影响因素,发病率高:占食物中毒的4060菌型:猪霍乱, 鼠伤寒, 鸭沙门菌菌量:2105 CFU/g个体易感性,3.中毒机制,大多数沙门菌食物中毒是沙门菌活菌对肠黏膜的侵袭而导致的感染型中毒。,以急性胃肠炎型为主,并伴发烧:潜伏期短,数小时,长23天,一般1224小时主要症状
17、:前驱症状:头晕,头痛,恶心,食欲不振先呕吐,后腹痛大便颜色:黄色,或绿色,水样便,并带脓血黏液发烧:3840 病程:35天重症病人:死亡率1%,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急性胃肠炎型,4.临床特征,5.诊断,临床诊断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点:同一人群在短期内发病,且进食同一可疑食物,发病呈爆发性,中毒表现相似。,病原诊断,细菌学检查-分离培养病原菌血清学检查-分型鉴定凝集试验,6.预防措施,防止污染控制细菌生长和繁殖彻底杀灭病原菌,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 hemolyticus,副溶血性弧菌,病原菌特点流行病学特点中毒机制临床特征诊断预防措施,1.病原菌特点,嗜盐菌 ,3.5%盐最
18、适温度 3037,繁殖快,一世代时间:10分钟对酸敏感 醋5 min杀灭,90度1min海水存活超过47天神奈川现象:与致病性相关,2.流行病学特点,分布: 中国、日本多见 近海海湾,近海淡水,富含有机物季节性:79月人群易感性中毒食品: 海产品:墨鱼:93%,蟹:79.8%, 带鱼:41.2%,大黄鱼:27.3% 检出率与季节有关,3.中毒机制,感染型中毒毒素型中毒,4.临床特征,感染型事物中毒,腹痛,腹泻,呕吐为主潜伏期短腹痛:阵发性腹泻,呕吐预后良好,5.诊断,夏季,水产品突发起病,阵发性绞痛,先泻后吐实验室诊断:细菌学检验,血清学检查,动物试验,快速检测治疗:以补充水分和纠正电解质紊乱
19、等对症治疗为主,6.预防措施,低温贮藏杀灭病原菌: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应煮透,凉拌食物清洗干净后在食醋中浸泡10分钟或在100沸水中漂烫数分钟防止交叉污染,肉毒梭菌食物中毒Clostridium botulinum,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病原菌流行病学特点中毒食品食品被污染及中毒发生的原因中毒特点中毒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预防措施,芽孢杆菌科、G+粗短杆菌,可形成芽孢;专性厌氧,适温3037,1555与pH4.59.0下繁殖并可产生毒素;芽孢可耐湿热100 5小时或干热180 515分钟或高压蒸汽121 30分钟,对营养条件要求不高,自然界分存广泛,在土壤中半永久性生长。食盐能够抑制肉毒梭菌芽
20、孢的形成和毒素的产生,但不能破坏已经形成的毒素,1.病原菌,2.流行病学特点,1)分布: 广泛分布于大自然:新疆布查尔地区 借尘土可以污染蔬菜,粮食和各类食品 借昆虫,家蓄,鸟类等传播到各地2)季节性:45月,3.中毒食品,饮食习惯,膳食组成,制作工艺中国:家庭自制发酵食品,臭豆腐、面酱、豆酱欧美国家:火腿,腊肠日本:鱼制品,4.食品被污染及中毒发生的原因,肉毒梭菌污染食品温度 大量繁殖压力 形成毒素未彻底消毒,5.中毒机制,肉毒毒素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脑神经核、神经-肌肉的连接部和自主神经末梢,抑制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肌肉麻痹和神经功能障碍。,6.临床表现,潜伏期短,病情重,神经
21、毒性前期症状:乏力、头晕、走路不稳神经症状: 眼部:视力模糊、斜视 延髓麻痹:吞咽困难、言语不清 分泌障碍,7.诊断及治疗,流行病学特征中毒表现可疑食品毒素分析抗肉毒毒素血清实验,8.预防措施,定期对发酵豆制品进行监测指导群众安全制酱食品生产加工全过程卫生管理肉制品不宜堆集,以防厌氧环境消灭毒素 80 30分钟 100 1020分钟防止婴儿中毒,第三节 真菌毒素和霉变食物中毒,一、赤霉病麦中毒,主要毒性物质: 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中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 DON主要引起呕吐,称呕吐毒素) 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NIV) 镰刀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
22、,赤霉病多发生于多雨、气候潮湿地区。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以淮河和长江中下游一带最为严重。,1. 流行病学特点,2.预防,关键在防止麦类、玉米等谷物受到霉菌的侵染和产毒制定粮食中毒素的限量标准,加强粮食的卫生管理去除或减少粮食中的病粒或毒素加强田间和贮藏期间的防霉措施,二、霉变甘蔗中毒,甘蔗霉变含有大量的有毒真菌及其毒素,以甘蔗节菱孢霉为主。,1. 流行病学特点霉变甘蔗中毒常发生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初春季节,23月为发病高峰期,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病情常较严重,甚至危及生命。,2.中毒机制,3-硝基丙酸(3-nitropropionic acid,3-NPA)是一种强烈的嗜神经毒素,主要损害中枢神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食物中毒 第一 节食 性疾病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63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