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的辩证论治—中医内科课件.ppt
《咳嗽的辩证论治—中医内科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咳嗽的辩证论治—中医内科课件.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咳 嗽,咳 嗽,一、定义: 咳嗽是由六淫之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临床以咳嗽,咳吐痰液为主症的疾病。,二、源流 (一)病因病机1、战国时期素问宣明五气论:五气所病肺为咳。2、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秋伤于湿,冬生咳嗽,4、清代陈念祖医学三字经咳嗽“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则呛而咳矣。”5、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肺体属金,譬如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溥之火自内攻之则鸣
2、。”,(二)分类1、素问咳论:以脏腑命名,分为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等。2、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将咳嗽分为十种,包括五脏咳,还有风咳、寒咳、久咳、胆咳、厥阴咳等。3、金元时期刘河间河间六书咳嗽论“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为无声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声有痰。”,4、清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有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三)治疗1、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论述痰饮引起的咳嗽的治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2、金元时期刘河间河间六书咳嗽论“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枳壳陈皮利其气而痰自下”,3、清代程国彭医
3、学心悟“凡治咳嗽,贵在初起得法为善。”创制了“止嗽散”4、清代喻昌医门法律论述了燥伤及肺而咳的证治,创立了温润、凉润的治咳之法。,二、范围:西医引起咳嗽的有呼吸道疾病,如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等;胸膜疾病,如胸膜炎、胸膜间皮瘤等;心血管疾病,如左心衰竭引起的肺水肿等;中枢神经因素,如脑炎、脑膜炎;心理性疾病,如心理性咳嗽;消化系疾病,如胃食管返流性咳嗽等。本病证论述呼吸道疾病、胸膜疾病,如急性咽喉炎,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咳嗽变异型哮喘、鼻后滴流综合征、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变应性咳嗽、胸膜炎、肺气肿等;心理性疾病,如心理性咳嗽等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者。,病因病机,
4、病因:外感咳嗽:六淫外邪;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 总病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外感六淫 口鼻皮毛 肺失宣降 入侵肺脏 肺气上逆 痰湿蕴肺 饮食 损伤脾胃 痰浊内生 不节 脾失健运 上犯于肺肝火犯肺 情志 肝气郁滞 火气循经 咳嗽 抑郁 气郁化火 上犯于肺肺脏虚弱 肺病日久 肺阴不足 阴虚灼津 他病及肺 肺气亏损 气不化津 气衰失摄 气逆于上 肾脏亏损 阳虚水停 痰饮上犯 阴虚灼津 痰火上扰,外感咳嗽,属于邪实;内伤咳嗽,多属虚实互见。感受外邪亦有区别,风为六淫之首,其它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有风寒、风热和风燥(凉热)之分。内伤咳嗽的病理因素主要是痰、火,痰有寒热,火有虚实。主要
5、病位在肺,但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西医引起咳嗽病因主要为感染、物理和化学因素、过敏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呼吸道粘膜、胸膜,以及身体的其它组织,如脑、耳、内脏等,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传入延髓咳嗽中枢,引起的保护性反射动作。,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病史:有肺系病史或有其它脏腑功能失调伤及肺脏病史。2.临床表现:有以咳嗽或伴咽喉痒咯痰为主要症状的临床表现。 3听诊:两肺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干湿性啰音。4血常规、胸部X线片等有助于诊断。,咳嗽的辨证论治,一 辨证要点 二 治疗要点 三 分证论治,一 辨证要点,(一) 辨外感与内伤 类 别 外感 内伤 起病 急 慢 病程 短 长 症状 新咳兼外感表证 久咳多
6、有脏腑内伤证 病性 多实 多虚实挟杂 治法 疏邪宣肺 调理脏腑 禁忌 忌收敛 忌辛散,(二) 辨咳嗽时间1. 咳嗽白天多于夜间,病势急、病程短,多为外感风寒或风热。2. 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声重浊,痰出咳减,多属痰湿或痰热。3. 午后或黄昏咳重,或夜间时有咳嗽,咳轻少痰,多为肺燥阴虚。4. 夜卧咳嗽较剧,甚则久咳致喘,多为虚寒证。,(三)辨寒热虚实(1)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燥、风热为主,内伤咳嗽以痰湿、痰热、肝火为主,多为实证;内伤咳嗽以肺病日久或他病日久者,多主虚证或虚实挟杂。(2)寒咳:恶寒、痰涕清稀色白。(3)热咳:恶风、痰涕粘稠色黄。(4)实证:病势急、病程短,咳声洪亮。(5)虚证:病势
7、缓、病程长,咳声低弱。,(四) 辨痰1. 痰少或无痰,为燥热或阴虚。2. 痰多,属痰湿、痰热、虚寒。3. 痰白清稀,属风、属寒。4. 痰白而稠,属湿。5. 痰黄而稠,属热。6. 痰中带血,属肺热或肺阴虚。,二 治疗要点,(一)外感咳嗽治宜宣肺散邪为主。(二)内伤咳嗽治宜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三)久咳者,注重调理脏腑为主,健脾、清 肝、养肺、补肾,忌辛散。,(四) 初咳者,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宣畅肺气。(五) To treat phlegm and keep the adverse energy downward金元时期刘河间河间六书咳嗽论“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是以南星半夏胜
8、其痰而咳嗽自愈,枳壳陈皮利其气而痰自下。”,三 分证论治,(一)风寒袭肺临床表现 :主症:咳嗽(急短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次症:风寒表证(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 )舌脉象: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疗原则 :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代表处方: 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加减应用:1.临证注重祛痰下气,上方加法夏以配陈皮;2.咳嗽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3.表寒重者加防风、桂枝,以加强辛温解表;4.风寒咳嗽兼咽痛声嘶,口渴心烦,痰黄稠,此为风寒外束,肺内郁热之寒包火,加石膏、黄芩、桑白皮以解表清里。,.咽痒者加薄荷、蝉衣; 6.鼻塞声重者加辛夷花、苍耳子; 7.挟痰湿,
9、症见痰粘胸闷、舌苔腻,加法夏、厚朴、云苓以燥湿祛痰。8.素有寒饮伏肺,除风寒表证外,尚有咳痰清稀、胸闷气促、舌苔白滑等,治宜疏散风寒,温化寒饮,小青龙汤加减。,(二)风热犯肺临床表现:1.主症:咳嗽频剧,咳声粗亢或音哑,咽喉干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黄稠。2.兼次症:咳时汗出,鼻塞流黄涕,发热恶风,口渴,头痛肢楚。3.舌象:舌质红,舌苔薄黄。4. 脉象:脉浮数或浮滑。 治疗原则: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代表处方:桑菊饮,加减应用:1.上方可加前胡、牛蒡子以增宣肺之力。2.咽痛、声嘶者配射干、马勃。3.口干咽燥,舌质红加南沙参、天花粉。4.肺热内盛者加黄芩、鱼腥草、知母清泄肺热;5.咳甚者银花、浙贝、
10、杷枇叶以宣肺清热止咳。,6.挟湿者,症见胸闷痰多、苔腻等,加砂仁、佩兰理气化湿。7.痰中带血者,加白茅根、地榆、藕节。8.挟暑湿,症见胸闷心烦,口渴不饮,身重尿赤等,加鲜荷叶、鲜藿香、西瓜皮等,以清暑湿。,(三)风燥伤肺临床表现:1.主症: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丝。2.兼次症:喉痒,咳甚胸痛,唇鼻口干燥,咽喉干痛;或初起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3.舌象: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4.脉象:脉浮数或细数。,治疗原则:疏风清肺,润燥止咳。代表处方:桑杏汤 加减应用:1.津伤甚者加麦冬、玉竹滋养肺阴;2.热重者加石膏、知母清肺泄热;3.痰中带血丝加生地、白茅根清热止血;4
11、. 痰多难咯者,加瓜蒌皮、百部润肺止咳。 5.咽痛明显,加玄参、马勃、胖大海清润咽喉。,6.另有凉燥证:乃由燥证加风寒证而成,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咽干鼻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用杏苏散加紫菀、冬花、百部治之,则达到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之原则。,(四)痰湿蕴肺临床表现1.主症:咳嗽多痰、咳声重浊,色白粘腻或稠厚或稀薄,每于晨间咳嗽尤甚,因痰而嗽,痰出咳缓。2.兼次症:胸闷脘痞 ,呕恶纳差,腹胀便溏。3.舌象:苔白腻,或舌胖、边有齿印。4.脉象:脉濡滑。,治疗原则: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代表处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加减应用:1.痰湿较重者,咳痰多而稠厚,舌苔厚腻,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
12、。2.寒痰较重者,痰粘白如泡沫,怕冷加干姜、细辛温肺化痰。3.脾虚甚者加白术、党参健脾益气。4.病情平稳后,可六君子丸以资调理。,(五)痰热郁肺临床表现:1.主症: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咳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2.次兼症: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身热,口干欲饮。3.舌象:舌红,苔薄黄腻。4. 脉象:脉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肃肺,化痰止咳,代表处方:清金化痰汤 加减应用:1.痰黄而脓有热腥味加鱼腥草、浙贝母、冬瓜仁、生苡仁以清热化痰解毒。2.胸满咳逆,痰多,便秘者加葶苈子、大黄泻肺逐痰。3.痰热甚者,加胆南星、天竺黄、竹茹以清化痰热。4.痰热伤津,加南沙参、天冬、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咳嗽 辩证 中医 内科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61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