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城市产业经济课件.ppt
《第七章城市产业经济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城市产业经济课件.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城市产业经济,第一节 城市产业分类第二节 城市产业结构第三节 城市产业集群第四节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一、按经济功能划分,二、按生产要素划分,三、按三次产业划分,第一节 城市产业分类,一、按经济功能划分,二、按生产要素划分,三、按三次产业划分,第一节 城市产业分类,一、按经济功能划分,输出产业(或叫基础产业):主要满足城市外部市场需要的产业。 地方产业(或叫非基础产业):主要满足城市内部市场需要的产业。 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来说,输出产业是起主导作用的动因,处于支配地位;地方产业则是支撑前者存在与发展的条件,处于从属地位。,输出产业与地方产业反映了城市经济的二重性,即对外功能与对内功能的统
2、一。在这二者之间,存在着数量的依存关系,即: 地方产业的就业增加量 输出产业的就业初始增加量 a 地方产业就业限定系数,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十二五”期间,厦门将做强做大电子、机械、航运物流、旅游会展、金融与商务、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六大支柱产业,建设海峡西岸高端制造业基地、自主创新基地、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金融商务中心和文化休闲旅游中心,让厦门的经济发展,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中密集的程度和不同的比例,把它们分成三大类: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二、按生产要素划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
3、用劳动力,而对资本、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如农业、林业及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以及饮食业等;,二、按生产要素划分,资金密集型产业,指凡投资比较集中、资本有机构成高而所需劳动力较少的产业,如钢铁业、一般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 资本密集型工业主要分布在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一般被看作是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基础。 特点:技术装备多、投资量大、容纳劳动力较少、资金周转较慢、投资效果也慢。,二、按生产要素划分,技术密集型产业(或知识密集型产业),指凡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和技术层级较高且对知识人才素质要求较严的产业,如
4、电子、航天、生物工程行业等。在实际构成中,有的行业不一定是单纯某一种要素密集度高,而有可能是两种都高。,二、按生产要素划分,经济发展的根本特征是产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转化。 产业结构呈现如下演变规律:由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化为以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再发展到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二、按生产要素划分,将产业结构划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1935费希尔) 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第二产业是制造业;其它的经济活动则统统归入第三产业。(1940克拉克),三、按三次产业划分,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国1971年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把全部的经济活动
5、分成十大项:(1)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2)矿业和采石业(3)制造业(4)电力、煤气和供水业(5)建筑业(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和旅店业(7)交通业、仓储业和邮电业(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和商业性服务业(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业(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三、按三次产业划分,中国国家统计局1985年对三次产业的划分作了专门的规定,即: (1)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2)第二产业为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业)和建筑业; (3)第三产业为除上述各业以外的其它产业,它又包括四个层次:,三、按三次产业划分,第一层次为流通部门,包括
6、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第四层次为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部门等。,三、按三次产业划分,2013年,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比上年增长7.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
7、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三、按三次产业划分,一、城市产业结构特征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判定,二、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与确定,三、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二节 城市产业结构,一、城市产业结构特征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判定,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相互关联与相互制约关系。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关系及主次序位呈现不同的特征。 依据产业结构的特征判明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对于正确地拟定
8、城市经济的发展目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战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图72 经济发展理论对经济成长阶段的划分,表71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对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表7-2 世界部分城市三次产业产值及就业结构,(一)从产业的带动作用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 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将产业间的联系称作“连锁效应” 并把连锁效应具体划分为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 前向连锁,是指一个部门和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如种植业部门对食品工业部门具有前向连锁效应); 后向连锁,则是指一个部门与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如日用化工部门对基本化工、炼油、原油开采等具有一系列的后向连锁效应)。 根据产业的连锁效应特征,全
9、部产业可分为如表73所示的四类。,二、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与确定,表73 不同产业部门的连锁效应特征,中间投入型初级产品:农业、煤炭、金属矿、非金属矿、电力、油、气; 中间投入型制造业产品:钢铁、造纸、石油制品、有色冶炼、化工、煤炭加工、橡胶制品、纺织、印刷; 最终需求型制造业产品:服装、造船、食品制造、机械、非金属制品、木材及制品、其他制造业; 最终需求型初级产品:渔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二)从产业的比较区位优势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集中系数和区位商是用来定量计算和衡量产业的比较区位优势的两个主要指标。,(二)从产业的比较区位优势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1集中系数 集中系数主要用来反映一个国
10、家或地区内的某项产业经济活动,在某一特定的区域(一个城市或一个经济区)中的集聚程度。 C(am)(AM) 式中:C为集中系数;a为城市某产业部门的产量或产值等指标,m为城市的人口数;A为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部门的产量或产值等指标;M为全国或全地区的人口总数。,(二)从产业的比较区位优势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C可在一定程度上表示某地区的专门化部门及其在全国或全地区按人均相对指标衡量所处的地位。 C值大,表明该地区该部门按人均产量或产值衡量,具有较高的专门化程度;C值小,说明该地区该部门在全区没有太大意义。,2.区位商 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指城市某产业部门在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部门中的比重与城市全部
11、产业活动在全国或全地区全部产业活动中的比重之比。即,Q(aA)(bB) 式中:Q为区位商;a为城市某产业部门的产值、就业人数等指标;A为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部门的相应指标;b为城市的总产值或全部就业人数等指标;B为全国或全地区的相应指标。,一、产业集群的内涵与特征,二、产业集群的生成机理,三、区域创新体系与产业集群建设,第三节 城市产业集群,(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国内学者比较推崇迈克尔波特(1998)的定义,产业集群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 是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所组成的区
12、域内的一种创新协作网络。,一、产业集群的内涵与特征,(二)产业集群的特点1.空间特征 :地理集中性2.产业特征包括:技术可分性 、产品差异化的潜力大 、产业竞争环境的动态多变性和速度经济性。3.组织特征(1)产业集群是生产系统。(2)产业集群是社会系统。(3)集群组织最根本的联系纽带是竞合联系 。,4.经济特征企业及其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从而形成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主要表现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所独享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5.发展特征 累积因果性和路径依赖性是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 。6. 环境特征产业集群环境特征一方面表现为“灵敏的经济基础”,但更为重要的另一面是集群的创新环境。,(三
13、)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1产业集聚节约了搜索信息的成本。 2产业集聚的地方一般存在明显的经济外部性,使得企业可以共享待业内的公共用品,而且容易接近客户。 3创新促进集聚区内的企业更具有生产效率,始终追踪先进的技术。 4产业集聚有利于内部的专业化分工,提升区内的产业竞争力。,(一)市场因素 一是特定供给因素的存在,如马歇尔所说的存在适合某种产品生产的、独特的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而形成产业集群,或是波特所说的特定历史背景、良好的相关产业状态、一两个创新性的企业; 二是由于某种特定的本地需求导致生产要素的集聚而形成产业集群。,二、产业集群的生成机理,(二)制度因素,1.政府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因地制宜,立
14、足自身比较优势和特点,提出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2.政府可以直接或间接创造有利于集群形成的环境与利益机制,从而使得产业中的大多数企业在新环境与利益机制中,按照集群发展的要求自我调整。 3.政府也可以通过利用本地的优势条件和特色资源吸引外地关键性企业落户本地而逐步培育与发展。 4.政府可以通过政策鼓励引导专业化分工,进而通过专业化分工的利益机制与理念传导促使企业逐步向专业化分工的方向调整自身经营。,(三)文化因素,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主要包括区域内居民的风俗习惯,动力的文化水平、心理素质,主流的价值观念、社会风气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等内容直接影响着人们是否有追求创新的热情,人与人之间能否建立
15、起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 产业集群化的形成及区域内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而区域创新网络的核心是营造一种有利于区域行为主体(企业、大学、政府机构)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与协作的良好的区域产业文化。(如图1、图2所示),图1 产业集群的动力结构图,图2 产业集群的引力结构图,(一)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架 区域创新体系是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和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各种与创新相关联的主体要素(实施创新的机构和组织)和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所构成的网络。 区域创新体系包括的基本构成要素有: 主体要素。即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科研
16、机构、各类中介组织和地方政府。 功能要素。即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与运行机制,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机制和能力。 环境要素。即创新环境,包括体制、基础设施、社会文化心理和保障条件等,市场环境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基本背景,创新环境是维系和促进创新的保障因素。,三、区域创新体系与产业集群建设,图3 区域创新网络架构,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质量的提高,需要依托区域创新体系的不断开拓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需要依靠区域创新体系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这种 “火车头”式的带动作用机理是: 第一,区域创新体系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 第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必然促进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 城市 产业 经济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61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