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法教学ppt课件(10法).ppt
《婚姻家庭法教学ppt课件(10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婚姻家庭法教学ppt课件(10法).ppt(20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法学专业方向课程,婚姻家庭法,(34课时),主讲:政法学院 焦少林,讲授目录,第一讲 婚姻家庭法一般原理第二讲 我国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第三讲 亲属关系原理第四讲 婚姻的成立第五讲 婚姻的效力,第六讲 婚姻的终止第七讲 亲子关系与收养制度第八讲 扶养制度和监护制度第十讲 救助措施和法律责任第十一讲 附论,第一讲 婚姻家庭法一般原理,一、婚姻与家庭(一)婚姻(二)家庭(三)婚姻家庭的性质(四)婚姻家庭制度的历史类型二、婚姻家庭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一)概念(二)基本特征三、婚姻家庭法的历史沿革四、婚姻家庭法的渊源和地位(一)渊源(二)地位,婚姻的概念,广义:将包括原始社会在内的一切具有规范意义的
2、两性存在形式都视为婚姻。包括群婚、对偶婚和一夫一妻制。狭义:仅将一夫一妻制形成后比较稳定的两性关系称为婚姻。,婚姻的概念,中国古代的婚姻一词来源于“昏因”。昏 原本是一个时间概念,指“日入后二刻半”,由于“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即婚礼要在黄昏的时候举行,遂演变成一种行为概念。因 按照说文的解释,“因”是“就”的意思。因为“婚以昏时而来,妻则因之而去也”,所以,“婿曰昏,妻曰因”。,婚姻的概念,一般概念,具有代表性的是:婚姻是为当时的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合。法律概念,具有代表性的是:婚姻,是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以夫妻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合法结合。1、是男女两性的结合 2、
3、是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的结合 3、男女两性的结合须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 4、是双方具有夫妻身份的结合,同性婚姻,2000年12月,荷兰参议院通过于2001年4月1日正式生效开放婚姻法,允许同性恋者登记为婚姻关系,该项法案表明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 2001年6月22日,比利时通过了法案,允许同性经登记结婚。这一法案的通过使比利时成为继荷兰之后第二个允许同性婚姻的欧洲国家。1989年丹麦,1993年挪威、1994年瑞典、1996年冰岛、2001年芬兰相继制订通过登记伴侣关系法,赋予同性经登记具有类似婚姻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家庭的概念,一般概念:是以婚姻、血缘和共同经济为纽
4、带而组成的亲属团体和生活单位。法律概念:是共同生活的,其成员间互享法定权利、互负义务的亲属团体。1、是一个共同生活单位,具有同财共居的特点2、是由一定范围的亲属所构成的生活单位,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指各种类型家庭的总体构成。单身家庭:终身不婚,或者丧偶、离异后独居生活者的家庭。单亲家庭:未婚、丧偶或离异后单独与子女组成的家庭。丁克家庭:有一对夫妻而无子女者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妻与未子女组成的家庭。直系家庭:由一对夫妻或夫妻中的一方与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联合家庭:由一对夫妻或夫妻中的一方与已婚子女及其第三代、第四代组成的家庭。,家庭的职能,生育职能经济职能 (生产与消费)教育职能,婚姻
5、家庭的自然属性,自然属性体现了生物学与生理学规律在人类婚姻家庭方面的作用。表现在:男女两性的差别和人类的性本能,是男女结合的生理基础。通过生育而实现的种的繁衍是家庭在生物学上的自然功能。家庭成员间的血缘联系及因此联系而产生的亲属团体,是客观自然形成的生物联系。,婚姻家庭的社会属性,社会性是人类的根本属性。荀子曰:“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非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性是人类婚姻家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动因。 婚姻家庭是一定社会物质社会关系和思想社会关系的统一。,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前者是婚
6、姻家庭的特点和形成的前提条件,无此便无婚姻家庭。后者是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它决定着婚姻家庭演进的发展方向。,婚姻家庭制度的历史类型,群婚制,对偶婚制度,又称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又称个体婚制,血缘群婚,又称为血缘婚制或血缘家庭,亚血缘群婚制,又称伙婚制或普那路亚家庭,广义,狭义,奴隶制婚姻家庭制度,封建制婚姻家庭制度,资本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婚姻家庭法的概念,最简略的定义: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比较全面的定义:规定婚姻家庭关系的发生和终止,以及由此产生的特定范围的亲属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婚姻家庭法;婚姻法;家庭法;亲属法形式意义上的婚姻法和实质
7、意义上婚姻法,婚姻家庭法的调整对象,从调整对象的范围来看,婚姻家庭法既调整婚姻关系,又调整家庭关系,还调整并非同一家庭成员的近亲属关系。从调整对象的性质来看,既有婚姻家庭方面的人身关系,又有婚姻家庭方面的财产关系。,婚姻家庭中的财产关系与民法上财产法上的财产关系 的区别,基本原则不同 目的不同 主体不同 产生根据不同 意思自治的程度不同,基本原则:等价有偿、公平、自愿与男女平等、保护弱者,婚姻家庭法的基本特征,在适用上具有极大的广泛性 在内容上具有强烈的伦理性 规范的鲜明强制性(强行性),婚姻家庭法的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所属部门制定的有关规讲地方性法规和民族自治地方的有关规定司法解释
8、我国缔结和参加的国际条约,婚姻家庭法在立法体例上的发展,诸法合体的古代婚姻家庭法 附属于民法的近代婚姻家庭法形成独立法律部门的社会主义婚姻家庭法,我国自民法通则开始,将婚姻家庭法作为民法的组成部分。在未来的民法典中,绝大多数学者主张将其作为民法典的“亲属法”。,婚姻家庭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与宪法 与其他民事法律 与刑法 与行政法 与民事诉讼法,第二讲 我国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一、 概说(一)婚姻家庭法基本原则的地位(二)我国婚姻家庭法基本原则的历史发展(三)婚姻家庭法基本原则与民法基本原则 的关系二、 我国婚姻家庭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一)婚姻自由(二)一夫一妻(三)男女平等(四)保护妇女、儿
9、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五)计划生育三、 对夫妻互相忠实、家庭成员敬老爱幼的倡导性规定,婚姻家庭法基本原则的地位,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是对婚姻家庭法立法具有指导作用的根本准则。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既是我国婚姻家庭立法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指导思想,决定我国婚姻家庭立法的性质和内容,也是解释和执行婚姻法的重要依据。,我国婚姻家庭法基本原则的历史发展,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规定:“确定男女婚姻以自由为原则,废除一切封建的包办强迫和买卖婚姻制度,禁止童养息。实行一夫一妻,禁止一夫多妻。”1950年婚姻法确立了四大原则:“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
10、主义婚姻制度。” 四禁止:“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1980年婚姻法规定了五大原则:“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1980年婚姻法规定了新四禁止:“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禁止重婚。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我国婚姻家庭法基本原则的历史发展,现行婚姻法关于基本原则的规定,2001年对婚姻法的修订形成了:五大基本原则: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六项禁止性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
11、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重婚;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二项宣言性、倡导性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婚姻自由的概念和内容,婚姻自由,指婚姻当事人有权按照法律的规定,决定自己的婚姻问题,不允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两个方面。结婚自由,是指婚姻当事人有依法缔结婚姻关系的自由。离婚自由,是指夫妻有依法解除婚姻关系的自由。,保障婚姻自由贯彻实施的禁止性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
12、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买卖婚姻,是指第三者(包括父母)以索取大量财物为目的,包办强迫他人的婚姻。 包办婚姻,与买卖婚姻共同之处:都违背当事人的意愿,对婚事包办强迫;不同之处:是否以索取大量财物为目的。 借婚姻索取财物,是指当事人自愿结婚但以索取一定财物作为结婚必要条件的行为。,严格区分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借婚姻索取财物等行为的界限包办婚姻与父母主持,经人介绍,本人同意 买卖婚姻和一般借婚姻索取财物 借婚姻索取财物和男女婚前自愿馈赠 借婚姻索取财物与按习俗收取采礼 作媒骗财和正当介绍 一般干涉婚姻自由和以暴力干涉婚姻自由,保障婚姻自由贯彻实施的禁止性规定,一夫一妻,是指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制度。其基
13、本要求为:任何人都只能有一个配偶,不能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配偶。一夫一妻制的产生和存在的必然性是符合婚姻的本质的,是人类婚姻关系发展的必然性要求反映了男女比例的自然要求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婚姻原则既是男女平等的要求,又是实现男女平等的保障有利于婚姻的稳定和婚姻质量的提高,中国的男女比例,根据中国政府于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即在出生的婴儿中,男女比率达到117:100。根据国家统计局 2011年4月28日发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 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
14、占1.27%; 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 总人口性别比( 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为 105.20。,保障一夫一妻制贯彻实施的禁止性规定,禁止重婚重婚:指有配偶者又与他人结婚的行为。即已有了一个合法的婚姻关系,后又与他人缔结第二个婚姻关系。重婚的形式 : 法律重婚:指前婚未解除,又与他人办理结婚登记。 事实重婚:指前婚未解除,又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但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重婚的法律后果: 民事责任:重婚不具有婚姻的效力,属于无效婚姻;重婚是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法院准予离婚的情形之一;在离婚时,重婚是无过错方要求损害赔偿的理由之一。 刑事责任:处理重婚
15、应注意 : 法律上的重婚和事实上的重婚在刑事责任上无轻重之别 ,但在民法上有区别。 重婚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对于不同年代形成的重婚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考虑重婚形成的原因、情节和后果分别情况,区别对待。,保障一夫一妻制贯彻实施的禁止性规定,不同年代形成的重婚问题,1950年以前的重婚。按照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关于婚姻法施行前重婚处理原则的规定:“在婚姻法实施前的重婚现象,是由于旧社会不合理的婚前制度所造成的,因此,我们一般是不加以干涉的。”1981年前西藏地区的重婚。按照1981年西藏自治区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变通条例第2条的规定:“废除一夫一妻、一妻多夫等封建婚姻,对执行本条
16、例之前形成的上述婚姻关系,凡不主动提出解除婚姻关系者,准予维持。”涉台婚姻中的重婚。1949年以后直到1981年前,如有的单方在台或大陆再婚的,一是要在坚持大陆婚姻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求大同存小异,掌握政策精神,灵活运用法律,二是要从考虑婚姻关系的现状、维护两岸同胞的利益出发,不论在台一方或大陆一方再婚,均不以重婚论处。,2、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概念: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与事实重婚既有相同点,也有区别。3、其他破坏一夫一妻制的行为,包括通奸,保障一夫一妻制贯彻实施的禁止性规定,男女平等,男女平等的意义 :男女平等
17、,是指男女两性在婚姻家庭关系中,享有同等的权利,负担同等的义务。男女平等是区别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与私有制社会婚姻家庭制度的标志,是巩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关系的重要保障。,男女平等的内容,在婚姻关系方面权利义务平等。结婚、离婚条件平等,婚姻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平等。在家庭关系上地位平等 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其他家庭成员关系在收养关系中的男女平等,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婚姻家庭法中保护妇女合法权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妇女享有的与男子平等的婚姻家庭权益,由男女平等原则来反映。妇女依法享有的特殊保护权益,由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原则来体现。主要体现在:在离婚程序方面和在离婚财产方面。,保护儿童的合法权
18、益,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必须履行抚养义务和监护职责,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和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必须保证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得妨碍其入学或使其退学、辍学。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正确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使其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预防和纠正其不良习惯。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得允许或迫使未成年人结婚,不得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歧视和危害。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和其他财产权利。在处理离婚、宣告婚姻无效、撤销婚姻等纠纷涉及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问题是时,应以未成年人的利益为重心,注
19、意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收养应当有利于被收养的未成年人的抚养、成长的基本原则,并在收养的条件、程序、效力即收养的解除等方面确保未成年人的利益。,保护老人的合法权益,婚姻家庭法对老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包括对人身权利与财产权利两方面 :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扶助义务禁止遗弃和虐待老人 子女应尊重父母婚姻权利的义务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保障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贯彻实施的禁止性规定,禁止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主体上,行为人与被害人须为同一家庭的成员,具有同财共居的特点,
20、并具有法律责任能力。客观上,非法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或致其家庭成员死亡,具有行为的违法性、多样性、作为性和危害后果的不确定性。 主观上,故意侵害家庭成员的人身权利。,2. 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 虐待,是指以作为或不作为的形式,对家庭成员歧视、折磨、摧残,使其在精神上、肉体上遭受损害的违法行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 遗弃,是指家庭成员中负有赡养、扶养、抚养义务的一方,对需要赡养、扶养、抚养的另一方,不履行其应尽义务的违法行为。,保障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贯彻实施的禁止性规定,实行计划生育,计划
21、生育,是指通过生育机制有计划地调节人口的发展速度,包括节制生育,降低人口的发展速度及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的发展速度。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计划生育是指节制生育,降低人口发展速度。 婚姻法对计划生育作出了两条明确规定:第2条将计划生育确定为婚姻法的基本原则;第16条将计划生育规定为夫妻双方必须履行的义务。 2001年通过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计划生育的内容主要归纳为三:推行和奖励一胎;严格控制二胎;杜绝和惩罚多胎,第三讲 亲属关系原理,一、亲属的概念和分类 (一) 亲属的概念 (二)亲属的分类二、亲属关系远近计算法 (一)罗马法亲等计算法 (二)寺院法亲等计算法 (三)我国的亲属关系计算法 三、亲属
22、关系的发生、终止和法律效力 (一)亲属关系的发生 (二)亲属关系的法律效力 (三)亲属关系的终止,亲属的概念,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社会关系。 亲属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特定概念。亲属关系及相应的亲属观念是与婚姻禁忌同时形成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强化 。 生物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亲属:指一切由血缘、婚姻和收养所连结的具有血缘同源性、婚缘相关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法律意义上的亲属:指由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特定的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法律上亲属的特征,是兼具身份和财产双重属性的法律关系。身份性是财产性的前提和基础,财产性是身份性的结果和表现。只能基于特定的法
23、律事实(出生、结婚法律行为或收养法律行为)而产生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 具有特定的组织形式或共同体结构 亲属与家属、与家庭成员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国古代对亲属的分类,根据宗法制度以男系为中心分类: 宗亲:依据父系宗族血缘关系而发生的亲属。最重要的亲属种类。属于宗亲的包括五世之内的男性,也包括未出嫁的女性、已出嫁而被出归宗的女性以及嫁入本宗的妇女。外亲:母方宗族的亲属(上古时期也称“母党”)。妻族,依唐律、宋刑统,亦包含在外亲之内,而明清律上,则从外亲分立,独立成妻亲。妻亲:指因婚姻而发生的妻方亲亲属(上古时期又称“妻党”),现代国家对亲属的分类,常见分类,其他分类,配偶:即夫妻,血亲:有血缘
24、联系的亲属 。分自然血亲和法律拟制血亲,姻亲:以婚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但配偶除外,按辈份,长辈、平辈、晚辈,按照亲属关系的远近,近亲属、其他亲属,按照亲系,直系亲和旁系亲、,父系亲和母系亲,男系亲和女系亲,配 偶,配偶在亲属关系中居于重要的核心地位,是血亲和姻亲产生的源泉和基础,在亲属关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易经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血 亲,自然血亲是基于自然形成的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亲属。第一,凡是自然血亲,都有共同的血统来源。在属于同一代人的亲属之间,这种血统上的联系,可以分为“完全血缘”和“不完全血缘”两大类。第二,自然
25、血亲关系济重血缘联系的事实,不受生育子女的当事人双方是否具有合法婚姻关系的影响。法律拟制血亲(准血亲)。指本无该种血亲应具有的血缘关系,而由法律确认其与该种自然血亲具有同等权利义务的亲属。两种情况:一是当事人之间原来完全没有血缘关系,通过法律设定,使他们之间具有某种自然血亲的权利义务。如非亲属收养。二是当事人之间原来存在着某种血缘联系,通过法律设定,使他们之间具有另一种血亲的权利义务。如亲属间的收养。,姻 亲,姻亲一般分为三类:血亲的配偶。即己身血亲的配偶。但父或母等长辈直系血亲之配偶是己身的血亲,长辈直系血亲的配偶为姻亲的仅适用于继父母子女关系。配偶的血亲。即己身配偶的血亲。但长辈直系血亲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婚姻家庭 教学 ppt 课件 10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62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