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AMI课件.ppt
《急性心肌梗死AMI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性心肌梗死AMI课件.ppt(10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急性心肌梗死,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内科 张荣林,2,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脂肪条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其他:糖尿病,高凝状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氧化应激反应中和NO活性促进单核细胞衍生的巨噬细胞侵润血管壁,4,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临床表现,一过性缺血性发作,心绞痛: 稳定型 不稳定型,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外周动脉疾病: 间歇性跛行 静息痛 坏疽 坏死,Adapted from: Drouet L. Cerebrovasc Dis 2002; 13(suppl 1): 16.,正常肌型动脉的结构,脂斑和脂纹期,粥样斑块期,纤维斑块期,内膜中膜外膜,内弹力板外弹
2、力板,内皮,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6,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平滑肌细胞游走到内膜,此期对肌体无明显影响,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突出于内膜表面的斑块,结缔组织坏死,严重时中膜平滑肌萎缩,内弹力板断裂,动脉粥样硬化,7,血栓形成机理,血栓形成是凝血系统被激活的结果,8,1; 某些危险因素促使血管收缩,脂质沉着,受损血管壁对脂质沉着的炎症和增殖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第一步.2; 血小板和白细胞与内皮粘附增加. 血流和血管壁的动力学影响促使血小板血栓形成,PDGF,FGF加重内皮损害,是第二步病理生理改变.3; 斑块破裂、凝血活化导致阻塞性血栓形成,是第三步病理生理改变.,动脉粥样硬化血栓
3、形成机理,9,血栓的分类及组成,白色血栓:血小板集体+纤维蛋白. (这种血栓主要是由血小板聚集所组成,前提是血管内膜受损,血小板聚集粘附并释放促凝物,故在血小板聚集体表面往往覆盖以纤维蛋白,称为白色血栓,常见于动脉硬化斑块及动脉炎症部位)。红色血栓: 纤维蛋白+红细胞.混合血栓: 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纤维蛋白.,10,斑块破裂导致动脉血栓形成,Adapted from: Falk E et al. Circulation 1995; 92: 65771.,巨噬细胞,组织因子,纤维蛋白,聚集的血小板,血流,11,纤维斑块,脂肪条纹,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破裂溶合及血栓形成,正常,临床静止期,心绞
4、痛TIA间隙跛行-PAD,心肌梗死,脑卒中,严重下肢缺血,心血管死亡,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渐进性过程,12,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和聚集,非闭塞性血栓,急性症状:冠状动脉脑血管外周血管,闭塞性血栓,愈合缓解,斑块生长,动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发展 : 普遍的进行性过程,Adapted from: Drouet L. Cerebrovasc Dis 2002; 13(suppl 1): 16.,13,Majo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therothrombosis,14,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简称AMI
5、)是指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绝大多数是由于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其它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导致。,15,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主要表现有持续性胸骨后剧烈疼痛(30分钟数小时),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清心肌酶和肌钙蛋白增高以及心电图动态改变,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和猝死,AMI属于冠心病的最严重类型。,16,急性心肌梗死 病因和诱因,基本病因:冠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血供不足,而侧支循环尚未建立。如发生下列情况,如管腔内血栓形成,斑块破裂、出血或血管持续痉挛,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重体力活动、情
6、绪过于激动或血压骤升,使心肌严重而持续的急性缺血超过1小时,即可发生AMI。饱餐、用力大便和上午多发,AMI后发生的心衰、休克和心律失常又减少冠脉灌流量,使心肌坏死范围扩大。,17,心肌梗死 病理,冠脉病变:弥漫、广泛的AS病变。至少1支,多数2支,也可3-4支,管腔狭窄75%,血栓形成。前降支闭塞累及左室前壁、心尖部、下侧壁、前间壁和二尖瓣前乳头肌。右冠闭塞累及左室膈面、后间膈和右室,窦房结和房室结。左冠回旋支累及左室高侧壁、膈面和左房梗塞。左冠脉主干闭塞可引起左室广泛梗塞。,18,心肌梗死 病 理,心肌病变:闭塞后20-30 min, 心肌少量坏死,1-2 h 心肌凝固性坏死,充血、水肿和
7、炎症细胞浸润,肌溶灶和修复反应,重构。心肌收缩力和顺应性下降,不协调,LVEDP和LVEDV升高,EF和CO下降,HR快,心律失常,血压下降,静脉血氧含量降低,心脏扩大或心衰、心原性休克。泵衰竭的Killip分级:I级:无明显心衰 II级:左心衰 III级:肺水肿 IV级:心原性休克,19,AMI的病理生理,冠脉斑块破裂 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急性闭塞 心肌坏死 恶性心律失常(如Vf) 泵衰竭(心衰和休克) 心肌缺血、ReMI; 心功能低下、心衰 心律失常、猝死,死亡,20,AMI的心功能分级(Killip分级),I级:无明显心力衰竭II级:有左心衰竭,肺部罗音50%肺野III级:有急
8、性肺水肿,全肺大、小、干、湿罗音IV级:心源性休克,21,心室重塑,为MI的后续改变,左室体积增大、形状改变及梗死节段心肌变薄、非梗死节段心肌增厚,对心室的收缩效应及电活动均有持续不断的影响. 应进行积极干预处理。,22,心肌梗死 临床表现,先兆:前驱症状,初发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不稳定型)为突出。症状:疼痛,与心绞痛相比,伴随症状,无痛型,不典型。全身症状:发热、心悸,WBC和ESR升高。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涨、呃逆等。心律失常:75-95%病人,1-2周多发,24h内最多见,常见室性快速异位心律失常,频发、成对、多源、短阵或R on T,常为室颤先兆。各种传导阻滞常见。,23,心
9、肌梗死 临床表现,低血压和休克:低血压反应;20%的患者心原性休克,主要由于心肌广泛坏死(40%),CO下降;周围血管扩张;血容量不足。心衰:见于32-48%的患者,常在几天内发生,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的表现,右室梗塞一开始就出现右心衰表现,伴血压下降。体征:心浊音界轻度或中度增大,S1减弱,S4或S3奔马律,心包磨擦音,二尖瓣区SM或喀喇音,各种心律失常。几乎所有病人血压都降低。,24,心肌梗死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心电图:特征性改变:病理性Q波;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T波倒置。背向梗塞区的镜象改变,心内膜下MI的特点:无Q波,ST段普遍压低,但avR(V1)的ST段抬高。动态性改变:数小时内(超
10、急性期),可无异常或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T波。数小时后(急性期),单相曲线,d内出现Q波,R波降低。数日至周(亚急性期), 抬高的ST段逐渐回到基线,T波平坦或倒置。数周至数月(慢性期), T波V型倒置,两肢对称,波谷尖锐。,25,心肌梗死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放射性核素热点扫描和冷点扫描,血池显象(室壁运动和心室功能)。UCG:室壁运动和心室功能;室壁瘤和乳头肌功能;机械并发征。心向量图。实验室检查:WBC, ESR升高, 肌红蛋白,TnI(T)心肌酶谱: 升高 高峰 下降CPK & MB: 4-6 h, 16-24 h, 3-4 dLDH & LDH1 8-10 h, 2-3 d, 1-2
11、wksGOT(AST): 6-12 h, 24-48 h, 3-6 dTnI & TnT: 3-4h, 12-24 h, 1-2 wks,26,心肌梗死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定位和定范围:前间壁:V1, V2, V3局限前壁:V3, V4, V5前侧壁:V5, V6, V7, aVL, I广泛前壁: V1, V2, V3, V4, V5下壁:II, III, aVF下间壁: V1, V2, V3, II, III, aVF高侧壁:aVL, I正后壁:V7, V8,27,AMI的诊断要点,AMI的诊断标准必须至少具备下列三条中的两条: 1、 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 2 、 心电图的动态演变 3、心
12、肌坏死血清心肌标记物的动态改变。,28,缺血性胸痛,AMI疼痛通常呈由轻到重的递增发作,位于胸骨后或左胸部,可向左上臂、颌部、背部或肩部放射;有时疼痛部位不典型,也可在上腹部、颈部、下颌等部位。疼痛常持续20min以上,通常呈剧烈的压榨性疼痛或紧迫、烧灼感、,常伴有呼吸困难、出汗、恶心、呕吐或眩晕等。应注意非典型疼痛部位、无痛性心肌梗塞和其他不典型表现,女性常表现为不典型胸痛,而老年人更多地表现为呼吸困难等心衰症状。,29,不典型胸痛,典型心绞痛:1、胸骨后疼痛或不适2、症状由劳力或情绪紧张诱发3、休息或硝甘迅速缓解 何谓不典型心绞痛?胸痛或不适+上述三条中缺一条:部位不在胸骨后或诱发不典型或
13、缓解不典型,30,缺血性胸痛 典型心绞痛,胸部疼痛或不适:紧缩感、压迫、挤压、重压、束带样、烧灼样、闷痛。发作特征的标准:1.诱因:4“E”-劳力 Exertion, 情绪 Emotion, 饱餐Eating, 环境(冷、热)Environment2.起始、终止和持续时间: 渐增、渐退、通常持续2153.缓解:休息或硝甘迅速缓解(30S数分内)4.部位:胸骨后或稍偏左5.放射:颈、咽喉、下颌、左上肢6.无其他已知原因的疼痛或不适胸部痛痛或不适加上1、2、3条或6条中任何4条为典型心绞痛,31,心电图的动态演变,迅速评价初始18导联心电图。缺血性胸痛患者心电图ST段抬高对诊断AMI的特异性为91
14、%,敏感性为46%。患者初始的18导联心电图可以确定即刻处理方针。在应用心电图诊断AMI时应注意到超急性期T波改变、后壁心肌梗死、右室梗死及非典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伴有左束支传导阻滞时,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困难,须进一步检查确立诊断。,32,心肌坏死血清心肌标记物的动态改变,部分患者心电图不表现为ST段抬高,而表现为其它非诊断性非特异性心电图改变,常见于老年人及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血清心肌标记物浓度的测定对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价值。,33,心肌梗死 鉴别诊断,主要鉴别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心包炎及急性胸膜炎等引起的胸痛,急性胰腺炎、急性胆曩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胃肠
15、炎等引起的腹痛。AMI并发征:乳头肌功能不全;心脏破裂;室壁瘤;梗塞后综合征,34,心肌梗死 治疗,监护和一般治疗:休息;吸氧;监测;护理解除疼痛:派替啶或吗啡,硝酸甘油,中药冠脉再通和心肌再灌注:溶栓疗法:理论基础;指征和禁忌征;方法(静脉或冠脉内);常用剂型(尿激酶,链激酶,r-tPA, SCUPA, APSAC);监测ACT;再通指标:ST段h内回落50%;胸痛2h内基本缓解;h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CPK-MB酶峰提前出现(14h内)。肝素5000-1000U/h, 阿斯匹林0.3/d, 150mg/d.,35,心肌梗死 治疗,急诊PTCAPCI:立即、补救、直接消除心律失常:一旦发
16、现室早或室速,予利多卡因50-100 mg, I.V. 可重复,再以1-3 mg/min, I.V. 稳定后改美西律。非同步直流电复律缓慢性心律失常可用阿托品或临时人工心脏起搏室上性心律失常如洋地黄类或维拉帕米不能控制,可用同步直流电复律或抗心动过速起搏。,36,心肌梗死 治疗,控制休克:补充血容量;升压药(多巴胺,间羟胺或NE);血管扩张剂(硝普钠,硝酸甘油,酚妥拉明); 其他措施;IABP纠正心衰:吗啡或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多巴酚丁胺5-10 g/kg/min)其他治疗:促进心肌代谢药物;极化液;低右;阻滞剂和ACE-I;抗凝疗法;恢复期的处理;并发征的处理;右室梗塞的处理预后病死率30%
17、-15%-10%, 多在第一周内。,37,治疗原则,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和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使患者不但能度过急性期,且康复后尽可能保持较多的有功能心肌。,38,AMI治疗即刻目标:,一、 缓解心绞痛。二、 稳定血液动力学状态。三、 降低心肌耗氧量。四、 维持或增加冠脉血流灌注。五、 实现心肌再灌注。,39,心肌梗死 早治疗,及早发现,及早住院,并加强住院前的就地处理。,40,AMI治疗历史回顾,20世纪60年代世纪末两大进展: 1. CCU概念提出(Julian D:1961年7月16日)和广泛建立 溶栓药 + 阿
18、斯匹林(ASA) 2. 再灌注治疗 急症PCI 30天死亡率呈现两次显著下降: CCU功绩:心律失常死亡大幅,血流动力学监测降低死亡率?,41,AMI院前急救流行病学调查,AMI死亡的患者中大约50%在发病后1h内于院外猝死,死亡原因主要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AMI患者从发病至治疗存在时间延误。原因有:(1)患者就诊延迟,特别是孤寡老人、DM患者及原先伴有其它慢性病者;(2)院前运转、入院后诊断和治疗准备所需的时间过长,其中患者就诊延迟所耽误的时间最长,其次是首诊医生判断失误所耽搁的时间。,42,未经积极抢救治疗的AMI病人30天死亡率约50%院前:心律失常(VF)死亡为主,3040%院内
19、:20世纪60年代前死亡率30%死亡原因: 心律失常 大面积心肌坏死泵衰 机械并发症 其他,43,AMI院前急救的基本任务,是帮助AMI患者安全、迅速地转运到医院,以便尽早开始再灌注治疗;重点是缩短患者就诊延误的时间和院前检查、处理、转运所需的时间。,44,AMI院前急救,通过各种方式的健康宣教,对广大民众普及有关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急救知识,可缩短AMI患者就诊延误的时间。帮助已患有心脏病或有AMI高危因素的患者提高识别AMI的能力。,45,AMI院前急救,一旦发病,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1)停止任何主动活动和运动;(2)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0.6mg),每5min可重复使用。若含服硝酸
20、甘油3片仍无效则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由急救中心派出配备有专业医护人员、急救药品和除颤器等设备的救护车,将其运送到附近能提供24h心脏急救的大医院。,46,AMI院前急救,120医护人员应受过专门急救训练,必须掌握除颤和心肺脑复苏技术。根据病史、查体和心电图结果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和急救处理,包括持续心电和血压监测、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和使用急救药物,必要时给与除颤治疗和心肺复苏。尽量识别AMI的高危患者如有低血压(SBP100mmHg)、心动过速(HR大于100次/min)或有休克、肺水肿体征,直接送至有条件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的医院。,47,急诊室处理,首诊医生应迅速做出
21、诊断并尽早给予再灌注治疗,力争在10分钟内完成病史采集、临床检查并记录18导心电图以明确诊断。美国ACC/AHA建议:可疑AMI病人到达急诊室后10-20分钟内应完成最初诊断。,48,急诊室处理,(1)鼻导管给氧(2)舌下含硝酸甘油(除外SBP100bpm)(3)充分止痛(吗啡或杜冷丁)(4)阿司匹林160325mg嚼碎吞服(急诊科医生手头常备数片阿司匹林)(5)描记18导联心电图,49,急诊室处理,EKG2个相邻近导联的ST段抬高1mm(肢导)或2 mm(胸导)是血栓性冠脉闭塞的有力证据,应进行再灌注治疗。在30min内收住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开始溶栓,或在90min内开始行急诊PCI治
22、疗。已有典型临床表现和心电图ST段抬高而能确诊为AMI时,决不能因等待血清心肌标志物检查结果而延误再灌注治疗的时间。,50,AMI的一般处理及护理要点,一、CCU观察:持续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危重患者可考虑血流动力学监测(微导管法和Swan-Ganz漂浮导管法)。二、镇痛镇静:吗啡35mg静脉注射,515分钟后小时可重复应用35mg,吗啡累积剂量不宜15mg。注意吗啡对呼吸有抑制作用,一旦发生,可每3分钟静脉注射纳洛酮0.4mg(3次);吗啡还可使交感神经张力减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心率减慢,血压降低。三、 吸氧:一般采用鼻导管或面罩低流量持续吸氧24-48小时,流量2-4升/分。四、
23、输液:(1)建立静脉通路以备急救用。(2)AMI发病后有出汗、呕吐、发热、进食少等造成相对血容量不足。通常输液1500-2000ml/日。五、 饮食:禁食至胸痛消失,头24小时给予流质饮食。早期有呕吐及心脏骤停的危险,防止误吸入。六、 防止便秘:适当应用通便缓泻剂如果导、通泰、便塞停及开塞露等以避免大便用力。,51,内科常规药物治疗:,限制梗塞面积,减少并发症。,52,1、 硝酸酯类药物,能有效缓解缺血性胸痛。其作用机制:(1)直接扩张冠脉,增加侧支循环血流,改善心肌血供。(2)扩张外周小动、静脉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左室前负荷左室壁张力减低改善心肌血供。研究表明AMI不伴有低血压、心动过缓或严重心
24、动过速者,在入院后应静滴硝酸甘油,通常从5-10ug/分开始逐渐加量,直到胸痛缓解,用药中严密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国内常用剂量20-60ug/分。有一些早期研究结果显示,心梗急性期静滴硝酸酯类药物可使死亡率下降,但近年来两项大规模试验否定了既往这一观点。ISLS-4研究显示治疗组5周死亡率为 7.6,对照组为7.2。但是目前仍主张将硝酸盐用于心梗急性期,可作为缓解疼痛药物短期应用12天,对于有梗死后心绞痛或心力衰竭的病人可适当延长使用时间。对于下壁合并右室心梗或明显低血压(SBP90mmHg)的病人,不宜使用硝酸甘油。,53,2、-受体阻滞剂,通过降低心肌收缩力,降低心率,血压来影响心肌血流分
25、布,从而降低耗氧量,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塞面积。许多研究表明MI后早期应用-受体阻滞剂可缓解胸痛,减轻心肌缺血,从而减少心脏事件、降低死亡率。-受体阻滞剂还可提高室颤阈值,使室颤危险性明显降低。ISIS-1试验人选1万6千余病人,阿替洛尔治疗组死亡率比安慰剂组降低(分别为3.9和4.6,p0.04),死亡率下降15。死亡率下降最明显的时间为开始用药后12日(下降25,p 0.003),其原因可能与减少心脏破裂有关。综合分析 ISIS-1及其它多项AMI起病早期使用-阻滞剂治疗的研究表明,-受体阻滞剂可使1周死亡率下降14(3.7vs 4.3,p0.02),住院再梗塞率下降18(p0.02),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急性 心肌梗死 AMI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59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