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及方法课件.pptx
《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及方法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及方法课件.pptx(1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及方法,北京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结合科 高孟秋,目的,早期、正确地处理药品不良反应是保证患者依从性、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保证用药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第一节 药品不良反应的判定,是否是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一、病史的采集,出现症状与用药的时间关系 时间顺序 是判断是否为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依据 采集基线值 临床用药前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进行基础检查(如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一、病史的采集,一、病史的采集,(三)借鉴患者的既往用药史中已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 例如:患者服用异烟肼曾出现过精神症状,则服用丙硫异烟胺时极有可能再出现精神症状。,一、病史的
2、采集,(四)注意患者的基础疾病史、种族、性别、年龄及家族遗传病史。在快乙酰化种族中,服用异烟肼出现肝功能损害的比例远远大于慢乙酰化者。直系亲属中有应用链霉素导致失聪,则患者在应用氨基糖苷类药品时容易出现耳毒性。既往有慢性肝炎病史或酗酒史者服药后易出现肝功能的损害,一、病史的采集,(五)注意与原有疾病的症状、体征相鉴别。服药后出现的胃部不适,应该与原有的胃肠疾病相鉴别。出现骨髓抑制时应该与原发骨髓造血系统疾病及结核菌毒素引起的骨髓抑制相鉴别。,二、体格检查,对可疑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应该重视体格检查,及时发现患者没有主诉的体征,比如黄疸、肝脾肿大、皮肤及粘膜出血点、皮疹等,还应该注意观察患者
3、的精神状态,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对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药品不良反应及药品不良反应的程度至关重要,同时实验室检查还可以发现一些隐匿的、无临床症状的药品不良反应。比如肝功能损害早期的转氨酶升高、肾损害早期的尿蛋白阳性和肌酐、尿素氮升高。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判定应注意与服药前基础值比对,还应该与基础疾病引起的异常相鉴别。因此,对于服用抗结核药品治疗的患者,在服药前及服药后应该定期进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四、除激发及再激发试验,除激发试验(dechallenge ) 在用药过程中出现药品不良反应,停药后反应消退,就增强了对药品反应的怀疑,此法称为再激发试验(rechalle
4、nge) 是用来证实某些药品存在时可激发疾病,当去除该药品时疾病即消失或恢复正常。具体做法是在某些药品停用、不良反应消失后,再给与该药试验剂量,能可靠地发现引起不良反应药品的症状重现。,第二节 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处理原则,一、去除可能的诱因,药品:食物: 外界其他可能的诱因,二、完善实验室检查,目的: 查明累及的系统脏器及其严重程度。常规检查项目: 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非常规检查项目:视力、听力、甲状腺功能,三、出现不良反应后抗结核药品使用原则,(一)出现头痛、末梢神经炎及精神异常(二)出现听力逐渐下降,或出现耳鸣、眩晕症状并逐渐加重,应及时停用氨基糖苷类药品,三、出现不良反应后抗结
5、核药品使用原则,(三)ALT ALT 2 N 密切观察 3N ALT 2N: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适当给予辅助药品治疗; ALT 3 N: 及时停用部分结核药或全部停用 急慢性肝坏死: 应及时停用全部抗结核药品,并住院进行观察及抢救。,三、出现不良反应后抗结核药品使用原则,(四)出现轻微过敏反应可严密观察并判断何种药品引起,必要时调换药品。重症过敏反应(如流感综合症、骨髓抑制、剥脱性皮炎、急性溶血性反应等)应及时停用全部药品,必要时住院治疗。,三、出现不良反应后抗结核药品使用原则,(五)较重胃肠道反应可将药品分次服用或给予对症治疗。仍不缓解者,应停用引起反应的药品,更改治疗方案。(六)视神经炎多
6、由乙胺丁醇引起,应及时更换药品。,三、出现不良反应后抗结核药品使用原则,(七)关节疼痛多由吡嗪酰胺或乙胺丁醇等药品引起。经对症治疗无好转者或症状特别重者应停药观察,或换用其它药品治疗。(八)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剥脱性皮炎、骨髓抑制、急性溶血反应、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视神经损害、听力下降、肝功能衰竭)的药品,一般不再重新使用。,四、对症治疗,(一)解毒应用特异性解毒药品对抗药品的毒性反应。如选用大剂量维生素B6来解救异烟肼中毒(维生素B6, 100300mg/次,一天一次,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由吡嗪酰胺引起的尿酸升高可以应用别嘌呤醇或丙磺舒(别嘌呤醇,100mg/次,一日三次,口服
7、;丙磺舒,500mg/次,一日二次)通过抑制尿酸合成、促进尿酸排泄来治疗。肝损害可以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硫普罗宁等解毒治疗(具体用法详见本章第三节)。,(二)应用抗组胺类药品对于由抗结核药品引起的过敏反应,尤其是以皮疹、瘙痒、水肿为主要表现的药品不良反应,可以应用抗组胺类药品。抗组胺类药品作为H1受体阻断剂与组胺竞争靶细胞上的H1受体,使组胺不能与H1受体结合而发挥抗组胺作用。其主要药理作用:抑制血管渗出和减少组织水肿;抑制平滑肌收缩,从而拮抗组胺引起的支气管、胃肠道等平滑肌收缩以及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抗胆碱、止痛、麻醉作用。,四、对症治疗,(三)补充液量,促进排泄根据患者心、肺、肾功能
8、状况,适量增加静脉补液量,促进药品排泄,尽可能降低损害药品的血药浓度。静脉补液以5% 或10% 葡萄糖为主,适量加入维生素C(每日23g),以补充热量的消耗和解毒。静脉补液时应注意液体出入量及水、电解质平衡,严防发生心功能不全、肺水肿。(四)对症治疗根据各系统受损程度,给予积极对症治疗,缓解症状(详见本章第三节),以利继续抗结核治疗。,五、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一)应用原理: 1. 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 2.小剂量细胞免疫 大剂量B细胞浆细胞抗体 3.激素具有阻断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抑制肥大细胞组织胺 细胞膜通透性过敏介质形成,五、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4.激素的强大抗炎作用,抑制白细
9、胞和巨噬细胞移行至血管外,降低其游走、吞噬和消化等功能,因而减弱对炎症区域的浸润5.激素尚能抑制磷酸酯酶A2,减少磷脂释放花生四烯酸,从而减少前列腺素,白三烯的形成,(二)应用指征:过敏反应严重的毒性反应已经或即将对患者重要器官产生严重的功能损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五、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三)应用原则: 早期 适量 短程,六、转诊,当发生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时,应住院治疗,并请专科医生会诊。条件允许时积极采用血滤、透析、人工肝脏等疗法对症治疗,挽救患者生命。,第三节 各脏器、系统常见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一、肝脏损害的处理,药物性肝损害主要与患者肝脏的健康状态和肝本身遗传特异质有关。有文献报道抗结
10、核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占药物性肝损害的33.7%。用药前肝脏有病理损害者,如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酒精中毒性肝炎和营养不良的患者,抗结核治疗后更易发生肝损害。有报道指出乙肝病毒标志物(包括HBsAg+HBeAg、HBcAb 或HBeAb)阳性者出现肝功异常者达35.6%,而阴性者只有9.7%。在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高达人口总数的10%,因此在应用抗结核药物时应严密监测肝功能。,肝脏本身的特点,结构特点:肝为竇状结构、肝内膜为有孔内膜血流特点:肝血流量约占心输出量的25%,口服给药时,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必须经过肝的首过代谢才能进入体循环,此外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可再次通过肝,故肝脏比其他器官更多地暴露
11、于药物的高浓度下分布特点:药物进入肝后,很快与肝的转运蛋白结合,从而限制了药物像肝外的反向扩散而被转运至肝内质网代谢或经肝小管膜分泌入胆汁 。因大多数药物为亲脂性,必须经肝转变为亲水性物质才能经尿液和胆汁排泄,这种转变过程使药物对肝产生潜在的毒性作用遗传因素:,药物在肝脏的代谢,药物 口服/肌注/静脉 肝脏 P450(相期) 代谢产物 药理作用 毒性作用谷光苷肽,硫酸葡萄胺(相期) 水溶性物质 排泄, 肝损害的预防及监测,治疗前应该对患者的肝功能进行评估 高危人群:慢活肝炎、酒精中毒性肝炎、脂肪肝、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高龄、严重营养不良、合并用药中有导致肝脏损伤的药物如免疫抑制剂、抗癫痫药物
12、等制定出安全、有效的抗结核治疗方案。,定期监测肝功能一般情况下在用药后2周、4周,以后在治疗中每4周复查肝功能,对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腻,肝区疼痛或皮肤、巩膜黄染时应及时复查肝功能对高危人群更应密切监测, 一旦发现肝功能受损,根据肝损害的严重程度,作出相应的处理。,预防性应用保肝药品? 建议: 对于可能发生药品性肝损害的高危人群,适当的保肝药品,以保证抗结核治疗的顺利进行。,发生药物性肝损害时的临床对策,1.根据肝功能损害程度调整抗结核治疗方案 肝功能异常: 40U/LALT80U/L 患者无相关症状和体征时,密切注意肝功能变化,每周检查一次,可以继续原方案; 轻度肝损害:80U/LA
13、LT120U/L,或2NTB3N ,病人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时,调整抗结核治疗方案,停用利福平、吡嗪酰胺; 中、重度肝损害及发生肝衰竭时:停用所有可能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积极保肝治疗。,2、加速肝细胞解毒。针对药品对肝细胞产生损伤的机制,应用葡醛内酯、甘草酸二铵、还原型谷胱甘肽及硫普罗宁等加速解毒,保护肝细胞。,3、促进黄疸的消退。如患者同时出现黄疸,则应积极促进黄疸的消退,防止因胆汁淤积造成的肝细胞进一步缺氧性坏死。4、促进肝细胞恢复。促肝细胞生长肽能刺激肝细胞 DNA合成,促进肝细胞再生,恢复肝细胞功能,改善肝脏枯否氏细胞的吞噬功能。,5、如果治疗方案中含有异烟肼,异烟肼中毒需应用大剂量的维
14、生素B6来解救。用法:维生素B6100300mg加入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输入,一日一次。6、积极处理腹胀。因为肝细胞受损后,消化酶分泌减少,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腹胀后加重了肠道有毒物质经肝肠循环进入肝脏,致使肝细胞再次受损。处理腹胀的办法包括:补充消化酶、增强胃肠蠕动、酸化结肠;应用乳酶生、西沙必利、乳果糖等药品治疗。,7、改善一般状态。补充足够的液量和热量、维生素,补充蛋白质、支链氨基酸、必要电解质等。8、当发生重症肝损害和肝衰竭时,应住院治疗,除积极保肝、对症治疗,必要时可行血滤、血浆置换等措施,挽救患者生命。9、发生药物性肝损害后的化疗方案,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
15、、肝脏基础情况来制定。,(三)常用保肝药品及对症治疗药品,1、葡醛内酯,(1)药理作用:能使肝糖原增加,脂肪储量减少。有一定的解毒作用。(2)用法用量:口服:0. 1 g 0.2g/次,一日3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 0.1 g 0.2g/次,一日12次。,2、甘草酸二铵,(1)药理作用:本品是中药甘草有效成分的第三代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该药在化学结构上与醛固酮的类固醇环相似,可阻碍可的松与醛固酮的灭活,从而发挥类固醇样作用,但无皮质激素的药品不良反应。,2、甘草酸二铵,(2)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50mg,一日3次。静脉注射:一次150mg,以10%葡萄糖
16、注射液250ml稀释后缓慢滴注,一日1次。(3)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有纳差、恶心、呕吐、腹胀、皮肤瘙痒、荨麻疹、口干和浮肿,心脑血管系统有头痛、头晕、胸闷、心悸及血压升高。以上症状一般较轻,不必停药。对本品过敏者禁用,严重低钾血症、高钠血症、高血压、心衰、肾衰竭患者禁用。,3、硫普罗宁,(1)药理作用:动物试验表明,本品对硫代乙酰胺(TAA)、四氯化碳( CCl4)所造成动物急性肝损伤模型中血清AST、ALT升高有降低作用,对慢性肝损伤模型引起的甘油三酯的蓄积有抑制作用;可以促进肝糖原合成,抑制胆固醇增高,有利于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回升。主要用途:用于改善各类急慢性肝炎的肝功能;用于脂肪肝、酒
17、精肝、药品性肝损伤的治疗及重金属的解毒;可降低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并可预防放化疗所致的外周白细胞减少和二次肿瘤的发生;对老年性早期白内障和玻璃体浑浊有显著的治疗作用。,3、硫普罗宁,(2)用法用量 静脉滴注:一次200mg300mg,一日一次,连续24周。 口服:一次100 mg200mg,一日3次。(3)药品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偶有发生,味觉异常罕见,可减量或暂时停服;过敏反应:偶有瘙痒、皮疹、皮肤发红等情况,应停用本品;长期、大量服用可出现蛋白尿或肾病综合症(罕见)应减量或停用;其它:胰岛素性自体免疫综合症(罕见),出现疲劳感和肢体麻木时应停用。重症肝炎
18、或伴高度黄疸、顽固性腹水等患者要慎用,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4、还原型谷胱甘肽,(1)药理作用: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是人类细胞质中自然合成的一种肽,能激活多种酶如巯基(-SH)酶,从而促进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并能影响细胞的代谢过程; 通过巯基与体内的自由基结合,可以转化成容易代谢的酸性物质从而加速自由基的排泄,有助于减轻化疗、放疗的毒副作用 通过转甲基及转丙氨基反应,GSH还能保护肝脏的合成、解毒、灭活激素等功能,并促进胆酸代谢,有利于消化道吸收脂肪及脂溶性维生素(A、D、E、K)。,4、还原型谷胱甘肽,(2)用法用量:静脉注射:1.21.8g/日,将之溶解于注射用水后,加入100ml
19、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或加入少于20ml的生理盐水中缓慢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给药:将之溶解于注射用水后肌肉注射。,5、多烯磷脂酰胆碱,(1)药理作用:当患肝脏疾病时,肝脏的代谢活力受到严重损伤。多烯磷脂酰胆碱可提供大剂量容易吸收利用的高能多烯磷脂酰胆碱,这些多烯磷脂酰胆碱与肝细胞膜及细胞器膜相结合。另外可分泌入胆汁。多烯磷脂酰胆碱具有下列生理功能:使受损的肝功能和酶活力恢复正常;调节肝脏的能量平衡;促进肝组织再生;将中性脂肪和胆固醇转化成容易代谢的形式;稳定胆汁。(2)用量用法:静脉输注:严重患者每天输注2-4安瓿(232.5mg/安瓿)。如需要,每天剂量可增加至6-8安瓿。严禁用电解质溶液(生理
20、盐水,林格液等)稀释,只能用不含电解质的葡萄糖溶液稀释(如5%/10%葡萄糖溶液,5%木糖醇溶液)。若用其它溶液配制,混合液PH值不得低于7.5,配制好的溶液在输注过程中保持澄清。口服:开始时每日3次,每次456mg。每日服用量最大不能超过1368mg。病情缓解后剂量可减至每日3次,每次228mg维持剂量。口服注意餐后用足够量的液体整粒吞服,不要咀嚼(推荐餐中服用便于消化)。 (3)药品不良反应:在大剂量时偶尔会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腹泻)。,6、联苯双酯,(1)药理作用:本品为我国创制的一种治疗肝炎的降酶药品,是合成五味子丙素时的中间体。小鼠口服本品150 mg/kg 200mg/kg,可减轻
21、因四氯化碳所致的肝脏损害和谷丙转氨酶(ALT)升高。对四氯化碳所致的肝脏微粒体脂质过氧化、四氯化碳代谢转化为一氧化碳有抑制作用,并降低四氯化碳代谢过程中还原型辅酶及氧的消耗,从而保护肝细胞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本品亦可降低泼尼松诱导所致的肝脏ALT升高,能促进部分肝切除小鼠的肝脏再生。本品的降酶作用并非直接抑制血清及肝脏ALT活性,也不加速血液中ALT的失活,可能是肝组织损害减轻的反映。本品对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有明显诱导作用,从而加强对四氯化碳及某些致癌物的解毒能力。对部分肝炎患者有改善蛋白代谢作用,使白蛋白升高,球蛋白降低。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及e抗原(HbeAg)无阴转作用,也不
22、能使肿大的肝脾缩小。(2)用量用法:口服:滴丸剂,7.5mg/次,每日3次,必要时9.0mg15mg/次,每日3次; ALT正常后改为7.5mg /次,每日3次,并逐渐减量,直至停用。(3)药品不良反应:个别患者可出现轻度恶心。有报道本品治疗过程中出现黄疸恶化,应引起注意。本品停药时为防止转氨酶反跳,应注意逐渐减量。,7、双环醇,(1)药理作用:双环醇对多种化学性、免疫性的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显著降低血清转氨酶和减轻肝脏病理损害,对慢性四氯化碳肝损伤大鼠还可降低肝脏羟脯氨酸的含量。具有抑制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以及抑制2.2.15细胞株(人肝癌细胞整合人乙肝病毒)HBsAg和HBeA
23、g分泌的作用。(2)用量用法:口服:每次25mg,一日3次;如遇病情需要可增加剂量至50mg,一日3次。(3)药品不良反应:极个别患者有皮疹发生,皮疹明显者可停药观察,必要时可服用抗过敏药。临床研究中,个别患者出现头晕。,8、水飞蓟宾,(1)药理作用:本品系从菊科水飞蓟果实中提取分离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药理、毒理试验结果表明本品有明显的保护及稳定肝细胞膜的作用,对四氯化碳、硫代乙酰胺、毒蕈碱、鬼笔碱、猪屎豆碱等肝脏毒物引起的各种类型肝损伤具有不同程度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并对四氯化碳所引起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升高有一定的阻止作用。适用于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型肝炎、初期肝硬化、肝中毒等病的治疗。
24、 (2)用量用法:每次2片,一日3次。每片35mg、38.5mg。,9、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思美泰),(1)药理作用:腺苷蛋氨酸是存在于人体所有组织和体液中的一种生物活性分子。它作为甲基供体(转甲基作用)和生理性巯基化合物(如半胱氨酸、牛磺酸、谷胱甘肽和辅酶A等)的前体(转硫基作用)参与体内重要的生化反应。在肝内,通过使质膜磷脂甲基化而调节肝脏细胞膜的流动性,而且通过转硫基反应可以促进解毒过程中硫化产物的合成。只要肝内腺苷蛋氨酸的生物利用度在正常范围内,这些反应就有助于防止肝内胆汁淤积。(2)用量用法:初始治疗:使用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500 mg 1000mg,共两周
25、。维持治疗:使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口服,每日1000 mg2000mg。(3)药品不良反应:对本品特别敏感的患者,偶可引起昼夜节律紊乱,睡前服用催眠药可减轻此症状。,10、茵栀黄,(1)药理作用:主要成分为茵陈、栀子、黄芩苷、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和降低转氨酶的作用。(2)用量用法: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静脉滴注,1020ml/次,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滴注。症状缓解后可改用肌内注射,24ml/日。,11、促肝细胞生长肽,(1)药理作用:本品能刺激正常肝细胞DNA合成,促进肝细胞再生;对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细胞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促进病变细胞恢复。(2)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结核 药品 不良反应 处理 原则 方法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559341.html