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和八纲的关系课件.ppt
《伤寒论六经和八纲的关系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六经和八纲的关系课件.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伤寒论六经和八纲的关系,肿 瘤 科徐景毅 刘加军,2,成书背景,春秋战国以后,中医学发展较快,特别是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及其他医经、医方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中医药学理论的初步形成。,3,成书背景,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医经: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经方: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房中:神仙:,4,成书背景,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瘉为剧,以生为死。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物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
2、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5,历史渊源,内经说: 伤寒杂病论集: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张仲景,汤液经说: 甲乙经序: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 皇甫谧辅行诀(真伪存疑):此汤液经法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陶弘景,6,历史渊源,内经说:素问-热论第三十一: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 详细论述六经传变、病状、治则、预后及调摄等。,汤液经说:辅行诀 :(二旦六神大小汤等)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
3、,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 白虎、青龙、真武等方确来之道家医学。,7,历史源流,(张仲景)参考了丰富的医经著作,采纳、论广了其中的(部分)基础理论(六经、八纲、五行、脏腑等);也许不仅仅只是内经。借用、加减、归纳了前人和自己的汤液方剂(青龙汤、泻心汤、乌梅丸、肾气丸、承气汤、侯氏黑散等显然来之不同的命名体系),应该不仅仅只是汤液经。,8,历史地位,伤寒论是一本集大成者。来源于(汉末以前数代人的)长久的临床实证,归纳总结出了能够指导临床的一般规律,针对临床各种疾病(伤寒、杂病)建立了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伤寒论采用了六经这六种类型来驾驭诸病。六经分证方法来源于内经-热论,但已经不仅限于其中的热
4、证和实证,而是推广兼及虚证和寒证,同时客观反映脏腑经络,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具体情况。,9,六经辩证,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 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 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 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10,六经辩证(辨伤寒?辨杂病?),应该广义地看待六经为病,它是张仲景对外感内伤疾病发病规律的总结。采用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太阴、厥阴这六种类型来驾驭诸病,有阴,有阳,有表,有里,有寒,有热,有虚,有实。从六经分证的方法来看,是伤寒和杂病共论的。柯韵伯和方有执提出:“六经为诸病而设”,“非为伤寒一病而设”。,11,六经和八纲的关系
5、,八纲是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其中表里之间还应有个半表半里,按数来讲当为九纲。由于言表里者,即含有半表半里在内的意思,故习惯常称之为八纲。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的三阳和太阴、少阴、厥阴的三阴而言,伤寒论虽称之为病,其实是证,而且是来自于八纲的。,12,六经和八纲的关系,所谓表、里、半表半里者,均属于对病位的反应;所谓阴、阳、寒、热、虚、实六者,均属对病情的反应。由于,寒热虚实从属于阴阳,故无论表里半表半里,均有阴阳二类不同的为证反应。病位与病情的叠加,出现六种基本类型,即所谓的六经。,13,病位病情与六经,14,六经病总提纲,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太阳病篇,15,表阳
6、证,表证是指伤寒论中的太阳病证和少阴病证。这两类病证,为何称为表证呢?分析一下论中有关这方面的条文,答案自然明确。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16,表阴证,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这是说,少阴病除无热恶寒与太阳病发热恶寒显然不同外,由于多虚,而且精神不振,故其人但欲寐也。由此不难看出少阴病为表证的阴性病。依据八纲分析,同一病位均有阴阳两种不同的病证,表证当然也不例外。验之实践,老年或体质素虚之人,若患外感,往往见到少阴病这样的表证,而且伤寒论的少阴病篇,自证治论述开始,即首先提出来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
7、子甘草汤等发汗证。更明确指出:“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17,表阳、表阴证,太阳与少阴均属表证,故均有传里或传半表半里的变化。但太阳以传阳明、少阳为常,而间有传太阴、厥阴者。少阴病篇亦夹有大承气汤和四逆散等证治的出现。少阴病篇本就难读,如用八纲分析之,尚易明了。总之,伤寒论所谓太阳病和少阴病,实即同在表位的阳与阴二类不同的证,病在表,法当汗解,但少阴病因虚,发汗不得太过,而且必须配以附子、细辛等温性亢奋药。太阳病则不然,若阳热亢盛,当宜配以沉寒性的石膏,此即二者治治的概要区别。,18,里阳证,里证亦有阴阳两类,伤寒论所说的阳明病,实即里阳证;所说的太阴病,实即里阴证。由于里证的治疗阴阳
8、异法,方药各殊,分别讨论。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9,里阳证,所谓阳明病,即热结于里的阳性证,若热结成实,则即有胃家实的腹证反映,若热而不实则只可见之于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外证。此病常由太阳证或少阳证转属而来,然亦有自发者。里热最耗津液,热实津竭则死。故阳明病最忌发汗。宜下不下亦可致邪实正虚的险恶证候。以上只是有关阳明病的概要说明,具体证治详见白虎汤证、承气汤证等方证。,20,里阴证,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胃虚饮聚,故腹满而吐,食不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伤寒论 六经 关系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62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